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小练笔”习出“大精彩”》
“小练笔”习出“大精彩”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戚建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写作无疑是一个“疑难杂症”。随着新课改的东风,以读促悟,以写促读的小练笔,以其短小、灵活、速效的优势挤进了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吹来了缕缕清新的春风,注入了滴滴新鲜的血液,为习作内容增添的无限精彩。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且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内涵。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写作的最好材料。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就文取材,把课堂练笔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读写融合,降低写作的难度,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
一、 把握时机,让“练笔”顺理成章,卓有成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情感喷发时,思维最活跃,正是练笔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学生感情最激越、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引导学生把感情书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学生乐于表达,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1、 情感共鸣处,情动辞发
刘思勰说:“观文者披文入情。”“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开自己的智慧。在浙派名师活动中听过《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设计的小练笔让人难以忘记。正当学生通过课文的研读被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勇气感动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对生命你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根据老师给你的句式写一写。(句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在,那是
的勇气。学生们情动笔动,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在砖头缝中成长,那是小花苗的勇气。在发生灾难时成长,那是人们的顽强。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成长,那是海伦凯勒坚忍不拔的意志。”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
“情动而辞发”,此处的小练笔成了这节课的亮点。又如《检阅》中,在课文的最后,可以设置这样的练笔:同学们,今天我们也一起参加了这次国庆的检阅。此时,你一实想对博莱克或者队员们说些什么吧!那就拿想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此时学生的情感喷发,妙语连珠。
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感悟。当情感达到了制高点,及时练笔,胸中喷薄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并能将这种情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2、 理解深入处,丰满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通过练笔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例如《拾石》》一课中的“理所当然”一词的练笔: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搭石上演绎着一幕幕真情,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有学生这样写道:假如遇到了下雪天,老人总会带上扫把,扫落搭石上的积雪,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孩子上学,年轻人总要蹲下身子,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有外乡人来走亲戚,妇女总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站在第一块搭石前,看着他过了河,才转身离去。又如《孔子拜师》一课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二词,也可以引导学生练笔:“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中,你读出孔子在去拜师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他是怎样克服的?请你根据电视或生活中的有关情景写一写。”
这样的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在练笔中发现并表现超越语言固有意义之外的生活中的“自然真相”,使原本抽象的语境有了温度。在想象和实践中,丰富并拓展了语言的内涵和功能,语言生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3、思维意欲的探究点,趁热打铁
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着很强的个性色彩,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在课堂阅读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比如《中彩那天》,读到家境贫寒的父亲拨电话让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
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随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通过辩论,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文本角色的心境,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张扬了个性,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又如《自然之道》中,在学鸟欢人悲人这个场景时,让学生试想如果不是我们好心劝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情况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展开想象,议论纷纷。此时进行小练笔:假如你是下面人物中的一个,你都会说些什么呢?假如我是作者,我会说( )地说:“( )”假如我是向导,我会( )地说:“( )”多元体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巧妙结合。
在教学时,我们要积极营造引发情感产生的特定情境,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把研究的过程描述出来,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含而不露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二、 选对方法,让“练笔”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选准了好的方法,练笔的效果将会事办公倍,才能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超级模仿秀
宋朝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故而仿写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材中经典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仿其表达、仿其构思、仿其章法,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里描写了水的三个特点,内容一致,结构一致,构成一组排比句。教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不防设置小练笔,写写家乡的山水,进行句子的仿写。孩子畅所欲言:“海南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海底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和成群的小鱼;海南的水真浅啊,浅得才没过大腿,让你能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海南的水真蓝啊,
蓝得像被天染过似的。”“宝峰湖的水真美啊,美得像一块未磨过的透彻镜子一样,给周围的青山蒙上了一层薄纱;宝峰湖的水真凉啊,把手伸入水中,正好给你在燥热的夏日带去一份清凉;宝峰湖的水真香啊,湖水也许是被迎春花感染了,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写出来的水也是各有千秋。
又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每一段的构段方式都是一致的,都是生命现象加作者的感想。当学生在充分理解这种生命现象,对生命产生敬畏时,不防让学生学着这种构段方式,写写你看到了这种生命现象。有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精彩的一段话:一次,我去篮球场的路上,看见一条弱小的蚯蚓正在往洞里钻。我毫不客气地把它拉了出来,用力地扔在了路上,再从花坛里拿出一块砖,狠狠地砍了它几下,它的身体顿时四分五裂。我以蚯蚓这回肯定是必死无疑了,可是它却仍用残缺的身体一步步向外挪去,我被惊呆了。蚯蚓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那么鲜明!它让我肃然起敬。
当我们把经典的句式,精彩的片断出示给学生,在学生充分阅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造作者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有章可循,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渐渐增强写作的兴趣。有了这种写作的欲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写出好文。
2、想象补白秀
细读我们的教材,不难发现文中有许多留白之处,有的地方写的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设置了悬疑,给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教师要利用有利空间,作为读写结合拓展训练点,让孩子在想象中,在留白处,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意蕴,去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去释放倾泻而出的思想和情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如《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文中找五彩石部分,写到女娲忙了几天几夜, “女娲会去哪些地方去找,它又是怎样找的?”请学生写一写。学生展开想象,有感而发:“女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棵棵参天古树,用自己的千里眼查看那些深不见底的树洞里有没有石头。她找呀找,找呀找,累得精疲力竭,可是她却不肯停下歇一歇,仍旧找着,终于在一棵高耸入云端的古树洞里找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有的写道“女娲穿过静静的山谷,跨过奔腾的江河走了很多地方,脚上被石头磨起了一个个血泡,可是五彩石一块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小心翼翼地捡了起来。” 有的写:“在漆黑的山洞里,女娲边
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发现了一块白色的石头。”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灵性飞扬,情感在笔端缓缓流淌,不仅充实了文本的内涵,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自悟自得。
又如《大瀑布的葬礼》中,学生当学生欣赏大瀑布的视频,学了“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这句话后,让学想一想,写一写,假如发你是观光者,置身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你想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学生有的写道:“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大瀑布,那飞溅的水花轻轻扑打着我的脸,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有的写道:“大自然是个多么神奇的画家呀!她在纸上轻轻地一画,一条白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我多么想去看看这个大自然的奇迹呀!”“远远的就看到瀑布的壮观景象,河水从近百米的处落下来,形成巨大的水幕,瀑布哗哗落下时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我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这样的小练笔紧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中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3、妙想天开秀
有些课文虽然结尾了,但是却意味深长,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抓住结尾中有深意的话,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结局,延伸课文的内容。
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有学生这样写道:小男孩因为没带胶卷而哭着跑了。第二天,他又来了,心想,这回我可不能来再浪费高尔基的时间了。他看见高尔基在读书,他折了个纸飞机,扔进屋里,高尔基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昨天那个少先队员,因为我没带胶卷而跑了。今天,我一定不浪费您的时间,让我进去吧!高尔基从窗口望去,看见了焦急的小男孩,和蔼地说:“进来吧!”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打量着高尔基,说:“请您还坐在那里看书。”高尔基立刻拿起了本书,赶紧坐在那里,“咔嚓,咔嚓”,小男孩马上照完相,晃了晃手里的相机,说:“我昨天浪费了您的时间,真是对不起!”高尔基说:“有舍有得,虽然浪费了我的时间,但是你找到了照相的准确位置。”又如《跨跃海峡的生命桥》,作者在结尾处用了一个“也许”,让学生对结局有更多的猜测,在学生这样写道:
篇二:《巧设小练笔,写出大精彩(徐海燕)》
巧设小练笔 书写大精彩
——谈如何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
江山市清湖小学 徐海燕
【内容摘要】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
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有
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笔者认为:潜心会文,找准文本切入点,与文本
空白处拓展、与语言经典处迁移、与情感交融处升华,巧设小练笔就能演绎出作文
中的大精彩。 【关键词】 文本空白; 语言经典; 情感交融; 切入点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课堂练笔虽小,教师却不可大意措之,必须施以“小心”,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找准写话训练的切入点,让课堂练笔更加精彩!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文本空白处拓展
1、关注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关注这些重点词,潜心涵泳体悟,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熏陶学生的情感,更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
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仿佛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漫飞的时候,只穿件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卖艺。此时,人们都在家里烤火, 吃着丰盛的晚餐,但可怜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冻受饿。”
在教学中,王崧舟老师通过抓住“坎坷“这一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了学生的心灵。这一小小练笔,精彩还真不少。
2、升华体验,扩展情节
情节扩展就是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课文有些地方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
《妈妈的账单》一文以“账单”这一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写妈妈按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餐桌上,同时又给儿子留下总额为0的妈妈的账单,可以说妈妈的这份账单虽没有华美的词藻,却诠释出了母爱的无私、无价。我围绕“账单”做文章,设计了如下随文练笔:
屏幕展示两份账单后,我让学生对两份账单进行了对比。通过细细品读,让学生体会到妈妈十多年来对彼得无私的付出。
当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的爱时,我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述说:多么特别的帐单啊!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呢?这分明是
一份写满了沉甸甸的母爱的账单呀!彼得手拿着妈妈的账单,心中百感交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
想起了自己过生日时,妈妈( )
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
想起了生病发烧时,妈妈( )
想起了( ),妈妈( )
孩子们争相发言,叙述着内心的想法。通过情节的拓展,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文本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也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
3、运用插图,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重点内容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但精美,而且生动有趣,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栩栩如生地状景,神形兼备地写人。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如《检阅》一文中,写博莱克及队员们走过检阅台时,只用了简短的一句“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来进行描写。在学这一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队员们走时的神态、动作,特别是博莱克走路的姿势以及他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通过描写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博莱克及全体儿童队员的那种集体主义精神,感受到大家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感受到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放飞思绪,续写结尾
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正所谓是“言虽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想象、延伸的空间挖掘出来,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放飞思绪,释放灵性!
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一位教师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有学生写:“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
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 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马上变了样:树林郁郁葱葱;地上一下子就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开出了野花;田野里庄稼喝足了水,长得特别茂盛。人和动物都不再为水发愁了。” 还有学生写:“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文本中这些“无字处皆有意”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 “无”中生“有”,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个个空白,激发想象,巧妙“补白”,课堂定会张弛有度,精彩纷呈!
二、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言经典处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依托文本,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什么心想什么小练笔}.
1、典型句式练一练{什么心想什么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