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一()清幽茂密的竹林 大竹林茂密竹林照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复习答案》

1《山中杂诗》)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1分)

(2)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1分)

2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2分)

(2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分)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分)

(4)六朝山水诗在大谢、小谢手中时,大多还是繁缛之作,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曾只用短短四句诗,已经很有唐人五绝的风味。就境界而言,写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写出这首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分)

4.“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7.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8.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9.“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竹中窥落日”,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所以隔着竹子看落日难免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了,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而且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2《竹里馆》资料答案

1.默写:

(1)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1分)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2分)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分)

3.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啸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或: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峨眉山月歌》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嵋山月半轮秋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影入平羌江水流 。 (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到。发:出发。下:顺流而下。

4.“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姓名)。(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

4《春夜洛城闻笛》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散入:随着。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

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

折柳:指《折杨柳》典调,曲中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

美学效果。

10..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14.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2)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 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16.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17.“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其中“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即是此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18.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一幅叫“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 ”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逢入京使》体现“马上平安”的意境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逢入京使》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1分)

(2)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3.解释下列词语:(4分)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 凭:托。

篇二:《叠词量词练习题》

叠词练习题

油油、漆漆、溜溜、嘻嘻、通通、兮兮、默默

洋洋、茫茫、汪汪、吞吞、蒙蒙、汹汹、脉脉

天空乌云密布,阴(沉沉)的,看来快下大雨了。停电了,到处黑(压压)的,真吓人。

小妹妹的脸蛋红(扑扑)的,好像红苹果一样。春天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地。

起雾的时候,窗外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真美!他是个慢郎中,做事总是慢(吞吞)的。

她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台风来势(汹汹),居民们都严加防范。

看他笑(嘻嘻)的表情,一定是有好消息了。在(蒙蒙)细雨中散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姐姐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那一头乌(溜溜)的秀发。

知道自己落榜的消息後,他就(默默)的离开了。

夏天的午後,我最喜欢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做。

看他们俩含情(脉脉)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是热恋中的情侣。

弟弟要上台表演前,一直紧张(兮兮)的拉著妈妈的手。

叠词填空

甲乙乙式

绿(油)(油)、乌(漆)(漆)、静(悄)(悄)、(白)茫茫、(软)绵绵

甲甲乙乙式

结结(巴)(巴)、吞吞(吐)(吐)、(马)(马)虎虎、(婆)(婆)妈妈 战战(兢)(兢)、乾乾(翼)(翼)、清清(白)(白)、高高(兴)(兴) 模模(糊)(糊)、(端)(端)正正、鬼鬼(祟)(祟)、吵吵(闹)(闹) 正正(方)(方)、(偷)(偷)摸摸、懒懒(散)(散)、(冒)(冒)失失 安安(心)(心)、老老(实)(实)或(少)(少)

甲甲乙丙式

(落)(落)大方、(熊)(熊)大火、(鼎)(鼎)大名、(格)(格)不入 (愤)(愤)不平、(念)(念)不忘、(孜)(孜)不倦、(依)(依)不舍 (喋)(喋)不休、(滔)(滔)不绝、(泛)(泛)之交、(岌)(岌)可危

(九)(九)之数、(蒸)(蒸)日上、(层)(层)包围、(历)(历)在目 (闷)(闷)不乐、(栩)(栩)如生、(津)(津)有味、(彬)(彬)有礼 (侃)(侃)而谈、(沾)(沾)自喜、(喃)(喃)自语、(窃)(窃)私语 (揣)(揣)不安、(井)(井)有条、(夸)(夸)其谈、(欣)(欣)向荣 (炯)(炯)有神、(步)(步)为营、(比)(比)皆是、(心)(心)相印 (头)(头)是道、(息)(息)相关、(斤)(斤)计较、(洋)(洋)得意 (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娓)(娓)动听、(飘)(飘)欲仙 (青)(青)校树、(跃)(跃)欲试、(毛)(毛)细雨、(寥)(寥)无几 (啧)(啧)称奇、(循)(循)善诱、(灼)(灼)逼人、(默)(默)无闻

甲乙甲丙式

(人)山(人)海、(见)仁(见)智、(难)兄(难)弟、(自)作(自)受 (惟)妙(惟)肖、(无)法(无)天、(作)威(作)福、(若)浮(若)沉 (再)接(再)厉、(任)劳(任)怨、(可)喜(可)贺、(一)朝(一)夕 (克)勤(克)俭、(大)摇(大)摆、(无)影(无)声、(无)缘(无)故、 (百)战(百)胜、(相)亲(相)爱

甲乙丙甲式

(痛)定思(痛)、(数)不胜(数)、(精)益求(精)、(忍)无可(忍) (为)所欲(为)、(闻)所未(闻)、(神)乎其(神)、(话)中有(话) (天)外有(天)(精)益求(精)、

甲乙乙丙式

春(风)(风)人、自(欺)(欺)人、

甲乙丙乙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一()清幽茂密的竹林 大竹林茂密竹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