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感兴趣的科学领域雅思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桑新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这场跨世纪的挑战?

一、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考察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二律悖反。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十几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近年来,一些电脑公司为了赢利把各种应考“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10倍。[①]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二)成功者的启示

其实,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十几年跋涉,并不都是悲剧。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们选取了几所学校的一些班级进行实验,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Classroonof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研究持续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②],尤其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

该项实验研究实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第一学年末,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尽管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逐渐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学生毫不厌烦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生主动要求做额外的作业。”过去人们经常担心:学生整天跟计算机打交道,会因缺少与同伴的交往而变得孤独。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们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这显然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

导演这场教育改革喜剧的不只苹果公司一家,所有成功的演员和幸运的观众都会获得以下共识: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因此,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只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探讨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和将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再由此探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

二、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一)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hypertext)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hypermedia)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③]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④]这个数据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二)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上,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光笔与数据板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以及“眼球跟踪器”等电脑视觉系统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将会出现更加“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加快电脑写作模式的普及,这对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写作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要从小培养。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会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章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段落甚至关键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部门或行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步入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都已发展成最庞大的部门或行业(无论从业人员、受教育人数、经费投入还是社会影响,都超过社会中任何一个部门),因此这个最庞大部门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至今教育部门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学生更是被大量重复性、低效率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岗位不仅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总之,将教育领域信息化的程度纳入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之中,对于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好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目前教育严重存在的一系列误区和困境,有效地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尽快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竞争的国际环境的优秀人才,提高全体国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与素质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认为,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工艺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哪有条件投资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呢?其实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提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大大加快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步伐,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输送。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面向现代化必须参与世界发展高科技的竞争,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⑤]小平同志的话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探讨由现实走向未来之路,则属于教育的战略或对策研究。

下面,我们仅从我国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战这一侧面,作一些对策思考。

1.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十分重视,也舍得投资,但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结合部上,与世界前沿的差距极大,而且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步履缓慢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这一结合部上尽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配备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与条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技术专家,而且要有心理专家、教育战略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教育专家,并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的研究群体。建议在北大、北师大等博士点比较全的综合性大学设立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中、小学教师开放。

2.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

与国家实验室结合起来,组建教育软件的搜集、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巨大浪费状况,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在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光学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语言,应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教育软件,并使每个师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派。

4.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在全国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

不仅要注重实验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而且要在软件建设和干部、师资培训,尤其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还要注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并逐渐实现实验学校之间尤其是实验学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网,加强我国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整体实力。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水平、实力和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定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谱写创造性人才涌流的新

①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第8页。

②资料来源:http///go/acot.

③叶舒宪:《阅读革命与文化变迁》,《中国贸易报》,1996年1月19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83-184页。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100875〕

(本文责任编辑:宗秋荣)*

【篇二】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对创新教育进行思考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知识已成为基础经济,经济的核心是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实例证明,高科技企业都是因拥有技术创新型人才而崛起的,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和灵魂。当初IBM公司创新出电传方式后,日本人很快以传真机(FaX)创新去超越之,不久美国人以更新的创意搞出了电子邮件(E·mail)并发展为网络,在高科技领域独领风骚。

很显然,不能创新就居劣势;惟有创新,方可生存。

企业的兴旺是这样,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前进更是这样。“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的创新。”江泽民同志的话深刻地指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无疑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手段、教育导向、教育管理都应围绕这个核心,因而,沿袭了若干年的传统教育形式已远远不能胜任这一新的要求。教育目标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模式化’、“一刀切”等弊端日益显露,不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而且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以创新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与更新,进行超越和扬弃,越来越表现出极强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每一级政府。创新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优劣,取决于他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1996年12月联合国方面认为,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科技产业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人知识经济时代。

而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必须是立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特点,缩短磨合期,同创新教育的观念接轨。“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普遍开发人的创新智力、潜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倡导民主干等、生动活泼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提供知识上的、思维上的、情绪上的和环境上的种种条件,为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使命。

二、实行“3+X十特长”的考试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形态,它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型知识及学科之间的边缘知识,讲究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可以说从科举教育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它折射了社会文明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3+X+特长”考试模式的建立,正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市场对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市场的需求。“3”是基石,是基础的基础,“X”和“特长”,必须依靠“3”来支撑,“X”便是文科或理科学科的知识及其相互交叉与渗透,“特长”则是学生选修的自己特别爱好和有特别兴趣的学科。正是这种特长即选修考试可促使创新教育中出“偏才”、“怪才”、“鬼才”和“狂才”,这就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学校来。这一考试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必然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3+X十特长”的考试模式的确立和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给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面对课程改革?原有的知识构成还能不能适应新型的课程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大、中、小学,作为人的教育资源是肯定不能或者说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改革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说等到先把足够的能够适应这种教育体制需要的教育教学人员培养起来再来搞创新教育。因此,“3+X+特长”的考试模式改革无疑对推动教育教学内部结构的改革及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实施创新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三、实现散材的优化配置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形态,因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选定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予以综合思考,优化配置。

首先,要顾及保内课外两个教学途径的相互贯通。

课堂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基础性、稳定性。而创新教育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等提供创新能力的其他途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世界上很多科学巨匠正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社会实践中的某一次灵感的闪现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学生亲自活动、实践,手动、脑思、眼观察,才真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因而创新教育对教材的要求既是有序的知识的传授,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理解巩固知识到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空。

其次,要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有效的知识综合,必须是一个既怄文科又懂理科的通才,能适当地了解信息科学、材料秤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适当地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有关知识。有了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和灵感的跳跃,才能有创新成果的问世。教材的编写就是要满足这些要求,突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单一的框框,有目的地吸收进现代社会的新科技,增设新理论、新技术的内容,为学生形成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提供保证。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个性特长培养的齐头并进。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存在着不平衡性,个性发展差异则更大,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个性优势上的潜力,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张扬。有些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缺乏,教育过程要对他们的这一缺陷于以弥补,但这些学生很可能在另一方面非常突出,表现为一种天才,展示出来的智力令人不能望其项背。而实际上创新意义上的“全能冠军”是不多见的,“单项冠军”则可望也可即,在这个意义上,除少数弱智者外所谓的后进生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教材内容的选定要利于挖掘保护学生的个性资源,使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第四,加强科学精神油输与人文精神灌输的融合。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与高尚的献身精神,对于创新的成果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性,必须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而在教材中要有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品格,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能力,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真正实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实行创新教育的保证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教师,提高“工作母机”的创新素养。现今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从师范院校的大门走出来的,师范院校是这些“工作母机”的摇篮。而目前的师范院校仍以专业知识为依据进行细致的学科划分。因而我们呼吁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在“3+综合”的考试模式上充分利用“综合”这一形式,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积极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一个观念急转弯,把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改变为主要培养基础教育复合型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管理的多面手,具备多知识层面的立体式的通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大对现有师资的优化更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现有的师资队伍庞大,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但近水可解近渴,对他们予以优化和再培训,投资低、周期短,可解创新教育

【篇三】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史铁生访谈: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许庆亮 陈祥蕉

  史铁生说,我们找个通风的地方聊天吧,在房间里我会喘不过气来——这是他的身体现状。

清晨的广州,还有着蒙蒙的雾气,南方的潮湿,让这个久居北京的人,难以适应。我推着轮椅,走在酒店一楼的回廊里,不远处阳光打在细碎的青草上,凉风轻拂。这个几乎与我父亲同龄的北方男人,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缓缓前行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久违的感动——他如此乐观。

他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

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为了得到更好的录音质量,他将录音机拿在了手里,我竟忽略了这点。

我们的交谈始终很愉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流逝,他叹了口气,对不起,我累了,觉得喘不过气来。

当我们问到什么时候不用做透析时,他说,到死的时候。我们都沉默,他却呵呵笑了起来——他对死如此从容。

“我不想居住在一个有名的地方,我要让我住的地方变得有名”——我联想到了史铁生和地坛。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记者:首先恭喜你获得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在你心中的分量如何?

史铁生:这样的文学奖是头一次办,以前像这么隆重的奖好像还没有。我了解到这个奖的宗旨是“公正、独立和创造”,“反抗遮蔽,崇尚创造,追求自由,维护公正”。它的出现,我在答谢词中也写了,我觉得应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改革说到底是一句话,就是建立公正、透明的规则。所以我认为,这个奖要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应该可以成为各种评选制度的典范。

记者:以前的文学奖都是文坛内部的圈子化的东西,作为传播媒体的南方都市报来创办文学奖,是否能够跳出圈子,代表某种民间立场?

史铁生:对。因为过去的评奖,一般是在作协这样一个机制内进行的。现在一个是企业赞助参与颁奖典礼,另一个是媒体自己斥资来设立奖项,参与评选的人比较广泛。这可能也是他们追求公正、独立和创造的一种方式。

记者:多年来,你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但是你获得的文学奖却很少,你怎么看这件事?

史铁生:也有,也有过。我的东西是不是读者面不是很大?好像是这样:喜欢读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干脆不看。

记者:但是你的《我与地坛》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史铁生:有时候可能是碰上一个机遇。正好那年发表的时候,没有什么奖。

记者:我记得有人这么评价:“《我与地坛》这那是韩少功说的。韩少功这句话快成了我这现在地坛怎么样?

史铁生:现在修得已经比较规整了。以前我在那里的时候,那里基本上是一片荒地。门上挂的是“地坛公园”,实际上也不收票,很多人从里面穿行。白天的时候,好像没人。我在那里看书,包括有些东西也是在那里写的。那是刚开始的时候。我在那儿待了十五年。

思想不妨先锋一点,行为不妨保守一点

记者:我对你的一句话很感兴趣,“大家都生活在生活中,这样的真实如果够了,那还要文学干嘛?”但在你所有的作品中,《我和地坛》和《病隙碎笔》影响却是最大的,反而虚构的小说却没得到这样的关注。大家从你的散文随笔中看到你的生活和思考,也认同这种真实,这与你的话好像有冲突?

史铁生:其实我觉得也不冲突。就算是写实的,也有生活里不被发现的东西。我就觉得真实应该算文学一个很好的品质,但不应该算文学的最高标准。如果仅仅是真实,我觉得文学的意义就要小得多。其实文学更多的是梦想。人要有梦想,因此人创造了文学这种方式。我还有一个长也就是说你生活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是两方面的。

史铁生:真实这个词要是仔细追究起来,应该是一个被公认的真实。不被公认我们怎么能说它是真实的?所以我在《病隙碎笔》里也强调,“写作需要真诚。”因为我没有办法保证它一定正确,它很可能是一种探索。你的梦想,你很难说它真实,但你完全可以说它很真诚。你再不着边际的梦想,也可以是很真诚的。可是在梦想里真的可以给生活开辟很多新的可能性。如果说仅仅是我们已经有了的东西,已经被公认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那么它的领域可能被束缚得很狭窄。

记者:那你的梦想是什么?

史铁生:梦想?每个人可能会有他具体的梦想。但是说到文学的梦想,我想还是终极的问题:你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你总归要为你的生活找到一个你认可的根据,你认可的目的。不能说已经实现了的东西是你的目的,肯定你的愿望有很多是远远没有实现的,这都可以叫梦想。它跟做梦还不一样。当某一天你在干什么的时候,脑子会走神,会想起你的某种愿望,这都可以是梦想。这种愿望怎么实现,怎么不能实现,遇到什么困阻,这可能都是写作形成的。其实作家不过是把这些东西看得更多,试图看得更仔细。有很多人是没有发表作品,但跟他聊起来,他的很多想法都是非常美妙的,只是没写而已。有很多事情,我觉得应该把它写好。一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你为什么开始呢?因为你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还没有被文字捕捉到,还没有形成文章,还不能表达。它只是在你的意识里,甚至在潜意识里。用我的话说,就是用文字把这些东西“捉拿归案”。你为什么有时候写着觉得不对?有什么不对?因为你的文字和你心里的东西不对。你觉得写得最得意的时候,对了!跟你心里头的对了,不是跟别的东西对了,是跟你心里的愿望对了。

记者:那你现在每天写作的时候,有这种“对了”的喜悦吗?

史铁生:太有了!没有的时候,你写了很多段都不对,不是它,所以你就把它扔了。终于对了的时候,你觉得太好了!今天有收获。你也许会说你脑子里已经有了,为什么还非要写出来?实际上脑子里是个朦胧的东西,当你用文字把它“捉拿归案”的时候,不仅是“捉拿”给读者看,也是捉拿了给自己看。自己也会很欣喜,很惊奇,我终于找到它了!

记者: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曾经有一个评论家说“史铁生是最爱笑的作家”,是什么让你保持了这种乐观的情绪?

史铁生:中国人都爱笑,咱们刚才也一直都在笑。乐观要看怎么理解,不是说笑就是乐观。

记者:你理解的乐观应该是怎样?

史铁生:我常说这样的话:“人的思想不妨先锋一点,人的行为不妨保守一点。”那么写作也是那样。你写的时候,可能不见得那么乐观,因为你感觉到了问题和困惑,如果你觉得很顺畅的时候,我觉得反倒没什么可写的。所以在写作上,我不排斥悲观主义,也不排斥怀疑主义。但在生活中,你既然选择了活着,干嘛要痛苦地活着呢?不过,傻乐可不成啊!傻乐不算是乐观。所以“悲观”“乐观”这样的概念放到文学上,应该有重新的定义。

人不可能天生完美

记者:最近跟一些朋友谈起你,他们一方面是关心你的《病隙碎笔》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二是想知道你的身体怎么样?

史铁生:所以我说这个奖也对我鼓励特别大。因为我肾衰竭之后,真的是没有力气,我觉得可能就写不了了。但是幸亏有透析,要是倒退20年,这个病就是绝症,就没有办法。在近五六年,透析技术才比较成熟,所以我还能有这个状态,但仍然很疲劳。昨天我坐飞机到广州,因为贫血,缺氧,晚上都觉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我说到一楼的花园来进行采访,空气好一点。很累,特别容易疲劳。在开始写《病隙碎笔》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写,我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刚开始比较困难,每天写几行字。一星期我要去医院透析三次,在上飞机前一天我还去透析了一次。这样,一星期三天就没有了。剩下的四天,上午可以写两三个小时。所以我现在写得非常少,非常慢,但我在坚持,坚持每天都写。《病隙碎笔》大概写了四年,从透析之后到去年,共有十几万字。

记者:这个书名就把你的写作状态概括出来了。

史铁生:对,这个书名自然而然地就呈现了。确实是病隙碎笔,所以形式上也就一、二、三这么往下写。

记者:你的《病隙碎笔》出来之后,在哲学界、思想界引起了震动。

史铁生:应该没有那么严重吧,我觉得可能是我们一般人看哲学书看得少。我说那点零碎,人家大师全说过,我不过是把有的地方改得更容易懂一点。

记者:我看你的《病隙碎笔》,其实给我震撼最大的反而不是一些讨论生命本体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你在书中谈到的“残疾情结”。你非常坦然并正视自己的残疾,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

史铁生:OK,这个太好了!你注意到这个,我特别高兴和欣慰。好多人没注意到,但我很希望别人注意到这个。其实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这个情结有时候会左右人,左右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几十年来反复犯一些错误,就是太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我跟残联的接触很多,参加他们会议的时候,发现里面就有一种情绪:“我们残疾人……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困难,因此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优秀。”一下子就把两者划开了,但这其实完全不合逻辑。

记者:就是说,他把残疾当成一种特权?

史铁生:对,当成一种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那你说健全人有没有类似的心理?也会有的。

记者:当你发现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会不会豁然开朗,觉得你写的是全人类的问题?

史铁生:我想是这样。曾经一度,有的评论家把我的写作分成几个段,1985年之前很多写的是残疾人,之后更多是写人的残疾,就是人的缺陷。按照宗教的观点,就是“原罪”的问题。人生来有问题,缺陷,不可能天生完美。

记者:所以你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史铁生:对。你用什么证明神的存在?当你觉得自己是残缺的,而有一个不残缺的比照着的时候,神就存在了。

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忏悔、末日审判的思考,并引用了不少圣经故事,你是否觉得,宗教信仰不可或缺?

史铁生:宗教有很多,对宗教的看法也有很多,对神的看法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我不说宗教,我说信仰。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所以讲信仰是一条路。我不喜欢那种功利的信仰,比如信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如何如何了。我认为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好处。

记者:说到神的问题,你有个朋友这样评价,“史铁生证明了神性,却不想证明神。”你的解释是,证明神比证明神性重要。因为没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为可怕。怎么理解你的这句话?

史铁生:信仰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也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我觉得“神到底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在中国文化里面,不说是缺失,也是一个很弱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好像没有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说神好像就是迷信。所以我觉得证明神不重要,咱们先要看看神是什么样的,神在哪儿。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神是什么样的?在哪儿?

史铁生:我的神就是一种境界,在你想使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说到达“天堂”,我说天堂就在这条路上,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

记者:彼岸是只能去跋涉,但不能抵达的?

史铁生:对,不能到达。如果可以到达,就没有过程了,人也没有原罪了,人就成了神了。于是乎,神就被造出来了。只要有一个人到达了完美境界,这对所有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了,你什么都不用去想了。所以人是永远不能成神的,因为神是对人的一种引领,你怎么能成神呢?所以任何宣称人就是神的时候,我觉得就可疑了,就是心里想着干别的事了。

记者:你觉得中国人喜欢造神,是不是和这种信仰的缺失有关?

史铁生:有关系。真正的信仰,真正的神是什么,好像从来没谈到过。

记者:我注意到有人对你的评价,“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我从中看到一种危险,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被“神化”了,对你来说应该是件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

史铁生:很讽刺,很讽刺。我说的是不要干这事,他们就把我推向这事。这是太讽刺了,我觉得这是很糟糕的,应该不会,也没有这么严重吧。

记者:你觉得有没有办法解决中国这种信仰问题?中国人需不需要自己的一个神?需要一部自己的《圣经》?

史铁生:这要慢慢来。我觉得谈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你看西方几千年来的信仰发展,哥白尼和他的同党也不都被迫害了吗?也有很糟糕的时期。它为什么能最后走出一条路,至少有一个分支是好的呢?我觉得是因为几千年没有断过,没有断了思考神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尤其在二战之后,有些人产生了疑问:奥斯维辛之后,还有没有神?这神对人间的事情还关注不关注?这引导他们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思考。而我们的信仰,咱们就说佛教断了大概上千年,就不再讨论了。

记者:你经常说你在贡献自己的迷途。你的“迷途”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也跟信仰有关?

史铁生:我的迷途可能从我坐上轮椅就开始了。那时侯,一个非常简单的,非常自然而然的问题就产生了:你为什么活着?如果活得很快乐,你活着是有明显的道理,可你这样的还要活着,到底为什么?可能所有的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人类的信仰也好,哲学也好,可能开始都源于这一疑问。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就是说为什么人要活着,而不去死,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追根溯源,我想哲学和宗教就开始了。所以,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当人类完满,人类也就结束了。

不知死,安知生

记者:通过写作,你体会到的还是荒诞吗?

史铁生:人生还是有许多荒诞的地方,这不宜深说。一深说,你会觉得我是个非常悲观的人。

记者:那你在地坛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百无聊赖?

史铁生:没有,那时候一鼓干劲,没有看到荒唐。那时候好像目标很短浅,因此很坚定。所以你看那些科学家也是,一个小科学家非常乐观,而大科学家,像爱因斯坦这种人,就难免有悲观情绪了。因为他看到了无限。当然,我这可不是自比。

记者:你的乐观和悲观好像一直是互相交织的,正如《病隙碎笔》封底的那句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的灾难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可能我们都没遇到过真正的灾难。困难不算灾难。

记者:那在你看来,什么是灾难?

史铁生:你先设想一下你忍受不了的东西。比如我在透析中心见过一个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肾坏了,又没有公费医疗,你说这个母亲怎么办啊?这我就觉得太可怕了!在那个地方你就觉得,连人的生存平等权都尚未解决。

记者:那么顺便问一句,你的透析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不做了?

史铁生:做到死就不做了。因为我的身体状况,不能换肾,只能靠透析。

记者:贾平凹说,“病是小死,死是大病。”你认同他这个说法吗?

史铁生:病是小死,死是大病(笑)。这应该说对,应该是这样。也许有人一生不病,但是没有人不死的。可是人对死的看法却完全不一样。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我是觉得,不知死,安知生?北京有句骂人的话,叫“你不知死!”

媒体在未来可能有很大的危险性

记者:你很少参加文坛的会议、活动,你对很多人热衷于媒体炒作、拉帮结派有什么看法?

史铁生:我说一句话可能就会得罪你们做媒体的。媒体在未来可能有很大的危险性。咱们就说电视,我觉得电视就是把文化档次往下压。我觉得电视剧什么的是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底线推,而不是往上边提。

记者: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需要。

史铁生:是一种需要。但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应该让它逐渐往上走。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它既不决定于最上,也不决定于最下,而电视剧水平恰恰可能是一个坐标。就是说我们多数人的思想和欣赏口味最能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对于观众的口味,我觉得不能一味顺应。

记者:可能这个水平是创作方面有问题,不是受众的问题。上海、北京最近上演了音乐剧《猫》,据说都取得了很强烈的反响,所以说在影视创作或者说文学创作上是不是存在一种误区?

史铁生:是这样,确实有些东西是属于少数人看的,有些是多数人看的。但不存在高雅的东西就一定要亏本的定论。现在这成了一种借口,说为了挽救一个企业,就消灭一个艺术,那也不成。像那几年演的《克莱默夫妇》,它不算最先锋的,也不是很低俗的东西,但它在中国的卖座也很好。我觉得不要用“卖座”就把这个问题全掩盖了。“我们得活啊!”这话是没错。崔健说那些假唱的,“你们总说为了糊口,你们糊口要多少钱呀?”所以写作这个东西要有一个限度,物质没限度的。说到糊口,吃饱了也算糊口,天天吃鱼翅也算糊口。

记者:在他们的创作观念里面,就是中国的读者、观众比较傻。老是觉得搞深沉一点,读者理解不了、观众看不懂。这是不是对他们的一种低估?

史铁生:我觉得是低估,肯定有低估。实际上你想投其所好,说不定“投来”“投去”人家反而不爱看了。人们想看一个东西,肯定想看高于自己,出乎自己意料的东西。如果在大街上看见什么,你们电影里还给我演什么,那还有什么意思?

性是爱的表达

记者:读者关心的可能还有一个问题,你在这么多年生病的状况下,本身在生活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又写了这么多东西。对于你的生活也好,写作也好,你的妻子应该给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本身也是翻译家,是否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史铁生:那是。尤其我肾坏之后,其他的事情我都不管了,我可能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透析、睡觉,有精力的时候写东西。透析的时候最多只能看点报纸,因为那个时候,大概有三四百毫升的血都在体外。对于那种比较艰深的东西,根本就看不动,看到一半就非常累了。因为透析把你血里的营养也透走了,它没有善恶的选择,只有分子大小的选择。透完析就特别累而且饿,然后就吃,等身体补起来了,毒素又够了,又得去透了。

记者:就是说,如果没有你太太,你这几年的写作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史铁生:肯定的。至少透析以后我是什么事都不能做的。

记者:套句俗话就是“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史铁生:也有她的一半。

记者:你太太现在哪里工作?

史铁生:华夏出版社。

记者:谈到家庭,你的作品有不少关于爱和性的精辟论断,你能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谈谈爱跟性的关系?

史铁生:现在我正在写一个这方面的小说。我本来在写一个短“性是爱的表达,是一种仪式,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说滥了就没意思了。”

记者:但现在好多人爱和性是分离的。

史铁生:对,有这种分离。分离也是不要紧的,我的意思是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

记者:你也会宽容这种行为?

史铁生:你不宽容也不成,它存在啊!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年4月23日 (责任编辑:张爱敬)

【篇四】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第六单元写作 语言简明 教案

第六单元 写作 语言简明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简明的内涵、特点。(重点)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难点)

教学方法

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作时,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时语言简明,那什么是语言简明呢?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

写作指导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

1.行文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堆砌词语。

作文一、修改片段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写作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写作示例:

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学校的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难受,无奈地叹息,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作文二、概括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写作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续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例文欣赏: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根据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作文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

【篇五】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第六单元写作 语言简明 教案

第六单元 写作 语言简明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简明的内涵、特点。(重点)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难点)

教学方法

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作时,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时语言简明,那什么是语言简明呢?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

写作指导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

1.行文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堆砌词语。

作文一、修改片段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写作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写作示例:

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学校的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难受,无奈地叹息,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作文二、概括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写作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续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例文欣赏: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根据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作文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例文欣赏:

克隆地球

21世纪,世界人口暴增,人类面临着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无家可归。人们把大面积的森林田园变成了高楼大厦,政府也在毁灭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区。可谁也没想到,各种自然灾害正向人类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科学研究小组工作。昨天,我们的办公楼刚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袭击,今天,我又顶着沙尘暴来到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权威的老博士办公室里,我向他阐述了我的一个大胆设想:克隆一个地球!

老博士一听,拍案而起,说:“好啊!人们还没想到这一点,我们说干就干吧!”老博士还吩咐他的助手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计划。

我们用从技术分析师那儿找来的土、水、动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质,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个蓝色的小球体。我们还用微型计算机做了纳米检查,结果发现基因非常合理,我们就把它放进了温室中。

两个半月以后,我和助手来到了温室,不出我所料,这时的“二号地球”可以离开温室了。我们对它做了最后的检查:重27吨,12个大洋,五个大洲,水陆面积比例为5:4。做好记录后,我们用高科技发射器把它发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号地球”越变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陆续建起了许多公园、居民区等,到处生机勃勃。

我和助手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们知道有一件事还没做。这时,老博士来到我们的办公室,他问:“你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治理一下我们的‘老家’喽!”

【点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新意的构思,向我们介绍了克隆地球的原因、经过,从而表达了对地球环境的忧思,结尾处发人深省,意在唤起人们保护地球的忧患意识。

作文

根据作文三,完成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感兴趣的科学领域雅思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