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教学目的】
以教材中表现相思与别离情感的唐诗宋词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此类型的古典诗歌有
比较完整的认识。
理解并能初步辨别诗歌中别离相思的差别。
进一步掌握此类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表达方式与技巧。
学会对诗歌中此类情感的赏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与赏析
【教材分析与策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诗歌进行分析:
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具体情感。
情感的触发方式。
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五~六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3、 张九龄《望月怀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一、 诗中的形象: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归思(思乡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物候新”使诗人“惊”,因为新的一季(春)开始了,意味着一年的漂泊结束,而又意味着新的漂泊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作为“宦游人”的诗人心“惊”。
此时此刻,诗人又听到有人在“歌古调”,进一步刺激了诗人的“归思”,故而情不自禁落泪(欲沾巾)。
四、 情感的表达:
诗的颔联与颈联紧扣首联中的“物候新”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然而在此景之中,诗人要抒写的却是浓浓的思乡哀情。因此,是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诗中的美景反衬了诗人的悲情。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一、 诗中的形象:
从诗的第二联中的“离堂思琴瑟”可以看出是即将分别的友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别离之情大致有“惜别”、“壮别”、“惨别”几种,本诗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这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因此,本诗没有采用触发的方式去引发情感,而是用这种离愁别绪将全诗笼罩。 ..
四、 情感的表达:
首联看似与别离无关,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华丽的沉默之下深深的别愁。这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二联中的“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一个“思”字将曾经的快乐与现时的分别交织,
加重了别离的沉重。{思念无奈的宋词}.
诗人还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来突现这份沉重。“明月隐”、“长河没”是时间的漫长,表现了分别时的不舍与艰难(惜别)。“绕山川”、“悠悠洛阳道”是空间的遥远,表达了此一别后将天各一方,更突出了别离的痛苦。
最后一句“此会在何年”,还未分开就想重逢,可见别离是多么的无奈痛苦!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 诗中的形象:
“天涯共此时”的“情人”,这一形象在苏轼的词中也有,“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只能共对一轮明月,幻想着拉近彼此的距离,情何以堪!
二、 诗中的情感:
相思之情(因“相思”而“怨”,因“相思”而“竟夕”难寐),这里的“怨”是一种“怨愁”。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相思之“起”就是因为此景,这种美景原本应是与佳人共赏的,可是却只能“天涯共此时”,于是便引发了“怨”与“相思”,而且还是“竟夕”(整夜),可见相思之怨的深长了。
四、 情感的表达:
诗中除了用美景反衬相思之情外,还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抒写相思。第三联中“灭烛”看似是因月光其实是因为相思而无法入眠,“披衣”起徘徊是因为相思,“觉露滋”写出了徘徊时间之长。杜甫也曾写过因思念而在月光的徘徊“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也写过“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披着和着月色的露水的深夜徘徊的身影就是思念。
想将捧上满满一手月光相赠是因为相思,“不堪”一词将这种愿望打碎,加浓加深了相思,还寝而梦更是因为相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结合上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思念无奈的宋词}.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差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表达出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与离愁的心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烘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原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仗,“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又巧妙地用“浮云”与“落日”作比,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色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江楼旧感
赵嘏{思念无奈的宋词}.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第二篇:《宋词-李煜12首》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
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
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
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
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
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
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
《南唐二主词》。
【主要词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一斛珠(晓妆初过) 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清平乐(别来春半)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
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思念无奈的宋词}.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乌夜啼①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③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简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
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三篇:《宋词精选》
宋词精选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简析】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雨霖铃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