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心灵的等待 心灵的等待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心灵成长需要等待论文》

心灵的成长需要等待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学一年级孩子入学仪式中校长的发言》,内容是这样的:

各位亲爱的同学,今天开始你们是小学生了,我有一件事想拜托你们,我想拜托每一位同学,从今天开始,自己的事都由自己动手做。

还有各位爸爸妈妈,我也想拜托你们三件事:

第一:要等待——要用爱心与耐心等待你的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是天生就能手脚麻利雷厉风行的,当孩子动作慢的时候,请耐心等待,请用最温暖的目光注视他们,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在温暖的注视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要聆听——当你的孩子想和你说话时,无论你多么忙,请放下你忙活的工作或家务,蹲下身来,细细地聆听你的孩子想对你说的话。请不要拒绝孩子想要诉说的请求。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就是在这样的点滴之间建立起来的。

第三:要询问——每天要制造家庭谈话时间,要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在外面的活动,心情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建立信赖的亲子关系。

坦白说,看完之后让我很感动,其实其中的几点无论对父母还是对老师都很受用。尤其是拜托父母的第一件事:要等待——要用爱心与耐心等待你的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事。是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

篇二:《关于等待的句子》

关于等待的句子:

1、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这个过程会十分寂寞,虽然可能会有很多痛。蝴蝶破蛹前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见到彩虹前须经历风雨的等待,没有等待,这些都不复存在。

2、不要抱怨等待,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有何变数,因而,其中也就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和无尽的可能。

3、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它是煎熬的,虽然它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其实是时间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坚持下去,你会收获累累硕果,半途而废,你可能会一无所获。

4、在漫漫记忆长河中,终有许多等待。或许,等待可以换来自己最美好的心愿等待或许是漫长的,但是漫长的等待过后,你又或许会换来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的画卷永远都是丰富多彩的!

5、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我如蓝天 盘旋的鹰,是那么孤立无助。你想从我的苦涩中解救出一支玫瑰,开放在我宿命的岁月中。葬尽所有的花瓣,我依然微笑。因为我知道:梦想、诺言和誓言,在生活面前太轻太轻。

6、我们一直在等待,不管我们在不在意,等待已经跟着我们生命的脚步在走。等待很美,或许我们等待的东西会在一夜梦醒后的晨晖悄然来临;但等待也很苦,等待流淌着寂寞与孤独,交织着痛苦与泪水,常常让我们忍受着该或者不该、能容纳或许不能容纳的一切。

7、学会等待,就会学会捕捉希望,学会寻找成功之路;学会等待,令心灵的天空群星闪烁,令智慧的花朵芬芳灿烂,令生命的海洋宽广无垠。

8、也许,林黛玉的呕血,心碎,眼泪,死亡是最美的结局。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出路。用一生等待一种温暖的女子,最终只能被冻僵,冻死。其实,没有什么能温暖灵魂。她懂,却为了等待佯装不知,一切便有了定数。

9、一直相信生命是一次颠沛流离的放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等待。等待是痛苦的,也是美丽的。只是痛苦是天然的,是本质的。美丽是主观的,是飘渺的。但没有梦幻中的美好,谁又有等待的勇气?{心灵的等待}.

10、因为等待,让人看清一个人的灵魂。等待是一种平静的心境,体现灵魂的高贵:赵相蔺相如屡次避让,等待廉颇的明白,高贵的情操流芳后世;汉使苏武在匈奴19年的等待,轰动朝野,众人传唱;刘备在茅屋的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让诸葛亮明白他的远大抱负,出山相助。

11、用一生守口如瓶。只为让一些心痛不露痕迹。于是等待,等待生命的转机,等待生命的丝丝缕缕悄然地融合。让一切看起来有美好的样子.即使只是一个骗局.

12、等待的奥秘已存在于万物之中:皑皑雪山,学会等待的雪莲忍受痛苦,逆处求生,终能发放美丽的花;昊昊苍穹,学会等待的大鹏沉着冷静,待机而起,终能翱翔于九天之上;

然而,朗朗晴空,不会等待的幼蝶心浮气躁,缺乏耐心,把尚未成熟的身躯探出蛹外,最终无缘与广阔的天空拥抱。

13、等待就是一种期盼。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甚至是从我们还是胚胎时就已经承载了许多人的期盼,有父母亲人的也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期望,于是我们在等待中慢慢长大,正是众人的期盼我们才生活得健康而快乐。这种期盼的种子在心里,是用爱的阳光浇灌,这种等待写在父母好友的眼光中。为了这份执著的等待,我们蓄积力量,我们展翅飞翔,我们在困难中跌倒又勇敢的起来。

14、生命需要等待。因为等待的是理智与成熟;等待的是勇敢与自信;等待的是坚强与乐观;等待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唯有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出色彩,才能绽放自我的光彩!{心灵的等待}.

15、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等待,等待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等待一段属于自己的情感,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所以说我们的生活是处在等待当中的。

篇三:《等待——心灵的依靠》

等待——心灵的依靠

等待的日子,也许很漫长,很漫长,也许我们一生就是在反反复复的等待中漫过。

等待是早春的小草悄悄探头,等待阳光下的抽芽。

等待是初夏的嫩荷微微歪斜,等待甘露中的绽放。

等待是深秋的叶子稍稍摇曳,等待风中的飘零。

等待是寒冬的雪花缓缓飞散,等待雪地上的旋舞。

年轻的季节里,等待弥漫自然。

等待是一个小生命在母体骚动,等待生命开始的一刻。

等待是幼稚的孩童日夜盼望,等待长大。

等待是焦躁的青年在雨中徘徊,等待失约的挚友。

等待是热诚的职员兢兢业业工作,等待有朝一日的升迁。

等待是娉婷的少女在窗前凝望,等待爱情的降临。

{心灵的等待}.

等待是中年的妇女在黄昏行,等待亲人的重逢。

等待,等待一不会在见面的朋友,等待一个不会再响的电话,等待一个无法实现的诺言。

简约的生活里,等待飘满人间。

时光不会等待,等待却萦绕岁月。当时间一点一点被隐藏,生活被一滴一滴被酿成烈酒,等待的浓度会浮在岁月齿轮上,渐渐让人喝醉。

有时候,等待像一壶茶,送来阵阵清香。但有时候,等待更像一杯咖啡,飘荡在失眠的夜,苦涩,纯黑,又绵延,却仍旧美好。

总喜欢在生活中把希冀寄予等待;把心中的盼望付诸等待;把遥远的思念蕴藏等待;把未来的追求驰骋等待。

等待是心灵的依靠。

蕉风椰雨,荷林树影,简单的心穿梭在蒙胧的雾纱中透过高云流水,漂洗在红尘里,寻觅着人生的美丽,等待不会是明日黄花,等待是心灵的依靠,飘着缕缕馨香

篇四:《等待的痛苦》

等待的痛苦

等待,永远没有像瞬间即逝的出现那么迅疾,它是一个永恒的“长久”话题。我等待,等待幸福的到来,等待满意的成绩,等待他人的鼓励和安慰,等待可我等待了好久好久,却始终不能那么随心所欲。等待了很久,可有多少等待在最后出现了。我顿悟,原来,等待是一件极其痛苦,烦闷的琐事。我发出了叹息:等待好苦啊!

初次接触等待,以为是件欣喜的事。实则不然,苦涩的等待总是以一无所有告终。我开始了摸索等待的真谛的旅程。第一次顺利的等待给我了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我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可没想到成功也有跌倒的时候,失败像一条蛇一样缠绕着我。它让我一次次发出那惨无人寰的哀号。我的心灵被折腾得惨不忍睹,深深地受到了创伤。之后,我抱着“等待很长,很累,很失败”的心理去探求等待。我的“等待希望”总是不能如愿。我为之极为愤怒。

日后,我了解了所谓的等待。它是一次心灵的考验,是一次毅力的检测,是一回耐心的训练,同样也是一场心理考核。哦,我终于对等待彻悟了。现在,一提起等待,我的脑中闪现出的只有两个字——磨砺。这也更是一次挑战。等待是长久的,但等待是受益终生的。它净化心灵,磨练意志,开阔心胸。我爱等待,因为它是出现的先决条件,是锻炼自己的最佳方法。此时此刻,我想高声呼吁:愿等待伴我们终生!

篇五:《心灵》

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赵颖

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球化与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作为承载中国教育未来希望的主力军,也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矛盾与困惑: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应把诸如全球利益高于一切、国际理解、人类共同体、多元化相互依存等观念融入课堂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担因民族传统受到多元化的过度冲击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日益疏离;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应顺应年轻一代多元、独特、丰富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又受缚于传统的学术性学习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充溢着爱和关怀的教育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互动与合作的教育过程充满憧憬,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一方面只想心无旁骛地好好教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投身琐碎、机械、重复的日常学校事务 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模式供教师们去遵循。面对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教师必须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在这个注定艰难的过程中,一些幸运而勤奋坚持的教师,在痛苦与挣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职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心灵与职业的契合度得以提升,从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获了专业成长和人生幸福。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面对教育现实需要变革的现状,面对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困境、一次次挫败,很多教师沉溺于自身的无力感中,选择了麻木。面对困境和矛盾,他们不再仰望、不再眺望、甚至不再失望、不再挣扎,而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不理想,进而完全寄希望于制度、体制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改观。然而,变革是缓慢的、不尽如人意的。在等待、失望和继续麻木中,很多人慢慢陷入了悲观和怀疑,对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产生了迷惘,进而迷失了自我,产生了职业倦怠,这是多少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的可悲写照啊!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人生幸福休戚相关,难道在这关乎教师自身成长和幸福的生命主题中,教师能做的只是等待外部体制的变革吗?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处一种选择:唤醒心灵的力量。如果说,外部环境和体制的保障是教师专业

成长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内心在心灵和生命诉求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教师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他们一度相信心灵的力量至少和客观世界一样真实,一样强大有力,可以给予他们影响客观世界的力量。只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那么,作为教师,为了学生、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幸福、为了教育改革,我们怎样才能找回失落的心灵呢?

一、心灵与自我的融合

教育是复杂的心与心的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投入真实的心灵,才能迎来真正的教育。同时,教师的心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在教育活动和教学生活中不断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顺应心灵的指引,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教师生涯常活常新、意蕴丰富、幸福圆满。然而,要想使心灵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从何而来呢?一个人心灵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形成的神秘过程,来源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历程,来源于使“我”成其为“我”的所有内力与外力的合力,是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集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 得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心灵与自我是相互融合的,要想认清心灵就得首先认清自我以及这些构成自我的力量,从而使心灵与自我不致分离,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体现真我、投入心灵 ,收获真正的教育。

教师要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需要在烦琐、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内心留下一方净土,在这方净土上我们与自已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我们可以提问:“我是谁,我是如何成为我自己的?”“我为什么做教师?”“我的教育观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和情感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优点和局限分别是什么?”“我现在还好吗?”“我在恐惧什么?”“我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在提问的同时,我们当然不要忘记倾听,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并认真接受来自心灵的指引。“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在这种深层次的对话中,我们扎根心灵,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坦白自我、反

思自我,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先了解自我,产生对自我的认同,把真实的自我投入教育实践中,才能产生教育智慧,进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如果我们教育者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以知识填塞于孩子心中,使他通过种种考试,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呢?学生在那儿等着受人指导、帮忙;然而如果指导者、帮忙者内心混乱、狭窄、充满了理论学说,是个国家主义者,那么,他的学生自然就和他一模一样,教育便成了延续混乱和斗争的方式了。”

二、心灵与角色的融合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作为个体的教师就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角色。能否从心灵深处认清自我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即能否树立正确的关于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直接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和职业幸福。不同教师、同一个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不尽相同。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3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

传统观念下,教师被赞美为以奉献自我生命去成全学生成长、促进教育发展的“蜡烛”“春蚕”。这种牺牲自己、奉献别人的精神虽然崇高但不免凄凉和悲惨,虽然神圣却不免脱离现实而难有说服力。这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只强调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而未涉及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和内在生命价值,同时也忽略了教师的现实生命质量和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对于作为工具人的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职业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自己只是教育的工具,毫无自身的内在尊严和价值可言,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他从中满足的只是生存与生机的需要。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为维持生计而不至被淘汰,也许他也会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但这种调整注定是被动的应付执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致力于教师心灵与角色的融合,使教师从心灵深处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从而更好的地投身教育实践。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教人“求真、向善、至美”的“育人”属性,然而教师在承担“育人”职责时,也不应该放弃“育我”的追求。因为只有在育人的同时,把“求真、向善、至美”的目标融入到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去,在见证学生成长的同时,使教师体验在到

自我职业价值的彰显和自身生命的成长,教师才能从心灵深处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并自主发起由下而上的教育探索与变革。

三、心灵与学科的融合

教师的教学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具体学科展开的。面对复杂、广博的学科知识,我们该如何组织教学呢?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自身的气质类型、思维模式、认知结构的独特性,而只是一味地把学科技术视为法定,那么“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到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致力于在充分认识自我心灵特质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自身独特性的方式去教授知识,使内在心灵与所教学科达到真正的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寻找所谓固有和不变的教学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投入自己的本学科知识,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此意义上我们重新塑造了我们所教的这个学科。与此同时,学科也塑造了我们。不同学科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各不相同,学科发展的现状也不尽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本学科教学规律的、适合于自己运用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免受到学科性质的影响和塑造。于是,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气质。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婉约雅致、数学教师缜密睿智,英语教师开朗前卫,体育教师健硕达观,艺术教师俊秀清雅{心灵的等待}.

另一方面,我们被引知向这部分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外部世界有启发意义。的确,不仅仅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要教的学科——学科也塑造了我们。 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找回教学心灵。

四、心灵与心灵的融合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引领,真正的教育来

源于教师与学生心灵的融合。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作为教师,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无法了解学生生命的内部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学科与学生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联系起来。这样造成的可怕后果就是:教育沦为了来自教师的、单方面的、完全脱离学生内心世界的被动灌输;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教师强迫学生去记忆、重复一些在学生看来完全脱离自己生命世界的枯燥知识。在这种可怕后果下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且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也不会去主动思考、独立创造。同时,不论哪个年龄的学生都有一种灵验的能力,即他们都能够很快判断出一名教师是不是正在用自己的内心与学生交流。那些被他们判断为对学生内心充耳不闻教师,注定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在这种缺乏内心交流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关系,也是极其令人担忧的。

就像丛林中的一棵树可以撼动另一棵树一样,一颗心灵也可以撼动另一颗心灵,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来自群体的归属,只有在教师间产生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才能使教师处于互助合作的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的教育生涯才不再孤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困境随时有可能出现,教育现实又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孤独的个体面临需要变革的环境的困扰,从内心树立要投身变革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单个教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当他发出自己心灵的声音,甚于彼此心灵的融合,他们就都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归属感。通过参加这样的教师共同体活动,其间的每个孤单的变革力量将不再恐惧、不再孤立无援,他彼此给予肯定和希望,他们因有了盟友而倍受鼓舞。变革的力量也在这种互助、合作的氛围中不断会聚。

(本文选自《河南教育》(基础版)2011年21期)

篇六:《作文“触动心灵”的写作》

请你以“触动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触动心灵”,写作范围非常广大,只要是能触动内心的都可以写,可以是文学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总之只要能写出触动心灵,都可以写成文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心灵的等待 心灵的等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