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慈孝 慈孝文化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慈孝(一)

慈孝(二)

何谓慈孝?慈者,仁爱也,慈母之省称。从心,从兹,兹亦声,兹的意思是草木茂盛,兹与心合起来的意思,是有帮助人茁壮起来之心,本义有助人之心。慈字早在《尚书》和《诗经》中就已经出现, 至春秋以后开始普遍使用。对父母孝敬奉养谓之慈,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管子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慈爱,是父母的崇高行为。)在家庭伦理中,“慈”是父母对于子女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表示亲爱和关怀。

“孝”,会意,形声字。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承老形,意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作为我国的道德观念,起源很早,是伴随着人类的道德意识同时出现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就以孝著称。《诗经》中也屡屡言及孝道。到孔子的时代, 本来属于宗教伦理范围的“孝”扩展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孝”。孔子说:“孝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西汉时期,弘扬儒家孝德观念的《孝经》流行。孝经云:“孝者,道德之根本也”。孝文化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开始,在进朝廷开设“举孝”科目,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标志着“以孝治国”理论的组织化。几千年来,“孝道”,是亘古以来炎黄子孙思想建设的标识。

慈孝(三)

父 母 慈 子 女 孝

——《道德经》慈孝思想之感悟

巴蜀村夫 黄 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若干细胞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巨大之家就是国,微小之国即是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见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美好的、一般的、不好的故事:

故事一:美好的——四川某县城,父母已过八旬,膝下三个儿女各自成家立业,其三个孙子已上大学。两位老人独立生活,互相照顾,心态平和,心地善良,自得其乐。儿女们正当中年,尽管工作忙,也经常抽空去看双老,并要为双老请保姆,但双老总是笑呵呵地说,“不要保姆,自己劳动好,劳动就是活动,活动活动,人想活,就要动;你们少来看我们,干好自己的工作自己好,教育好孩子孩子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敬。”这个三代之家,重大传统节日一定团聚,平时也适时团聚,互相祝福,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故事二:不好的——四川某市区,父母是农村人,,一对儿女,女儿成家在农村,条件一般;儿子读了大学分在城里工作。其父母特别是母亲口口声声说,“我们起早贪黑干活,辛苦了一辈子,把你拉扯大读了大学,你现在条件比较好了,我们也该到城里享享福了”。抱着进城享福的心态,不久就与儿媳关系紧张,稍不顺心就骂人。儿子和儿媳工作较忙,在单位时不时总有烦心事,小两口回到家时不时又要拌拌嘴,母亲心疼儿子就骂儿媳,儿子反过来说母亲两句,这一来。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子关系搅在一起,乌烟瘴气,久而久之,母亲气得半瘫在床,这个家庭状况变得非常糟糕

类似以上事例,美好的家庭虽然不少,但尚未形成主流;一般的家庭比较多,基本维持在表面安宁和睦的层面;不好的家庭虽然数量上不占多数,但负面影响却很大。

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少数缺德的医生开大处方,医治普通感冒就得一大堆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即使医治疑难杂症也只需几幅药,甚至更少且药到病除。除了治病救人的美德外,对症下药是关键因素。中医行内有一句名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家庭不和看似小事,如果不和的家庭多了,社会就不会安宁,国家就不会稳定。

而老子的慈孝思想,就是可以治愈家庭不和病根的良药。

一、从家庭层面看慈孝

老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也就是说,出现家庭不和,六亲不和的病症,用孝和慈的一剂良药就能治好病根。

何谓慈,或许我们可以联想到儒家的“仁慈”,佛家的“慈悲”,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慈母”,社会健康发展的“慈善”。关于“慈”,老子说得更透彻,“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六十七章)。老子将“慈”放在三宝之首,用以战就会胜利,用以守就会坚固,上天要建树谁,就是用“慈”来保卫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在慈和孝的先后排序上,总体上应该是父母慈子女孝。具体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一定是父母慈爱在先,子女孝敬在后;后一阶段:一定是子女孝敬在先,父母慈爱在后。上述故事一告诉我们,父母越是慈爱,儿女越是加倍孝敬,家庭就越是和谐幸福。故事二告诉我们,父母越是倚老卖老,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会越来越淡漠,甚至危机四伏酿成悲剧。

二、从社会层面看慈孝

老曰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十九章)。仁和义尽管可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管理有较好的效果,但其深层的政治背景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纲的基本思想是,妻子要无条件地服从丈夫,子女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臣子要无条件地服从君王,归根到底其核心思想就是“忠君”。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而不是男女平等的社会,是家天下社会而不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是强权社会而不是平等民主的社会,“忠孝”之所以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主流思想,就在于统治者要建立一种永恒的等级制度,上级与下级只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

故仁和义不是真正的“仁慈”“大义”,而是人为的、虚伪的假仁假义。只有杜绝摒弃假仁假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做人的本性,即如《大学》所言,“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也就是说,做父母的本性就应当是慈父慈母,做儿女的本性就应当是孝子孝女,这种人伦,天然而成,自然而然,顺之则合天道,逆之则悖天理。

如果将此用以处理社会各领域之上下级关系,所谓慈,就是上级对下级要慈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孝,就是下级对上级要尊敬,自知之明,恪尽职守。如此,上下和谐,皆大欢喜。

三、从“德”之层面看慈孝

老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三十八章)。何谓上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五十一章)。道德,生化万物,养育万物,没有谁的命令,无需谁的指派,是一种本然,自然而然。道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于万物,而不恃为己能;成长了万物,而不自居主宰。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玄德,上德。

四、从“道”之层面看慈孝

老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道德经》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何谓道,先于上帝、先于天地之物。且“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

老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何谓道,混元无极谓之“常道”,无极动生太极,太极静返无极,太极已然阴阳判,太极就是这“一”,这“一”就是“非常道”。也就是说,人类认知是从这“一”即“太极阴阳”开始的,所言之道皆为“非常道”。也可以说,“太极阴阳”、“万物阴阳”之思维,就是人类打开玄之又玄的宇宙人生根本之门的金玉钥匙。

用“太极阴阳”、“万物阴阳”来解答人间诸事,一通百通。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败和成功;女人和男人;父母和子女等等等等,真是“万物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万物皆有阴阳,互相包容,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中和之气既能一生二,又能二生三,阴阳和合又能二合一。

故父母慈和子女孝是一对阴阳,如果只有孝,没有慈,那就只有阳,没有阴,结果只能是 “乱七八糟”!

五、大力弘扬慈孝文化

为了让慈孝思想回归社会人伦,为了让每个家庭和睦幸福,为了让社会和谐安宁,为了让世界和平共处,我真心希望并大声呼吁——

大家都来弘扬慈孝文化!

大家都来唱响《慈孝之歌》!

父母慈,子女孝,中华先圣有遗教;

父母爱,子女敬,利而不害天之道。

父母爱子女,舍身酿甘露,全心养育无求报;

子女敬父母,心身要健康,修齐治平有功劳。

父母慈,子女孝,炎黄子孙能做到!

父母慈,子女孝,和谐社会有奇效!

父母慈,子女孝,人类文明更需要!

注:词的风格定位——通俗化、大众化、简明化;

曲的风格建议——平缓、亲切、质朴。

2011年12月20日

慈孝(四)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悠文化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悠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便是其中之一。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历史源远流长,上至三皇五帝的尧、舜,下至当今社会。古代有二十四孝,每一孝都演化着一个子女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故事一: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家里贫穷却不怨天尤人,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弟弟象傲慢不恭,舜却对弟弟倍

加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故事二: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

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慈孝 慈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