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山水诗大全(共5篇) 李白的山水诗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山水诗鉴赏及常用术语》

山水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著名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

一、绘山水之景

读懂山水的第一步,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然后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这就需要我们赏诗的想象力:

1、勾勒轮廓。即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意象的方位、形状。

2、给景物着颜色。

3、将景物动态化。就是根据诗歌内容,让景物动起来,增加图片的真实性,更贴切实景。

4、给画面补充细节。诗歌的精炼,使它可能把所有的物象都表现出来,这就要学生去补充细节。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目的。从而也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绘山水之景的第一个好处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找到诗眼,帮助答题。

例:2006年高考王炎词《南柯子》云:“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题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

如何答题呢?我们可以按步骤来完成:

列举意象:花、水珠

勾勒轮廓:背景是雨,花开放、水珠聚于花瓣。

细描色彩:花红、水珠晶莹

动态化和想细节: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

从描绘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啼红”在诗中起关键作用: “啼红”这个诗眼,帮助我们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如此内容:一是下的是小雨,濛濛细雨;二是让我们想象到了含泪珠的少女,有了美感。

绘山水之景的第二个好处是:帮助我们回答“描绘景物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要我们回答如下内容:富有层次感(即回答近景、远景、静景、动景等内容)、有声有色。这些内容就是在绘山水之景时就能解决的。

例:2004年高考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分析】看到“如何描写什么景物”、“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一般来说从三方面来作答:

1、内容:有声有色,色彩鲜明。

简述:从诗中列举表现声、色、形等的词语,然后可以这些意象色彩鲜明,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

2、内容:富有层次感。

简述:回答时写明各种意象的描写顺序:上下、前后、内外等等,表现了什么。

3、内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简述:意象中有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实景,然后动静/虚实结合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

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二、品山水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承载着古人与今人的情思,写山水以寄情,赏山水诗以品情。当古人情寄山水之时,往往是其入世受挫之际,因此山水诗大多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那么如何从诗中品出诗人之情呢? 默读悟情。

诗味是可以读出来的。虽然不能放声读出,但仍然可以通过默读来体味感情,诗歌所含的情:或激昂,或哀伤,或悲愤,或欣喜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云:“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读之,一股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与诗音乐美的特性是分不开,做试卷时,诗要多默读几遍。 以景推情。

诗人的感情总是通过山水表现出来的。要品味山水之情,首先要从诗本身出发,一般来说,特别要注意描绘山水的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就含着作者的感情。诸如:

“空”“瘦”“长”“壮”等修饰词,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另外,山水意象本身更有极强的暗示性,比如“雨”“梧桐”“芭蕉”等就带着哀愁伤感的情绪。

例:2006年福建考卷诗歌《端居》云:“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分析:“空床、素秋、青苔、红树、雨、月”这些词眼写出了秋天的萧飒与寥落,他们诗人心境的最好见证了;而“归梦、寥落、愁”这些字眼则让我们直接触摸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表达诗人孤寂、悲愁的思归情思 知人论情

要读懂诗,就要知道写诗的背景,要知道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而这些主要通过题目后边的注解来了解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注解,看懂注解,把注解与诗联系起来答题。

例:2005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采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要辨别此诗的感情,当然其根本就是诗本身,但我们可以佐以注解,就可以更明确其情感:欣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品味诗歌的感情,就是对诗歌的整体感知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高考题的答题方向,所以一定要准确地把握!

解题方法示例:李华诗《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步骤:①注意意象修饰词:“自落”“空啼”。—-孤寂之情

②注意意象本身:“草”“水”“花”“山”。—-美景

③综合①②内容,最终确定诗歌的感情:本诗写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又树有山,有花有鸟,景色优美;但是,“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孤寂之情。

例: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答案:“都”,表示普遍性,新年了都没有花木发出芳香,表达了对春来的过晚,花开过迟的遗憾和抱怨之情;“惊”,到了二月才第一次惊喜见到草芽,表达了诗人在久盼的春色终于来临后的新奇惊喜之情;“嫌”,“穿”,运用拟人写春雪,赋予雪以人的情感,也在嫌春色来的晚,也穿过庭树当作飞花,要给人带来春的气息,为诗增添了浪漫气息,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白雪飘飞图,渲染了一种热闹和欣喜之情。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画面意境-恬静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炫丽,雄浑壮丽,清冷空寂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A.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B.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

C.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问: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 答:侧重表现手法

篇二:《山水诗》

第四节 山水诗

【知识简介】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题材和审美内容的诗歌,描写的题材就是美丽清新的自然山水,感情基调以“乐”为主。

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某景点的名字,景点之前再配以观景或赏景的动词。山水诗大全。

常见意象:花,草,树,木,山,河,舟等。

营造意境:清新,自然,快乐,纯净。

常用手法:情景交融,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修辞。

基本主题:见到某种景物的愉悦心情,抒发对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

【高考真题】

1.(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1)津亭

(2)D【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3)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第三题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两处,一是情景关系,二是作者情感,答题时需要使用表示情景关系的术语,运用“描绘了什么景,表现了什么情”的语言形式组织答案。

2.(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山水诗大全。

【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你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解析】

第一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第二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解题思路:(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

【答题技巧总结】

1.因为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所以要格外关注山水意象,体味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的情感。

2.山水诗是最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所以要关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写作技巧。

3.关注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景高低的角度变换等。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山水诗大全。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使用了怎么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山水诗大全。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卷荷池,病雨山果坠。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诗中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本诗描绘了哪些景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山水诗大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洞庭湖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铜镜,把湖中的青山比喻成青螺,同时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把美丽的洞庭山水写得极其生动,表达了欣赏洞庭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2.描绘了高松、月影、虫鸣、风荷、果落的景色,写出了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中的恬静、愉悦之情。

山水诗大全。

3.四句诗分别写月、灯、鹭、鱼,各成一景,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再现了作者所见的月下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4.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篇三:《李白山水诗》

《论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意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 李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读着他的诗长大,他那不平凡的

经历给后代留下了深深的疑问与探秘。北宋郭熙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也说过:“画是一种无声诗,诗是一种有声画”。由此可见,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他们都一致认为,诗是一种有意境。虽然李白

并不是以山水诗而闻名,但是他的山水诗却表现出一种豪迈,粗犷,雄伟霸气之

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身世;诗歌;山水诗。

李白,是史上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生平经历坎坷,

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又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集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于一身。据统计,在李白一千余首诗歌中,共出现

“水”字四百七十六个,平均每两首多诗就出现一个,其中并不包括与“水”相

关的江,河、湖、海等。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对李白诗中宏伟自然意象进行过统

计,其中写到江(江水)六十次,河(黄河)四十一次、波(波涛、波澜等)七

十四次,海(沧海、沧溟)六十四次李白留给后人的诗篇有九百多首,每一

首都是他的心路历程的感受。而这些诗篇也是盛唐时候文化底蕴和精神生活的真

实写照。而我们,对李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李白身世的研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直到天

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

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

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山水诗大全(共5篇) 李白的山水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