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读了藤野先生你的感想是(一)
解读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读《藤野先生》有感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他直面人生,向善求真;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我们的民族则不能没有鲁迅——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藤野先生》一文彰显出鲁迅崇高的爱国情怀。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了去仙台学医,他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他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一心一意救国,但这个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鲁迅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受到了日本一些“爱国青年”的歧视。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都是“低能儿”,这是何等荒谬!鲁迅解剖学的成绩是59分,他们便怀疑他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觉得十分辛酸和悲哀。有一次下课前几分钟放电影,他看到一个中国人要被枪毙,一群中国人竟然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看热闹,鲁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为了拯救中国人,鲁迅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虽然他知道,文学这条路有多么艰难。
读了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在升旗仪式上,同学们排成一列列整齐的队伍,随着音乐的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随风飘扬。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却有几个同学在国旗下窃窃私语,还不停地发笑。我感到非常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吗?我们现在享受着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不都是党的领导人辛勤付出,艰苦奋斗换来的吗?想想我们自己,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艰苦奋斗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难道不应该挺身而出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吧!
上强中学初二:徐王笙笙
读了藤野先生你的感想是(二)
《藤野先生》教学心得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事件主要有14点。)接者,我让学生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至此,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
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就本人看来,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读了藤野先生你的感想是(三)
“有什么”与“教什么”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
做教学设计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而做好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读懂文章。教师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这是常识。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某人批评某人“你没读懂”、“你教错了”的批评。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从教多年、又有教参帮助的教师,怎么会读错一篇普通的课文呢?其实,甲教师批评乙教师没读懂某篇课文,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个教师的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意味着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两人对具体的一篇文章,在侧重点的理解上有偏差。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的走向自然也不一样。主旨复杂的、隐喻性强的文章容易产生分歧不用说,有时候一些看上去较单纯的课文,比如对鲁迅的《藤野先生》,主旨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藤野先生》是一篇纪念性回忆文章。所谓纪念者,无非是表达对某位故人的怀念之情,那被纪念的故人,自然也就是被叙述的主角。如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老王》等。《藤野先生》也不例外,不仅以藤野先生的人名入题,还详细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等特点,尤其是介绍了藤野先生对“我”不同寻常的帮助,最后表达了强烈的怀念之情,是典型的“怀人”文章。全文结构简单,线索明晰,理解上怎么会有什么分歧呢?
但是,也许就因为作者是鲁迅吧,这样的理解就可能被视为简单化。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于是乎,就像对几乎所有的鲁迅文章主题的理解一样,人们都会在这篇文章的纪念主题之上,读出了另外的含义,诸如爱国愁绪、对国民劣根性的愤怒,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意义,不仅如此,最近,甚至还有人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唯一一篇正面描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回忆散文,其主旨并不在于怀念藤野,而是作者对自己留日生活的梳理和总结,在于写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因此,文章记叙的主角应该是“我”,而不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难道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不满吗?没有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批判吗?没有自己弃医从文的转变轨迹吗?这些观点当然都有一定的依据。
其实,不仅是《藤野先生》,在鲁迅的人际交往圈中,似乎先他而去、又值得纪念、又能动笔写出来的人并不多,《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范爱农》《藤野先生》,每一篇都是一段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写照,再加上他写作历来惜墨如金,以小见大,因此,写这些回忆性文章可以说是回回用力,篇篇精彩,思想内涵自然都很丰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出不同的东西,再加上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值得分析的就更多了,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精妙之处。
对一篇文章,不同的研究者能读出不同的意蕴,给读者带来新的信息,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但是,它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说,可就不一定全是好事了。鲁迅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凡是
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同理也可以推出如下的结论:语文名篇里,全部隐含着“教什么”。但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越多,教师在设计时往往越无所适从,越容易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被人指为“教错了”。传播学常识告诉我们,多路信号扭结在一起,会形成许多噪音,反而不利于主要信息的传播。要避免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事前对这些信息加以梳理,整理出不同主旨(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按一定规则对这些信息进行排列,然后再有次序地传输,就能减少干扰,提高传输效率,这项工作就是“编码”。
语文名篇的解读和确定教学价值,也需要这种编码工作,即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有选择、按次序进行传输,这就是有宏观视野的设计与教学,即解决“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
《藤野先生》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都很优秀的文章,可以开发的教学价值很多,我们不妨对这些点分别进行定位,并梳理出这些点之间的关系:
l 《藤野先生》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
l 《藤野先生》是一篇优秀的纪念性文体;
l 《藤野先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鲁迅风格;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期经历与的思想变化的缩影,折射出他走上弃医从文道路的缘由;
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开发出许多关于《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价值,
如果以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价值点为主要支撑,可以设计出几种单独的教学思路,而每一种教学思路,也都可以把握全文。
1. 作为叙事散文来教
《藤野先生》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文章选材精当,叙述简练,描写能抓住特点,通过描写、议论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每一段、每一层写的什么归纳出来,把写得怎么样体会到,基本上就可以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是这样来设计的,没有什么大错,当然也没有什么特点。 比较讨巧的设计是,只抓住某一点作为突破口来设计,能以点带面,以一当十。如学习鲁迅的“白描”手法——用寥寥几笔刻画人物以及景物的特征,重在传神。
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的,掌握得又最为娴熟,从《藤野先生》里可见一斑。设计要点是:
列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场景,分别找出对这些人物、场景的“白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2. 作为纪念性文章体来教
纪念性文章的写作指向性很强,一般包括作者与对方相识的机缘,初交的印象,自己与他熟知的过程,与他不同寻常的关系,他对作者的影响,作者对他的评价和怀念之情,重点是作者与被纪念者之间的关系。
《藤野先生》一文纪念性文章的特点,从其逻辑层次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文章不长,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理出文章的逻辑脉络: 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了令作者感到不快的东京生活片段——清国留学生形象滑稽可笑,思想不学无术,不关心国事,到处令“我”生厌。空间虽然起于东京,但却是作者鲁迅产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后来选择仙台、得遇藤野先生的重要因由;第4、5自然段写的是由东京去往仙台路上的见闻。鲁迅注意的是冷清的小镇,寒冷的气候,没有中国留学生,还有糟糕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初入仙台的鲁迅,对环境的冷冷观察,反映出情绪的压抑,说明他对仙台并没有多少期望,如果不是遇到藤野先生,这段经历乏善可陈。这是以不愉快的环境氛围来反衬藤野的形象。第6-36自然段,是写“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纪录,无论从篇幅比例、还是描写的重点来看,这一层都是全文的核心。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层次大意,体会各层次与纪念主体的关系,学习纪念体文章的要点,然后可以常识写纪念性文章。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主旨理解,且训练意义大,实用价值高,可以一试。
3. 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
读了藤野先生你的感想是(四)
教师的重要品德——读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感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笔作枪,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从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我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学里学过的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写这文章的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