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心死如灯灭qq24岁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批驳人死灯灭论》

批驳人死灯灭论

现实中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万事皆空,真是这样吗? 首先看一看这种说法的错误所在——

这种说法违背事实—— 公认的活佛转世,斯里兰卡前国王转世,再生人现象等等,都说明生命不只局限于肉身。1999年1月18日左右,斯里兰卡各种报纸广泛报道了斯里兰卡前总统帕雷玛达沙投胎转世的详细情况,国内许多家报纸都予以了转载。活佛转世人皆知。再生人大量报道等等,都说明肉体不是生命的主体(本质)。

再如人的梦境,是另外一个“我”在另一个世界的场景。人的想像力海阔天空,思想的世界也是广阔的。

人的情感世界也是真实存在,人的感受千差万别,喜怒哀乐忧愁等等。每个世界都有一个感知者,不然不会被人感受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

人们纪念已故的亲人、伟人、圣人、贤人、英雄,习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也提到纪念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英灵(亡灵)。如果人死灯灭,这种纪念又有何意义?

再如伟大的抗战精神,虽然英烈不在了,但是这种伟大的精神却永存,依然会在历史的时空中闪闪发光。

这种说法违反科学——

科学界公认的物质不灭定律,既然物质不灭,灵魂为什么就能灭呢。

其次存储系统对人的启示:人造的存储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人脑也能记忆存储大量信息,人心也是存储系统,而且存储量更大更久,一个成语可以说明:刻骨铭心。 人所做的一切自己的心会知道,无法欺骗。每个心中都有一个称量和评判系统。从生命存在层次来看,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而思想又为心灵服务,不能违背内心,也说明肉身不是生命的本质。

这种说法违背规律—— 中国的易经,道家的一个重要理论:阴阳理论。说明事物的存在分为正反两个方面。有暂时存在的,就会有长久永恒的存在。 既有虚幻的种子,也有真实的种子,既有短暂的种子,也有永恒的种子。这是否可以说明:人的肉体存在是虚幻暂时的种子呢。因为从人的存在来看,人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更需要内心的安宁坦然,哪一个更高级,更接近本质呢,不言而喻。

自然的启示可以说明问题:树木在年年生长,但是年年在落叶,我们看到树叶的生死轮回,但是树木在年年增长。不值得人们反思吗?

这种说法是对公理的亵渎和否定——

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如果人可以逃脱惩罚和制裁,就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罪大恶极,一死便休,有那么简单和便宜吗?有些人的放纵是否与这种观念有关,如果有要注意了。

有人心存侥幸,即便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和审判,还有规律法则在无形中制约着人的行为,所谓天网恢恢,谁能逃脱。还有就是自己的心,谁能欺骗和逃脱自己的心。所以这种说法是对公理的亵渎,是对自己内心的背叛和欺骗。

这种说法是对圣人思想的否定——

各宗教的圣人是社会公认,他们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和传承。圣人的思想,各宗教的理论,阐述的都是有关宇宙、生命、社会、人生的真谛。对生命观的阐述,着重强调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对于人身,只说人身难得,说明肉身在生命进化过程中有它的重要意义,强调肉身在这个时空的功能作用:吸取这个时空的营养,供给心灵。在圣人的眼里,肉身只是本质生命进化升华的工具,强调只是作用,就如人们使用的一支笔一样,只是用,不会执。

这种说法的危害性严重—— 如果人就这一生,这一世,所以好多人没有人生目标,很容易迷失,有的则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可以不负责任,逃避责任,逃避惩罚,危害巨大。这种说法恰恰是给严重不负责任者逃避责任、逃脱制裁、寻求内心安慰的借口和理由。造成人的素质下降,道德沦丧。

最关键的是这种说法使人对这一生,这一世非常在意,增加了对死亡充满恐惧心理,对心灵的束缚非常大,自由解脱无从谈起。 当人太在意这一生,这一世,就会非常在意生死,这样的结果就

是怕,而且怕的要命。致使有的人不能挺直脊梁做人,丧失节气,缺少精神。如果缺少爱国情怀,没有民族大义,没有济世利人,团结互助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何在?人死灯灭的论调值得注意和反思。

第二篇:《人死之后 意识去哪里了》

人死之后 意识去哪里了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多数人都觉得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我们很容易理解,人死之后,不论火化还是土葬,肉体最终都会化为了灰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过,人类除了看得见的躯体以外,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意识。意识也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吗?它最终会变成什么呢?

【死亡是一个过程】

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是耸耸肩,说:“我们又不能把死去的人拉回来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传统的观点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克里克更是直接指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他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他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观点,人死后神经细胞之间也将失去联系,意识也随之消失了。

不过,随着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要么还活着,要么已经死了,这两者之间没有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停止工作后,这个人就已经死了。不过,事实上一个人从心脏停止跳动到真正的死亡之间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因为心脏失去了泵血能力,血液无法为细胞提供足够的氧气,人体内的细胞将陷入一种“窒息”状态,在大约5分钟之内,这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受到破坏。大约一小时之后,这些细胞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此时即使心脏恢复跳动和泵血功能,这个人也无法再活过来了。随后几天,人体内的细胞会继续衰退直至整个身体都腐烂。

由此看来,死亡并不是某一个时刻,而是从心脏停止跳动到身体细胞逐渐分解的过程。既然如此,在死亡的整个过程中,人的意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它会随着心脏停止跳动而立刻消失吗,还是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或者会永远存在?

【人死了,意识还在】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2003年,日本东京曾发起了“阿尔法3号”计划,专门研究人死之后意识的变化。该计划由日本、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著名的医学家、神经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专家参与。科学家们对20多名19岁到75岁的垂危病人进行观测,在他们体内植入电极,并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接收到这些人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的荧光屏上,从而记录了这些垂危病人从濒临死亡到死后的情形。

当时,有一名叫做邦达的35岁病人患肝癌死亡,他在死前非常痛苦。在他死后的第三天,电脑屏幕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叫邦达,我已经解除了任何痛苦,在一片阳光下飞翔,快乐得很""快乐得很""”连续重复几次后,信息突然就中断了。

还有一位22岁的姑娘因白血病死去。在她死后的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传来的信息:“我

来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个地方。此间阳光明媚,充满温暖,我和已故的爷爷、奶奶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中断。

其实,不仅仅是参与到这一计划的病人能够反馈他们死后的感觉,还有一些有幸能死而复生的人也会亲口讲述死亡来临时的主观感受。{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在他的自传中记录了自己因患心脏病而经历的一次濒死体验。他感到自己上升到很高的空间,在很远的下方,他看到了地球,沉浸在一片辉煌的蓝光中,透过那片蓝光,地球的轮廓闪着银白色的光。然后他发现从欧洲方向飘上来一个影像,那是他的医生。医生对他说:“地球上的人正抗议你的离去,你没有权力离开地球,你必须回去。”当荣格听到这一信息后,他看到的景象顿时都消失了。

这些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的描述和“阿尔法3号”计划中死去的病人反馈的信息很相似。大都表示意识离开身体,游离到天花板上,心理感到极度的平静和轻松,然后被吸到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在黑洞尽头闪烁着一束光线,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在洞口迎接自己。

【实验对意识的证明】

尽管这些事实都支持了人死后意识依然存在,但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只不过是人在临死前大脑缺氧产生的幻觉。

上世纪90年代,三位荷兰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在一个案例中,一位昏迷的病人被送到医院,此时他的大脑已经停止活动,脑电波已是一条直线。但医生仍然决定在喉部插入插管帮他换气。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牙套被取出来了。一小时后,病人的心脏终于跳动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了。一周后,他居然对护士说:“你应该知道我的牙套在哪里,是你把它放在了推车的抽屉里了。”这位病人回忆说在死的那一刻,他一直在上面观察,甚至能详细地描述当时医生的动作,但他非常害怕医生会放弃抢救他,因此他尽量显示出自己还活着。由此,这些科学家认为当心脏停止跳动后,中枢神经系统停止工作的一刹那,人的意识确实和大脑分离了。

本世纪初,美国纽约石溪大学的山姆o帕尼尔博士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人死后意识是真实存在的。帕尼尔在天花板下方放一块木板,在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然后让濒死之人躺在天花板下面的床上。他认为,如果病人死后意识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病人的意识也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些病人能被抢救过来并说出木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就证明病人濒死阶段所经历的都是真实的,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觉。帕尼尔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能准确说出木板上的物体。这一实验充分证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尽管有很多证据都支持人死后意识依然是存在的,但这个领域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死亡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个别人的主观感受。不过,近十年来,随着医学和科技水平的大幅进步,尤其是冷冻技术的发展,大大延长了人体细胞在人死后存活的时间。人死后,尽管脑细胞在四五分钟内就失去了氧气和能量的供给,但脑细胞仍能继续存活8个小时内而不会受到伤害,只不过这时它们无法行使自己的功能。

这就意味着如果冷冻技术和复苏手段运用得当的话,人在死亡几个小时后仍能被救活。{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这无疑扩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科学家将不再只关注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而是可以通过把那些真正死亡的人拉回来,研究意识在他们身上的变化,从而发现每个人死后可能会共同经历的感受。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了。

第三篇:《丧事礼拜讲章 从未有人醒来哀哭》

在孙锡培牧师追思礼拜的讲章 从未有人醒来哀哭

读经: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耶和华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 116: 15)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心情来追思神的仆人孙锡培牧师嘉言益行。孙牧师是我的老师,与他接触应当不算太少,他留给人的影像总是那么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他自己也坚信“像个牧师!”。他我特别想到了这三处经文。我引用这些经文来作为孙牧师追思礼拜的经文是合适的。如果我的证道有一个题目的话,我觉得刚才礼拜序曲《睡主怀中》中有一句非常美的话,就是“从未有人醒来哀哭”,以此为题吧!{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人常有文饰心理。也许是受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理论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亡”的思考。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皇帝之死称“驾崩”,平民之死称“走路”,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和尚之死称为“圆寂”,道士之死称为“羽化”""之所以如此讳莫如深、或故意绕道,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

可是,基督的救恩的伟大之处在于宣告:“基督要释放一生因怕死为奴仆的人”(来2:15)。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都是这样一群蒙福得“释放”的人,暂时离开我们的孙牧师当然更不例外。基督虽然没有应许给信徒在地上能长命百岁或长生不老,但他改变了我们生命、也改变了死亡的性质。圣经说的死亡是这样的:

1、不是句号,而是逗号。

如果人生是一篇文章,那死亡临到,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在不少人心目中以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切都完结”,死亡意味首结局。几年前联邦德国著名剧作家费希特去世了。葬礼十分隆重。可是,墓碑上只刻了两个字:“剧终”!言简意赅,含义隽永。法国钢琴家拉姆斯,在弥留之际安详地嘱咐学生,请不要发表“公式化的悼辞”,但要记住在大理石墓碑上刻一个金色的“休止符”!人们承认“人人都有”,但不太相信“死后却有…..”圣经认为,人生前死后只是境界不同,不是轮回,而是一条直线的延续。生与死相关联,生的意义每每是向死亡抛掷然后反弹所产生的效应决定的。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孙锡培牧师在一篇《空坟墓》的讲章中说: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人们以为西班牙的西海岸便是世界的尽头。所以西班牙士兵的军装上编织了“此外无陆”的字样。一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清楚对岸还有广阔的陆地——现今的北美。今天,许多人认为“死后乌有”,但是死河的对岸到底如何?经过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告诉我们,彼岸有更美丽的生命。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认识,让孙牧师他们这一代人对生命与死亡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他

们能够在文革血与火的试验靠主站立得稳的力量泉源。

2、不是沉寂,而是等候。

一般来说,坟墓是沉寂的,对“死亡”以色列人也称为“寂静之地”,表示死的凄凉。睡觉与死亡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会醒来,一个不会醒来。前不久,我为我的父母在一个山上买了一个坟地,特意要求做坟的师傅在碑上刻下八个字:“等主再来,静候复活!”感谢神,我的父母至今还健康地活着,但他们有复活的盼望!

我们的孙锡培牧师也相信身体复活之真理,他在《复活的主》讲章中这样说:

“奇妙的人体使多少人惊奇不止,它是生命的灿烂花朵,是造物主的杰作。神既能创造这奇妙的生命,难道不能让生命复活吗?赞美诗歌当你把一块银子投入砂酸液中,它便溶化尽不再存在,但是你再倒入盐水,银子立刻又出现了,难道造物主的大能比不上一个化学师?卫斯理·约翰曾说:“死亡的面貌是美丽的。”是的,一个有基督生命的人,丑恶可怕的死亡竟开启了永生的大门,怪不得这位信心伟人要为“死亡”歌唱了。主已复活,他是你的救主,胜过了死亡。他将美丽荣耀的盼望带给每一位信他的人。”

复活的盼望让每一个地上的生命精神振奋,包括我们的孙锡培牧师。而今,他的身体虽然已经火化,但他依然在等候复活!

美国政治家兼科学家、文学家的富兰克林,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句他自撰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这是富兰克林的遗体,像一本破旧的书被虫蛀蚀,但此书本身永不磨灭,将来仍由原书的著者(指上帝)修订重版,焕然一新。”

3、不是解脱,而是凯旋。

人生充满叹息愁烦,劳苦重担。于是,不少人把死亡看成一种解脱。但就基督徒而言,人死不仅是劳苦叹息的止住和解脱,而是地上生命进入荣耀的时刻。

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基督徒死是有带去的,那就是他“作工的果效”。圣经 “息了劳苦""作工的果效""”信徒蒙召不是逃避现实世界苦难,而是看到“劳苦功效就心满意足”!保罗用打仗、守道、跑路来形容自己一生,一个“了”字表示过去式,表示一种凯旋归来的气势。可以想象,基督徒迎见主的那一刻,一定不是哭泣诉说地上的痛苦,而是感谢上帝的赐福,让他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人们常用“安息主怀”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基督徒的死。其实,这“安息”并不只是一种“休息”,而包涵着对“成就的喜乐”和“工作的满意”。孙牧师在《尼哥底母的荣耀与遗憾》这篇目讲章中说:

“人生有如坐火车,重要的不是早下站,迟下站,要紧的是下站后到哪里去!重要的是我们到神面前是羞羞愧愧呢还是有很丰硕成果献给神!”

相对于孙牧师,这些也许已经不成问题。他今天站在神的面前时,也已经献上了他的事奉。他为了浙江教会建设、为浙江神学院、为杭州思澄堂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相信作工的果效必随着他,成为他“丰硕成果献给神”!

4、不是离开,而是归家!{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死亡(pass away)pass指“及格”“通过”,而“away”是“远去”“离开”。倘若不算望文生意的话,那么“死”就是“通过”、“及格”之后的“离开”或“远去”。为此,人们常把死说成“死去”、“上路”“离开”了。

其实,说“离开”还不如说是“回家”。因为人出于神,也要回归神那里去。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也把人死说成是“归他永远的家”。(传12:5)所有这种“归家”意识中要算《希伯来书》的作者讲得更深刻和清楚,在讲到那些如同云彩般围绕我们信心见证人之时,他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3—16)尘土与大地不是人类终久的故乡,人类至终的归宿是在造他之主那里。人类既籍基督而造,也必将仍藉着他而蒙救赎而归回!人类起初便出生于属神的伊甸乐园,至终仍必将归回到属天的永久家乡!“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啊们”!(罗11:36)

英国诗人斯特朗的一首《家》也可以很好地表达尘世倦客归回家园的美好感受:

“隧道尽头,就是光明;

风暴过后,一片宁静;

漂泊归来的人需要好好休息,

毕竟可爱的家最温馨。”

国外有一位浸信会的宣教师曾这样对待他的离世:;我并不厌烦我的工作,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死如灯灭心死如什么 心死如灯灭qq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