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写作方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作文素材》
写作方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文才会得心应手。 1、处处留心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家里留心发生的或听父母讲过的一些趣事、伤心的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留心看到的景物和遇到的事情;在学校,留心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景物的变化,学校和班内发生的事情;双休日或节假日,留心到过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弄清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们的所言所行,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些新鲜的人和事都会成为作文中丰富而生动的写作材料。 2、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练习文笔、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的极好方法,也是记录生活、陶冶情操、加强自我修养的良好方式。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常常会触动我们,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等到要用的时候却记不清楚了。 每天晚上写日记时,可以先回顾当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有重点地从当天的记忆中选取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片断记下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大胆而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日后写作文的素材。也可以写观察大自然的日记,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江河湖海、亭台楼阁等,都可以收入笔端。 这样长期坚持不懈积累素材,写作文的时候遇到某一主题,就可以从自己的日记素材库中提取到最新鲜的材料。 3、善于体验生活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出门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 妈妈看着儿子那记满诗句纸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唉呀!孩子啊,你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他的诗篇才千年传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善于体验生活,只有通过亲自实践,亲自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避免文章空洞无物。因此,同学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花、饲养小动物、到菜场买菜、帮助家长做家务等,都能为写作积累一手材料。这样写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写得生动、感人、真实、具体。
篇二:《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语文作文写作十大技巧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有独特的美;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 ,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引——讲解考点:涉及的知识,考查的能力;考试的题型,命题的材料
析——演示解题:呈现典型试题,实施解题步骤,得出解题方法,形成优质答案 练——同质训练:学生书面训练,教师巡视点拨;教师收集信息,学生及时反馈 评——精细评改:提出标准,评定分数;分析错误,指出原因;提供答案,修改完善
结——精要总结:教师归纳问题,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强调方法,学生提升能力 ?2.试题讲评程式
呈现问题答案——多个问题、典型错误(评定正误以学生为主)
分析错误成因——答题思路、答案构建(分析问题以教师为主)
呈现优质答案——分析要点、推导依据(指导方法以教师为主)
修改问题答案——要点完备、表述得当(书面修改以学生为主)
实施拓展训练——同质试题、强化巩固(训练评析以学生为主){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3.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程式
?阅读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中心、写作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拓展思维找角度: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为到道德、从付出到回报
拟好标题定主旨:呈现标题,分析优劣、探讨立意,比较深浅
确定文体选材料:根据文体,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篇三:《写作文的技巧》
写作文的技巧
1.认真审题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的高度浓缩。一篇文章纵有千言万语,若浓缩成一二百字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若浓缩成几个字就是文章的题目。
离题,是文章的最大毛病。
审题,必须从构成题目的每个词入手,理解题目对文章作了哪些规定和限制。比如《课余生活给我带来了乐趣》,要抓住课余生活、乐趣这些词
2、要有明确中心
文章的中心,就体现了我们对某人或事物的认识,表达某种感受,也是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中心要明确。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应该一目了然,毫不含糊。
中心要正确。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描写人和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避免中心过多。
3、内容和形式要有新意
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别人这么写,我也这么写这是最糟糕的。应为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思考的方式,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可能一样。
写作活动,要求把自己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大脑的特殊加工,组成成一片全新的文章,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假如总是重复别人写过的内容,习作水平永远不可能提高这种文章也没人想去读,这样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
4、认真写好我的感受
有些人写文章时,常常因为所写的内容缺乏切身体验,只重视叙事和状物,不太善于表达感受,急急忙忙完晨一篇习作,结果总是干巴巴的。
第一,要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对所写的内容经常要问一问自己:“这时候我在想什么?”“我觉得怎么样?”
第二,作文要思考怎样把我的感受在文中体现出来
第三,初稿写出以后,要反复、认真的修改,看看有没有把我的感受写具体 第四,在平时阅读书时,要认真学习哪些优秀反问是怎样表达感受的对文中感人的要多读,边读边体会
篇四:《作文技巧指津 给平淡的素材放一点“生活的味精”》
给平淡的素材放一点“生活的味精”
姜有荣
俗话说:“年好过,节好过,平常日子最难过。”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平常生活于“三点一线”之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要想“有点不同”都难,更不要说“时有惊奇”了。他们的生活素材库中更多的是“青菜”“萝卜”,因而在作文中熬出的也是一锅锅寡汤薄水的“青菜萝卜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大路菜”也喝出“味儿”来呢?你最好能在这“大路菜”中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它虽然剂量很小——只需一小汤匙,但是作用巨大——顿使满锅生鲜。
一 用“慧姐”去捕捉细节
套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那句名言来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细节’,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细节’的‘慧眼’。”下面笔者通过一个案例来解读捕捉细节的基本要领。
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天,在前线苏军某司令部,突然来了由数名上级军官组成的检查组,他们要求该司令部主管汇报作战准备情况。在接待中,该司令部一位参谋发现,检查组一名军官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地敲击桌面,显出轻松自在的状态。他顿生疑心,立即向上级报告。经上级迅速核实,确认并没派出检查组,所谓的“检查组”,实系德军间谍。于是,苏军司令部马上将其全部抓获。
这位参谋真可谓“火眼金睛”,他的“慧眼”使苏军避免了一次泄密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它给我们写作的启示是:
1 向更细处“看”一点。细节“形”的特点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要知道德军间谍可不是傻子,他们冒充苏军军官,无论从着装徽章,还是从言谈举止,都不可能“露馅”的。那么,这位参谋是怎么“看”出他们的破绽的呢?原来,他从那名叩敲桌面的军官手指的动作规律和发出的声响中,“看(听)”出了敲的是一支德国名曲。同样,我们在观察生活时也应该向更细处“看”一点,去捕捉为常人的眼睛所飘忽过的、忽略掉的细节。
2 向更深处“想”一点。细节的特点是“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德军间谍可都是谨慎绝顶的,那么,他的身份是怎么暴露的呢?套用《南征北战》中张军长的那句经典台词来说:“不是德军无能,而是参谋太狡猾。”这位参谋“想”:一个人轻松自在的时候,也就是他不经意、放松警惕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言行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行为恰恰是真性情的流露——德国名曲已融入他的血液,“下意识”地敲击出来连他自己也是不“自觉”的。同样,我们在观察生活时也应该向更深处“想”一点,去捕捉细节所折射出来的、不易为常人眼睛察觉的灵光。
二 用“慧心”去运用细节{关于生活技巧的作文}.
要把“慧眼”捕捉到的细节用好用足,用得恰到好处,还需要我们有一颗“慧心”。下面笔者通过品读一篇以“细节·距离”为话题的习作,来解读运用细节的基本技法。
例文
别了,二胡
陈永昌
在父亲的卧室里挂着一把款式很老的二胡,由于多年的闲置,上面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随着父亲年岁的增长,它似乎也变老了,声音也不再那么悦耳了。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在晚饭后独自一人躲到卧室里,拉他那把在我听来无聊得很的二胡。那时的我对二胡没有什么感觉,也对父亲那一手“绝活”很不以为意,只有母亲每每听着二胡
对我说:“你爸,只要二胡,不要咱娘俩了!”此刻,我便在心里想,父亲真的爱二胡胜过爱我吗?于是,每当父亲再拉二胡时,我便缠着他给我讲故事。可父亲却总对我说,我给你拉二胡听吧!于是,他就陶醉在那优美的旋律中,全然忘记了我的存在。从此,我恨透了那把二胡。有一次,趁父亲不在家,我用剪刀将二胡上的弦都剪断了,父亲发现后,我很害怕,也有点后悔,因为父亲晚饭后,只能拿着二胡发愣,有时也拉一拉,但发不出任何声音。事后不久,我从母亲那里得知,其实父亲知道是我将弦剪断的,但并没有责怪我。后来二胡被父亲修好了,但不知怎的拉的时间却少了。我上学以后,为了不影响我温习功课。父亲晚上便不再拉二胡了,只是无聊地看看报,那仅有的一丝欢乐也从他的身上消逝了。
随着我的成长,家里的开支也越来越多,父亲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回来时常常一脸疲惫,吃过晚饭就去睡觉,连原来在周六或周日晚上拉两曲二胡的兴致也没有了。我觉得家里似乎少了一些什么。晚饭后,我默默地写作业,母亲在一旁做家务,而父亲则早早地回了卧室,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流淌着。
一天,我问母亲:“父亲现在咋不拉二胡啦?”母亲告诉我说,父亲一是怕影响我学习,二是自己整天在外奔波的确很累,所以晚上也就没那兴致了。母亲还告诉我说,父亲每天晚上躺到床上都会对着挂在墙上的那把二胡发呆。我听后心里猛地一沉。一天晚上,我轻轻推开父亲卧室的门,发现父亲斜躺在床上,眼睛正默默地注视着那把积满灰尘的二胡。于是我就对父亲说:“爸,你想拉就拉一会儿吧,老师今天没有布置作业。”父亲却说:“拉不了啦!”说着就闭上眼睡觉了。转身之际,我突然发现那把二胡已没有了弦。母亲告诉我说,父亲怕控制不住自己拉二胡的瘾,就将弦拆下扔掉了。
听了母亲的话,我眼睛一热,回头望着睡梦中的父亲,发现他的头上已多了几缕银丝。那没弦的二胡,静静地挂在墙上,一阵风吹来,在我心里它又似乎在演奏着什么。对着那把无弦的二胡,我默默地说:“别了,二胡!”但我又时常提醒自己,总有一天我会给二胡装上新的弦的。
剖析
本文源于生活,质朴自然,其撼人心魄之处凝结于父亲“拆二胡琴弦”这一细节描写,它起到了如下三个“以一当十”的作用:
一、塑造形象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人物的“骨架”是用情节来搭建的,而“血肉”则是要用细节来生成的。 母爱的特点是柔性的,所以说“母爱如水”;而父爱的特点是刚性的,所以说“父爱如山”。上文中,二胡本是父亲的“最爱”,而这份“最爱”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绝活,而是父亲的一种话语,一种精神寄托。的确,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精神上的荒凉。“我”生活的家庭,物质上是贫乏的,父亲要为一家的生计去奔波,去打拼。机器在使用时还需要保养,更何况是人呢?父亲疲惫的身躯原本每天还可以用二胡这一剂精神汤药来作短暂修复,现在,父亲竟然将这一剂精神汤药都停掉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父亲要忍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苦痛:白天,是劳作之累;晚上,是割爱之痛。而这后一种苦痛,父亲不是被动的,而是“自觉”的,有心理预知的,他这才能够为了不至于控制不住自己拉二胡的瘾,将弦拆下扔掉。这一“拆”,就将一个充满韧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推到了我们面前,让人“悲叹”之余,更感“悲壮”。
二、推动情节
记叙文情节的发展需要推动力,推动力越强大、越持久,情节的发展就越自然、越合乎生活的逻辑。而细节正是情节发展的“核动力”,因为它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看法等,因而也影响着情节发展的方向、速度、节奏,诚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上文中的这一细节,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呢?首先,它影响了“我”对父亲的看法:此前,“我”觉得“父亲爱二胡胜过爱我”;此刻,“我”已经体察到“父亲爱我其实是胜过爱二胡
的”,他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其次,它影响了“我”对二胡的态度:此前,“我”对“二胡”是“恨透了”;此刻,“我”对“二胡”已满是“不舍”和“眷恋”。最终,它推动了情节的突转:“我”由“剪”断父亲二胡的弦转向了要“给二胡装上新的弦”。这一“拆”,使全文情节的发展既峰回路转,顿生波澜,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三、深化主旨
记叙文主旨的深化以“无痕”为上,以“生硬”为下。因为前者深得造化天成之妙,后者尽露人工斧凿之拙。而最妙化无痕的一招莫过于细节描写了,因为它“观”之,不显山,不露水;而“思”之,却又寓万千不尽之意。这一招是写作中的“太极”,在深化主旨上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恋人间的经典一问是“我和你妈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这一问说到底也就是“在你心中,谁最重要”。上文中的父亲其实也面对着这个两难问题——“二胡”和“儿子”,你到底要哪个?上文开篇,父亲对此是有过思考的,他认为“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所以,儿子剪断二胡的弦后,他又把它修好了。但随着儿子的“上学”“成长”,他越来越感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了,他对二胡的热度也从“常拉”降为“周六或周日晚拉”,最终又降到了“彻底不拉”。这一“拆”,将父亲和儿子两颗心的“距离”不仅从“有”消解到了“无”,而且已深化到了“负(距离)”——彼此都已完全把对方放进了自己的心中,“我心中,你最重”。
既然,“生活的味精”已让你满口生津,那就让我们一起睁开一双“慧眼”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它,怀揣一颗“慧心”在写作中用好它吧!
(摘自《中学生优秀作文》2011年第12期)
篇五:《小学生活化作文阅读与写作技巧》
小学生活化作文阅读与写作技巧
我们现在有很多孩子怕写日记,怕写作文,常常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写出的东西往往虎头蛇尾寥寥数语,草草了事。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开源活水”。
一、勤于观察,善于总结,为写作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我们要善于从“小处着眼”,自然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金黄的稻穗,羞涩的高粱,沉甸甸的玉米,濮上园湖中的鱼儿怎么游泳,新蕾公园中鸟儿怎么歌唱,由静到动,由少到多,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的音容笑貌,兄弟姐妹的举手投足,老师的言谈举止,同学的兴趣爱好,朋友的接人待物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察起,你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就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我们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总结。有许多教材范文是学习观察的范本。通过文章的分析,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二、好读书,读好书,掌握方法和技巧
大家知道,鲁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古今中外,无所不通,这说明鲁迅重视熟读背诵和知识积累。他比较重视实际,主张为学者要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寻找新的知识。他还说,读书者不仅要读懂文意,
而且要重在实践,重在行动,学以致用。他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自己。他的文、理通读和互补,随便翻翻,以及防止读死书等一系列读书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技巧,为我所用。我们小学生应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三、有效仿写练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
首先,仿写文中的一段话或句群的表达方式。如教《泉水》一课,有这样一段话,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我们在写油菜花是就可以这样仿写:油菜花说“看吧,看吧!我的花很多很多,像一块无边的地毯。”学生学会了仿写段,也就为写篇打下了基础。
其次,指导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篇的训练。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既可以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还可以学到表达方法,经过由仿照写到创写,走一条写好作文的捷径。如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表达清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六:《作文的素材与技巧》
龙源期刊网 .cn
作文的素材与技巧
作者:李月琴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8期
摘 要:作文教学的最大尴尬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理由是“没什么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觉得“没什么可写”是因为学生没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写作不必舍近求远,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内心世界、科学自然等,皆为素材。“怎么写”的问题需要动用一些技巧,比如制造悬念、营造误会、顺势翻转等。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素材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54-01 一篇作文要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作文教学的最大尴尬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理由是没素材生活平淡没什么可写。其实写作不必舍近求远,因为写作素材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学生没有注意到。鉴于此,我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应该是学生最熟悉而又最容易忽视的素材。比如,我家的早晨、我家的早饭、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家庭的魅力、家庭的梦想,等等。这要求我们勤观察,多思考,细节制胜。
2 学校生活
校园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园,学生每天有大量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所以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家庭。学校生活包括我的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友情和爱情、成长和烦恼、理解的喜悦、考试的烦恼、体育的乐趣,等等。
3 社会生活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印象深刻。学生最容易关注的点有我的街道、我的社区、公德、自由、责任,等等。
4 内心世界
作为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学生们最关注的应该还是自我即自己的内心世界。意想不到的自我发现、我思想的转变、我的梦想,我的感情等等,都是学生乐于表达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