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大道之行也无为 无为通江大道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复习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重点

八上古文重点

《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作者为 代文学家 。

2,文中的重点字词: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之属 .....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便扶向路 诣太守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问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展示桃花源的美好?

4,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默写:自然景色的句子,人民幸福生活的句子。

3,从三个方面:

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民主平等,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独特的风景,和乐好客淳朴的人民,觅而不得的行踪。

4

和平安宁。 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陋室铭》:作者:

1, 铭——

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体制短小。作者为自己的简易房子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了讽刺现实的意味。 2, 重点字词: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丝竹 案牍 劳形 ..............何陋之有 ....

3, 文章理解:

(1) 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章的点睛之笔?(孔子云:“何陋之有?)

(3) 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 表现主人生活情趣之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 表现主人胸襟超尘绝俗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章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何作用? ——见《一本通》

(8) 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见《一本通》

(9) 本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10)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的高洁傲岸的节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志趣。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11) 结尾句引用孔子的话,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引

用这话有何用意?而省略前半句的妙处? 既是点睛之笔,点明自己对君子之美的追求;又照应前面的主旨句。 省去前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爱莲说》 作者

1, 重点字词理解记忆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亵玩 隐逸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

2, 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 内容理解和梳理:

从“莲之出淤泥”到 “亭亭净植”

,分别象征君子的各种美德。具体地说,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

4,本文衬托的写法和结尾的感叹突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4, 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两文作者刻画的君子形象有何异同?

同:都是品德高尚、鄙弃功名富贵、不同流合污、超尘拔俗的高洁之士。

异:《陋室铭》更倾向独善其身,有些孤傲和消极,例如他写自己的陋室仿佛与世隔绝的幽居、既不与庸俗的官僚来往、鄙弃他们灯红酒绿的生活,也不与没学问的人来往等。 《爱莲说》则倾向于在污浊的世风中彪炳一种高洁、庄重、朴实、正直的君子之风,表明自己鄙弃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态度,但也不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退隐,消极无为。

《大道之行也》选自《 》

1, 重点字词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3)男有分,女有归。 ..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5,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就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 《三峡》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

1, 重点字词句

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

绝ǎn 飞漱,良多趣味 .y....shù其间 清荣峻茂.....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属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zh......2,内容理解

(1) 作者写出了三峡景色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a

(2)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了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作者

1, 重点字词句: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能有

.........

与其奇者 .

2,行文思路梳理和重点内容理解。

思路:发端—景物描写—

议论

内容理解:景物描写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以及视觉、听觉等感受,传达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

《记承天诗夜游》

1, 重点字词句: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耳。

..

2,内容理解:

文章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

(2)

主旨:

具有闲情雅致之人)。

《湖心亭看雪》

1,《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

2,重点字词句: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

(2)

(3)

(4)

(5)

(6)

(7) 是日更定矣,余ráo(桡)一小舟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而别。 ..qiǎng饮三大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4, 本文描绘了怎样的雪景和意境?

空阔广漠的雪景、冷寂苍茫的氛围、悠远脱俗的意境。

5{大道之行也无为}.

,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何特色?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几笔,传达出境外的形与神,颇有韵味。

6,如何看待作者的“独往”和舟子的评价“痴”?

(1)“独往”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他孤独的湖山隐逸之思。

(2)舟子说作者“痴”,虽体现了俗人之见,但也确切地评价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7,本文的主旨?

主旨:表达痴迷山水之乐和超出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以及对故国的怀念,巧遇知音的愉悦和人生渺茫的感慨。

《与朱元思书》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1)

(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本文的主旨句?表达的情感?

a)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美好自然的赞美和留恋,以及鄙弃功名,厌倦官场,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 文中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

异水:清澈 湍急 奇山:山高、林密、动物多,生机勃勃

《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

2,重点字词句:

水尤清冽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yǐ然不动, chù尔远逝, 往..............

来xī忽 ...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其岸势犬牙差互 ..........

(3) 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中气氛

(4) 默写

(1) 小石潭四周秀美的景色之句

(2) 写小石潭的鱼的动态之句

(3) 写小石潭的鱼的静态之句

(4) 点睛之句(揭示主旨)是哪句?描绘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描绘了幽深冷寂的氛围,表达了被贬后孤凄悲凉之情。

(5) 为什么前面说自己“心乐之”,而且写四周环境和鱼儿的活泼可爱,字里行间

也都流露出愉悦之情,但为何坐潭上时,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就“悄怆幽

邃”,流露出忧伤悲凉之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之情;但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醉翁亭记》

默写—见默写重点归类

《岳阳楼记》

默写—见默写重点归类

《送东阳马生序》

默写—见默写重点归类

《满井游记》

1, 重点字词句:

冻风时作 廿二日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柔梢披风 恶能无纪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娟然如拭 夫............

不能以游堕事 .

2, 内容理解以及翻译

篇二:《尔雅中国社会与文化》

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形容的是以下哪个职业?()

A、新闻工作者

B、律师

C、教师

D、政治家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

孙志刚事件促进了以下哪项法律法规的废止?()

A、《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B、《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D、《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1978年著名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发表在哪份报纸上?

A、人民日报

B、参考消息

C、光明日报

D、新华日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大道之行也无为 无为通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