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登高改写散文500字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登高》

《登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材料主要依据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3第三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写作主旨。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欣赏诗歌。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意象,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此诗气象宏伟、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理解诗人“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对颔联的准确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 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运用幻灯显示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猜猜看,说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走进他的生活,一起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绝唱《登高》。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学生表述)

2.在认知诗歌背景的前提下,学生诵读,初步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比较诵读同学,孰优孰劣)

3.教师放诗歌的朗诵音频或视频,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听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注意诗歌中需重读的字词,并体会其中的况味)

三、合作探究

1.赏读首联,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即风、天、猿、渚、沙、鸟,用字凝练,风疾,猿哀,渚清,沙白,无不渲染出凄清的意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纯粹写景吗?诗人感慨什么?

明确:虽然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诗人木想到树,由树观照自己,看到落叶飘零,也许诗人想象自己也像这树一样,已至晚年。到了生命的晚秋,回眸往昔,生命是何其短暂。如果说“落木萧萧”是

生命短暂的感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滚滚来”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歇的感觉。正是这宏阔雄浑的意境让作者更觉自己的渺小,联系境遇、现实,更加剧诗人那份有志难展的炽热的悲情。

3.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哪些悲苦?

明确: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补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悲秋——写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感觉,所以宋玉《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柳永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也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等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再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

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4.赏读尾联,联系上下诗中“艰难”包含有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请同学们合理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

登 高

{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情感基调:哀婉凄凉,低沉凝重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诵,并且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组织课堂做得较好;不足之处是在学生泛泛而谈内容之后,没能及时将相关内容同诗文中的字词结合,让理解真正落到具体位置。另外,对诗词的分析过细,占用了大量时间,课堂上诵读的声音大大削弱了。

第二篇:《登高》{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 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一)诵读指导 (略)。

(二)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探讨: 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

吗?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三)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登 高 杜甫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悲秋作客{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抒情

苦恨霜鬓 不尽长江 多病登台 新停酒杯 ——韶光易逝——漂泊孤苦 ——忧愤苦闷

第三篇:《命题作文“登高”1》

命题作文“登高”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

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论点或分论点拟写示例】

第一组立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

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

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

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第五组立意: 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 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 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六组立意: 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 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七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精彩例文】:

登高

登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登高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登高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开阔。做学问如同登高,一步一阶,终能心境坦荡,学有所得。

登高的态度,是匡衡凿壁借光的执着,是孙敬囊萤映雪的坚持,是祖狄闻鸡起舞的勤奋。学问之山,险者乱石林立,峻者直插云霄,正如李白所言,难于上青天。然而,没有走过荆棘丛生的山路,没有攀登过冰冷的铁索,没有越过路途的顽石,又怎能登上学问的顶峰?只有怀着一颗“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只有秉持一份无所畏惧的勇敢,只有怀着登高应有的执着与坚持,才能凌绝顶,摘辰星。

登高的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创。学问是云峰上迎风屹立的松柏,它矗立在最高远的地方,然能触摸它的,亦是最孤独的人。陶渊明躬耕南亩,杜子美漂沦流落,苏东坡泛舟江湖,他们是孤独的,世人的浮夸与谄媚怎能体会这种“天地之间,惟我一人”的境界?登高者终是孤独的,他的同伴早已不知所踪,曾经的信誓旦旦或早已湮没在荆棘与泥泞中,或稍有所成辄畏葸不前。攀登

学问高峰的路途是孤独的,愚人对你不甚理解,懦夫对你敬而远之,你却在孤独的路上披荆斩棘,终能到达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登高的胸怀,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包容,是“四面湖山尽收眼底”的广阔,孔圣人学富五车,却依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做学问的博大胸襟去接纳他人的观点;白居易诗成必先诵于妪孺,听取建议,而后增删调换。登高绝非易事,登高者会经历或好或坏的事情,遭遇或有益或无益的路人,用开阔的心胸接纳他人,接纳周遭的批评建议,才能保持心境开明,学有大成。

做学问即是登高,以登高者自居,以登高精神激流勇进,方能开拓新境界。

登高

我们都喜欢登临高处,因为高处有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赏心悦目;还因为登高可以望远,极目远眺,天高地阔,视野和心胸得到充分地扩展。沐浴在金子般的阳光和秋水一样明净的风里,朋友,你可曾想到,其实,我们的心灵也可以登临高处,俯瞰人生。{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让心灵登高,因为高处的心灵澄澈透明,保持着童心一般的晶莹纯净;高处的心灵襟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于恩怨得失,不蝇营狗苟于猥琐卑劣;高处的心灵操守高洁,从不与污泥浊流为伍;高处的心灵无视风雨,不惧痛苦;高处的心灵千锤百炼,优秀杰出。脱离低级趣味,追求品质优雅纯净的人生是心灵登高的人生。

心灵登高,需要确立一个人格的坐标,延伸自己心灵的长度和宽度。

心灵登高,是向着阳光攀登;心灵登高,是自我净化和提升的跋涉。心灵登高,不是排斥、逃避俗世的生活,而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去过入世的生活,在入世的生活里不放弃对心灵高处的仰望和向往。在五色杂陈的纷繁世相面前,不怀古伤今;泥沙俱下浊浪滚滚时,不神伤心黯。让自己的心灵始终站立在高处,有静观花开花落的闲适,有笑看云卷云舒的坦然,有承受逆境挫折的气度,有迎接悲苦惨淡的情怀。{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人在旅途,有时如蚌藏珍珠,是桎梏,也是一种培育;是磨炼,也是一种成全。这时候你就只有擦亮心灵的眼睛,努力朝高处攀登,向远处眺望。就像冰心所说的,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心灵登高,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人生追求、人格力量、道德境界滑坡与淡化时,需要一以贯之的坚守和努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声光色味的感官享受时,需要与之保持距离,守卫自己的心灵高地;当污浊的泥流溅到身上时,要经常擦拭洗涤自己的心灵污渍,在自我省察中获得提升。

心灵登高,是为了让心灵达到更净洁清爽的境界。在心灵的高处,沐浴的是阳光般华贵的善良情怀,是秋水般明净的美德懿行;在心灵的高处,目光是透明的,心灵是透明的。

登临高处,可以开阔视野;心灵登高,可以为灵魂扩容。

与善良同行,与美德同行,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寂寞。

摆脱了苦闷,摆脱了忧伤,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黯淡。

第四篇:《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登高》学案 语文版必修1》

《登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难点】

1、背诵全诗。

{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改写登高为散文100字 登高改写散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