【话题作文】
第一篇:《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山,性格稳重,志存高远,有其高、深、博、大之质。他执著挺拔,内含正直,风格简洁。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书写青松磐石风格。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无言谦卑气质,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他临谤不戚,受誉不喜,遭辱不怒,从不昂首天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他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赏花开花落,身高不言高,体厚不称厚,每临大事有静气,任凭风吹浪打而不惧,自岿然不动。
山,厚德载物,心胸宽大。经受着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与冰雪为侣,与河流作伴,养育着参天大树,名花小草,鸟兽昆虫,孕育了人生的悲与欢,苦与乐。山是孤独的,但它并不寂寞,因为它拥有一个博大而精深,丰润而宽厚的内心世界。
仁,二人相对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两个人在一块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不做对不起对方的事。仁者不但要爱别人,与人为善,而且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爱山水,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仁者则平和、稳重、安静,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像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长寿永恒,正所谓仁者乐山也。做人不也是这样吗!
水是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却又是最厉害、最可怕的东西。海的容量、海的能量、海的气势又有谁能比?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山在水面前,只有被缠绕的份儿,山之险,只能衬托水之奇。水的静,也许比水的动还要可怕,越深的潭,就越平静;这种平静就意味着它深不可测。
居,善地。与你相容的地方就是善地。水是随遇而安的,无处不是善地。心,善渊。心像深渊那样。一个人,做到心如止水也许不难,难的是能把天大的事看小,能把巨石像纸片那样抛向天空,能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能够把敌人射来的子弹像小鸟那样抓在手里,听它那动听的歌唱。
把人当水看,水是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就像水与水相交,不论多少股水汇在一起,就不再有分别。人行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可是却很难像水那样相溶相亲。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感人。而且水还会见机而行,有谁见过大堤开了口子,水还愣在那里不动的?
水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与万物竞争,所以水永远没有过失。在水面前,人不能只照照自己涂过香水的脸面就拉倒,人还应该把自己变成水,走到悬崖边,跌碎自己,然后组成新的江河。
鱼在水里,鱼未必懂得水的重要;鸟在树上,鸟未必领会树的深意;就像你在生活中,也未必想到空气每时每刻在维持你的生命一样。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为何?
水滋养万物却不为一己私利,像“德”;
大水直落万丈深渊而无所畏惧,像“勇”;
水流千转直奔大海,像“志”;
水流汹涌源源无尽,像“道”;
注水入杯水满则平,像法度公正;
水柔弱纤小却无微不至,像“察”;
水荡涤污垢洗洁万物,像善于教化;
水自高流低曲折有规律,像“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
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
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 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 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 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 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 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 以能够长寿。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 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 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第二篇:《仁者爱人及君子之风(教师版)》
仁者爱人
【教材要点概要】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
【《指导意见】要点概要:
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族等级制服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
【课文解读】
一、(仁爱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参考: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二、(仁爱与兼爱)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参考: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仁者爱人智者爱水}.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 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小人”:“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
参考: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1分)
参考: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为什么?(3分)
参考:孔子。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
【名句默写】
1.子曰:“弟子,入则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微管仲, ,{仁者爱人智者爱水}.
4.子曰:“老者安之, , ”
君子之风
【章节要点】【基础习题】
【教材要点概要】
①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②“君子”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指导意见》要点概要】
①7·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仁者爱人智者爱水}.
②7·6章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课文解读】
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参考: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
参考: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
参考:认同。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或者:不认同。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
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根据以上章节,概括“君子”的基本品格。
参考:安贫乐道、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若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为什么?
参考:“士不可以不弘毅”和“辟人之士”中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最接近。前者当指“有志之士”,后者也指怀有与有道德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的士人。“士志于道”中的士指读书人,“辟世之士”则指隐士。
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参考: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年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名句默写】
1.君子义以为质, ,孙以出之,{仁者爱人智者爱水}.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3. ,小人喻于利
4.其未得之也, ;既得之,
5. , ,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
7.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仁者不忧, ,
9.知者乐水,
10. ,仁者静;知者乐,
11.士不可以不弘毅,
第三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