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做人不能自私》
做人不能自私
在一个安静的饭店里有两个服务员,一个老板,一个服务员是小兔,一个是小猫,老板是小熊。
有一天,小兔 带着疑问的表情问小猫说:“我们的饭店应该做些什么东西才能变得比较受欢迎呢?”小猫仔细得想了想,高 兴得说:“我觉得应该做鱼﹑鱼汤﹑鱼片,是比较受欢迎的吧”!第二天,每 位顾客的饭桌上都是鱼类食品。可是,来饭店吃鱼的顾客,只有猫。小猫和小兔想:“这回老板回来可就亏大了呀”!第三天,老板回来了。他一进门看到这样的场面,马上叫服务员小猫过来愤怒地问她:这是谁出的主意?小猫慢腾腾地走过来说:是…是…我出…的。老板骂小猫说:“你知道这样多么自私吗”?话音刚落,小猫就呜呜的哭着跑回了家。老板说:“怎么办”?我们饭店里少了一个服务员了耶,我真是太笨了!刚刚不应该那么大声骂小猫的。晚上小熊睡觉的时候,突然,从脑子里冒出一个非常好的主意。第四天,小熊在城市举办了一个选服务员的活动。有很多动物都来了。有小狗﹑小鸭﹑小羊﹑小猫﹑小熊,等等……。活动开始了,这个活动只有一个项目,那就是“吃饼干”。兔子裁判一说开始,动物们马上去抢那一包饼干。小猫最先抢到饼干。然后,一下子吃完了,只有小羊一点都不吃。兔子裁判问小羊说:“你怎么不吃呢”?小羊笑着说:“我每当吃东西的时候都是会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别人吃!说完小羊回家了。小羊在家想:我这次肯定选不上了。第五天,小羊又一次来到选举的地方。小兔裁判正好在念评选出来的名次,念到小羊的时候他非常仔细地听着。小羊被选上,
小猫被淘汰……。小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去小兔那里认真地看了看,看到小羊是第一名,小羊小小声地说:“太不可思议了呀” !到了第二个星期,小羊可以正是开始上班了。小兔问小羊说:“我们饭店里应该做些什么比较受欢迎呢” ?小羊高兴地说:“我觉得做些甜点﹑水果﹑米饭﹑蔬菜,和肉类比较受欢迎。结果,第二天,果然来了很多不同的顾客呢!因此,这个饭店每年都有大收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猫一样那么自私 ,我们要像小羊一样有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
篇二:《心中只有自己,不是自私,是幼稚》
心中只有自己,不是自私,是幼稚 有“眼力见儿”是一种美德,总是在不经意间感动人,特别是女人。一张及时塞到手里的面巾纸;一个开车门的细节都有意想不到的加分效果。这种美德如此被高估就是因为它越来越罕见了。
更常见的是另一些纠结:该不该抱怨那个看着自己跑过来却关上电梯门的同事?该不该责备那个第一次发邮件,却没有写自我介绍的新同事?其实他们不是自私,只是缺乏经验。{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
显得不自私、善解人意不是件容易事。每一次我们试图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时,都以自己为出发点,经验可以帮我们走得更远,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当他人出现时,“我”就诞生了{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这一两米的空间而已。{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给一个3岁小孩儿讲故事:梅梅和雷雷一起玩球。雷雷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在雷雷走的时候,梅梅把球装进了沙发旁的绿盒子里。那么,雷雷回来会到哪去找球呢?作为一个6岁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门后面找”,因为雷雷不知道球被转移了。但是3岁孩子会回答
“到绿盒子里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我就在这!你怎么看不见我?{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
不要以为自己比3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
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如《欢乐颂》,要保证听者一定熟悉这首曲子),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节奏,你觉得别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么歌?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的研究发现,敲击者平均认为猜对的概率可以达到50%,而实际上猜对的概率只有3%。人们在敲击节奏时心里不可避免地会哼唱出曲调,甚至会出现复杂的交响和合唱,而听者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简单、无规律的敲击节奏。甚至对于敲击者的一个停顿,听者都很难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长音,还是仅仅因为敲击者忘了下面该怎么敲。但是敲击者感受不到听者的这些困难,以为自己能听到的别人一定也能。{不要只自私的考虑自己作文}.
还有些人高估了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当你打电话问他在哪时,他从来不借助任何地标,而是把自己当作地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见他:“我就在这啊!” Email :方便了沟通还是制造了沟通障碍?
我们还常常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少觉得自己应该对听众的一头雾水负责,还怪他们理解能力差。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宝姿凯莎(Boaz Keysar)和安妮瀚利(Anne S. Henly)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对其他人朗读一段有歧义的话,发现听众并不像这些学生以为的那样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面对面的交流尚且难以完全沟通,Email 交流就更容易产生误会。可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意思可以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在纽约大学斯滕管理学院贾斯汀克鲁格的研究中,人们想当然地以为90%左右的情况下,其他人能够看出他们邮件中的语气是讽刺还是直叙,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56%。 就像敲击音乐一样,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别人是看不到表情,听不到语气的,不过克鲁格想办法让实验参与者意识到了自己表达的不足。他让参与者把同样的话制成 Email 和录音两个版本,这时参与者客观地正确估计出了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程度,因为这时他们可以意识到Email表达的局限性。
就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可以想象文盲看到这些字是怎样的感觉吗?有人把这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叫做“知识的诅咒”。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小孩子在与外界不停的互动中渐渐意识到了他人的存在,而这才只是个起点。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懂得“远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