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想自杀文章 文章跳楼自杀了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如何才能帮助一个想要自杀的朋友》

如何才能帮助一个想要自杀的朋友?

4月7日早上,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身亡,类似的悲剧已经在半年前发生过一次。14年底,名为“阿非”的年轻人也在同一栋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非自杀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朋友有自杀倾向时,应如何帮助他呢?

下面是一篇来自“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文章,给大家一点参考: 若您现在想自杀,请稍等。让您有足够时间看毕这页,只需用上您五分钟左右吧!我不是想说服您打消坏情绪,我不是辅导员亦不是其他精神健康的专业人士 —— 我只是那些明白置身痛苦中是怎样一回事的人。

我不知您是谁或为何您会看这页,我只知道此刻的您正在阅读,这是很好的,我可假设您正感到烦恼及正考虑结束您的生命,假若可以的话,我很希望我能与您在一起,透过电话或坐在您身旁与您面对面,坦诚的倾谈,正正因为现在不可能是这样,我们唯有利用这种途径吧!

我认识很多曾经尝试结束生命的人,所以我大概明白您现在的感受,我知道您未必准备去看一本很厚的书,我会尽量简短一点,在我们跟着一起渡过的5分钟内,有5个简单而细小的想法,我要与您分享,我不会与您争论您应否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过我知道您倘若有此想法,一定是您感到非常沮丧。

您仍在阅读,这实在很好,我恳请您陪我一起看毕这页,我希望您现在至少在您内心深处有丁点儿不肯定,您到底是否真的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们最绝望的一刻,我们经常会有这想法,未完全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要寻死,这是可以理解及正常的,事实上这刻您仍然活着已表示您仍是有丁点儿不太肯定,这表示就算您真的想死,某部份的您仍然想活,仍然很想再支持下去,再继续多留数分钟吧!

自杀不是您想选择的;这只不过是一时间痛苦超越了您所应付的能力而已。

就是这样,不是因为您想自杀,您便是精神错乱,软弱或有问题,也并不表示您真的想死——这只表示您的痛苦超过您所能处理的而已,就像我在您的肩膊上不断放上铅重,无论您怎样努力去保持平衡,最终您都只会因我不停加重而倒下。这正好解释了就算旁人怎样努力的叫您开心点也总是无补于事——因为若您能做到,您必会去做或已经做了。

或许您也不接受人家对您说「您所承受的痛苦不足以令您要去寻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生的确有很多痛苦可能会诱致自杀的念头,而承受痛苦的能力亦因人而异。某些人可以忍受的痛苦,不等于您能承受,承受痛苦的能力亦很大程度取决于您有什么能量去面对您的困难/困扰。

当痛苦超越您所有的能量,自杀的念头便会由此而生。自杀没有错或对,也不是性格上的缺陷,道德上是中立的,这只不过是痛苦和解决问题资源在这一刻失去平衡而已。

所以若您能:

1、 找方法减轻痛苦,或者

2、 找方法增加您的能量

您便能打消自杀的念头。

现在我希望您想想以下五项事情:

(一)

您需要知道有很多人曾遇到过比您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痛,最终他们也可以克服过去。从统计角度去看,您是大有机会可以生存下去的,我希望您能同样有这一点信心及希望。

(二)

给自己一些空间。跟自己说在我要做任何事之前,我会多等24小时或是一个星期,记着感受跟行动是不一样的——您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等于您真的马上要去做,把您自杀念头与自杀行动留些距离,那怕去等只是下面的24小时,您在阅读这页的当刻,不是已经这样做了5分钟吗?继续看下去您可以在随后的5分钟都能这样做。继续吧!您要明白您想自杀,您不是在这一刻要付诸行动,这对我来说是很有鼓励作用,希望您也感到如是。

(三)

很多人想藉自杀逃避痛苦,要知道解脱是一份感觉,要您尚在人世才可感受到。若您死去,您根本不能感受到您所寻求的解脱。

(四)

您身边有些人可能会对您想自杀的感受曾作出较强烈的反应,这只是基于他们的恐惧或是愤怒,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所说所做您都觉得是无意义的,或是不能帮助您甚至增加了您痛苦的事情,您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不是针对您的,只是出于他们的恐惧而已。

如果你有些朋友是愿意在您困苦的时候与您在一起,他们不会批评您,不会跟您争辩,不会教训您,他们只会关心您,就马上找他们其中一个吧!在您计划自杀的24小时内,或一个星期内告知他们您发生了什么事。

寻求帮助是平常不过的事,你可以登录「壹心理」网站寻找帮助,或者找个社工、辅导员、心理医生、牧师或一个朋友,总之是那些乐意聆听的人吧!不要加重您个人的负担去独力处理这些问题,单是跟他们诉说您如何弄至现时的地步,已就可以帮您消除很多压力,同时也可增加您的能量和能力,使您重获身心平衡。

(五)

自杀的念头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就是打消这个念头之后,我建议您仍然继续爱惜自己,去接受辅导或心理治疗会是很好的方法,参加一些在互联网上或在您生活圈子中的自助小组(如「心理学与生活」)亦很有帮助。

几分钟经己过去,很好,您还与我一起。您的努力很值得奖励,我觉得您应该选一份礼物给自己以示奖励,给自己的努力作一个肯定,你会有更大的能力继续面对这个困难,这不就是增添了您的能量吗?正如我一开始就说过重要的是要帮自己,增加解决问题的能量,提升至超越您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努力再给自己多一些能量,再多一些,再多一些,直至他们超过您的痛苦为止。

本文大概已能给您一些舒缓,但我们相信能给您最有效消除痛苦的能量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跟您倾谈。

第二篇:《分享一篇文章》

分享一篇文章:送给每一个父母,写得真好!成都实外15岁学生跳楼自杀后,一家长写了这篇文章,写得着实好。看得出来这是一位曾经当过老师的妈妈,感触不可为不深。在不能改变现行教育大环境的情况下,惟有改变自己。 以下是文章全文:

女儿学校的一个女孩跳楼自杀了。昨天下午,我是从几个朋友处陆续得到消息的。我打开实外家长QQ群,想获知更详细的消息,看到的还是满眼分数、成绩,月考的名次,要不要补课,对门学校最厉害的学霸是谁,她是不是已经被清华点招了,直升的比例是多少,等等。其间有人提到了这个消息,只是有人附和了一句:那我要对我儿进行魔鬼教育,地狱式训练,增加他的挫折承受力。然后,继续着成绩的探讨。我默默地关掉了QQ,比一个生命的消逝更令人悲哀的是,她就这么,轻飘飘过去。

今天得到更详细的消息:女孩15岁,初三,资阳人,一对双胞胎姐妹,考取了这所理想中的学校,在校外租房居住,由奶奶照顾。昨天中午,当着奶奶和妹妹的面,女孩从17楼跳了下去。可以想象,一个原本圆满幸福的家庭,从此将堕入怎样的深渊。

跳楼的原因,据说有二,一是月考失利,二是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批评,没收了手机,中午吃饭时好象被奶奶说了什么,然后崩溃失控。

我不想说女孩心理脆弱。我想做家长和做老师的都应该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脆弱?在哪种情况下,人才会脆弱崩溃到敢从17楼跳下去。

只有人生的无趣、无望,极度刻板和枯燥的生活,以及不被理解被关心,找不到任何爱,想不到任何退路,才会如此决绝地告别人生,哪怕是在别人眼中极度辉煌的人生。

在我的青春时期,有好几次想要自杀。那个时候,我年轻,看不到峰回路转,只知道山穷水尽。如果没有几个好朋友的及时开导和拼力相助,我真的觉得,路已经走不下去。他们是我一生都要感激的恩人。一旦发现我情绪不对,他们逼着我去爬山,走最陡的荆棘丛生从没人踩过的路上去,然后看到群山连绵巍峨雄壮,云雾在山间奔涌如万马奔腾,那无限风光涤荡我胸中悲伤,也让我觉得人生还有可留恋之处。一个男孩总是在我的笔记本上悄悄抄写各种励志名言,让我温暖和感动。我搬过无数次家,那些笔记本,我始终珍藏着。 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我们还有时间去交朋友、去爬山,还有人,能互相关心对方的情绪,给予支撑。这个跳楼的女孩,她有什么?

孩子上学才一月,我已经无比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的残酷。没有喘息时间的课表,没有丝毫放松的学习要求,无限度拔高的课程难度,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和排名他们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如同机器,缺乏和朋友师长的沟通,缺乏心灵安慰。在学习之外,找不到生活乐趣。所有这些,以一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就承受艰难,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引发崩溃是必然的。 我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积重难返,我们的老师,压力山大,来自分数和排名的压力让他们难以松懈,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至少应该随时换位思考,与孩子“同情”,体谅他们的心境与困难,在鼓励他们奋进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路不仅仅只有一条,如果你太累了,可以歇一歇。如果你这条路走不通,换个思路另走一条。

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胜过关心他的成绩。那么,即使他的成绩达不到你的要求,他至少爱你,至少不会走绝路。对老师也是如此,如果你用题海战术困住孩子,让他们提高了成绩,他们不会感激你,而你在他很累时说一句“辛苦了,

歇一下吧”,他会永远记住你。

我当过老师。这么多年来,我自己讲过的课,我都忘记了,但惟有一节课,我印象深刻。那是冬天,刚下过雪。教室里阴冷无比,孩子们都缩着脖子,不停地搓手跺脚,悄悄往窗外张望。而窗外,银妆素裹,非常漂亮。我想了想,放下课本:今天我们上山玩雪好不好?哇!教室里发出巨大的欢呼。我立马让他们消声,并制定“战术”,三五成群悄悄地梭出教室,不让校方发现我们班的异常。然后到后山某处会合,打雪仗,下课铃响之前悄悄梭回来。孩子们那个兴奋啊,在山上撒着欢地玩,在雪地里打滚、团雪球、打雪仗。回来之后,好多孩子写出了非常让我意外的文章。平时上课,我也很少给他们练习题做,节约大量的时间为他们讲故事,讲诗词。我还记得我讲诗时很多外班的孩子过来在窗外“巴到听”,我们班一霸道孩子站起来挡到窗户大声说:这是我们老师讲的,你们不许听!就像一个家里有好吃的孩子幸福地护住自己的饭碗。我一边做这些筛边打网的事,一边告诉他们要努力,不然成绩不好老师要遭下课,你们就没这好日子过啦。结果我教的这个“差班”,语文成绩倒一直在第一名。客观来讲,那时候我年轻没经验,自己读的书也少阅历也少,讲课其实真的很差,但我凭爱心和直觉做事,而且一直能跟学生“共情”,体会他们的心情和需要,他们就完全被激发出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比正襟危坐反复鼓捣那点书本知识好得多。我离开学校的时候,一个从没关注过的小男生悄悄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一句话:老师,谢谢你让我爱上了语文课。那句话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真正有价值的,你能激发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兴趣,比你让他做多少题都有价值。你天天逼他学习啊学习啊,给很多题让他做,他一转身,只会糊弄和诅咒你,那你的工作,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很多老师觉得,我是被逼的,家长们也觉得,我是被逼的,所有人都骂教育制度,但所有人又都不肯从自己做起推动一点制度的改革,那我们除了骂一骂,还能做什么呢?都在这里推动和纵容着体制的作恶,那只有眼睁睁看着一个二个孩子跳楼崩溃。

说实话,我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但我至少会想尽办法为孩子减压,给她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给她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免于崩溃的力量,让她觉得,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很多选择。让她知道,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珍惜自己,活着,才能感受更多生活的美好。逍逍的英语老师经常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脸皮厚,骂不怕。有的孩子一骂就哭,她是随便骂也不怕。她也不怕被拒绝,所以有勇气去尝试去挑战很多东西。这种强大的背后,就在于她知道自己有支撑,有退路。

而如何让孩子留恋生命,我觉得唯一的法子就是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很多家长老师都堕入一个误区,就是孩子应该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浪费时间。而我始终告诉孩子一点,只需要花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在学习上,其他的时间,要拿来享受生活,看书、看电影看演出、做运动、交朋友。耍好了才有精力去学习,而哪种生活都是学习,不是在书桌前正襟危坐苦读才是学习。单就学习每一种功课而言,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跳一一跳够得着的标准,但不必要去追求每一科的最顶点或和最牛的人比拼智力。世界上活得最开心的,并不是站在每个学科最顶端那个人。水满则盈、月满最亏,绷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才好。

经常我们会说:孩子太脆弱,是缺少挫折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认为让他们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比如非常沉重的学习任务,让他扛下来,比如打骂

和羞辱,让他麻木起来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而不是挖个坑让他掉下去,再让他自己爬起来,他爬不出来就叫脆弱。

顺便说说,逍逍班上昨天也发布了各种考试排名,丫头掉出前二十名。她说:某某同学的存在就是为了鄙视我们的智商,科科第一啊!而我回她:一个大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不一定是最大最艳的那朵,但你是朵小清新,你有你的价值,也必然有人会发现你的价值。最不济,妈妈还爱呢!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也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平和心态,珍惜自己孩子的那缕香。最真诚的告诫还是:关注孩子的情绪,超过关注他的成绩。

别的群里转发的,感觉不错,给亲们分享下

第三篇:《学生自杀都怪》

学生自杀都怪“万恶”的应试制度?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2013年媒体报道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学习压力过大是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有明确或者疑似自杀理由的案例中有75%都跟学习压力有关系。所以,他分析称,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其根源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这个分析也符合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一个认知。

有理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一定的,被高压教育给损耗,到最后就可能筋疲力尽想自杀

高压教育总是引发争议

那么,报告怎么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呢?这里就用到了一个意志力的理论。美国学者鲍迈斯特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饥饿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第一组可以吃到美味的曲奇饼,第二组面前有曲奇饼和难

吃的萝卜,而且被要求只能吃萝卜。吃过东西之后,两组都要做一道数学题,研究人员宣称是要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可实际上这道题是无解的,目的是观察两组大学生会思考多久才放弃。第一组平均尝试了20分钟才放弃,第二组只尝试了8分钟。鲍迈斯特就认为,这证明了意志力确实会被消耗,第二组先前在费力抵制曲奇饼的诱惑,后面就没有多少意志力来对付困难的数学题。

基于这个理论,程平源就把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分为两类:

1、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自我耗损,或者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2、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这样的分类归根结底,根源就在“万恶”的应试制度。…[详细]

不过这样的理论推演却有问题,事实上应试教育还可能锻炼意志力,起码不是摧毁鲍迈斯特的意志力理论认为,意志力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得到锻炼的,锻炼的方法就是做“不习惯的事情”,例如让习惯用右手的人突然用左手来进行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如此说来,长期的高压应试教育其实也可能一点点地锻炼和培养着意志力,起码不是消耗,这样的推理更为妥当。旅美物理学博士万维钢在鲍迈斯特的《意志力》这本书书评中就提到,“亚裔靠的是意志力。有实验发现,中国小孩从两岁开始就比美国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而他认为中式教育更多是在培养和依靠自控。那么,现象背后,让学生“崩溃”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学业压力的确对学生影响很大,不过应试制度只是果,不是因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刚刚发布的报告中,自杀位

列青少年死因的第三位,抑郁症则是背后的推手。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不过,再细究下去,学业压力与父母和社会“读书无用便无成”的传统思想有关。即使不是“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问题也不会变得多好。心理专家杨小红教授就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完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觉得孩子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而且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前是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现在的家长多是注重孩子的智,忽略了德和体,这样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处理,很容易造成不良情绪。而且,家庭压力、与同龄人的交际压力等方面也同样重要

当然,不只是学业压力才重要。学者Weiner曾经系统分析过学生自杀的原因,就认为非常复杂,并非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括多个不同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分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点: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能解决问题。

在韩国,学生自杀也是个让人棘手的现象,一般都认为和学业压力关系最大。但是,去年韩国保健医疗研究院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有点让人意外。这项研究将别的自杀因素和学业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做了比较,结果发现,最大原因是来自家庭,是学业压力的3.2倍。其次是交友关系(学业的2.4倍)、与父母的矛盾(学业的2.3倍)和与老师的矛盾(学业的2.1倍)。可见,学业压力不是一切。而中国

学生来自家庭、同辈人的压力少被提及,却又无法忽视,例如近年来有媒体报道,中国的校园暴力现象有所升级。

这些所谓“压力”都只是表象,问题还是在于压力下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找到压力不难,找出压力背后的根源和解决之道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基本上学界都认为,自杀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先有脆弱的内在因素,再加上不良的外在因素,交互影响逐渐形成自杀倾向,且这个倾向一旦形成,只要环境带给个体挫折、不如意的感受,当事人就容易引发自杀意念,并随着情境危机的增强,产生自杀企图,迅速发展成自杀行为。一个对腾讯网友的大数据调查就显示55%的人都曾经考虑过自杀,并且15-18岁的青少年比例最高。所以,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首先,当然就是弄清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你正常吗》的一个大数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都动过自杀念头关键在于对于同样一个表象,别说孩子,往往大人们也有不同的分析归因。例如小张今天在车上碰到了小明,小明却没有和小张打招呼。这时候,小张就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了:第一种是小张不喜欢我,所以不和我打招呼;第二种则是,小张只是因为车厢太挤,没有看到我,下次还是会和我打招呼的。无疑,第二种思维很是正面,第一种则充满了负面的归因。偶尔有这样负面的归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归因法根深蒂固,也就是说,把负面的东西都看作是长久的,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完全看不到希望。更恐怖的是,这样的负面往往基于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例如“我智商太低”、“我长得太不好看”等等,那么自尊感也会越来越低,情绪得不到宣泄,甚至陷

入抑郁情绪,乃至罹患抑郁症。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突如其来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他就这么解释: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痛苦、孤独、无能为力、绝望的感觉。这时候,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然而,由于在某些人那里,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象,渴望进入一种无痛苦、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和谐”状态,而这种渴望和想象最终将导致自杀。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结局,他们选择了自杀,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这一行动实现了报复别人的目的。一个案例就是,前几天演员梁静就在腾讯视频节目《你正常吗》中坦言,烈性子的她最怕被人冤枉,每每此时都会有轻生的想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小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想自杀文章 文章跳楼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