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3-01-06 09:52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 lí 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答案
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句段剖析]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2.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篇二】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选修教案《新城道中–其一》(带答案)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 竹篱 西崦 饷 絮帽
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ēng lí yān xiǎng xù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 积雨 铜钲 饷
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3.填空。 苏轼:字_____,号_____,北宋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和南宋的 行成词坛的豪放词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这已列入高考考试范围。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辛弃疾
导 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本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堂探究:
1、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看首联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用:①“欲山行”领起下文,引出下面六句对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具体描写;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诗人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④点明了季节气候和出行环境,为下文设置背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3.二、三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以“披絮帽(丝绵帽)”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娇艳怒放,以“短”写山中人家竹篱的低矮古朴,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轻盈起舞,以“清”字写沙溪之水的清澈明净。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4.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堂练习: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剖析:此诗作者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结合诗的意境来描绘美丽画面。
答案: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篇三】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解析(高中语文)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
东风:春风。
吹断:吹停。
积雨:长久的雨。
晴云:晴空中的云彩。
披:戴着。
絮帽:棉帽。
铜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野生桃花。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yān):西山,夕阳落处。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译文】
东风知道我要到山中行走,为我吹停了泛声檐间连日不断的雨。
晴空下的浮云给山岭戴上棉帽,刚刚升起的太阳给树头挂起一枚铜钲。
矮矮竹篱旁的山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沙溪边的柳条兀自摇摆。
西山人家最应快乐,他们正煮芹烧笋,准备开始春耕了。
【背景】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
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意象群】
东风:春风,含春意。
晴云:晴空中的云彩,含舒适意。
【篇四】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新城道中(其一)》高考诗歌精读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教学参考
0915 1110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原诗】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
此诗描写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
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