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浙江省杭州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
浙江省杭州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畦 qí 撷取 xi 叱咤风云 chà ...
B.诘责ji 剽悍 biāo 鳞次栉比zhì ...
C.殷红 yān 嗔怒 zhēn 吹毛求疵 cī ...
D.慰藉 ji 迸溅 bng 污言秽语 huì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臃肿 锁闭 甘败下风 亦复如是
B.遐思 告罄 一筹莫展 眼花缭乱
C.凫水 怂涌 迫不及待 直截了当
D.烦燥 斑斓 费尽心机 人情练达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没有 保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很难做到的。
②听着这些孩子用 的童声唱的国歌,这位海外华侨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③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水旱灾害,其结果是 。
A.法制 稚嫩 不堪设想 B.法治 稚嫩 不可思议
C.法制 幼稚 不堪设想 D.法治 幼稚 不可思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中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君子情怀。五柳先生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自己。
B.《杨修之死》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课文叙述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后因介入世子之位的争夺而被杀的故事。
C.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D.《论语》、《孟子》均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而《孟子》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足球20年来没有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实行了足球训练比赛的完全市场化管理的缘故。
B.今天的开学典礼,是我们新年的第一课。这不仅是每一位同学成长中的里程碑,更是对初三同学有着积极的成长意义。
C.中国国家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通电话时强调,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选做四小题,4分)
① ,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杜甫《望岳》)
④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后值倾覆,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5分)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成本上升的生产要素,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犷,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语得体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2)阅读以上“李克强总理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语段,你觉得哪一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从我做起,逐步改变。谈谈你的看法。(2分)
8.完成综合实践活动。(6分) 【材料一】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材料二】今年,杭州市区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为2月18日、19日和3月5日,即农历十二月三
十、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共3天,是近年来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时间最少的一年。据杭州公安消防局统计:除夕和初一,杭州市区共接火警144起,其中由燃放烟花爆竹不慎引起的火警16起,与上年同比火警明显减少。
【材料三】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上官文峰教授团队的实验结果,3只小鞭炮在30立方米的测试舱中燃放,产生的PM2.5浓度为1230微克/立方米,该数据为爆表值500微克/立方米的
2.46倍,意味着每只鞭炮燃放产生的PM2.5质量为12300微克。
(1)阅读材料一,放爆竹这种中国传统民俗寄托了劳动人民_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积极意义,请至少写出两点(2分)
(3)正月十六,邻居刘大伯燃放了烟花,你看到后会怎么劝阻刘大伯继续燃放呢。(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30分)
(一)(16分)丢草绳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每次看到我生疟疾时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总是既焦急又难过,但毫无办法,她惟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病魔快快从儿子身上走掉。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啊!”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昧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她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她说:“在往日,烧上几天也就好了,这次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她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儿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可母亲又说:“其实也不忍心,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呢!去时我只将那绳子朝那儿一丢就算了,也没想那么多!”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着躺在床上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从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流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9.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4分)
10.下面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和景物描写方面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①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她才定下神来。
②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
1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母亲,但为什么作者还要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4分)
12.“我常常想起那令人难忘的夏天”,加点字“难忘”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
(二)(14分)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
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
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新京报》,有改动)
13.作者想通过本文表达怎样的观点?(3分)
1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内容。(4分)
(1)说说第③段“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的含义。
(2)说说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的内
容。
15.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6.结合文章和你的实际,请你针对读书率下降提出两条建议。(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一)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二)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篇二:《七下语文练习》
七下语文练习
一、综合性学习
1、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多彩的世界;在这里我们读懂了喜怒哀乐;在这里我们跨越时空、触摸历史沧桑让我们携手走进主题为“好读书 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
任务:
(1)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读书故事。请将下列名人
与相关的故事牵上线。(在相应的名人后面写上序号)
A、悬梁刺股 B、囊萤映雪 C、凿壁偷光
①匡衡——( ) ②苏秦、孙敬——( ) ③车胤、孙康——( )
(2)板块二:“网上阅读”大家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阅读”已经成为时尚。与书本阅读相比,
网上阅读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不足。你如何看待“网上阅读”呢?
2、温州乃人文荟萃之地,请你制作一份宣传“文化温州”的小册子。
(1)[探寻地名由来]温州大部分的地区名称都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例如,“瑞安”蕴含“祥云瑞气,长治久安”之意,“泰顺”是为了取“ , ”之意。
(2)[点击文化名人]阅读关于谢灵运的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以下对联。
谢灵运(385-433),东晋诗人。永初三年(422年),他被贬为永嘉太守,在任一年,游遍永嘉各地。
仕途坎坷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
鸣声上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诗写出了作者卧病之后登楼临窗突然感受到的一种春色满园的喜悦,
原先那种忧伤郁闷至此似乎一扫而光。
示例:朱自清观赏梅雨潭抒写醉人绿意 仿句:
二、现代文阅读
(一)丢草绳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
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每次看到我生疟疾时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总是既焦急又
难过,但毫无办法,她惟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病魔快快从儿子身上走掉。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
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
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
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啊!”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昧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
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地丢
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她才
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
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
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她说:“在往日,烧上几天也就
好了,这次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她就开始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