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散文意像 散文精选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散文诗意象的表现方式及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散文诗意象的表现方式及意义

作者:邓胜标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12期

[摘 要]散文诗的意境之美,是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的。赏析好这些意象,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意象;意境;表现;约定俗成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表现诗意的一种自由体诗,正因为兼具了两种文体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气质、趣味就能更好地通过许多意象及构思传递出来,而散文诗的意境也随之而生成。{散文意像}.

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类文章接触得不多,学习理解不是很到位,主要表现为意象把握不准,意境领悟不深,情感捕捉不透。

散文诗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诗中的词语表示为景、物、事等意象,组合成整个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崇高,或表现为优美,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喜,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美感。简言之,这种愉悦便为一种美。当然,作为散文诗的意境之美,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创造出来的,比如花草树木、山石泉流、亭台轩榭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就能成为风景。散文诗意象组合构思出意境美也是方式各异,但都是有章可循的。

一、 从表现方式上看,多用并置、对比等方式

{散文意像}.

所谓并置,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意境。如《海燕》一文中,由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共同构思了一幅乌云压境、令人窒息、闪电如剑令人心寒,雷声轰隆使人颤栗,狂风怒吼使人畏缩的场景。意象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由听觉到触觉,更显示出意境的丰富和立体。这些意象并置出黑暗、压抑、紧张的氛围,揭示出反革命势力的猖獗,也点明了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出海燕战斗的雄姿,作者情感随之起伏。《雷电颂》中,分别由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滚滚不绝的长江水、翻波涌浪的东海等意象并置,集中展示出宽大而壮观的场面,表现出屈原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与挂牵。

所谓对比是同一组合中两个或多个意象对比因而使得散文诗的意象更为深刻的方式。如鲁迅的《雪》一文的前半部分以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冷绿的杂草来描绘出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幅“冬花雪野”图中,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与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散文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却用粗犷之笔绘“朔方雪花”如粉、如沙,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营造出萧条、恶劣的意境。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但对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境遇下独自抗争

第二篇:《散文意象》

借助象征意象,提升散文亮点

——浅析象征意象手法在散文创作中的使用

说到象征意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主题的方式。荷花、青松、丁香""都有着它们各自的隐喻作用。它们为作者抒发情感,表现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散文创作的表现中,如果能掌握象征意象的具体作用,并在文章中恰到好处的使用这两种表现手法,更能传达文章的主旨,起到渲染思想内容的作用。在高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写作中很好的利用象征意象的手法,借以恰当好处的用来渲染主题、升华主旨,当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阅读者能透过文章表面浅显的意思而看到作者要表现深层的主旨,理解到作者的精心描摹地深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具体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从一下方面去引导去探讨:

抒发深厚感情。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很多同学能够很好把握住事件的中心,做到详略得到突出重点,但往往在文末找不到升华的点,全文变得虎头蛇尾,读来遗憾顿生。尽可能的寻找到那个可以激发情感引人共鸣的地方,也就成了写作的关键。

比如,一个同学写暑假回家,跟父母上山挖地锄草,当他依锄休息时,看到父母弯腰拔草弓背的姿势,突然想起那该是一张弓,而自己是父母手中的箭,而在《父亲》一文中感慨:“父亲,你弯弯的脊梁是一张拉开的弓,我是你们射出的箭,你的腰越弯,我这只箭才会飞得越高,飞得越远!”

寄托美好期待。我们在看到自然景物的时候,往往会触景生情,失败的忧伤,成功的深思,都会在其中。在对景物的描述过程中,做到景物和人生处境的相互结合,也就成了文章的鲜明的亮点,深深的打动阅读者的心。

在《秋天的草茎》一文中,期中试结束,作者的成绩不经如人意,他独自到田径场上散步,独自坐在枯黄的草坪上,无意间伸手拔出一根长长的草,他看到枯黄的叶片连着的依然是碧绿的草茎,深深的震撼了:“在这初冬时节,万物凋零,叶儿枯萎,这草茎却依然碧绿葱郁着,做着来年春天绽放新芽的美梦。我只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已,又何必萎靡不振呢?学学这根草茎吧,把梦想埋在心底,努力前行,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成功。” 表达由衷赞美。优美的风景在我们眼前展现婀娜的身姿,美好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存在,有时候很难用语言直接的描绘,直接的赞美给人的感觉也显得苍白而生硬,掌握对自然事物的很好利用,能够起到渲染主题、升华文意的作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绿叶对根的深情》一文有这样的一段:“根会舍弃自己的身躯,为绿叶拦下风雪,哺育着它;绿叶也会舍弃一切,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它。它们会说,来年再见。直至绿叶也在根的怀抱中长眠,根会呼唤它:醒醒吧,绿叶儿,天亮啦,我给你找了许多雨水呢。一滴滴雨水,掺杂着根的泪水,最后一次的流在绿叶身上。根终于把体内的泪水都给了绿叶,但绿叶仍旧在睡,而根,也再无法呼唤绿叶了……来年,根又托起了绿叶,问它:你渴吗?”

寄托高远心志。人生理想,崇高胸怀 ,借助身边景物来抒发,也就有了依托的方式,能够产生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能够很好的激励着众人。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作者写到:“这双隐形的翅膀让我的生命波涛汹涌,激励着我飞翔,放飞心灵,不断的前行。当阳光穿过高高大厦,当阳光穿过简陋的山区小学校舍,当阳光洒向南海群岛的哨兵脸上……我看到五星红旗在飘扬,这是中国的翅膀吗?我想是,是埋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那双阴影的翅膀。让大家的心相连,让大家一起放飞爱的心灵,放飞中国的翅膀,放飞一个民族的希望。”

第三篇:《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

{散文意像}.

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

陈啸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散文意像}.

湖北武汉 430074){散文意像}.

摘要:京派散文的意象营造,有着同于其他文学体裁中的意象之处,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京派散文虽外在显示着传统意象的“身心”“天人”“物我”等关系的神似,亦有着意境上的气韵生动,但也在追求着个人化的对事物本质的感觉与理解,甚至时有概念化的倾向。京派散文的意象重视“兴”,但更偏爱“比”,它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杂体,超越了实际生活的纯实在性,向着概念飞生,但又未上升到纯粹的概念层面,带有强烈的个人生命感知,充满着暧昧与朦胧。京派散文对意象的多元经营,增加了散文文本本身的诗性与语言的浓度。

关键词:京派散文;意象;诗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编号:10YJC751007)

作者简介:陈啸(1975—),男,安徽淮北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京海派文学研究。 联系方式:电话:18071018400,邮箱:cxaaa350227@sina.com

通讯地址:武汉洪山区民族大道708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430074

意象是经作者的心理、情感和意识多重综合而构成的一个或多个词象组合,是心和概念表像与现实意蕴的统一。同时,它也是一个充分生命化了具有质感的词语,它漂浮于感性与理性、形态与意义之间。

无论中西,尤其在西方,“意象”一词一直以来是诗歌的既有概念和专利,而散文则时或缺席。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虽或偶有提及,但也仅是“古典散文理论强调造意,而忽视造境;讲究文章平面的谋篇布局,而忽视立体的时空设

1诚然,散文中审美意象的组计;强调笔法的翻新立奇,而不在乎意象的经营”○

构必定亦会使散文饱含诗意,京派散文于此方面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其在重视对意象的经营上,既有同于诗歌,又有别于和超越于诗歌文体的独特的意象表现形态。相较于诗歌意象的单纯凝练、峭拔、尖新,京派散文意象的跳跃性要大得多,它往往借助于虚实结合的记叙与描写,构成一种虽零碎,却是多重组合的画面,其思路的推进也较为平缓连贯,并且,相较于诗歌意象的含蓄朦胧、飘渺玄妙,则显示出明朗化的特色。

京派散文中的意象类型繁多,意义丰蕴,表现各异,大可概括为如此几种类型:

一 感觉式意象

京派文人非常重视自我个人化的感觉,带有封闭性独语的性质,然后再将此“孤独”的感觉附着于外在物象之上,如此,在其散文中,形成了种种个人化的感觉意象。它带有强烈的个人性,虽有些意象表面看来似乎有似古典意象的外在形式,但绝非机械借用、引用与化用。而是常常调动了多种感觉,并使某种感觉瞬间放大、定格,同时,将两种或多种意象组合并置或对一物象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时空的累积性描述,即将一个意象迭加在另一个意象上,使作品由单调渐成{散文意像}.

丰富,由平面而趋于立体,从而产生颇为陌生化的效果。

京派散文的感觉式意象表现形态主要有感官式的、心理式的以及在诸种感觉意象基础上的迭合式意象或系统意象和意象群等。代表如下:何其芳的《雨前》中所描写的天的灰冷,期待着雨的大地、树根、柳条,回舍的鸽群,烦躁的鸭,愤怒的鹰隼等众多视角意象的刻画,把盼望雨的来临而雨究竟没有来的怀念与失望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灰冷的天、期待雨来的大地、树根、柳条以及回舍的鸽群,烦躁的鸭,愤怒的鹰隼等,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雨前特有及带有作者主观感觉的视觉意象,这一意象群共同呈示着雨前的气象。林徽因在《一片阳光里》中,所体味的“静”:“那种静,在静里似乎听到那一种噌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似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显然,这里的“静”,是一种在各种感觉基础的迭合式意象,它融合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加以古色古香的辞藻,传统文化的情蕴,共同营造出了一个立体的感觉意象。“静”的意象亦可看作宏观的大意象,而各种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当可视作中观或微观的次级感觉意象。李广田《雾·雾中》中的“光”的意象,是一种感觉。雾中看雾,雾笼罩了一切,却罩不住我们,因我们周身是“光”。因雾的滋润及我们“光”的照耀,雾中的红石竹花开的更艳,我们往前走,“光”则随着来,苍翠的树木,碧绿的杂草,在我们的“光”中含笑舞踊,草木为我们而惊醒,山花为我们而开放,还有流泉雾中唱""并说:“在这重雾所充塞的天地之间,凡有我们同类所在的地方,每双眼睛的前面都有一个“光”的圈子,他们都在私心里说道:“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在暗雾中得到光明。”而且就连那引吭高歌的雄鸡,就连那在雾中穿行的山鸟吧,它们都各欢喜它们所独有的“光”啊。”也许并没有雾,因为就连那苍翠的松柏,那碧绿的杂草,那开得鲜艳的红石竹花,它们也各有它们的“光”呢。显然,“光”既是指雾中人进雾退故而显得物象清晰时的物理现象,亦是指作者自我理想幻化出的温暖感,人人有“光”,万物有“光”,方觉雾中非雾。“光”是一种视觉,更是一种主观感觉。李广田的《绿》中 “绿”的意象,属视觉意象,亦属于颜色意象,附着了诸多作者的主观心理,甚至有幻觉的成分。它指“楼”窗外的一片绿海,这“绿海”是“我”凝神伫立时的一种幻觉,仅因“我”的一声叹息即吹皱了它,绿海上起着层层的涟漪。刹那间,“我”乃分辨出海上的品藻,海上芰荷,海上的芦与荻,这是海吗?原是“我”家的小池塘。通常意义上,“绿”是生命的颜色,意味着一种生机和希望,但在本文中,“绿”却是悲哀的代表,广漠而沉郁。充斥着“我”的世界,而“我”又深爱着这个深绿色的悲哀世界。这显然是作者个人化的感觉,属于一种心理式的概念型意象。本文最后还有:“我有一个喷泉深藏胸中。这时,我的喷泉起始喷涌了,等泉水涌到我的眼帘时,我的楼乃倾刻颓于一刹那间。”“喷泉”当然也不是实有的,是心里的情绪,当这种情绪来临时,幻觉的深绿色的悲哀于是倾颓。这“喷泉”亦可视为心理意象的情绪式意象。李广田《山水》中“山水”的意象,意味着平原之子的超越式理想。平原之上无山水,故而平原之子甚寂寞,也就有了对远方山水的渴盼。寂寞的平原之子把平原上的那一洼水,一拳石,当成了渴望中的山水,充满着对山水的想象,也表明着他们寂寞的无边。这一“寂寞”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就已领略到了,“他们”想以人力改造这平的并自以为宽漠无限孤独的天地。接着,文本想象了平原的祖先改造自己天地营造人为山水的伟大工程:大川流的凿成,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

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烟云;以后又运土、移石、采木,形成峰峦秀拔,嘉树成林的山岳。于是平原之地变成了“山中梁木柴薪,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萍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文末却又说:这是平原之子的一个大谎,它永远存在自己的记忆里。那里有“我”的童年,“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如此,“山水”就成了平原之子梦想的着意之象,是一种概念型的心理式意象。李广田《荷叶伞》写的是一个梦,梦中的荷叶伞,是梦中神仙的赠品,可保平安,可以遮雨,它使“我”觉得喜欢却又觉得荒凉之至,因为它毕竟为了遮蔽风雨,且正因为伞的赠送也同时意味着天地所以黑暗,云雾迷蒙所以到来。梦中峰顶回来的路上,雨下得很急,伞的大小随雨的大小而变,但“我”忽然发现路边仿佛许多人昏暗中冒雨前进,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颇觉不安,恨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伞已不知几时摧折了。”“伞”通常意义上是指可以遮蔽风雨的器具,而荷叶“伞”增添了这种雨具的诗意性,意味着一种美好。虽是梦中仙人所赠,非现实之物,但当然寄托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作者心造的幻影,带有强烈主观化的色彩。是心中之象,属想象型的心理意象。文本的“荷叶伞”即代表着作者理想化的一种遮蔽和拯救的力量,亦隐含着美丽中的忧伤。李广田的《树》说自己爱树,爱一切树,最喜欢种树这个意思。“午荫清圆如一把伞,我愿做种树人,也愿做一个行人到树下来歇脚乘凉。祖祖种树,孙孙得果,我愿做种树的祖祖,也愿做吃果子的孙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是我最喜欢的境界。”然而“我”的古屋的周围竟无一点绿。“我”想种树,更盼望有远方的游鸟,从异域带来嘉树的种子,当它正飞过“我”的新居时,把种子遗落在地上,生长繁殖,罩“我”一地清荫。于是,出现了一个奇迹。仿佛‘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我”说:要有树,就有树了。不知所何,“我”的古屋的周围已是疏疏落落地有树成林了。“我们”以和平的微笑望着树的生长。“我们”仿佛听到了树叶的开展声。“我们不知道树的名字,也不知道将结出什么花果,只见树干不高,恰好达到窗檐,株似梧桐,叶似蝴蝶,作秋末霜叶色,然而那是鲜嫩的带着细细绒毛的。我愿意这些树发展到这样子便停止,它们将永远把初春留在枝头。当我刚要开口说出赞美与感谢的时候,一切都退隐入迷离的梦中。”显然,树不是现实实有之树,是一个梦,是一个爱树种树的梦,尤其是作者喜欢的“种树”这个意思,于是“树”便成了一种概念型的心理式意象。再比如何其芳《独语》(1934年3月2日)中的“独语”属于一种情绪型的心理式意象,并且此情绪意象又分成诸多层次。在此一总的情绪型心理意象的统摄之下,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类型的情绪型心理意象,有语言的也有动作的:独步荒凉夜街上的脚步的独语;决绝地离开绿蒂的维特将一把小刀子掷入河中以占卜自己命运的寂寞的一挥手的动作的独语;一个西晋人物,驱车独游,于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独语;绝顶登高,悲慨长啸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皆渲染了无边的寂寞。

京派散文的感觉式意象分别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幻觉等以及概念、情绪、想象等各种感官与心理功能,根据主体表达之需要,或单一或繁复,营构了一个感性诗意的王国。

二 象征性意象

象征与意象有联系既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皆具有寓一般于特殊、化抽象于具象的特征。其不同则在于意象以心象为基础,重“瞬间感受”的“呈现”,而象征则多依仗于比喻或“暗示”,以此物暗示彼物,是“托物寄兴”的诗学手段。

另外,象征的内涵较之意象则大且稳定牢固,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

2然而任何象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征都是建立在意象之上的,没有意象,也就无从谈象征。不过就京派散文创作来说,象征与意象在很多时候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姑将之称为象征性意象。

典型的比如:黄昏意象;沈从文在一系列散文作品中都描写了湘西黄昏景象,此“黄昏”意象的重复出现,即有了象征的意味,是为象征性意象。沈从文的“黄昏”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一种乡村诗意的留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风光不在,美中蕴愁。另外,何其芳、李广田等也常常写到“黄昏”,并且其二人有一篇同名散文就叫《黄昏》。在何其芳的《黄昏》里,作者从“黄昏”中孤独的马车写起,继写了“孤独的马蹄声”、“沉没的街”、“慵倦与凄异的暮色”、整饬、漫长立着的宫墙、小山巅的亭子等等黄昏中的视角意象,与黄昏背景整体上构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和谐,都在突出“我”的寂寞、孤独、期盼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惆怅。其实,何其芳的整个《画梦录》不就是一曲爱与孤独的重奏吗!文本中一再出现的黄昏既是一种背景氛围,亦是一种象征性意象。李广田的《黄昏》(《画廊集》)记叙了一位闲静寡言的朋友,屋里除了书就是闷塞、烟气、潮气""黄昏的灰暗,阴沉的天,凉森的雨意。他把吸烟也认为是一种工作,可以排忧解闷。他谈到天空的黑云,谈到读书对自己的无用论。惨苦的生活,让活跃的他变成了讲催眠故事的老祖母。他变得沉默,闷塞,郁积于心,让时光虚掷。云下飞过一只灰色孤独的鸟,他便也议论鸟的孤独""黄昏渐浓,雨意也浓,“我走着,我想着要走出这黄昏,这黑暗,我想着那一位寂寞的朋友,他那不离口的香烟,和那要飞到北冰洋去的灰鸟,那沉默的空气,那闷塞的氛围,我想着,我可能用什么东西来打破这紧压着我们的‘力’吗?”。“黄昏”意象多次出现,与朋友的沉默、郁闷等情绪内在和谐,黄昏的灰暗与阴沉的天、凉森的雨意、天空的黑云、灰色孤独的鸟等共同生成了闷塞的氛围。“黄昏”似乎正象征着“我”力图打破那紧压着我们的“力”,那闷塞的低气压。{散文意像}.

在京派散文那里,“黄昏”意象意味着一种环境氛围,一种背景,亦代表着一种紧压人的“力”,它整体上暗示了京派文人的一种低压心境。

何其芳的《画梦录》中,除“黄昏”意象外,也曾一再出现“迟暮”、“秋天”、“白霜”、“冷雾”、“荒野”、“沙漠”、“冷泪”、 “墓”、 “楼”、“古宅”、“梦”等意象,这些多次重复出现的意象无疑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此等象征意象放在一起,易于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的凄美,这也恰与何其芳那时苦闷寂寥的心境,和作品的整个“独语”的语境是相生相长、互为联系的。于是,在诸多意象的腾涌和整体意境的相互作用下,何其芳的《画梦录》便弥漫着悲愁、忧伤而又轻柔妙曼的氛围。另外,系列文本中的“我”也是一个象征意象,“我”反复出现,“我”既非作者本人,亦非故事的叙述人,而是周围一切物象的观察者,是一个与万事万物同一的拟人化个体。“我”与“梦”与“孤独”连在一起,既具有了主宾关系的意味,亦具有着同一混融的感觉。以《雨前》为例,作者从“鸽群”这一具像入笔,继写“柳条”、“白色的鸭”、“放鸭的人”,“我”始终居于文本的中心。而“我”的观照视点及显现都是通过其它物象来体现的。“鸽群”的满身“憔悴色”,嫩柳的“期待”,“白色的鸭”的“焦急”,都是“我”在对“覆阴”的要求中等待的多个侧面。“我”是一个视点意象,也是一个象征意象。

废名作品中的“坟”也是一再出现的意象,在他的长篇小说(亦可视为长篇{散文意像}.

连缀散文)及单篇散文中,可以经常看到作者对;坟”的描写。比如《桥》中,对;坟”的议论:;女子只有尼庵,再不然就是坟地”;;天上的月亮正好比仙人的坟,里头有一个女子,绝代佳人,长生不老(钥匙,琴子)”;;刚才我一个人这样想,我们这些人算是做了人类的坟墓,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然而没有如此少数的人物,人类便是一个陌生的旷野,路人无所凭吊,亦不足以振作自己的前程”;;是的,那个佛(指印度)之国大概没有坟的风景,但我所怀的这一个坟的意思,到底可以吊唁人类的一切人物,我觉得是一个很美的诗情,否则未免正是我相(钥匙,小林)”;;我好像船一样,船也像海面的坟,天上的月亮”;""再比如在《墓》中写于北京之西山寻朋友之墓,;墓”也是对坟的描写。并说;墓(坟)”上有;我”写的碑文,是朋友最喜欢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署了;我”的名字。自然照;我”的排列,空白多,不肯补年月日,想到身世这题目。;对于人世间成立的关系,都颇漠漠然,惟独说不出道理的忠实于某一种工作”,而后又徒步去看;王坟”,;王坟”周围的美景,首先夺目是那树林的绿色,叫人清明,这实在是一个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散文意像 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