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思念无奈的宋词 表达思念的宋词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教学目的】

以教材中表现相思与别离情感的唐诗宋词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此类型的古典诗歌有

比较完整的认识。

理解并能初步辨别诗歌中别离相思的差别。

进一步掌握此类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表达方式与技巧。

学会对诗歌中此类情感的赏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与赏析

【教材分析与策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诗歌进行分析:

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具体情感。

情感的触发方式。

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五~六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3、 张九龄《望月怀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一、 诗中的形象: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归思(思乡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物候新”使诗人“惊”,因为新的一季(春)开始了,意味着一年的漂泊结束,而又意味着新的漂泊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作为“宦游人”的诗人心“惊”。

此时此刻,诗人又听到有人在“歌古调”,进一步刺激了诗人的“归思”,故而情不自禁落泪(欲沾巾)。

四、 情感的表达:

诗的颔联与颈联紧扣首联中的“物候新”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然而在此景之中,诗人要抒写的却是浓浓的思乡哀情。因此,是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诗中的美景反衬了诗人的悲情。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一、 诗中的形象:

从诗的第二联中的“离堂思琴瑟”可以看出是即将分别的友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别离之情大致有“惜别”、“壮别”、“惨别”几种,本诗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这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因此,本诗没有采用触发的方式去引发情感,而是用这种离愁别绪将全诗笼罩。 ..

四、 情感的表达:

首联看似与别离无关,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华丽的沉默之下深深的别愁。这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二联中的“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一个“思”字将曾经的快乐与现时的分别交织,

加重了别离的沉重。{思念无奈的宋词}.

诗人还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来突现这份沉重。“明月隐”、“长河没”是时间的漫长,表现了分别时的不舍与艰难(惜别)。“绕山川”、“悠悠洛阳道”是空间的遥远,表达了此一别后将天各一方,更突出了别离的痛苦。

最后一句“此会在何年”,还未分开就想重逢,可见别离是多么的无奈痛苦!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 诗中的形象:

“天涯共此时”的“情人”,这一形象在苏轼的词中也有,“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只能共对一轮明月,幻想着拉近彼此的距离,情何以堪!

二、 诗中的情感:

相思之情(因“相思”而“怨”,因“相思”而“竟夕”难寐),这里的“怨”是一种“怨愁”。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相思之“起”就是因为此景,这种美景原本应是与佳人共赏的,可是却只能“天涯共此时”,于是便引发了“怨”与“相思”,而且还是“竟夕”(整夜),可见相思之怨的深长了。

四、 情感的表达:

诗中除了用美景反衬相思之情外,还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抒写相思。第三联中“灭烛”看似是因月光其实是因为相思而无法入眠,“披衣”起徘徊是因为相思,“觉露滋”写出了徘徊时间之长。杜甫也曾写过因思念而在月光的徘徊“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也写过“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披着和着月色的露水的深夜徘徊的身影就是思念。

想将捧上满满一手月光相赠是因为相思,“不堪”一词将这种愿望打碎,加浓加深了相思,还寝而梦更是因为相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结合上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思念无奈的宋词}.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差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表达出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与离愁的心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烘托。

送友人

{思念无奈的宋词}.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原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仗,“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又巧妙地用“浮云”与“落日”作比,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色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江楼旧感

赵嘏{思念无奈的宋词}.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第二篇:《宋词-李煜12首》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

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

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

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

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

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

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

《南唐二主词》。

【主要词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一斛珠(晓妆初过) 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清平乐(别来春半)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

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思念无奈的宋词}.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乌夜啼①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③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简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

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三篇:《宋词精选》

宋词精选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简析】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雨霖铃

柳永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思念无奈的宋词 表达思念的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