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静倚独栏空疑望,心优眉皱思绪愁,想言欲表风情意,,是什么意思 愁倚栏令

话题作文 zuowen 4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古诗赏析意象》

古代诗歌形象介绍

古代诗歌的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隐喻和象征等的解读。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是诗歌情志的寄托。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塑造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一、什么是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它包括①诗人之外特定的人物形象,②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③咏物诗中情感借托的事物即物象,④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即景象。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人之外的主人公形象。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2、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所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形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三、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钟情田园的形象。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贤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朋友离别的形象。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7、报效国家的形象。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四、诗歌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探讨并了解这些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意象,对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1、杨柳——惜别怀远。古代诗人抒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相传长安东有一霸桥,汉人送客至此,便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挽留之不成,则成惜别,故“折柳”便成了汉代惜别的风俗,具有了“惜别怀远”之意。于是,在以后的诗歌中也都取此寓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出征将士看到杨柳,就想到离别,由于不愿离别,所以连杨柳也怨恨起来,以致在笛声中透露出了这种感情。又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春夜难眠,忽闻笛声悠悠,吹奏着“折柳曲”,于是便顿生思念故园之情。又如隋代无名氏的《别诗》更具“怀远”之情感:“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杨花、柳絮、飞蓬、孤雁——飘零相离。因为此物具有随风飞舞、漂泊无定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极具相似性,于是古代诗人常用来抒发“飘零相离”之愁绪。如“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再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虽非游子,他是身负朝廷使命出塞的大臣,而此景此情与游子何异?此处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孤寂、飘零相离的感情。

3、明月——思念愁绪。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思念”是常用笔法。人隔两地难以相聚,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将情侣之爱恋、朋友之离愁、母子之相思、兄弟之别恨等情怀寄与明月,带至远方,以慰藉心灵,自宽自解。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忽闻友人被贬僻壤而不能当面安慰、设酒饯行,诗人故将无限的同情关切、思念愁绪托付给有情的明月,望它如伴相随,同赴夜郎之西。意蕴幽深,情真意切。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正值中秋,月圆人不圆,诗人借明月而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沉思念和安慰之情,“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4、夕阳——思乡怀亲。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羊牛回圈,飞鸟归巢,百虫入穴,群鸡上架,这一切怎能不深深触动天涯游子及其在外将士的思家之情呢?因此,古典诗歌中常用“夕阳”来抒写那种思乡怀亲的无尽忧愁。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子规——悲苦哀愁。子规,即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之魂魄所化,常于夜间鸣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声音悲哀凄切。因此,它便成了“悲苦哀怨”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借助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杨花、子规的意象,将其对王昌龄被贬遥远凄凉之地的同情与悲痛隐含于诗句之中。

异彩纷呈的客观事物,成了诗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寄托物,他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使古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又如:菊花——脱俗旷达;莲花——洁身自好;梅花——孤芳自赏、性格坚强;浮萍——身世漂泊、居无定所;落花流水——伤春惜春、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凄楚悲凉;巴山夜雨——悠悠离情;鸿雁、青鸟——思乡、信使;鹧鸪——思乡、凄清;红豆——无尽相思""

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意象具有了一些固定意义,熟悉这些意义,对我们准确理解古诗内涵,把握作者塑造的诗歌形象大有裨益。

五、诗歌中的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寂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必须记住!必须啊!)

①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

②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

③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

④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六、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指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长相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七、如何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上片充分利用“暮雨”“霜风”“关河”“残照”“江水”等意象从不同方面描绘了“红衰翠减”的深秋景象,营造出浓重的苍茫冷落的气氛。下片分别从“我”和“佳人”两方面来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我”不忍登高遥望,我感叹;“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从“故乡”“归思”“归舟”等词语能理解出诗人抒发的思念家乡、思念佳人的心情。总观全词,上片寓情于景,下片直抒胸臆,上片的环境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又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本诗以雁自喻,雁的特点开篇即明,不饮不啄,边飞边鸣,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颈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尾联写野鸦自得其乐,从而陪衬出孤雁的情深意长,和“谁怜”相呼应,足见作者的爱憎。联系作者当时寄居夔州,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骨肉团聚、挚友相逢,可看出这孤零零的雁儿实为作者的化身。因而“谁怜”一句就能理解出雁的有我怜惜而自己的无人怜惜的感情宣泄。在理解野鸦的“无意绪”时,自然理解出作者既不能和知己亲朋相见,却又要面对一些庸夫俗客时的厌恶无聊的心绪。

诗歌形象类题型规范答题方法指导

一、怎样分析诗歌形象。

策略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分析人物形象(即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必须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中描写了千条万条的碧绿的柳丝,柳枝上长满纤纤细叶,它们在春风中摇摆,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爱春天的十分喜悦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千条万条碧绿的柳丝、柳枝上长满的纤纤细叶以及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并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爱春天、十分喜悦的诗人形象。

再看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借托的物象的分析,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长,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它依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一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志向。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在破岩之中生长且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依然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竹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诗人形象。

策略二: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和情感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之情。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满了愁绪。

前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精炼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对话描写、设问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花惜花的女主人公形象。

后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渲染、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因思念丈夫而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形象。

策略三: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如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流露出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壮志难酬、人已衰老的喟叹。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巧设梦境、虚实对比、细节描写和夸张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空有收复中原大志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人已衰老的诗人形象。

策略四:注意同一形象赋予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诗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塑造了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仆的品格,艰危中奋不顾身、成功后乐于奉献的执着性格。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二、如何概括诗歌形象意境的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深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三、如何简要梳理诗歌形象类命题的解题思路。

(1)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描绘形象的有关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描写该形象的寓意——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意境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具体作答,切忌空洞)。

四、诗歌形象类高考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

如何简要归纳鉴赏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呢?

(一)分析古代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①写人诗:表现手法+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②写景诗:表现手法+景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③咏物诗:表现手法+物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二)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或寓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意境:客观图景+意境特色(氛围特点)+主观感受。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静倚独栏空疑望,心优眉皱思绪愁,想言欲表风情意,,是什么意思 愁倚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