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茅盾《雷雨》及赏析》
雷雨前
茅盾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象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象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镀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象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儿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是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的,绕住你,叮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象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是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呦,要死呦!”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火烧,你手脚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呼——呼——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赏析: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
《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这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登在《漫画生活》月刊第1期(1934年9月20日出版)。关于《雷雨前》的寓意、艺术构思和写作手法,茅盾先生曾说过:“我愿意推荐《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这两篇也是象征意义的散文,但所象征者,和《白杨礼赞》与《风景谈》之所象征,时代不同,背景也不同,方法也不同,可以说,《白杨礼赞》等两篇只是把真人真地用象征手法来描写,而《雷雨前》等两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茅盾散文速写集》)
阅读这篇作品,可注意了解自然、逼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并在其自身运动中和相互冲突中显现其象征寓意。如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露宿的人、灰白的幔,河干、土硬还像在“吐”“热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写“这一天上午”的氛围: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午后三点钟光景”,到“人像快要干死的鱼”时,“天空那灰色的幔”才“裂了一条缝”!但这“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转瞬即逝,那幔和密云不雨的情势也极其顽固:“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把郁闷腻热的氛围渲染到极点。这一系列逼真的描述给人以身临其境、身受其害的真切感受,所激起的扑息闷热、改变环境的渴求也愈来愈烈,使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的读者自然地由自然环境联想到重压的政治环境,自然地接受了作品的象征性寓意,也很自然地了解“执刀巨人”这一象征性形象,会赞赏和支持其奋力砍幔的举动,甚至也和他一起“咆哮发怒”,这是在逼真描写中寓以象征意义的成功之处。
作品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接着指出由于反动统治,即“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因而引起革命力量的反抗,即“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在激烈的斗争中,尽管帮凶们纷纷出来捣乱,然而革命者不畏强暴,迎着黑暗势力搏击,“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文章结尾表明美好社会必将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作品的语句精练、有力。“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更坏!”这句双关语有深刻的含意,分外打动人心,分外能反映人民要求推翻反动统治的渴望,分外激励读者和巨人一起去破坏由幔和可恶的虫豸们组成的让人透不过气的“雷雨前”的处境。作品中用短促遒劲的语句,写形势巨变,有震撼人的力量。“猛可地”一语很有气势;“电光一闪”一语给人以强烈的快感;“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威猛,“呼——呼——”风力强劲,“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和“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相对照,局势突变,痛快之极。最后用分行诗句方式点出散文的“眼”: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这画龙点睛之笔遒劲、洒脱,似闪电、如雷鸣!喊出了读者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写“雷雨前”那密云不雨的郁闷腻热和雷雨将作的霹雷闪电的气势与氛围,使人想起曹禺的剧作《雷雨》;写执刀巨人搏击灰色的幔,写苍蝇、蚊子和蝉儿的蠢动,并以作者
自己的口气呼唤大雷雨,使我们想起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文学史上的这些大作家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都各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我们带到他们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思想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露宿的人、灰白的幔,河干、土硬还像在“吐”“热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
写“这一天上午”的氛围: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
“午后三点钟光景”,到“人像快要干死的鱼”时,“天空那灰色的幔”才“裂了一条缝”!但这“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转瞬即逝,那幔和密云不雨的情势也极其顽固:“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把郁闷腻热的氛围渲染到极点。即从第一至第三个意段,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
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表现了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此作者渴望“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第二篇:《高二散文选读雷雨前导学案》
雷雨前
茅 盾
[学习目标]
1、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重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真切、细致地描写雷雨前的景物、以及人的感受和期望。
2、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去世。《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茅盾的散文创作从20年代开始直至晚年,早期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清丽的文字记录内心的忧愁迷茫,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雾》、《虹》等。而30年代的散文则着重从社会、革命、前途、时代等广阔的角度入手,勇敢地面对现实,用细腻而跌宕有致的笔触,反映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和贫困破产的农村面貌,用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诅咒社会黑暗,呼唤革命的到来。茅盾常常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以小见大。
《雷雨前》写于1934年9月,那正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围剿”,对它统治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奴役。大片国土沦丧,民族灾难深重,贪官嚣张,污吏横行,人民被禁锢在黑暗的牢笼里,气都憋得透不过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对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此部分内容可放在后面讲)
二、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你觉得全文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关键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为什么又说这句话点明全文的主旨呢?我们暂且不说,学习以后就能理解。)
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热、闷、干;不爽快,密不透风,让人焦躁;龌龊。(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世界)
三、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
提问启发: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第1-4小节) 第一幅画面:清早小石桥上所见之景及人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5-16小节) 第二幅画面(第5—6节):上午桥头所见所感。 第三幅画面(第7—10节):下午三时,石桥头。 第四幅画面 (第11—16节):人和苍蝇、蚊子、蝉。 第三部分(第17—20节) 第五幅画面:电闪雷鸣,雷雨即将来临。
四、讲读理解第一幅画面。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雷雨前又闷又热。作者一下笔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明确:作者写天气“闷热”,很有特色。他让假想的主人公站在桥头,随着主人公由近及远的审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着意进行精细的刻画。
自然景物:河水枯渴,“连一滴水也没有了”;田地干裂,“裂成乌龟壳似的”,“像开了无数的小沟”;“苍白色的泥土”“跟水门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阳和地下辐射的余热,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用“逼”表示热,用“闭”表示闷,一“逼”一“闭”,把看不见的太阳的淫威,人被闷热所苦的难受程度形象地刻画了出来,精细入微。而选择“清早”的时间,“小石桥上”的地点,更使人想象出雷雨前的闷热绝非寻常。
3.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对哪个景物的描绘最能突出“闷”?作者写“闷”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沉闷形态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幔”,就是帷幕,这里比喻灰暗的云层。“满天里”表明没有一丝儿透风的孔隙,气压低,沉闷异常。(乌云笼罩,不正象征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笼罩吗?这哪里是写天气写景物,分明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
4.作者把描绘自然景物和写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别开新境。写人,作者有意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物与人,命运休戚相关。 作者这样写,更收到揭露环境恶劣,寄托憎恶感情的作用。
五、讲读理解第二幅画面。
1.过渡:如果一写闷热,立刻就祈望暴风雨来临,那就言不尽意,失之肤浅,也不成篇章。作者在这里稍稍开启一组画的卷头,下面就一步一步往深处推。请看第二幅面面。
2.第二幅画面与第一幅相比,人与景物有何异同?
明确:作者进一步写“闷热”。那“灰色的幔”依旧浓重,连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不飘动;人受到热浪熏烤,尽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的仍然是热辣辣的“闷”。用汗的“粘”、“胶”、“结”,更形象地把“闷热”的深沉凝重展现出来。
与上面画面相比,人与景物基本不变,但已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作了疏密详略的处理,该写的,写得更深。重点突出,功夫深厚。
第三篇:《雷雨》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了解作者曹禺以及《雷雨》的思想性、艺术性。
3.分析《雷雨》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过分析语言和动作,说一说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语言和动作,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
注意:回答问题应在原文中有所依据。在文中画、写出与预习题目有关的答案或疑问。
二、在两节戏剧中任选一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曹禺和《雷雨》故事情节,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介戏剧常识和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3.梳理情节脉络。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导入。
2.导语:
夫妻不相爱却相恨,父子不相安却相怨。
母子不相和却相乱,兄弟不相亲却相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却取材于七十多年前,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生的处女作。这个大学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作品就是《雷雨》。《雷雨》的诞生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甚至前几年还有人把它拉长为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一定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走进作家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
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三、学习戏剧的有关常识(PPT展示)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5.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戏剧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特别是像我们课文这样作为剧本的话剧,则只能从人物的语言、舞台说明以及由它们而展示出来的戏剧冲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