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声声慢作文600字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声声慢》

优质录像课比赛省级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教案

知识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与其创作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品析意象;

能独立创作诗歌,表现愁情。

情感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走入作者内心。

教学重难点: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情;

体会作者沉重的愁情。

将作者的愁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设置,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泛舟于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曾经,她是一个盼望着丈夫归来的少妇,独自感叹花的飘零水的流逝;曾经,她挥毫泼墨,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她就是“一代词宗”“词国皇后”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声声慢》。

1、明确教学目标。

品析意象、体味情感

2、学生作品展示{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诗词都有一个特点,言简而意无穷。学生展示预习的作业:为上下片各描绘一图景。上下片各请两位同学展示。

3、整体感知

{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这些作品都营造了一种氛围,什么样的氛围呢?

明确:愁。

4、学生个人朗读

请一位学生带着愁情为朗诵。

二、品析意象

1、词人的愁情具体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明确:意象

(PPT)意象的涵义。

{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2、本词中,哪些意象能体现出作者的愁情呢?请你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主人公、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学生品析环节。

三、感受意境

1、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分析品味

营造出凄冷孤独的意境,词人晚年本来就已经过得很凄惨了,再让她处在这么凄凉的情境中,她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发言

2、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明了她身处这种情境的心情?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能具体的说说她的愁有哪些吗?

知人论世,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明确:亡国之愁,亡家之愁,亡夫之愁,穷困之愁,漂泊之愁,孤独之愁。(板书)

4、配乐朗读

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孤独漂泊,贫病无依的李清照,在一个细雨绵长、悲凉孤寂的黄昏,独自品味命运的艰难,独自吟诵这首《声声慢》。

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

全班配乐朗读。

四、探讨领悟

《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它的愁是挥不去,驱不散的。作者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愁”说不完,那么哪个字,或者哪个词才能道出心中的感受呢?请说明你的理由。分组讨论。{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五、拓展应用

晚年的她选择将愁表现在词中。诗词本是一家,词也被称为诗余。请你选取本词中的意象,用诗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愁情。

老师抛砖引玉,为学生展示两首。

望故乡

秋雨梧桐叶落时,

黄花归雁又一年。

离离索索风霜鬓,

淡酒一杯续哀情。

学生展示,让写得好的学生将作品写在白板上。

六、课后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你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为这词写一篇鉴赏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庭院独酌 风中寻觅暮色起, 雁下独酌秋意寒。 黄花憔悴谁堪摘? 梧桐细雨愁更长。

第二篇:《声声慢》

《声声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与知识巩固,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本词中意象的含义。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可以帮助老师顺利的进行教学情境中。 多媒体的展示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①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②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③情景教学法

借助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种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情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解决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情绪。通过诗词中的酒、秋风、过雁、黄花、雨、梧桐等意象分析冷清寂寞的意境从而深层次的体会作者哀怨凄凉的愁”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词的意境当中。学生答出是由词《一剪梅》而来后,由此回忆九百多年前北宋的一个秋季傍晚,作者的相思之愁,带出后期《声声慢》另一种无限闲愁的情感基调。

2.比较《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愁”

(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1)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3. 简介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4、诗词鉴赏: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1)、听读,播放朗读录音,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2)、初读,学生自由朗读,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入境,有审美感知。

(3)、齐读,请两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词描绘出来,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词的情感和意境。

(4)、再读,参照思考题思考讨论,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把握诗歌的结构。

例如: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意象来描绘深秋之凄凉哀婉(注意诗人的炼字炼意)?

(5)、品读,通过联想,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来激发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艺术的感染能力。

5.创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①例如《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回答:《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例如: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6.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例如: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

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7.拓展延伸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四.课堂小结与知识巩固

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比,可以清晰看到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让学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然后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我设计了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第三篇:《声声慢 品茗》

声声慢·品茗

几片嫩叶,沉淀了一杯清茶。扰乱了思绪,偷去了睡意。长夜漫漫不能寐。

左边鼾声起,右边小儿呓。欲披星看月,又恐他人惧:此女神经不对。 抓耳又挠腮,冥思又苦想,脑子里悠悠飘过字两行:今夜不寐明日睡,权当今夜自陶醉。

东方渐白,悄然起床,向镜中偷望:藏起澄澈双眼,暗淡粉嫩容颜。不觉惊叹:还我一夜安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根据声声慢的内容写一篇作文,500字 声声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