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跟着感觉走歌词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语文跟着感觉走》

让语文教学跟着感觉走 阳泉市郊区 义井联校 小河学校 王拉娥

有人说:没有感觉,看天天不蓝,看花花不红,看人人不靓,看狗狗触气。

很喜欢《跟着感觉走》这首歌,台湾歌手苏芮八十年代唱的。“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爱情会在任何地方留我。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就象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确实。做什么事都要有感觉,找不到感觉梦想就成泡影。

语文教学也如此。在过去的教学中,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人意。那么,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笔者的看法是:语文教学,教师自己要找感觉,还要引导学生找感觉。这种感觉叫语感。语文教学应该重在引导学生感悟,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跟着感觉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去看到,去听到,去闻到,去触到。

据专家研究,语感具有诸多特征,比如直觉性、主观性、整体性、创造性、模糊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等。其中直觉性是语感最为显著的特征。

人对言语的把握,主要凭直觉,有时候,可以不假思索,一听就懂,或者脱口而出,信笔而成。听相声,不等演员的话音落下,观众便会止不住哈哈大笑。读文章,往往会觉得某句话不通,某个词用得不准,这些识别和感受,既不是通过语法检验的结果,也并非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使然,甚至马上说不清楚造成某个语文不规范的句子或某个词语使用不当的错误原因是什么,而凭借的完全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性主要体现在对言语对象能够迅速地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判断,不通过理性的分析。就可以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产生敏锐的感受和领悟。

语感的直觉性,是人们长期对语文的学习、揣摩、比较的结果,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就是说,人们在语文实践中,各种语言方式在头脑反复出现,语言器官经过无数次言语的刺激,逐步在大脑皮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并逐步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于是便形成了对语言的直觉。

语感虽然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的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与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言语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许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我们要明确:第一,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用以表达生活的语言就有深浅之分;同时,语言又从世俗状态不断地趋向专门化和艺术化的,因而语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又有雅俗之分。这样,就可根据语言的深浅雅俗,将语感的对象划分为若干个语层。第二,语感本身也是逐渐深化的,总是从获得一些模糊朦胧的印象开始,逐渐地感到明晰,最后才达到透彻的领悟。所以,语感本身也划分为若干个感层,大体可分为感觉、感知和感悟三层。依据语层而逐层递进,在一定语层上又依据感层而步步深人,这就是语文美感教学的程序。

语感的深浅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总的教学方法是:少讲析,多读背;少灌输,多陶冶。针对不同的语层感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感觉的基础上模仿,在感知的基础上借鉴,在感悟的基础上创造。获得感觉只须泛读,获得感知就要精读,而获得感悟就要熟读成诵,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诵读吟咏,感受语言

语感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所以反复的诵读是产生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写到“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后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茫茫一川烟草,柳絮随风满城飘洒的景象。特别是梅雨时节,淅淅漓漓,朦朦胧胧,无休无止,这是怎样的一腔愁怨!这样学生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种反复诵读是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办法固然笨,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如“春风图”的描写,“母亲的手”和“抚摩”两处重音要处理的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音重,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品味语言,揣摩精华

叶老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从认知上的会意能力看,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

如教学《凡卡》这一课时,可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凡卡挨打的原因时,重读“摇摇篮”、“睡着”;读凡卡被打时,重读“揪”、“拖”、“皮带”,之后稍作停顿,朗读随之改为低声、放慢速度;读“揍了我一顿”,要能表现出凡卡那泣不成声的控诉。之后,教师不再作繁沉的讲析,而是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采用以下三步指导学生诵读“‘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一句,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第一步:初步试读,引发情感。从学生的表现看,这一步学生的认识、诵读水平仍入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对此,采取了第二步教学:渲染气氛,诱发情感。应该这样渲染气氛:“同学们,我们都是那光着头、赤着脚大年夜有家不能回的可怜的小女孩啊,我们寒冷,我们饥饿,我们孤独,啊!奶奶来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疼你的奶奶来了,让我们向奶奶哭诉吧!”第三步:感情诵读,抒发情感。这种引人入胜、引人入境的诵读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情,课堂上学生读得声泪倶下,纵观这三步的诵读指导,每一步都有一定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定较高的层次。这些都需要教师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来品味语言,揣摩精华。

(三)发挥想象,培养语感

语文不同于雕塑,不同于刺绣,也不同于盆景,还不同于书法。语文的课文使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是摸不着的,他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刚开始,学生并不会想象,我们应把书上描写得内容直观地再现出来,这可以借助图片、幻灯、电视等多种媒体9也可以用粉笔画出来),帮助学生完成用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一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己能想象出课文所描写的形象来。

如毛主席的《长征》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个字就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口。教学第一句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士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了解这个“暖”字其实反映了战士们胜利的喜悦心情;讲解“寒”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过程的录像,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从而了解到这个“寒”字其实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最后再让学生把两诗对比着练习朗读。以上教学,所设计的两处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身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训练得到增强。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尝试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披文入情”走进心灵

任何作品都只能提供一个具有多层次内容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未定点,而这些“空白区域”期待读者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去从反复的诵读中领会、体验和补充,读出语意潜能。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培养学生“披文入情”走进心灵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把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表达了出来。走进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这样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五)注重实践,活化语感

语感靠长期积淀,只有持之以恒强化实践,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我们可以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着手。“听”,把握信息,抓住中心和要点,理解意思和蕴涵的情感;“说”,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博览群书,一般说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的,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司洪涛

潍城区永安路小学

跟着感觉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五月槐花的美,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借助多媒体加深课文的理解,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21课,让我们瞪大眼睛,抽一抽鼻子,侧耳倾听着走进五月的槐乡。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120页,自由朗读课文,用笔标出你认为美的句子。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感受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哟,逛了一圈啦,再跟着老师去走一走好吗?(生:好)

师:(出示课件:槐花的配乐图片)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师导生用一个字来形容所看到的槐花。

生:美!(师板书:美)

师:课文中哪儿也写出了槐花的美?

生找出课文第一段“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茫茫。”

(导生读好:一片白茫茫)

师:哪儿还有槐花的美?

指生读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出示槐花的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导生看槐花的美,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然后师指名生读,及时评价生读的情况。生齐读本句。

2、过渡:槐花远看近瞧都那么美,大家抽一抽鼻子,你闻到什么?用一个字来形容你所闻到的槐花。

导生说出槐花的香。(师板书:香)

师:你真会闻,可有人比你还会闻,你听“嗡嗡嗡……谁来了?”

(找一部分学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

甜的蜜。另外一部分学生读“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导生读完这两句后品出其中的妙处。

师出示课件(小蜜蜂采蜜图,下面配这两句文字)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给这两句话加上题目,它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课件出示小诗题目“槐花开了”)

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小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生练读后指生读,并及时评价)

师:孩子们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满足”指的是什么?

(导生找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知道 “满足”指的是槐乡孩子中午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槐花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的最后两句,用笔标出这两句中含有“香”字的词语。

生标出后,齐读出: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在导生读好这几个词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清香、醇香、浓香”问这几个词可以变换它们的位置吗?

生悟出不能(导生说出不能的理由—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

再出示课件:“清香、醇香、浓香……”省略号说明什么?

导生回答。

(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是个闻着香味而来的游客,你们就是槐乡的孩子。请孩子们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准备一下该如何招待我这个客人。

(生浏览课文。)

师生进入表演学习课文阶段。

师扮成一名被槐花的香气薰醉了的游人,让槐乡的孩子招待午饭,由此引导学生说出槐花饭的做法—-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抄芝麻、拌上槐花蜜。

然后生讨论槐花还有哪些吃法,师出示课件(有槐花炒鸡蛋、槐花饺子、槐花蒸鸡蛋糕,吃腻了还有一杯清香的槐花茶。)

游人(师)酒饱饭足要走了,导生赠送礼物(生:我送你一包蒸过晒干的槐花。生:我送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2、过渡,师:槐乡的孩子们,你们真令我难忘,我拍下了许多你们的照片猜猜看我都拍了些什么?

指生猜猜看。

(导生读好第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槐乡的孩子真________!生填空。

师:(出示图片)美吗?生回答。

师:槐花美,人更美!(板书:人更美)

3、导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诵读积累

师:槐乡的五月美吗?请同学们把你们刚画下的美的句子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指生背诵,积累优美的句子。

四、自主互助、拓展积累

1、过渡:你们积累下这么多优美的句子,收获不小呀!告诉你们我还有更大的收获,当我离开槐乡时,在村口遇上了一位老奶奶,她说:“你晚来了几天,要不你还能吃上好吃的榆钱饭呢!”

导生学习补充材料。

2、拿出补充材料

榆钱饭(节选)

作者:刘绍棠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柳叶,捋(luō)榆钱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杨芽儿摘嫩了,浸(jìn)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s),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zhào li)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jiàng)作馅,用玉米面掺(chān)合榆皮面擀(gǎn)薄(báo)皮儿,包大馅(xiàn)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bō)。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sǒng)入云霄(xiāo),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shuāng)凌(líng)冰挂,看花了人眼,馋(chán)得人淌(tǎng)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chī)溜(liū)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chà)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jīng)条筐。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jiáo)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tì)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跟着感觉走的文章 跟着感觉走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