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年味儿淡了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年味儿淡了(一)

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又是一年岁末时。2013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到了这个月底,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说实话,一想起过年,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于是我的心里,并不喜欢过年。现在过年远远不像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形于表面的形式。过年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

说起春节,特怀念小时候。那时,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却要抚养我们姐弟三个。很佩服爸妈的理财能力,跟我们同龄的人相比,我们家几个孩子比别人家的要舒服多了。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父母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纳一双新布鞋,大年三十的晚上,还会给我们每人压岁钱,虽然不多,却是父母的一份心意。春节这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床头一定会有爸妈准备好的糖果和好吃的,然后我们便会吃些点心,喜孜孜的去给爸妈拜年。所谓拜年,也就是说几句吉利的话而已。

早饭后,邀上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走遍村子里的农家,跟长辈们祝福拜年。长辈们也非常乐意的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物招待大家。一路走来一路笑,开心而快乐。下午,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

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节都是要赶回家的,只因为,家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也许,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孩子,充满纯真的天性,只想着趁过年的时候尽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后的这些年,都是双方父母家两头跑,两家间隔也就几百十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都会回去看看。所以,过年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别人那种特别渴望、特别期盼

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都是在父母家吃,印象中我们家的团圆饭总是很晚,当别人开始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路上往家赶呢。当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感觉到家的温暖。到家了,该可以舒舒服服的看电视了吧。可是,那一堆刚刚换下来的衣服总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节,还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五又得返回单位,这样拖下去就没个头了,倒不如牺牲掉除夕的娱乐时间,把该做的家务做了。况且我这人有个毛病,看不得脏衣服放那儿,有了就得及时的清洗,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呢。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过去近一半了。本该与父母说说工作的事儿,与孩子尽情玩乐的除夕之夜,对我来说,还不如平时的轻松自在。

在父母家,邻里相互串门的也没以前多了,遇上晴天还好些,住在一起的走动走动,相互祝福拜年;逢上阴雨天气,就各人呆在自家里了。春节相互拜个年,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这些做小辈的,平时很少在家,春节时一家一家的前往拜年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到了下午,他们做事的做事,玩牌的玩牌,这个时候,我成了最最冷清的人,没什么需要我做的,打牌没我的份,看电视吧也好象没什么特别好看的节目。打开频道,到处都在拜年,不想看那些流于形式的拜年。

以前春节,县上的文化站还会排演很多的文娱活动,从初一的下午开始,在体育场轮流着演;电影院也早准备好了春节期间播放的电影,供大家前往观看。可是,现在,这一切全没了。即使有,也很少有人去看。家家有电视,谁还愿意去看那些东西呢。

初二开始给舅舅家拜年呢,然后便是一家一家的走一遍,有时候,遇上亲朋好友结婚过生日之类的,一天连赶两家,这边肚子还没饿,那边又得上桌了。真正的累身累心!春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因着大家平时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相聚,春节成了

大家走亲访友的一个时段而已。

常跟父母说,过年真的累,没一天安心的。其实,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似过年,谁还在乎吃什么?过去,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有好衣服穿,也才有好东西吃;可是现在不同啦,想穿就穿,想吃就吃,不用上班的日子,还可以躺在床上睡个懒觉,一家四口,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已经感觉不到太多的乐趣了,更多的是身心的疲累。

但是,不管怎样,春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总还是一样的要过,家也还是一样的要回,亲朋之间也还是一样的要走动。

年味儿淡了(二)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儿淡了(三)

淡去的年味儿中失落的是什么(深聚焦·致敬传统文化(一))

本报记者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3日 17 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回到了梦中的故园。

节日的仪式上、精致的窗花里,点点丝丝弥漫着传统文化沉积的美好。每每一年此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为给予我们强大认同感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而越是珍视这样一份五千年累积的财富,就越是忍不住去思考,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财富,我们是否做到了认真而理性地传承?

从本期起,我们推出“致敬传统文化”系列,通过记者、专家的笔触,启迪自觉、引发思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关照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编 者

刚刚过去的春节,不少人感觉有些失落,一种“年味儿”的失落。这种失落感与爆竹多少、红包厚薄无关,而是关乎人的心灵感受。

那,到底是什么少了呢?

有人说,是守岁的味道淡了。除夕之际,守岁之时,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也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守岁,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自汉代以来,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守岁对于年长者来说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对于年轻人来说,旨在为延长父母寿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除夕新旧交替之时,常感叹光阴似水,勉励自己珍惜光阴。而今天,守岁的味道,尤其是在城市里,已渐渐淡去了。

有人说,是礼数的味道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仁爱始乎亲情,春节期间正是一个老少团聚的时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全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盆,围炉夜话,长幼有序、礼数有方。而今天,不仅已经很难有围炉夜话的机会和氛围,就连与老人坐下来静静地说说话都已被电话、微信和各种聚会打断。在渐渐淡化的礼数中,亲情的味道也跟着淡去了。

还有人说,是敬畏之心淡去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期间,祭祖与祭祀都是重要内容。而无论祭奠什么,形式如何,在那一席静穆的氛围中,启发人们的都是心存敬畏,多行善举。而今天,尤其在城市中,这一抹敬畏,也渐渐淡去了。

如此看,渐渐淡去的年味儿中,其实映射的是渐渐离我们远去的传统文化。那么,在今天,在呼唤传承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反思,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是否还拥有足够的自觉与自信?

当汤圆“撞”上玫瑰,是谁的喜悦与悲哀?

这几天,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一个话题,19年不遇的一个“大日子”,元宵节与情人节邂逅在一天了。要说,这本是一桩妙事,中国传统佳节巧遇西方经典节日当迸发出更多丰富多元的火花。可惜,关注一下网友对该话题讨论的内容,主题十分单一,均与情人节相关,玫瑰又涨价了、登记结婚的人数又激增了、商家又推出烛光晚餐了,传统文化中元宵节的多元涵义大多无人关注,仅剩下“中国情人节”一种。

其实,元宵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同时,“一曲笙

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赏灯诗、吟灯联、对灯诗。

当汤圆“撞上”玫瑰,究竟是谁的喜悦与悲哀?

其实,元宵节与情人节“对垒”后的境遇,也折射出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西方节日面前有些居于下风。当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越来越多地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渐渐退出了年轻人,尤其是城市年轻人的生活。

对此,许多学者发出疾呼: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励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90后们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了。他们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说》?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足够自信与自觉。”对此,有专家指出,“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种节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个角落,我们在怨尤现代人“崇洋节”时应该看到,正是不少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缺乏热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传统节日士气低落。在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实现。 对待传统文化,能否多些敬畏,少些杂念?

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否多些敬畏、少些杂念?这已经是许多年来,无数学者的疾呼。而这,是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滥用而言的。

放眼望去,这些年来,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或吸引眼球或吸纳进钱的事儿,不在少数。

几年前,99999元的天价粽子曾饱受诟病。除了天价粽子,还有天价茶叶、天价毛笔、天价温泉,一饼普洱老茶卖到几十万,因为是“能喝的古董”;泡个温泉得花几万,因为这是某皇帝曾经沐浴过的地方。许多平常事一搭上传统文化的边儿,立刻身价倍增。

以传统文化之名行吸金之实,只是滥用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也是屡屡发生的事实。

几年前,有媒体兴师动众地评选“当代孟母”,就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学区房这么贵,我为了孩子上学,购买了学区房,也有资格成为"当代孟母"吧”。对此,有专家评价,“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不同,不少传统的文化符号原本的内涵已经消解了。今天,传统文化符号不适合过度消费,使用起来,需要合理的语境。最重要的是,当代人要对传统的文化符号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是的,当持有一颗敬畏之心。当“刻不容缓”被演绎成“咳”不容缓、当“默默无闻”被演绎成默默无“蚊”,我们就该遥想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提及李白,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

到那时,当我们的子孙对历史、对经典的认知因为今日的过度消费与任意曲解而变质时,我们是不是会悔恨如今的目光短浅与浅薄无知?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了我们尊文、崇道的传统。人们尊崇的文化应是厚重的,而非浅薄的,应是积淀的,而非速成的,应是美化心灵的,而非刺激感官的。对待传统文化符号,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杂念,莫叫现代娱乐之风、消费之风玷污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年味儿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