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从古至今说阆中 古阆中游记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阆中旅游解说词》

解说词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我们古城阆中,我是你们的解说员,你们可以叫我XX或者XX。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古城的一个入口,我们将随着这条路进入古城内部。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阆中古城的概况。

阆中,在周朝的时候就为巴子国的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此是指郡、州、府、道、治所。以前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阆中的风水景观独特,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唯一性。它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契合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至善至美,自然天成,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阆中是AAAA级风景旅游区。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在“2009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2010年郎中再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这幅对联完整的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历史给与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旁边的这一大片仿古建筑叫“城南天下”。“城南天下”是阆中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它是由上海大众交通集团和上海奥格集团联合打造的1.2公里仿古带。“城南天下”的得名来自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阆水歌》中“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诗句。“阆州城南”指的是以华光楼、锦屏山为中心的这一带。城南天下是古城码头所在之地,是商业的重要中转站,繁华兴旺。

我们的观光路线中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我么即将要参观的华光楼,途经“王皮影”。王皮影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享誉大江南北,是川北地区的特色文化。王皮影始于清康熙年间,历代相传。上世纪80年代,王文坤集各家之长,独创川北皮影一派,是迄今为止第一个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中国农民艺人,奥地利国王亲自授予其金质奖章一枚。王皮影现已成为阆中古城文化活动之“魂”,晚上大家可以到这里来看一看经典的皮影戏。

(华光楼)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楼就是华光楼。华光楼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横跨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在阆中现存阁楼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根基稳固,文化积淀深厚,因此被称为“阆苑第一楼”。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座楼的拱桥上刻有两句标语,这边是“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后面的标语是“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兵自己的政府”。这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经过阆中的时候留下的,它告诉人们,阆中不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华光楼是建在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的南楼旧址上,明朝嘉靖年还称作南楼,后来先后两次毁于火,又取名为“镇江楼”,是取其镇水之意,清代以后取名“华光楼”,是镇火的意思。它是一座过街门楼,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相当繁复,重脊套人、兽、鸱吻,正脊宝珠形顶高达三米,楼身通高36米,四柱直木,十二个飞檐凌空,全系木结构。在以前,华光楼和南津关渡口之间有浮桥连接。将35只木船放于水面,铺上木板,两岸一铁兽为桩,系以铁揽,秋冬水落时架设,春夏水涨时拆去,浮桥之设相沿近五百于年。解放后水上运输大大发展,浮桥就阻碍了航运,所以拆去了。华光楼是一座观景楼,大家可以在三楼欣赏我们整个古城的美丽风景。

参观了华光楼,我们紧接着去风水馆。风水馆所在的这条街叫“大东街”。大东街是阆中历史上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因华光楼附近是嘉陵江码头,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成为川(四川)、渝(重庆)、甘(甘肃)、陕(陕西)、鄂(湖北)的商品集散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商业黄金区转移到以东方广场为中心的区域,大东街逐渐成为展示阆中传统商品文化的地方。这里有最老式的四川茶馆,有传统的工艺商品,有富有阆中特色的土菜馆等等。风水馆是一处全面揭示中国风水文化,展示阆中风水宝地的地方,在这里将为大家揭开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神秘面纱。

在了解了风水馆以后,大家一定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我们懂得的也仅仅是其中皮毛而已,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好好的研究一下,说不定还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贡献呢!

(杜家客栈)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街叫“下新街”,是明清以来最繁华的街区之一。这条街紧靠嘉陵江码头,水陆交通便捷,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此歇息、转运货物,由此成为阆中最热闹的货物买卖市场。清代诗人金玉麟在《夜登华光楼》诗中描绘当时的繁盛场景:“春城天下夜,人语市如潮”。下新街最大的商贸客栈是杜家大院。杜家大院建于清代,为当时阆中商会会长杜宝山所居之处。杜宝山三子杜立生为青帮头目,有钱有势,此处常为青帮活动场所。据说当时整个下新街都是他家的房屋和铺面,现在所存的杜家大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清代前店铺后居室的栈房。1943年杜家大院曾被政府租用开银行,建国后曾先后做过边关政府、金库、航运管理站、航务管理所和港务监督所。该大院是木质穿逗结构,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亩左右,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7个,房屋43间,进出街门3道。前面临街三件做店铺,后面房屋做活动、生活用房。这个大院的建筑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随行借势,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轴线上串四道天井,从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位一级“重点保护民居”。(水码头客栈,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每代都有修缮,所以遗留至今。它是阆中千年水运码头的失误遗存和嘉陵江船工习俗的集萃之地。)

(火神楼)下新街和南街之间的这座城门叫“南城门”,刚修建不久。以前古城有四个城门,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都消失了。南城门前面的是火神楼,它是供奉火神的地方。因为古建筑都是木质为主,特别怕火,所以百姓十分崇敬火神。自古以来火神爷是谁都说法不一,有炎帝还有祝融,但流传最广的就是马王爷。在中国,从古至今提起马网页的威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句俗语“不给你点厉害,你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马王爷有三只眼,一只看天,一只看地,一只看阴阳,全天二十四小时开放。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词“打马虎眼”,那就是打马王爷的眼,意思就是谁想骗过马王爷简直就是是自作自受。

(秦家大院)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套古院落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秦家大院。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阆中,曾在此设“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寓居于此,建国后为保宁镇、镇政府办公地。秦家大院始建于清初,清朝后期,从甘肃天水迁居阆中一秦氏商人从王姓手中买下这座大院。大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有三十余间房屋,是古城中现存的气势最为宏伟的红色旅游大院。前院正中是堂屋和厅房,是祀祖先、请贵客和长辈居住的地方,高于其他房屋体现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中天井和后天井之间的厅房俗称“旱船”,是接待客人和洽谈生意的地方,陈设讲究。秦家大院于2003年5月修复后对外开放,更是雕窗明亮,古色古香,是旅游、餐饮、品茗、住宿、休闲的好地方。特别是独创的“秦家菜”,充分结合阆州地方“醋”的特色,受到广泛的好评。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街叫南街,因位于古城南面而得名。这条街上有很多的手工作坊,如刺绣坊。阆中刺绣,针法严谨,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它是以上等丝绸为原料,级全国四大名绣(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江苏省的“苏绣”)数十种针法,刺绣出惟妙惟肖的图画,远销东南亚、意大利、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还有被誉为“东方软浮雕”的银河地毯,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王皮影”等。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这条街叫状元街,现在古城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状元牌坊以前就在这条街上。状元牌坊是为了纪念阆中的四位状元而命名的。街口的“卓尚丝棉坊”是古城的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作坊。阆中桑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阆中即以“巴丝”闻名。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镇守出川要道阆中时 大力组织民众栽桑养蚕,发展地方经济。唐代时,阆中的丝绸声名远播,成为宫廷贡品,有“物华天宝”之美誉,阆中也以“丝绸之乡”而著称。1924年,阆中丝绸还荣获世界博览会特等金奖。阆中至今还有一条街“机房街”也由此而得名。现在,阆中仍然是全国最大的蚕桑基地。据科学研究发现,纯天然丝97.2%由蛋白质组成,富含十八种人们有益的氨基酸,能促进皮肤细胞活力,防止血管硬化。特别是蚕丝被为多孔性,纯动物蛋白纤维,可自行调节温度,冬暖夏凉,透气性与吸湿性强,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安定精神。经专家认证,长期使用可以防止皮肤衰老,对关节炎、肩周炎、哮喘病有一定保健作用。

转过状元街,就是学道街,因为清代的时候这条街上不仅有道台衙门还有学台衙门。这儿有一处天主教堂,明代以前这个天主教堂还是尹枢、尹极的状元府邸。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阆中回民萨一腿等人义愤填膺,一把火烧了法国人的教堂,清政府软弱无能,就把堂堂的状元府第赔给了法国人做天主教堂。这旁边的就是状元府第,穿斗式建筑结构

三进式院落。状元府第定位于“阆中古城第一会客厅”,主要经营高档餐饮、住宿、茶坊、小型会务,总占地面积3272平方米(含教堂),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尹枢、尹极号称“梧桐双凤”,所以他们的府邸中就栽了这么两棵梧桐树。学道街这里有一处古民居胡家小院,建于康熙年间。胡家祖上行医,此院是居家行医两用的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原滋原味的明清风貌和传统医馆的布局。大家可以进入小院参观一下。

(贡院)我们即将要去参观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贡院。贡院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辛卯、甲午、丁酉、庚子),贡院就是当时的的考场,俗称考棚。古代的考场之所以叫“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科举制度废除距今已有200多年了,贡院中只有江南贡院(南京贡院)还残留考舍一角,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就只有阆中这一处了。大家看到大门上的这块“贡院”匾额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应辉先生所题。跨进大门后的这道门称为“龙门”,取义于“鲤鱼跃龙门”的典故。“龙门”本为黄河上游的山名,传说那里的水很湍急,鱼类不容易逆流而上,如能跳过龙门,就可以成为神龙。而读书人只要科举考试被朝廷录取就犹如鱼跃龙门成为神龙一样,前程远大。明朝的杨柔胜就有诗“才高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姓字香”。龙门旁边的这副对联,是自贡的杨启宇撰的,山阴的林峤写的。龙门高63米,6是六六大顺,3是三生万物,高门槛,高学历,高地位。当年,能从这龙门进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皇帝钦点的二品主考官员,另一种就是放榜之后高中的学子穿上官服参加庆功宴的时候才可以跨过龙门。现在我们大家也来跨一跨龙门,沾沾龙门的灵气。走过龙门以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四合庭院式建筑。这是贡院的第一个四合院,贡院一共由两个四合院组成。前面的是至公堂,左边的是号房,右边的是展厅。我们看见的这条走廊有一个名字,叫“旱船”;走廊两边的靠背椅为飞天椅,是供考生考试期间休息的时候用的,取名为“飞天椅”,是取一步登天、飞黄腾达的意思。现在大家先随我去参观号房。当年奥盛进场之前,先进行“摸图测运”,类似于今天的“盲人摸图”之类,以保佑接下来的考试能顺利完成。这里的这些小房间就是当年的号房,也就是考室。每间考试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它高6尺,宽3尺,深4尺,按天、地、玄、黄编号,当年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房间里。房间里有两块木板,白天考生在这里吃饭答卷,晚上就把两块木板拼起来睡觉,旁边的马桶就是上厕所的地方。当年乡试要考三场,每三天考一场,总共要考九天,这九天八夜里考生都不能出这个小房间。 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考生心里素质、身体条件不好,不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也许就会病死的考场上,在这个时候,就把尸体从墙上撑出去;如果在考试期间考生的父母病死了,考生要想出去就只能从房顶上揭几片瓦,然后出去。也就是说,号房的房门从关上的那一刻开始,直到考试结束方能打开,可见当时的考试制度之森严。我们现在要穿过“旱船”,去参观由号房改成的科举文化展厅。这里是第一展厅,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展板,展板上方有一个贡院的标志图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形像什么。首先,它像一个象形字“贡”字;其次,也像一顶明清时候的状元帽,可见,这顶状元帽是在贡院考试的考生的终极目标。当年读书人何其多,能戴上这顶帽子的却寥寥无几。科举制度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延续 了1300多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我们国父孙中山先生对我们科举制度的评价,他说“"""”,美国的著名学者卜德先生也说“科举制度是中国赠与西方国家最珍贵的知识礼物”。世界上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如此之高,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了解多少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去解读科举文化。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模型就是贡院的模型,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贡院的布局,也可以看出,贡院的设计其实也有一定的寓意:这个模型大体上看起来像一个“出”字,意味着出人头地;前面的旱船和至公堂连起来像一个“平”,有平步青云的意思。旁边的这些图画是江南贡院的情,图上有粗略的解释,大家可以看一下。大家现在随我去参观科举制度馆。科举制度与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不同的,今天的考试制度是一种学位的考评制度,你可以通过考试来证明你的学识已经达到哪个级别了,而科举制度是一种官吏的选拔制度,一旦考试通过就可以做官,吃俸禄。这就为天下百姓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和条件,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你都可以通过发奋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上也不只科举制这一种选官制度,有夏商周的世袭制,也就是老子做官儿子也做官;有汉代的察举与荐辟制,就是官员是通过调查和推荐出来的;还有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也是一种推举制度。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直都在进行苦苦的探索,寻求一种最为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到了隋文帝开皇7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开文才秀美科,科举制度就

诞生了。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鼎盛于明清。唐朝为科举制度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说秀才、明经、进士等。当时唐朝有一句顺口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说30岁高中明经已经算年老了,50岁能够高中进士却算是很年轻的,可见当时的进士是非常难考的。当年白居易高中进士的时候29岁,在慈恩塔下题名的时候很得意,情不自禁的咏诵了一首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就是说它是高中进士的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到了宋朝,多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还多了试卷密封制、别头式、锁厅式等,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元朝是科举制度的中衰时期,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统治中国,他们重武轻文,信仰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在建国44年以后才开设科考,而且总共只考了16次,有32位状元,当时读书人的地位只是比乞丐略搞一点点。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也到了最鼎盛时期。这个时候考试的程序十分复杂,选拔出来的官员的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到了晚清,很多有识之士都纷纷送他们的子女出国留洋。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已迫在眉睫,科举制度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已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张之洞上书要求立停科举。因此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慈禧太后迫于压力亲自颁布谕召废除科举。至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科举制度并未完全消失就像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我们说教育乃治化之本,选官必须育才而这些人才又从哪里来呢?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科举必由学校”。古代的学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官学,一类是私学。官学中级别最高的就是中央官学又称国子监,国子监都设在京城。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国学,当时称为国庠,国庠中设有专供天子讲学的地方为“辟雍”。官学中除了中央官学以外还有地方官学,即县学、州学、府学。地方官学兴办于汉朝,地点就在四川成都。成都锦江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是第一所官办学校,创办人是任文翁。地方官学中除了县学、州学、府学外,还有书院。书院最早创立时都是私人创办,到了清代则基本上成了官办。私学则是民间创办的学校,是为进入官学而作准备的。我们来看一下这里的一份考卷,这份考卷上有很多的圈圈点点,这些圈圈点点看起来像是标点符号,其实并不是。当年考官在阅卷的时候,看见这个字写的好,就在字旁边画一个圈,这句话写的好的话就在旁边画一个点,“可圈可点”这个成语就是这么出来的,意思是说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再看这份考卷,这是状元刘春霖的考卷,大家可以看到刘春霖的字写的非常的好,历史上有“大楷学颜小凯学刘”的说法,说的就是大楷要学习颜真卿的,小楷就学刘春霖的。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历史上的最后一张皇榜。这张皇榜上录取的人数为273名,头名状元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刘春霖,他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高中状元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据记载,刘春霖中状元靠的是七分才气、三分运气。光绪30年,为庆祝慈禧太后70大寿,这年的“甲辰科”改为“恩科”。慈禧太后最后一次钦定鼎甲名次时,本来第一名是广东清远人朱汝珍。可她一看到“广东”就不高兴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革命党人孙中山等这些与朝廷作对的人都是广东人,她认为广东是一个出乱臣贼子的地方,不能出状元。再一看“朱汝珍”这个名字,就更不高兴了:“朱”是前朝国姓,“珍”又让她联想到被她扔进井里的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于是,她一笔勾掉了朱汝珍,拿起了第二份考卷,就是刘春霖的考卷了:刘春霖,直隶肃宁人。首先,刘春霖的字写秀丽端庄,大家都见识过了;其次,刘春霖还生了一个好地方,直隶肃宁天下太平。仔细一看他的姓名,“春霖”,这不是春风和煦、普降甘霖吗?那几年恰逢天下大旱,所以慈禧太后龙颜大悦,大笔一挥便点了刘春霖的状元。这也说明,一个人的名字取得好坏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现在看见的是科学程序展板,这上面主要介绍了历代科学考试的程序,其中主要介绍的是明清时代的考试程序。当时,在私塾里读书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童生要进入官学读书需要经过县考和科考,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入学资格。进入官学以后就要等候没三年一次的正式科考了,科举考试中级别最低的是“院试”,考试过关了的学子称为“秀才”;秀才到省级学府参加“乡试”,考过的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再到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过的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员”;贡士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过的即为当时最高一级别的功名“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整个科举时代,连中“三元”的仅仅13人。这里是“弥封锁”,负责把所有试卷上写有考生姓名、履历的前页折叠起来封好、糊名,连同所备誊录用卷编上相同红号,,弥封处加盖印信,待录取后,再对照红号折看姓名。其他的这些房间都是考试过后要经过的一系列程序。这里就是“至公堂”,是当年考官唱名发卷的场所,“至公”象征“最公正的地方”。这两个人中坐着的是清代首任四川乡试监临,郝浴;站着的是乡试外

{从古至今说阆中}.

帘提调官李澡。大厅上悬挂的这块横匾;旁求俊义”,;旁求”指广泛征求,;俊义”指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由康熙皇帝写的;瘦金体”,瘦金体是皇帝才可以用的一种字体。至公堂的后面是由卷帘隔开的,分为内帘、外帘。内帘是考官阅卷的地方,外帘是考生考试的地方。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贡院里最高的建筑,就是明远楼。;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义。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也就是先相当于现在的瞭望塔。本来明远楼应该修建在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可是因为龙门和至公堂之间的距离太短,才修建在至公堂后面。明远楼的这道门叫内龙门,与龙门相对应。内龙门之后是;衡文堂”,顾名思义就是衡定文章优劣好坏的场所。考官阅卷时,先由主考大人带领众考官共同圈阅三分考卷为大家做一个示范,然后给每个考官分发十分卷子审阅。走过明远楼我们来到后院。后院里小路两旁栽种了八棵桂树,这是因为科举考试是农历八月初八开考,而八月是桂花开放的季节。跟科举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是状元,在状元馆可以了解其有关历史。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6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30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已知举行过文科考试近八百次,武举200余次,先后涌现了数以百万计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但状元总数只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文状元672人,武状元246人总计918人,还有百余状元淹没与历史尘封之中。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状元叫贾至,高中状元时年仅17岁;最年老的一位叫梁灏,高中状元时已经82岁,在他高中状元以后还做了十年的官,在92岁的时候才死的,可以说是一位很长寿的状元了。转过身来,我们看见的是两套状元服,红色的是清代的,蓝色的是明代的,胸前绣的都是仙鹤。古时候,文官官袍胸前绣的是飞禽,状元是仙鹤;武官绣的是走兽,武状元是麒麟。在我们眼里状元都是和驸马联系在一起的,难道是状元就一定是驸马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只有一位状元是当了驸马的,便是唐代状元郑灏。傅善祥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状元,她是太平天国3年(1853年)女试进士状元,据说颇有文采,她的姐姐傅暖祥是嫁给了洪秀全的,本来是要嫁给她是要嫁给杨秀清的,但是她不甘于接受一场政治联姻,所以就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高中状元,从而避免了这场婚姻。在近千名状元中,据说四川仅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个1人,大西国(张献忠)2人,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所以阆中又被称为;蜀中状元之乡”。状元英杰馆的这四尊塑像是;唐宋四状元”塑像,他们就是阆中的两对兄弟状元,右边的是唐代的尹枢、尹极两兄弟,左边的是宋代的陈尧叟、陈尧咨两兄弟。在历史上,总共也就只有32对兄弟状元,我们阆中就有两对,而尹家两兄弟又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对兄弟状元。其中,尹极69岁中状元,尹枢中状元是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二陈更是德才兼备,我们可以看到弟弟陈尧咨是武将打扮,其实他是一个文状元,因为他非常擅长射箭,所以就把他从文官调为武职。而他们的弟弟陈尧左,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有;贤相”之誉。陈家三兄弟的父亲陈省华也是一个宰相,所以有句话是这样描述陈家的:;父丞相,子丞相,父子三丞相;兄状元,弟状元,兄弟两状元。”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后面的墙上的画的是;状元洞”,是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其三个儿子安置在此读书的地方,因此也成为;读书岩”(位于大象山,也就是锦屏山上)。据说,苏轼于仁宗志和二年(1055)冬赴京应试经过阆中, 还为读书岩题字。 状元馆旁边的是进士馆,汇集了历史上众多进士,大家可以随便参观一下。有孔子塑像的是会经堂,会经堂本来是考官阅卷的地方。公园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身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从古至今说阆中 古阆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