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忘记被遗忘的记忆 被遗忘的记忆贾玲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忘记被遗忘的记忆(一)

永不遗忘的记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演讲稿

八年级(38)班潘驰

1937年7月7日的那声枪响,惊彻云霄。它,拉开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血性抗击外来侵略的序幕。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发出愤怒的吼声。它,打响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第一枪!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土地上还竖立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标牌;曾几何时,南京城里十室九空,30万同胞血肉横飞;曾几何时,在夕阳余晖下奔腾着血染红的江水;曾几何时""

烽火燎原,众志成城,七十多年前的人们面对敌人灭绝人性的暴行,开始了全民族的斗争。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将,无分帅兵,上到军队首长,下到民间孩童,团结一致,拧成了一股绳儿,发誓要将人性泯灭的暴徒赶出自己的家园,即使耗尽自己最后的一滴血!左权、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身影一一闪现,他们不仅是民族斗争的缩影,更是全民族的骄傲!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获得了胜利!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拼死斗争,中华儿女用血的代价赢来了胜利。当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表示无条件投降时,当不可一世的日寇终于在正义的人们面前低下头时,整个中华民族沸腾起来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70年后的今天,尽管曾经的烽火狼烟早已散去,历史长河亦渐渐远去,但那时候那支野蛮军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一次全中华民族的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令人永铭不忘!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战争,离我们也已经远去,但并不代表我们会淡忘甚至忘记那七十多年前的种种耻辱与愤怒。

为了那段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让祖国母亲强大起来,高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忘记被遗忘的记忆(二)

忘记被遗忘的记忆(三)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2010,3(6):45-50

45

有意遗忘研究的新进展

王恩国

叶枝娟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有意遗忘是记忆研究的新范式。在近40年的研究历史中,研究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从

注意抑制理论、编码抑制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阐述了有意遗忘产生的机制;影响有意遗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实验材料、研究方法、回忆条件、测验方式和指导语等方面。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关键词:有意遗忘;编码理论;提取抑制

日常生活中记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住和遗忘。遗忘无效信息和记住有效信息具有同样的价值。完美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即我们必须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信息,同时忘记、忽视或者压抑那些应该忘记的信息[1]。有效的记忆系统处在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中。因此,记忆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对无关信息或者不合适信息的遗忘,它不是存储新记忆的消极副产物,而是某种抑制机制的激活,人们用它来压抑优势反应或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对过去的无价值的信息或不相关的信息的遗忘主要通过有意遗忘范式来研究。

又称项目提示法(item-cueingmethod),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此法对有意遗忘更灵敏,因此它是西方学者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实质是在项目比率一定的前提下,在每个项目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示符。国外一般采用遗忘(forgetting)或

FFFF和记住(remember)或RRRR来分别标示遗忘

项和记忆项。国内学者一般用绿色的√作为记忆指示符,用红色的Х作遗忘指示符。

(2)字表法(thelistmethod)

字表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比率(通常是50﹪)将学习材料分为两个字表,字表1和字表2,在两个字表之间呈现有意遗忘指导语,这样指导语之前的项目就成为TBF项目,之后的就成为TBR项目。我国学者较偏爱字表法。

11.1

有意遗忘概述概念

有意遗忘(intentionalforgetting)又称指向性遗

忘或定向遗忘(directedforgetting),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有关记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该范式的提出者Bjork认为,有意遗忘实验的关键在于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后,要求记住其中的一些材料并忘记其余的材料,如存在有意遗忘就会表现出:当要求被试只回忆记忆项(ToBeRemembered,TBR)时,只有非常少量的遗忘项(ToBeForgotten,TBF)掺杂进来,而当要求回忆所有项目时,遗忘项的回忆会差于记忆项[3]。

2有意遗忘的机制探讨

关于有意遗忘的机制有多种解释,比如双过程

理论、注意抑制理论、编码理论、提取抑制理论,这里介绍以下三种。

2.1注意抑制理论

Zacks和Hasher等曾提出注意抑制理论(atten-tionalinhibitiontheory),他们认为,注意抑制有三项

功能:阻止不相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快速排除工作记忆中已变得不再相关的信息和那些不经意的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阻止那些先前已经被抛弃的刺激事件或思想再次回到工作记忆中来[4]。当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抑制机制就会使非目标信息的激活减弱,使之成为不相关的信息,进而将其驱逐

1.2研究方法

对于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单字法

和字表法。

(1)单字法(thewordmethod)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JAXLX007和01JAZJDXLX00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1);省部共建河南

大学科研项目(SBGJ090308)资助。

通讯作者:王恩国,男,副教授,博士。Email:enguowang@126.com.

46

心理出工作记忆,也就是说在工作记忆中由于对遗忘项的编码减弱,使得对遗忘项分配的注意资源减少,从而造成遗忘项的信息易于丢失。

2.2编码理论

又称为选择性复述理论。MacLeod认为,有选择

的复述是造成记忆差异的原因,当记住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刚才呈现过的项目继续进行复述,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就不再复述,这就造成了记忆项的编码比遗忘项的编码更加精细[5]。这种有选择的复述会导致一种注意选择机制,即当被试意识到一些项目要被忘记时,他们会尽最大努力记住要求记忆的项目而在要求遗忘的项目上用最小的力气。实际上选择性复述和注意抑制理论都指出大脑对记忆项和遗忘项进行了不同的编码。

随后,MacLeod等分析了参与有意遗忘研究的被试的回想报告,提出了策略改变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遗忘指导语出现后,被试会自动评估自己对字表1的记忆成绩,从而在学习第二个字表时采用更为有效的编码策略以提高自己的记忆成绩。两字表间编码策略的转变是有意遗忘产生的原因。该理论主要用来解释有意遗忘的收益。

2.3提取抑制理论

提取抑制是指在项目提取时阻碍项目恢复的一

种抑制过程,是对已经进入到记忆中的信息,在提取时造成其信息损失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在有意遗忘中,由于遗忘指示的原因,对遗忘项的提取进行了抑制,使得遗忘项不能反应输出,造成了遗忘项比记忆项更难提取[6]。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有意遗忘的机制。编码理论对有意遗忘效应的解释得到了很多的实证支持,但是它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该理论无法解释小学二年级学生表现出的有意遗忘效应,因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选择性编码的能力;其次,

MacLeod在内隐记忆测验—残词补全和词汇确定任

务中发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一现象用复述(精细编码)理论解释不通[7]。因为内隐记忆测验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提取过程,不受编码操作影响[8];第三,有意学习项目出现有意遗忘效应可能是选择性复述引起的,但是编码理论无法解释偶然学习的项目出现有意遗忘现象。最后,Basden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发现了有意遗忘效应,而在再认测验中没有发现该效应,两种外显记忆测验之间出现了分

研究

离[9]。按照精细编码说,记住项比遗忘项编码更精确,那么定向遗忘应该发生在外显测验中,MacLeod[7]和陈曦[10]也指出编码的精细只影响外显记忆,因此外显记忆测验的结果之间不应出现分离。编码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提取抑制理论弥补了编码理论的缺陷,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白学军等认为在提取阶段,抑制只对一些编码不够精细的信息起作用,对编码精细的信息无明显作用[11]。Kimball等人对Geiselman的程序进行了改造,采用介于单字法和字表法之间的组块法,即将5个项目一起呈现,这样就限制了有意学习项目和伴随学习项目之间的混合,结果也没有支持分离加工的抑制假说[12]。

3影响有意遗忘的因素

关于有意遗忘的影响因素,除了遗忘指示语这

个重要的因素外,研究者们在研究时主要操纵了以下几个因素:

3.1材料

材料加工水平影响有意遗忘现象的出现。李文

娟等认为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有意遗忘现象,而在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其主要原因是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13]。李琦等发现,MacLeod、王大伟在间接测验中所选用的低频词和Paller、Basden所采用的中、高频词,恰恰是导致他们实验结果出现矛盾的原因,理由是词频越高,就越偏向于自动化加工,而随着自动化加工水平的提高,有意遗忘现象就会不断减小[14]。

白学军等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表方式探讨了图片和词语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结果发现图片材料下有意遗忘的机制是提取抑制,而不是有意复述。同时认为对于词语材料被试来说,他们既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编码,也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抑制[15]。宋耀武等以大学生为被试,以无关,形似,同音,同义四种实验材料,探讨了有意遗忘的机制。他们认为:对于无关材料,其机制肯定有提取抑制的存在,但并不能否认编码的原因;对于形似材料,其机制为选择性编码;对于同音材料,其机制为提取抑制;而对于同义材料,对遗忘项既没有编码上的差异也没有提取抑制[16]。

3.2方法

Basdenetal.[17]和张怀芹[18]的研究都表明单字

王恩国等:有意遗忘研究的新进展

47

法要比字表法对有意遗忘更为敏感,在研究方面更有优势。

两种方法除了在灵敏性上存在差异外,在机制上也不同。Basden和Gargano(1993),R.A.Bjork等(1989)认为两种方法的机制不同,单字法主要反映了编码的差异,而字表法主要反映了提取抑制。

Bjork等认为,指示遗忘的指导语引起了一个分

离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限制被试对前半个字表的提取,即分离过程产生的抑制导致了有意遗忘[19]。另外,Harnishfeger和Pope的研究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表方式,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的理论,在结果中没有发现编码的影响[20]。Lehman等人的实验也支持了提取抑制与字表方式存在联系[21]。

但是Kimball等人对Geiselman的程序进行了改造,采用介于单字法和字表法之间的组块法,即将

5个项目一起呈现,这样就限制了有意学习项目和伴

随学习项目之间的混合,结果没有支持分离加工的抑制假说[13]。Sahakyan和Delaney采用了与Geisel-

man的被试内设计不同的被试间设计,采用字表法

进行了研究,认为可以用提取抑制机制和选择性复述共同来解释有意学习和偶然学习条件下出现的有意遗忘现象[22]。

陈曦等通过采用控制较为严密的词干补笔测验及加入所谓的“无关项”对有意遗忘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字呈现方式下,被试既对记忆项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遗忘项产生了提取抑制,即复述与提取抑制在有意遗忘中都产生了作用[10]。

张怀芹等认为,单字法有意遗忘的机制是复述和提取抑制,而字表法有意遗忘的机制是提取抑制[19]。

3.3回忆条件

Golding、Gottlob和Golding等人采用字表法被

试内设计的研究指出,有意遗忘受回忆顺序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回忆顺序影响被试对F字表和R字表信息的输出,只有在R-F回忆条件下才会出现有意遗忘现象,因此建议研究者们在研究有意遗忘的具体机制时要将回忆顺序考虑在内[23]。李茂宁等以人格特质形容词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表法研究范式,研究了自我参照与不同的记忆条件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现象受回忆条件的影响,只有在R-F的回忆条件下,自我参照条件出现有意遗忘现象,而在F-R回忆条件下,他人参照和自我参照均未出现有意遗

忘现象。因为在F-R回忆顺序下,他人组和自我组的有意遗忘均不显著,回忆顺序对有意遗忘的影响大于参照条件对有意遗忘的影响[24]。

3.4测验方式

很多研究表明,只有在明确要求被试从某一特

定的学习情节中提取信息时定向遗忘效应才会发生(如回忆和再认),否则不会发生[25]。这些研究似乎都表明定向遗忘只影响外显记忆过程,而不影响内隐记忆过程。但是,Macleod采用单字法在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任务中均发现了定向遗忘效应。我国学者王大伟、刘永芳等用低频词作为实验材料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发现了单字法定向遗忘[26],这与Macleod的结论一致,与Basden等和Paller的结论不一致。这一发现似乎表明,定向遗忘不仅影响外显记忆,也影响内隐记忆。对此,Paller和Basden等的解释是内隐记忆测验中内隐记忆可能受到外显提取的污染,使无意识的提取过程变得不纯净了,成了外显记忆,也就是说外显记忆对内隐记忆污染是对此最简明的解释。针对这一问题,David采用加工分离程序(POP)来研究内隐记忆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在内隐记忆中也存在定向遗忘效应[27]。李琦等认为当内隐测验在一种纯粹的内隐记忆(完全的无意识的记和忆)条件下,即完全自动化的情况下,是不存在定向遗忘效应的[14]。

3.5指导语

首先是指导语的两种呈现方式,即项目法呈现

和字表法呈现。指导语呈现的方式不同,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项目法呈现会导致对项目不同的复述,因为被试在指导语呈现之前,一直在等待着指导语的出现以便继续复述或停止复述,这就造成了对项目的不同的复述。而字表法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至少是在一个字表内,因为在一个字表呈现结束之前,被试都不知道这些项目是要记忆还是要忘记,所以字表内的所有项目都得到了平等的加工。因此,指导语呈现方式是有意遗忘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其差异性可能直接导致内在机制的变化。通过几十年的研究,遗忘指示效应(effectivenessoftheforget-

tinginstruction)已得到了证实。

其次是指导语呈现的顺序,即在被试对记忆材料进行编码之前还是之后向被试呈现指导语。对儿童的有意遗忘研究发现,如果在记忆材料呈现之前呈现遗忘指导语,那么幼儿就能积极地压抑无关信息,但一旦信息已得到加工即在呈现了记忆材料之

48

心理后再出现指导语,无关信息就会阻挠儿童对记忆项目的回忆。在有意遗忘的研究文献中,人们普遍采用在材料呈现后再呈现指导语,因为这样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有意遗忘研究的新取向4.1

发展性研究方面

Harnishfeger和Pope以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

级、小学五年级和成人为被试,以单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字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抑制能力很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一些抑制能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抑制能力接近成人的水平,成人的抑制能力最高,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随年级而提高。但Lehman和Bovasso以7岁、9岁、11岁的儿童为被试,结果发现被试的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没有随年龄而提高[28]。

沈德立等以小学二年级学生都熟悉的单字为实验材料,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表法研究范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由回忆测验上存在有意遗忘效应,再认成绩无明显差异,这就说明有意遗忘的机制是认知抑制。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发展的;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年级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抑制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抑制能力弱[29]。

宋耀武等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单字和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字表法研究范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两种实验材料,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随年级而提高;小学生对两种材料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它表明小学生在有意遗忘中的抑制能力受材料的意义性和材料难度的影响

[30]

宋耀武等采用字表方式,使用外显记忆的方法,

利用单字和意义性比较强的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有意遗忘的心理过程,结果发现:对于单字材料,被试既对TBR项目进行了有意复述,又对TBF项目产生了提取抑制;对于双字词材料,被试只有对

TBF项目产生提取抑制,而没有对TBR项目进行有

意的复述;另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31]。

他们在发展性研究上结论比较一致,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越来越强,

研究

但老年被试明显抑制能力不足。

4.2应用研究方面

在人事招聘中,简历上的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

私信息对招聘者的决策过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定的干预手段可以部分消除个人隐私信息对聘用决策的消极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在司法审理中,律师往往有意指导陪审团忽视重要证据。研究已表明蓄意使用这种倾向性能间接或无意识地影响陪审团最后对案件真实性的定论[32]。

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者开始将有意遗忘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比如用有意遗忘研究范式来研究自我,研究工作记忆,元记忆等等。

5展望

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经常用选择性复述

来解释有意遗忘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了很多与选择性复述不一致的结论。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首先,Bray等人发现,五年级儿童虽已表现出明显的遗忘效应,但却不能像成人一样进行选择性的复述,如果有效的遗忘真是选择复述的结果,那么,在选择性复述成熟以前,遗忘效应就不应该出现。其次,Harnishfeger等人的研究发现,虽然更多的

TBF项目不能回忆起来,但被试对TBR和TBF项目

的再认成绩相同,这说明所有的项目在学习时都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编码,这与选择性复述假设不一致。第三,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记忆测验方式———内隐测验,这种新的测验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有意遗忘研究。MacLeod采用单字法在残词补笔和词干补全任务中均发现了定向遗忘效应,而内隐记忆测验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提取过程,不受编码操作影响。第四,Geiselman等人不仅在有意学习中发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且在附带学习(即偶然学习项目)中发现了有意遗忘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只要求对偶然学习项目进行偏好判断,所以被试没有必要对其进行选择性复述。而这些现象运用提取抑制机制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从此,提取抑制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并成为有意遗忘机制中最有解释力的机制之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忘记被遗忘的记忆 被遗忘的记忆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