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适合高中课外阅读的三篇文章《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身上的文化》《认识怎么变坏的》》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卢思浩
1
从北京回家的动车上,偶然听到邻座的小姑娘边哭边打电话给家人,她说:“妈,对不起,本来说好了赚钱了才回家的""”她蜷坐在座位上,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哭声,“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日志,有人说他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然而努力奋斗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吗?
我突然想起我日夜颠倒的那个死党,M。
有一天周末晚上,他发来自己的封面设计,还没等我给出评价,他又说,不行,我还得再改改。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可是他总是不满意。第二天中午他把改好的设计给我看了看,然后语音另一边的他突然叹了口气。
“你说,我们这样日夜颠倒,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问我。
那时我想起一句,对他说:“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漂泊异地接受苦逼,是因为我们愿意。我们这么努力,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就像那个跟我萍水相逢的姑娘打动我的那句话:“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出现了很多文说不相信努力的意义。然而这对于我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而成功也从来不是终极目标。那些终极的梦想,其实是很难以实现的。但在你追逐梦想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你自己,你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觉得充实。
2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
我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你会不会觉得很可怕。” 我对他说,没什么好可怕的。
他看着我说:“即使那些努力都没有回报?”
我觉得努力就是努力的回报,付出就是付出的回报,写作就是写作的回报,画画就是画画的回报,唱歌就是唱歌的回报,一如我的死党所说,虽然每次觉得很累,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心里的兴奋和激动没有任何一样别的东西能够代替的了。
如果你的努力能让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为什么要放弃努力呢?如果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说这样不是一种回报呢?
我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个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是开心的。只要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努力,那一定会感到充实。相反,如果你的努力是为了你不想要的东西,那你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憋屈和不开心,进而怀疑努力的意义。
如果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那么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 3
曾经在山区里看到过无邪的孩子们念书的情境,正如那些文里所说,这些孩子也许将来只能接过父母的活,在山区里继续着他艰苦的人生。然而他们却比很多比他们家境好的人快乐许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念书就是念书的回报。
曾经一个在北京飘着的哥们跟我说,他也许这辈子也无法逆袭,也许那些高富帅们不需要怎么付出也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但他还是决定继续漂泊,做一个奋斗的屌丝,他觉得这样子值得,失败了也不会有借口,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你说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是因为他们无法言说难以满足的渴望。 为什么明知道梦想很难实现还是要去追逐?因为那是我们的渴望,因为我们不甘心,因为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因为我们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我们想要在我们老去
之后可以对子女说,你爷爷我曾经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地努力过。
诚然,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的屌丝也只是个屌丝,也许咸鱼翻身了不过是一个翻了面的咸鱼,但至少他们有做梦的自尊,而不是丢下一句努力无用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你不应该担心你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是担心你的生活从未开始。
其实我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我早就意识到那些梦想很有可能不会实现,可是我还是决定去追逐。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
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4
九把刀在书里说过:“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实现,纵使光是连说出来都很奢侈。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自己一下,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人为什么要背负感情?是因为只有在人们面对这些痛楚之后,才能变得强大,才能在面对那些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的时候,更好地安慰他人。
人为什么要背负梦想?是因为梦想这东西,即使你脆弱地随时会倒下,也没有人能夺走他。即使你真的是一条咸鱼,也没人能夺走你做梦的自由。
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牛逼背后都是一座座苦逼的高墙。谁没有一个不安稳的青春?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有一个环卫工人,工作了几十年终于退休了,很多人觉得他活的很卑微,然而每天早起的他待人总是很温和,微笑示人,我觉得虽然他也许没能赚很多钱,但是他同样是伟大的。 活的充实比活的成功更重要,而这正是努力的意义。
5
我常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听到什么样的歌,看到什么样的文,写出什么样的字,遇到什么样的人。你能听到治愈的歌,看到温暖的文,写着倔强的文,遇到正好的人,你会相信那些温暖,信念,梦想,坚持这样子看起来老掉牙的字眼,是因为你就是这样子的人。 你相信梦想,梦想自然会相信你。千真万确。
然而感情和梦想都是特冷暖自知的事儿,你想要跟别人描述吧,还真不一定能描述的好,说不定你的一番苦闷在别人眼里显得莫名其妙。喜欢人家的是你又不是别人,别人再怎么出谋划策,最后决策的不还是你;你的梦想是你自己的又不是别人的,可能在你眼里看来意义重大,在他们眼里无聊的根本不值一提。
在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里,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他的呢,管别人怎么看,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一直在跌倒然后告诉自己要爬起来,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身上的文化
余秋雨
20年前,在上海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工作人员开始查票。查票很安静,工作人员只对乘客点一下头,乘客看一眼他的胸牌,便从口袋里取出票来。工作人员立即用红铅笔在票上划一下,便把脸转向另一位乘客。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一点声响。
终于,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来。工作人员说:“逃票要罚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动起来。因为一个“逃”字,完全排除了遗忘的可能。听起来很刺耳。他看了一眼周围人的脸,发现大家都有点幸灾乐祸。乘公共汽车太枯燥,人人都期待着发生一点与自己无关的事,解解闷。
中年乘客这一看就更恼怒了。他拿不出票,却要快速找到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不仅仅要说服工作人员。还要说服周围所有的人。他憋红了脸,慌忙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塞给工作人员,说:“你看我管着多少人,还需要逃票?”
他在摸名片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放在同一口袋里的一个银行存折。千不该万不该,他居然把这个存折也塞到工作人员手里,说:“你看看这个,我还用得着逃你的票吗?”
当年的工作人员很有修养,既没有看名片,也没有看存折,而是礼貌地把这两件东西塞回到他手里,说:“这与职位、金钱没有关系。上车买票,是一种城市文化。”
“文化?”中年乘客受不了当众被教育的情景。何况又扯上了文化。他不知怎么回应,便说:“你还给我说文化?我儿子已经是硕士""”
这一下,整个车厢都笑了。大家也不清楚这儿怎么冒出来了文化,只是在笑这位乘客说不过人家的时候,拉出儿子来做救兵。
20年过去了,社会变化天翻地覆。有趣的是,那次公共汽车上出现的最后一个概念——文化,已成为人们区分荣辱的第一防线。
据调查,目前多数城市富裕家庭之间最大的攀比。是孩子的文化程度。
据调查。目前多数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的差异指标,除了健康,就是文化。即有没有戏剧、音乐、文学、书法方面的兴趣相伴随。
这儿所说的文化。就是每个人身上的文化。
过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里边才会关注,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关注了。但是,当大家都在向往文化的时候,怎么来处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我认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首先应当不再“扮演”文化。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这就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曾经组织过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会,《英汉大辞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很多教授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但他,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语词。因为在他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讲英语的理由。而他。更没有理由去表演英语。{努力奋斗散文}.
还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我和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聘请仪式上的发言者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词滔滔。汪曾祺先生显然有点受不住了,便边听边轻声地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他的年龄。使他有资格这么做。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改成在场学生们也挺好""”
这就构成了一种幽默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而且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一听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发言者,谁更有文化。那位可爱的发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诫学生,拥有文化的第一证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会扮演“文坛要人”。总是迟到,总是早退,总在抱怨,“部长又打来电话,近期有五个论坛""”边叹气边摇头,像是实在受尽了折磨。
我曾从一个文艺刊物上抄录过这样一段论文:“""巴尔特消解了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认为作品是单数,文本是复数,但那文本也是一种元语,福柯则认为不必复现创造主体的荣耀,宁肯归于薄暮时分的荒凉""”
很多朋友认为,这种论文太艰深,没有考虑到广大读者。我则要以内行的身份判定,作者完全不懂自己所写的任何一个概念。只是在“扮演艰深”,恰恰是想吸引广大读者。
种种扮演,本该很累却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观摩。由于势头不小,触目皆是,这倒也树立了一个“反向路标”:避开它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文化。
当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擅长于舞台艺术的人最容易识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说一句:“咳,别演了,剧本太老,又在台下。”
从事文化,从诚实开始。
人是如何变坏的
〔俄国〕列夫·托尔斯{努力奋斗散文}.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对小魔鬼们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无法存在了。”{努力奋斗散文}.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农夫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农夫挖了半天,很辛苦,但他休息了一会儿后,还是继续挖,没有一声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他想,农夫干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这下面包和水都不见了,农夫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农夫说。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把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遇干旱,让农夫把稻谷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果然,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满,他因此而富裕起来。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让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示我的成果了。农夫身上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服侍。他们吃喝得非常浪费,衣裳凌乱,醉得不省人事,看上去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第二篇:《奋斗的文章》
平庸—把自己当看客
1、平庸
幸福好像更容易光顾到普通人的身上,而不是降临在名利场或在权势圈里奋斗的那些人。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是研究精神方面的专家,他很早就发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成长,常常是被扭曲的。成功、事业、名利、权势等等人们所追逐的对象,正是扭曲人们精神的根源,它们十分类似能令人中毒的香精、大麻,往往会把人的精神引向一个与自然生活相悖的领域,使人陷入无端的痛苦而自己不知情。 威廉曾在十几年中用小鼠做过上千次的实验,他把不同的香精点燃,放在小鼠笼子的四周。不同的香精,同样能够刺激、提高人的精神享受,并代表着不同的功能,有代表名利的、有代表权势的、也有代表成功的……这些香精日日夜夜熏染着小鼠,小鼠们在香精的陪伴下会变得异常兴奋,吃得香甜,睡得安逸,它们精气十足的模样似乎整个天下都掌握在它们的手中。
正因为如此,无论把哪一种香精撤走。小鼠都会敏锐地察觉到。它们会因为失去了某一种香精。即缺少了部分精神的支柱而变得焦虑。团团打转,努力去寻找香精,甚至几天不吃不喝,夜不入眠。
而一旦将所有的香精都撤走,小鼠的精神便近于崩溃。它们慌作一团,萎靡不振,拒绝吃喝,这时小鼠的患病率也会猛然提高许多倍,免疫力飞速下降,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慢慢地死去。
香精对小鼠的刺激,正是使小鼠精神产生变异的根本。成功、权势、名利对人的刺激则很类似香精进人大脑后对小鼠的刺激。这时所体会到的幸福指数实际上是一种变异,这种变异一旦瓦解或者失去。人便很难承受由于长期刺激所习惯了的感觉丧失。
人一旦离开了这些精神上的支柱,便会感觉生活枯燥,前途无望。
在这个世上,凡是受过“香精”熏染的人,都有其自身的深刻体验。到头来,他们拼命去做的,就是一心要回归到平庸世界里的种种努力。
2、把自己当看客
一位90岁的老人,对我讲他的故事:
“30多年前,我站在乡村的戏台上,我的双手被反绑在身后,五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围住我,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革命歌曲,台下是乌泱泱的人群。我知道,那歌曲播放结束,批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按住我脖子的是民兵队长,也是我的侄子,旁边拿着棒子的3个年轻人是我的族孙,还有一位女娃娃,是东村老王家的老小,她的名字还是我取的……” 老者说到这里,问我:“你猜猜,他们当中谁最先打我?”
我看着老人。
老者继续说:“我当时想,肯定是民兵队长最先打我。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个女娃娃朝我的脑袋就是一棒,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我后悔极
了,我怎么这么笨呢,没有想到这个女娃娃会先打我?我一直在说自己的判断大失水准。”
我惊讶于老人会这样来讲述自己的苦难。我问老人:“你当时的心态真是如此吗?”
老人笑道:“台下有上千看客,其实我也是看客。”
“看客”是一个贬义词,是冷漠的代名词。譬如你在街头看人吵架,看邻居夫妻俩打架,看讨不到工钱的乡下人跑到高楼上自杀……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是旁观者。但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还能从苦难和不幸中挣脱出来,当自己的“看客”吗?
南方某杂志社有一位女记者,因其个性使然,将个人私密情事变成了网上文字,在媒体的爆炒下,她成为众矢之的。在网友的谩骂之下,她的精神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近日看了她的一个专访稿,她袒露了自己度过那个危险的办法,她说:“在那个网络癫狂时期。我猛然发现,被网友骂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我甚至跟帖也骂了那个已不是自己的'自己’,我突然发现,自己也成了看客,这真是一场闹剧。”
我欣赏她那种超然自我,拯救自己的好心态。一个人在绝境中学习生存,把自己也当成看客,超然一点,豁达一点,这是一根拯救自己的最后救命稻草。
别堕落,你没资格
是不是经常迷茫,是不是学会了颓废,是不是缺少目标无所适事,警告你,别堕落,你没资格!
你生来就不是豪门,没有王子公主的命就别学只有王子公主才能得的病,人家有时间、金钱去仰望天空、去抑郁彷徨,你没有,你必须奋斗,你生来就背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别把时间都浪费在埋怨、牢骚上,没有人对不起你;别把自己看得跟故事里的男女主角似的,人家天生漂亮、天性善良,你呢,你能够给自己的优势就是能力,然而,如果你一味的颓废,就连这最后的机会都会丧失,成为一无是处的废物!
不论你是笼罩在失望阴影下的大学生,还是很不顺心的工作者,你都得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后去努力。否则,就认命吧,一辈子浑浑噩噩,无所做为,别怪别人鄙视你、瞧不起你,因为你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