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以及文章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2、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形象?呆板、无趣、刻苦?确实,有很多科学家由于整天都埋头做研究,因此,给人们的形象都是呆板的、无趣的等等。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等等,如: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爱好足球,曾经和弟弟哈那德·玻尔共同参加职业足球比赛。而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朗克则十分具有音乐天赋,他会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还上过演唱课,曾在慕尼黑学生学者歌唱协会为多首歌曲和一部轻歌剧(1876年)作曲。我国知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是爱好音乐,尤其是在夫人蒋英的艺术熏陶下,他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沉的感悟,他们还曾合作《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一文,对中国音乐事业发展提出意见。由此可见,科学家不仅不是呆板无趣得只懂得埋头研究,而且还多才多艺。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多才多艺,所以才能在科学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篇课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正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道理。

二、作者简介

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精通四国语言。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为了在北大多待一年故意考试不及格而留级。他将众人的不屑与不解当作动力,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国际大师们的原著,打通文理科界限,为自己种下了哲学、艺术、科学的种子,为后来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至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

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当代学者和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本是第46本:从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到2004年6月的《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几乎每年2至3本。尤为重要的是,如此高的产出,却决不雷同,几乎每一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产生影响: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量子学说

三、课文解读

教师:关注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并列式的,而在这里,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因此,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文,梳理下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段)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全文的引子。

教师:我们来看看,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了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内容上:说明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

结构上: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

教师:在这篇文章当中,有很多关键句。例如:“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科学、艺术、哲学满足了爱因斯坦的精神需要,支持着他的全部生命意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教师:那么,科学、艺术、哲学是爱因斯坦的一生的三大支柱,但是除了科学之外,人们很少关注他的其他方面,也因此,作者接下来就要开始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第二部分(5~14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师:在这一部分也有一些句子需要大家去了解的:

①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残缺的。

②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明确: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教师:值得注意的是,第10段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其中猪栏理想是指什么?

明确:只盯着个人利益与得失,只追求吃喝与享乐的理想是猪栏理想。

第三部分(15~16段)文章结语部分,表明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

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写作特点:

1、语言精练而又富于哲理。运用了理性和感性相融的散文笔调,富于激情性

2、叙议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中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合为一体,既帮助读者搭建了对文中观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增强了论证的可信性、权威性。

本文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作用: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篇二】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说明:

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

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说明:

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积累交流

激发兴趣

1、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魅力四射的光环,有谁能同时享有这两个光环呢?——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借助自己的课外积累以及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简单交流一下爱因斯坦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爱因斯坦我们并不陌生,但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鲜为人知的艺术上的“轶事”呢?

从逸闻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筛选积累有关科学艺术的材料,逐步由感想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为文章的展开做好铺垫。

阅读筛选

积累整合

1、整体阅读,全面把握文章主旨。阅读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借助积累,筛选出文章中写爱因斯坦热爱艺术的章节段落。

2、积累有关爱因斯坦和艺术的知识,挖掘其内涵,体悟艺术对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1、学生整体阅读,筛选重要段落,自学导读然后小组交流印证。

2、汇总整体阅读结果: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篇三】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六、教学环节: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那么,本文是怎样来展示爱因斯坦与他的艺术世界的?(或提: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我们平日里鲜为人知的“轶事”?)

要求: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篇四】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以及爱因斯坦

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精通四国语言。

1961年至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

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当代学者和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本是第46本:从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到2004年6月的《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几乎每年

2至3本。尤为重要的是,如此高的产出,却决不雷同,几乎每一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产生影响: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联合国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学说。

三、通读全文,解决本课生字词拼音以及词义

鑫( xīn ) 陀 (tuó ) 伦理( lún ) 怆然(chuàng ) ..

深邃(suì ) 扣人心弦(xián ) 无动于衷(zhōng ) ...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意味深长:指情调、情趣、趣味等深远,绵长。

不可言传:不能用语言说出来。

全神贯注: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四、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五、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写作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疏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归纳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音乐:(PPt 9)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PPt 10)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探究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

1.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文学的伦理价值;

3.还因为科学和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四、讨论:艺术与科学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他们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值得人们不断地追求。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

艺术与科学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科学与艺术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

四、知识拓展

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如:玻尔、普朗克、朗之万等;《科技日报》在1987年设专栏发表了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

五、小结

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特别需要有艺术素养。“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篇五】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爱因斯坦及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写思维导图理清文本思路;用观点分析的阅读方法把握主旨,把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章观点的把握。

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 教师导语设计

(二) 第一组学生展示“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快速浏览,回答问题。

1、文中写了爱因斯坦哪些轶事?这些轶事说明什么?

2、本文写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旨在揭示什么道理?

三、研读文本

(一)学生浏览1—-4段,思考、讨论: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2、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的目的何在?

(二)学生浏览5—–14段,思考、讨论:

1、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2、爱因斯坦喜爱文学艺术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素斯坦”,旨在说明说什么?

(三) 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

(一)第二组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其他大师的轶事,谈感受。

思考:这些大师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篇六】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2.使学生懂得记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3.借助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和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难点:1.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较难,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教学设想】

1、课前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完成有关爱因斯坦及其文中有关音乐家科学家的资料介绍,借助教学幻灯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的还不是很多,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课前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完成有关爱因斯坦及其文中有关科学家的资料介绍,课上采用展示、独立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等方式,使学生学会抓关键句理思路,归纳主旨。从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下推荐阅读相关资料拓展阅读。

【教学准备】

课前自主分组活动:(提前一周布置)

1、 查找有关爱因斯坦科学上的成就,并制作简单PPT课件。

2、 查找关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相关材料并制作简单PPT课件,播放文中提到的音乐。

3、 查找文本中涉及的相关的几位科学家的材料并制作简单PPT课件。

4、 印发关于作者的资料《我是北大留级生》和写作背景。

课后,教师推荐阅读材料(可印发)《科学是美丽的》、《两条相交的平行线》、《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推荐材料《自然笔记》《基因畅想》、《关上月亮之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学生展示:1、有关爱因斯坦科学上的成就;

2、对文本中介绍的几位音乐家和科学家的情况了解;

3、介绍作者,协作背景。(以上用ppt展示) 导语: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1、了解作者是为了加深理解文本内容。

2、让学生查找有关爱因斯坦和文本中设计的科学家音乐家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理解文本的能力。

3、制作ppt的过程又是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了解的过程。 解题 讨论分析标题“爱因斯坦与艺术”的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结构——并列式。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所以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标题,了解文本写的主要内容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为下一步整体感知做准备。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

分小组讨论,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作者写作本文意图。

第二部分:(5-16)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标题是“爱因斯坦与艺术”,文本中哪两个语句表现“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的? 第一句:4段中“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二句:17段中“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的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通过抓关键句,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整合信息能力。同时进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教学目标1。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强化抓关键句理思路析结构的能力。 作业 1.在文本中划出9-16段的关键句。

2.概括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选取文本中能揭示作者主旨的句子加以评论。 第二课时 检查导入 分组讨论:

1、学生概括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深入文本中

(小组交流,一名代表发言。)

提示:6岁学小提琴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

音乐上,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喜欢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倾心于钢琴。

文学上: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托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他朗诵海涅的诗;盛赞托思妥也夫斯基;极力推崇文学艺术。

2、在文本中划出9-16段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 概括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记叙)

2、在文本中划出9-16段的关键句。(表达作者观点,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议论) 落实继续和议论句段所在位置,为分析探讨主旨和完成目标2做铺垫。 重点研读 学生散读9-16段 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与价值。

探讨文章主旨:(齐读17-18)

倡导科学精神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不可或缺。打造科学巨擘,固然要拒绝自身的先天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社会要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空气。 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中叙和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使他们掌握叙议结合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此环节通过上一环节的概括爱因斯坦在音乐、文学方面的表现,完成教学目标2。同时锻炼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取得一石三鸟效应。 拓展探究 请学生任选文章中彰显作者主旨的语句展开评论。(思考形成文字)

(小组讨论交流,阐释内涵,然后选择好全班交流。) 让学生交流

(课前应提前布置) 此环节想要通过评论关键句的方式,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课堂小结 让学生试着总结。

记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 。 教师提示本文的主要内容,请学生从文中表现和关键句中去体会。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通过鉴赏,让学生感受叙议结合对文章主旨的作用。以便在作文中运用。 布置作业 文中有不少隽永睿智的语句。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关“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用精练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时间够用则课堂上交流) 【补充资料(一)】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可请学生交流】

【补充资料(二)】

《“下午茶”与诺贝尔奖》 马惠娣

闲暇时间,也就是非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做研究时出现的,而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的传记中找到科学家发明创造与休闲相关联的记载。英国剑桥大学自17世纪在校园有“下午茶”,以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到:“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他一生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认识到闲暇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他多方面的才能。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一说到休闲,就是吃喝玩乐;有人把休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有人说休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也有人把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仍把有《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沪教版必修3)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