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师说写作素材开发》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毛泽东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毛主席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可用于“学习”、 “合作”、 “帮助”、“尊师与成材” “自信自强”、 “能力”、“择师”、 “倾听”、“不耻下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话题)
●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师说》我国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造就了特权阶层——上层士族子弟,也导致不从师、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的形成。中唐时代,此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此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深切意识到此风气对社会的危害。于是,他勇敢地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给他的责任,与恶劣风气作起了艰苦的斗争。“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恶劣社会风气时,是随波逐流,是洁身自好,还是勇担责任,力除时弊?这恐怕是当今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韩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勇敢站出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哪怕你势单力孤,哪怕你曲高和寡。只要你坚持,你就是一盏灯,黑暗会因你的存在而慢慢淡去……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在那个耻于从师的年代里,韩愈勇敢地站出来,写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论述教育的文章—《师说》
●思辨议论型——{师说,作文}.
(辩证地议论分析,条理清晰,深刻有力)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倡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传道、授业、解惑,明师责呕心沥血,开一代学风。
《师说》作文素材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2)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篇二:《关于老师的作文——《师说》》
师说{师说,作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师,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不陌生的字眼。我们用它称呼教授我们的人,用它比喻给予我们某样精神财富的事物。然而,你是否了解这个字所蕴含的意义与品质呢?
在众多的古诗文中,师,是一个常见的命题。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去的人对于老师往往怀着一种恭敬的态度:《荀子》中这样告诉我们尊师的重要性:“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对学习的途径没有比亲近良师更快的了;《吕氏春秋》有云:“疾学在于尊师。”元代关汉卿也曾这般感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近代的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说过:“为学莫重于尊师。”……即使放在今天,提起老师,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说一句不尊敬的话。师,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字眼!
然而它不仅仅只是受人尊敬,它也是一个注定无私付出的字眼。我在书海中,在报纸中翻阅着,寻找着,寻找着那一颗颗无私的美好心灵:2008年5月12日,一个灰暗的日子,我们仍然无法得知,在那一天有多少位老师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而受伤,甚至永远离开世界。衡阳的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用身子死死护住了四位学生的生命,而他自己的生命却停止在那一天。2012年5月8日,黑龙江十九中学的张丽莉老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用力推开了前面的几位学生,车轮碾过了她瘦弱的身体,当她清醒过来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学生的安危:“那
几个孩子没事吧!”他们的无私,是天灾人祸也无法隔绝的温暖。2011年的“感动中国”里,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的脸上带着一抹高原红和憨厚的笑颜,他们就是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在高原上支教了十二个年头,播种下千万朵桃李芬芳,他们从不曾抱怨过当地寒风凛冽、寸草不生,不曾抱怨过饥寒交迫;无独有偶,2014年“感动中国”,也有一对农村教师夫妇,朱敏才和孙丽娜。朱敏才退休前是周游各国的外交官,走过大半个地球,最后却和妻子在贵州的小山村驻足,开始教起了山中的孩子们。他们从不曾抱怨过当地穷山恶水、破败不堪,不曾抱怨过荒芜人烟。他们的无私,是恶劣环境也无法磨灭的光辉。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那些上过媒体,舍身救人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师,也可以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比如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阮老师。阮老师全身上下最值得我讲的,大概是那一双手吧。这双手上沾满了粉笔灰,却也是这双手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整齐的板书,带领我们走进多彩的语文世界;这双手上有着干裂的痕迹,却也是这双手挑灯提着红笔批改完一份份作业,写下句句评语;这双手上到处是粗糙的,却也是这双手安抚了受挫的一颗颗心灵,帮助我们从头再来。这双手就像它的主人一样,朴实无华又关怀着每一个人。同样还有我们的班主任郑老师,郑老师的腿脚不好,多站一会儿,多走几步路就疼痛难耐。即使这样,在每一次活动中,郑老师总是第一时间陪伴在我们左右。我们请她歇一歇,她却总是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我没事,我可要看着你们{师说,作文}.
得到胜利呢。”尽管她们默默无闻,但你能说她们不伟大吗?伟大不是根据一个人的名声而决定的,而是看他的所创造的价值。所冠得起“师”这个名称的人,都是伟大的。
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字眼,却有人亵渎了它的神圣。每当我在网页上看见某某幼儿园老师虐童的新闻时,我总是会在心里这样问着自己:他们算的上是一名老师吗?拥有一张教师资格证就算的上是老师吗?答案总是否定的。那些孩子正是幼芽般的年纪,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时间,但他们却遭受了这般残忍的行径。可想而知,这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多么严重的伤痕。至于对他们施暴的人,也就不能算是一名老师,他们只是披着“老师”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号的衣冠禽兽!我由衷地希望这样的人能越来越少。
说了这么多,相信对于“师”这个字眼大家也有自己的认识。在我看来,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合作者、参与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赞誉。师者,可敬,可叹,可为也!
篇三:《读《师说》有感》
龙源期刊网 .cn
读《师说》有感
作者:钟春燕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6期
摘 要:《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这次我重读《师说》,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了,也更加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不怕人们的耻笑,为建立新的师道而努力,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关键词:《师说》;师道;尊师传统
从我们中国的古话“天地君亲师”,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当时的情况就如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所描述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心是得狂名。”《师友箴·并序》:“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韩愈的《师说》也写到:“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里都讲到,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 反而以求师为耻。韩愈的《师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顾世人的嘲笑,“抗颜而为师” ,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为恢复古人从师之道而努力,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之人一定有老师,接着写老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和从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文章第二段用四组对比:第一,“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和“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对比;第二,“爱其子”“择师而教”和“于其身”“则耻师焉”对比;第三“句读之不知”则“师焉”和“惑之不解”则“不焉”对比;第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对比,写出今人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和不从师导致的结果:“愚”、“惑”、“不明”、“智不及”,因为正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和社会上流行着“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才导致“师道不复”,“不传”。第三段举“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道”。最后一段则是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作《师说》要赠送给李蟠,因为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文章的开头一直贯串全篇,不仅首尾呼应,并且脉络贯通。从行文的表达来讲,有提“必有师”的,有提“师道”的,有提“能行古道”的又显得变化而不重复。
当时人其实在这里指的是士大夫之族反对在“传道受业解惑”上从师,错误地以为“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认为彼此的年纪相近,对道的认识相似,
篇四:《《师说》读后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由《师说》说开去
荷叶中心校 吴章辉老师
新学期伊始,我捧起书本回到了课堂。站在三尺讲台,看着教室里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想起曾经的年少,我也像这些孩子们一样,端正的坐在讲台下,也是那样热切期盼的看着老师。时间恍惚,人事匆忙,“老师”这两个字,已经从过去的一个尊称变成了现在自己的职业。
不自觉想起以前高中时期学习过的一篇古文《师说》,颇有感触:
“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头便阐明“古之学者必有师”,很多有学问的人,都有那么一个甘当“引路人”的师傅指点迷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以便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小孩刚牙牙学语,父母便把他们送到一些早教中心,学习各种知识。通过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新的事物。而在接受这些新的事物之前,孩子最早接触的都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今后教育状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时候的教师主要做些什么呢?——“传道”“授业”“解惑”。道,即世间之道;业,即知识学业;惑,即科学疑惑。时至今日,“师者”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如今要付出的,远非“传道受业解惑”就够了。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在课堂课外多手段多途径的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惑,主动发现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贵在于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精神去生活。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什么事情都知道,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谁都要遇到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可是,总有那么些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懂装懂,对于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采取一些不屑的态度去回应。这样下去,那些不懂的仍然还是不懂。有些事情,如果你一辈子不去了解它,就你就一辈子都不知道它
的含义。我想:学习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很好的例证。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那些普通的劳动工作者,为了使自己技艺更加精湛,他们会相互学习或者向他人请教。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却不觉得学习是光荣的——甚而觉得是件丢脸损面子的事情。我觉得,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心怀一颗奋发向上之心,去主动学习,努力学习。我们可以向书本要知识,也可以向他人要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周围的人,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同辈间多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播送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知识构建,提升个人修养。世事洞明皆学问,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一颗学习的心,那么每天我们都能进步,每天我们都在成长。
2013年10月1日
篇五:《《师说》论证结构论文》
浅析《师说》的论证结构
摘要:《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论述了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这是针对当时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风气而发的,表现了作者反抗流俗的大胆批判精神。在写法上,本文先从正面立论,再反面批驳。论述中对比鲜明,并用典型事例,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关键词:耻学于师 对比论证 从师学习
《师说》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极力宣扬师道,有力抨击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著名论文。
我国古代素有从师而学的优良传统。但自魏晋以来,士族垄断了统治权力,士族子弟不需学习,只凭特权便可做官。他们看不起老师,从师学习的风气因而日渐衰微。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这种风气依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们不但自己耻于从师学习,还对从师学习的人加以嘲笑。《师说》正是针对当时社会轻视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而写的,批判的矛头直指“士大夫之族”,充分显示了韩愈反抗流俗,不怕耻笑,力“行古道”的勇气和胆识。
《师说》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正面阐述——反面批判——举例论证——倡导良风”的顺序,一路写来,井然有序。 文章开篇明确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歪风,从正面立论的。在韩愈看来,求知必从师,为掌握知识,通晓道理,就要虚心求教,
篇六:《浅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师说,作文}.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师说,作文}.
作者:牛青林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2期
摘要:《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论述了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这是针对当时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风气而发的,表现了作者反抗流俗的大胆批判精神。在写法上,本文先从正面立论,再反面批驳。论述中对比鲜明,并用典型事例,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关键词:耻学于师 对比论证 从师学习
《师说》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极力宣扬师道,有力抨击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著名论文。
我国古代素有从师而学的优良传统。但自魏晋以来,士族垄断了统治权力,士族子弟不需学习,只凭特权便可做官。他们看不起老师,从师学习的风气因而日渐衰微。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这种风气依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们不但自己耻于从师学习,还对从师学习的人加以嘲笑。《师说》正是针对当时社会轻视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而写的,批判的矛头直指“士大夫之族”,充分显示了韩愈反抗流俗,不怕耻笑,力“行古道”的勇气和胆识。
《师说》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正面阐述——反面批判——举例论证——倡导良风”的顺序,一路写来,井然有序。
文章开篇明确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歪风,从正面立论的。在韩愈看来,求知必从师,为掌握知识,通晓道理,就要虚心求教,因此韩愈指明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遇到了“惑”,自身又无力解决,若不从师求教,这个“惑”始终是不能“解”的,这样怎能获得知识呢?因此,作者认为不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贵贱,只要在“闻道”方面懂得多,能帮助人“解惑”,就应拜之为师,韩愈这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主张,不仅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而且有力地抨击了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歪风。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以“嗟乎”愤慨当时“师道”久不传的原因,以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韩愈列举事实,运首先,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进行对比。韩愈明确指出,由于对于“从师”有着不同的态度,就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从师而问焉”,善学,知识就广博,就有“解惑”的能力;“愚人之所以为愚”就在于“耻学于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师说,作文 师说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