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两小儿辩日访写 两小儿辩日写的是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两小儿辩日访写(一)

《两小儿辩日》读写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①“而日中时远也”“远”前面省略了 两个字。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中“初”后省略 三个字。

二.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句子意思。

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 )故( )。 .....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而日中( )时....

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 )日中,则....( )如盘盂( ),此不为( )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 )日......

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 )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 )汝( )....多知乎?”

三.回答问题。

1.两小儿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你认为两小儿中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3.从“孔子不能决”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印象深刻的一堂课

青岛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迟骋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要问哪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就要数《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了。

上课了,我们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有时候思考,质疑,讨论,争论,发言;有时候默读,朗读,背诵;有时候抄写,批注,听写。人人都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活跃的气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老师忽然提高了声调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你们赞成吗?”李扬举手说:“赞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美丽景色天下独一无二。”他刚说完,崔久栋就反驳说:“我认为青岛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有巍峨的崂山,比桂林美。”他俩的争论引发了同学的争论,同学们有的赞成李扬的观点,有的赞成崔久栋的说法。一时间,教室里像是沸油锅里加了水似的一片嘈杂。

待声音小一些了,老师做了个暂停的手势,笑笑,说:“既然存在两种观点,那我们就辩论一下。”他还说由他当主持,双方轮流发言,然后就叫李扬一方先发言。李扬首先站起来说:“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水静、清、绿,所以桂林美。”这时,我方的法鸿洁说:“青岛被称为东方瑞士,以蓝天、碧海、绿树、红瓦享誉海内外。”“双方各得一分,1:1。”老师说。

李扬方的张祺又发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赞美桂林山水,有诗句赞美青岛山水吗?”“有啊!‘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不是赞美青岛崂山吗?”我方的崔久栋同学马上反驳了对方。“2:2。”老师说。

李扬方的高玉瑶接着发言:“青岛的崂山虽然美,可它没有桂林的山那样奇形怪状,那里的山像老人、像骆驼、像竹笋、像巨象。”“谁说崂山没有桂林的山美,崂山兼有山、海、林、泉之胜,还有险峰异石、深谷幽洞、奇花异草,这是桂林的山没有的。”我感到自己的发言理直气壮,暗暗得意起来。

李扬方的鄢萌站起来了,她说:“我认为青岛的环境污染较重,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居民乱扔垃圾导致了环境破坏。桂林却没有环境污染。”我方的王艺同学马上说:“我不同意鄢萌同学说的,课文写的是以前的桂林,她从没去过桂林,她怎么知道现在的桂林环境好不好。”""

辩论激烈地进行着,我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比分交替上升,十平""十五平""二十平""刚到二十五平时,下课铃响了,这场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就要结束了。

老师总结说:“刚才的辩论,双方同学发言十分踊跃,陈述观点有理有据,可以看出同学们重视了课内外的学习和积累,知识比较丰富。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通过辩论同学们又学习了不少的知识。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风景名胜,同学们可以通过读书或上网做进一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办一期手抄报,报的题目是《夸夸祖国的风景名胜》。” 通过辩论来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这样我们有兴趣,记得牢,所以这节课令我印象最深刻。

指导教师:朱维山

1. 辩论双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理由各是什么?

2. 课堂上的辩论有什么意义?

3.用“ ”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用“ ”画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六.写自己参加过的一场辩论或讨论。要把经过交代清楚,把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两小儿辩日访写(二)

姓名 学号 预备 班 得分

《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

一、 解释加点字:2’ × 36 = 72’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1. 15.

2. 16.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7.

3. 18.

4. 19.

5. 20.

6. 小孩。 21. 22.

7. 23. 8.

9. “吗”。 24.

出来的意思。 25.

10. 26.

11. 27.

12. 28.

13. 29.

14.气。

30. 31.

判断语气。 35.

32. 36. 33. “呢”。

34.

二、 句子翻译:2’ × 3 = 6’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

3、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三、 改写句子:2’ × 2 = 4’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改写: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改写: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四、 理解:2’ ×3 +4’ = 10’

1、 文中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问题?

答:两小儿在争论太阳在何时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

2、 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标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儿根据视

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一儿根据触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

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3、 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因为孔子被公认为“多知”

之人,理应知道答案,但他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4、 请联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1)、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2)、认识

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考虑问题应该全面。3)、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

五、 填空:1’ ×8= 8’ 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该书作者相传是战国 时期的列御寇(人名)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文中提到的孔子是 春秋 时期的人,原名 孔丘(字仲尼) ,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儒 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 《论语》 一书中。

两小儿辩日访写(三)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两小儿辩日访写 两小儿辩日写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