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单元备课-多彩的生活》
临淄区敬仲镇第二小学单元备课
篇二:《丰富多彩的生活》
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童话,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在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里钓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多彩的生活。
课文内容:《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这些课文分别讲述了儿童快乐幸福生活的各个侧面,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也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重要凭借——找相似:学校生活的情趣,大自然中的奇妙变化的观察享受,野外锻炼,课余的兴趣生活。
本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是在第一课的资料袋之后:让学生用文字、图画和实物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这里,综合性学习本身,是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这个综合性学习,包括在阅读中感受课余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包括对课余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记录,也包括对这些记录的整理和表现。在低年级,一些单元安排了“展示台”,其实是对综合学习的展示。而在综合性学习中也有展示台。这个展示台,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
在这个综合性学习中,第一篇课文学习之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记录课余生活,在这一单元的最后,提示了一个展示台的展示“这是我读的课外书,这是我收藏的邮票,我们小组的课余生活图片展”。从直观的角度说,展示台要展示的是实物,但从具体操作来讲,则未必是实物,也可以是文字的记录、图标,或者剧本等。
既然是综合性学习,既然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这里,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可以看成是综合学习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我们来看看口语交际的要求:翻翻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再回忆一下,前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是不是很有趣?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说一说自己课余时间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可以评一评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再说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从这个后与交际内容的安排来看,其实,是综合学习总结阶段的“交流”,只是这个交流是口语交流。从综合学习的展示台的项目要求看,展示台主要侧重实物,而这里则侧重了介绍内容和收获、感受,侧重的是对活动的总结和思考。
教材这样安排,为口语交际训练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说话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奠定一个基础。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经历、安排,与评价,都有针对性。 本单元的习作
本单元的习作是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为: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课余生活。可以写课外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次习作的安排,是在口语交际“说”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从三年级写作教学的训练来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从说到写的规律。而这次习作同样是在综合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整个习作的安排体现了“做、想、说、写”的思路。因为学生有记录,还体现了“整理资料写作文”这样的思路。
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安排并不完全一致,从编者的意图看,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我
个人以为“口语交际、写作,可以完全一致,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一些负担。——做了什么,交流什么,些什么。再说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生活,说清楚、说明白,将自己认为有特点的、独特的、有趣味的、有收获的部分说的具体,有顺序的说下来。
然后,在安排习作训练,怎么说的就怎么写。
写完了,“读给父母听”,除了分享以外,还可以让父母给提出一些建议:那里写的不够通顺,那里写的不够明白,按照父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争取把文章修改的更好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写完之后,要安排学生自己先读,自己读了以后,看看有没有不通顺。不明白、有错误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自己先修改。
在阅读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并运用到观察认识实践当中,提高观察认识思考生活的能力。。
《金色的草地》给学生的一个突出启示是“善于观察探索”来发现生活中奥秘,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识。作者发现了草地在“早午晚”间的变化,没有停留在发现变化上面,而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发现变化原因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进一步细致观察”——发现了“像手掌可以张开合拢”,从而发现了大自然的趣味。
《爬天都峰》有三点值得引导学生品析:{丰富课文生活}.
第一,是善于进行归纳性思考。爸爸的话,其实是典型的归纳法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二是通过想象,来写出当时爬山的难度的情形。在这里,作者将铁链写成了“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从天上”,写出了攀爬的难度和险要。
第二,写出做事时候动作的不同特点。“一会儿、一会儿”恰当的把两种不同的动作给连接着表达下来,写出了动作的变化,如果不用“一会儿一会儿”,则没有这种随着时间推移动作在变化的意味。如“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这样写就没有时间的停顿,看不出行为的变化了。
教材还安排了《槐乡的孩子》,记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令人高兴的课余生活。 学习这四篇课文,应该注意: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哪些有趣味的、值得记录下来的?可以凭借这四篇课文以及老师的一些补充,来引导学生体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相似,或者仿照课文中的生活去做一做,学习作者对生活乐趣的思考。
篇三:《从课文中觅写法,写出生活的 真实》
从课文中觅写法,写出生活的真实{丰富课文生活}.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我上中学时深切体会到的。现在看来那时写作文难,原因就在于对现实生活观察的少,思考的少,手中没有材料,才导致文章内容空洞乏味,毫无思想性和生活内容。
阅读现在学生的作文,弊病依然存在,现在作文提倡:我手写我心。但看看学生的作文,能真正写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感的究竟有多少呢?倒是抄袭范文的多,自己写的少;胡编乱造的多,表达真情实感的少;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多,反映真实生活的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面狭窄外,与老师的指导不无直接关系。那种只给学生出题目,而不去耐心引导学生去看、去想,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的做法,只能使得学生靠抄袭拼凑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改变目前小学生不去用心写,而靠抄袭范文的弊病,根本的做法应该从低年级就培养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老师讲读课文时应舍身处地从学生的写作出发,去讲解去引导写作,仅凭每周的几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尽量的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去,从中感知社会和大自然,获得写作的最基本的材料。毕竟生活是创作的根本源泉。
课文——社会——课文——作文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获得写作的知识,除了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外,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便是书本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对于那些理解不了的知识,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难以融会到写作之中去。要消化掉书中的知识,使书本上所学知识活用到作文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好的方法:即从课文中学得知识,获得写作的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印证书中知识内容,亲身感知体会到所学知识内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将融会的书本知识贯穿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形成从课文——社会——课文——作文的循环。如在学生学过《桂林山水》一文后对桂林山水美,仅仅局限于文字想象的理解,其真实的景象谁都未曾见过。特别是对水的描写:“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得翡翠。”对于生长在山区的学生,怎样的“清”才算是课文中描述的“清”呢?他们仅能凭自己的想象了。时值初秋,我带领六年级学生来到临朐老龙湾赏秋色,观泉水。学生们围在珍珠泉旁,指指点点谈论着泉水,只见清澈的泉水无声地从泉眼中涌出,水面上泛着微波,水底下人们投掷的硬币、石子清晰可见。学生看到这些不禁赞叹道:水清果真就像书本中说的一样呀!在泉水的出口处,两旁石壁上长满了墨绿的青苔,随水流倾向一侧的碧绿的水草,从水底透出幽幽的绿,望见这
景色,学生真正看到了“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学生明白了:绿的水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在课文中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作家优秀的作品就是亲自去观察,亲自去听,用心去感知才写出来的。同学写作文也必须亲自去观察、去体味。回校后,一个学生在描述珍珠泉时,是这样写的:“珍珠泉的水真清呀,清得泉底的硬币清晰可辨,鹅卵石粒粒可数——”文中加进了自己的观察所得。诚然学生不可能对现实中的一切都去体验一番,但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社会、家长、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的机会,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出生活的真实
小学生作文,力求真实。真实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感人的文章必然是情真意切的生活再现。写作力求真实是文风朴实的具体表现。小学生作文首先的是要学生说真心的话说实话,写实在的事,表真实的情。具体地说就是有一说一,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再现生活的原貌,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才让人有亲近之感。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必须做到的。要写出生活的真实,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现实中的人和事,观察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及所做的事,从这些人和事写起,继而扩展延伸到学校、社会—–
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妈妈》一文中写到:“爸爸不小心,‘砰’碗掉在了水泥地上,碎了。母亲的脸上立即变了,‘你——你一个大男人,连两岁的小孩子都赶不上。”干了一上午活,刚想坐下喝碗水歇会儿的父亲,头低着,任额上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在地上,没有说一句话,汗水湿透的灰色褂子紧紧贴在父亲古铜色脊背上——。“尖刻的母亲,敦厚,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事后,我问这位同学,他告诉我,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的。感人的文章,首先是内容的真实,其次是语言的朴实。当然体会生活的真实并不是没有选择地,不分善恶的照搬,全都写入作文中,只是对选中的材料进行真实的写作。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朴实的文风,避免假、大、空的文风。懂得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
篇四:《开发生活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论文》
开发生活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当善于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天空。丰富性的生活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积累,就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捷径,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开掘生活的无穷源泉,充分开发孩子的经验世界,抓住每个让孩子动心的瞬间,创设生活化的班级环境资源,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课程资源;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97-0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极强的学科,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确,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一片广阔的天空里,让孩子学得轻松、快乐、宽阔、自由。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天空。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
篇五:《“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主题活动》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小荷才露尖尖角》单元主题活动{丰富课文生活}.
1{丰富课文生活}.
授后反思:
2
篇六:《农村教育——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
摘 要
《农村教育——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这篇论文,是一篇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心得成文,以及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创新运用。其中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学习过程为实践目的,生活为具体内容。立足于三年级语文教材,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心得。
关键词:教育;课文;生活;创新运用 引言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改以前主要是讲读课。但在新形式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2】,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社会型的。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作品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背诵;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以检查课外阅读为目的的听写和故事梳理;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口语交际、说话、演讲;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作文练习;最终学会在生活中的再创造等。
在农村什么是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顾名思义,就是把课文我们学到得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并和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对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课文到生活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对农村小学生能否从课文到生活中去?本文就这些问题说说个人的看法。
正文
一、农村教育从课文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意义
语文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围绕课文在生活中做实验,学习课文,分析课文,验证课文,综合资料,进行运用,最后体会课文在生活中的意义,写出课文的见解。这种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由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学生缺乏感悟;而前者恰恰相反,动手就是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际生活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动手创造能力的过程,让语文离我们生活不在遥远,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小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有些带有危险性的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1
农村教育语文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把学到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和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在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综合课文、应用课文中有所收获,包含了语文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已有课文的应用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把学到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和创新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自由不是随意的乱想,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农村教育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可以促进学生多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的运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思考课文知识。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积极写作的能力,乐于表达自己的能力。
总之,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把学到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和创新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文联系生活不再是遥远的话题。
二、农村教育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教学过程
(一)预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要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文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课文到生活现实中。一般有几种形式:(1)可以将课文中提到的知识做实验,研究课文与现实是不是相符,一篇课文也可以用几种方法研究。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实验学生知道课文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并思考在其他物体上有没有这样的现象。(2)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邮票的故事》是讲观察生活的发明、《一个村庄的故事》是写人类要爱护自然、《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是写想问题要多用几种方法,三篇作品的比较;又如《荷花》是写景物和《翠鸟》是写动物的对比应用等。(3)对古诗的应用。如研究几首诗对所喜爱的古诗的放在现在应用。(4)对某一篇课文语言精华的应用,对某些成语的应用等等【1】。
2.结合其他科的从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语文课文到生活现实中去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品德与生活课联系,和科学课联系,如自然环境的应用(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一方面是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而主要的是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和实用精神。一般开始由教师带着学生做几课,以后学生去选择。
2
(二)运用实验
1.掌握课文。学生的应用不能乱做,一定要说明问题,用动手证明问题。如果是文学课文作品,就应该以写作为主,若应用某一课文,就要围绕课文搜集资料,动手做实验。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课文和学校图书室等。如对《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应用,要想我们如何比小徒弟画的骆驼还多。如果用我们语文语言来表达“满世界都是骆驼”“全宇宙都是骆驼” 【1】。经过对比,对课文要表达的意义学生了然于胸。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课文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应用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如何认识课文内容?学生要预习好课文并做实验,关键是要根据课文介绍的问题,根据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或给学生指出该问题应怎么做,带领学生做。作为课文的知识,是进一步利用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验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三)学习课文,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先进行学习课文,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找出实验的关键部分。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例如,过去我在三年级班中曾给学生留过这样的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当学完《一次成功的实验》和《邮票的故事》【1】两课以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记叙顺序、内容重点、观察顺序方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发现一些小发明等。
相同点:两篇的记叙顺序都是在生活中成功的案例。{丰富课文生活}.
不同点:《一次成功的实验》重点写有教授带领做的实验,证明孩子们是懂得谦让,我们生活中是需要领导的;《邮票的故事》重点写在餐厅中一次小小的发现却带来了一次发明。
又如当学生学完《荷花》、《翠鸟》、《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几课之后,让学生比较这几课是各抓住哪些特点把一种事物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中是这样回答的:
《荷花》——作者是荷花的特点,看荷花看得入迷,发现自己变成荷花,再回到现实中。让学生观察荷花,写观察当时的感觉。
《翠鸟》——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把事物写具体的,可以写相关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