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扭秧歌作文 元宵节扭秧歌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秧歌作文》

咱们胶州大秧歌

十四中学 八年级四班 孙颖

在山东半岛,黄海之滨有一坐美丽富饶,富有生机的海滨城市——胶州。我呢,就是一个出生在大沽河畔,喝着大沽河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胶州人,作为一名胶 州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项艺术运动——秧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道一道了。

胶州秧歌起源于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又称“地秧歌”、“三道弯”,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1954年,胶州大秧歌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胶州秧歌是山东人民最喜爱的秧歌,也是我们老百姓最爱的健身艺术。

彩绸飞舞,红扇摇摆,踩着铿锵震耳的鼓点,那发自内心灿烂的笑容,伴着胶州人扭出了秧歌真正的韵味。有几句顺口溜,也许更能体现出胶州人的秧歌情怀。“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大街上,田野里,城市乡村,,大人小孩,都会扭几下。人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劳累的时候,舒臂伸腰,扭上几下,所有的劳累一扫而光。{扭秧歌作文}.

奶奶年轻时就是村里秧歌队的队长,扭的秧歌那是绝顶的棒,爷爷就是奶奶从秧歌队里挑出来的呢!现在奶奶老了,但还是很喜欢秧歌,每次逢年过节,奶奶都要把压箱底的秧歌服和彩扇拿出来,和爷爷一起扭一段经典的秧歌舞,甚至还会唱上一段小曲呢。奶奶说:“上了年纪,身子骨都快扭不动了,但一拿起扇子啊,就感觉又回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想起了我们队里一起扭胶州秧歌的情景了啊。”

因为从小受到了奶奶的影响,我也是一个十分喜爱秧歌的人。爷爷奶奶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教我扭秧歌,从姿势到动作都一一教给了我,而且常对我说:“孩子啊,胶州秧歌是我们胶州人民的骄傲,现在爷爷奶奶把它教给了你,你就一定要学好,等爷爷奶奶扭不动了,还等着你扭给我们看,等着你把胶州秧歌发扬光大,把它传承下去呢!”我受了爷爷奶奶的教育后,更加认真的学秧歌,因为有了秧歌做基础,我成了学校舞蹈队的一名队员,把胶州大秧歌交给了更多的同学,我和同学们编排的秧歌舞蹈《欢腾》还在一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呢!

大秧歌也是我们这过节人们必看的节目之一。每年正月十五,我们胶州秧歌城可热闹了,这里举办的新春秧歌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到处彩旗飞舞,人头攒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有憨态可爱的猪八戒,有骑驴回家的新媳妇,有俊俏的胶州大嫚胶城内外唢呐欢奏,锣鼓喧天,秧歌队伍遍串大街小巷,常使观众迷恋的“忘了饥渴忘了家”。 他们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弯腰,舒臂,曲腿,迈着欢快的步子,尽情地扭,欢快地扭,扭出了心中

的欢乐,扭出了新的生活,扭出了家乡的灿烂的文化,扭出了飞腾的金胶州。人们在场下坐着的,站着的,抬起头伸长了脖子观看,有的自己也受了着欢快气氛的影响,跟着曲子在台下扭了起来,人群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胶州秧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我们胶州市的经济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胶州来投资办厂。韩国人朴永浩说:“来胶州投资,除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外,很大程度上是受胶州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吸引。在韩国,最早听说胶州就是秧歌。现在提起胶州,就知道秧歌,提到秧歌,就想起胶州。”

不仅是外企办厂,自 2008年5月胶州成功的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秧歌节以后,国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秧歌节都在胶州安家落户。这不,就在今年的5月21日,我们胶州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二届秧歌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非遗”秧歌队伍,将与当地100余支秧歌队、社会各界组成的多个秧歌方队共同踩街巡游,上演一场万众参与的秧歌狂欢,当天晚上,数百支秧歌队同台竞技,在秧歌大舞台上扭秧歌。不仅如此,宋祖英、林依轮等演艺明星将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次秧歌节的举办,是我们全胶州人民的骄傲,是我们自己家乡的光荣。我相信,从这次秧歌节的举办之后,胶州的经济必定会更加繁荣,胶州的秧歌文化会更加发扬花大,让全世界的人都是知道在地球的东方有个中国,在中国的东方有个胶州,胶州有欢腾的秧歌。

胶州秧歌扭起来,胶州经济牛起来,百姓的生活也伴随着这欢快的秧歌舞越来越红火。

篇二:《家乡的秧歌》

{扭秧歌作文}.

家乡的秧歌舞{扭秧歌作文}.{扭秧歌作文}.

我的家乡坐落在誉为“长寿之乡,温泉之乡”石阡县的大山里,那里虽无诚实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我家乡的秧歌舞,更是我们那一个乡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扭秧歌作文}.

提起秧歌舞,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小镇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一会,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

秧歌舞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脚步却很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幸福和喜悦。一些青年人和小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滴加入秧歌队伍。一条条彩色的长龙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而悠闲。吹唢呐的人不时变换曲调,秧歌队形和动作也随之变化,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秧歌舞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节目。每到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盛装,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喜庆。

啊!家乡的秧歌舞,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每个人的心。

篇三:《东北大秧歌》{扭秧歌作文}.

东北大秧歌,不同于江南水乡插秧季节哼唱的婉约亮丽的歌子,那是倾注了东北人全部的身心,使出浑身的节数,洋溢了满腔的激情扭出来的浪出来的粗犷与豪放。

大红大绿的服饰、震天铿锵的鼓乐,大胆豪放的舞姿,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激情和乐趣点燃。东北大秧歌猛浪泼辣得不分长幼性别。只要扭起来,十七八的小伙子、大姑娘、刚过门的媳妇还有平时腼腆回避的公爹、说话漏风的老登官老太婆,只要听着那激越的鼓乐,便情不自禁抖起神儿,迈开步儿,随着鼓点儿,可劲儿地扭,猛劲地浪。扭只是秧歌的形式,而那纵情地浪才是秧歌的魂。

东北大秧歌年年扭,年年扭不够。把一年收获的富足扭出来,把积攒的希望扭出来,把满心的欢乐扭出来。唐僧悟空八仙乞丐济公,旱船高翘花轿,兴之所至便尽情挥洒。

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扇一帕,一颦一笑,红裤绿袄,水袖衫绸,风致风韵,可圈可点。

{扭秧歌作文}.

东北大秧歌扭起来大快朵颐,浪起来酣畅淋漓,动起来豪气冲天,浑身透着咱东北人的精气神。

篇四:《秧歌起源 文字介绍》

鼓子秧歌的诞生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洋湖乡鼓子秧歌源于洋湖乡庙五庄,相传明神宗万历年间刘家阁庙会,各地戏团云集献艺,村民跑秧歌。驻地军队操练之余,有嗜好演戏的士兵便加入到戏团的队伍中表演,于是军事“演习”成了军事“演戏”。秧歌以军中阵势为基础场子,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者,军民联欢,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秧歌”。

篇五:《东北大秧歌》{扭秧歌作文}.

在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傍晚和清晨常常会看到扭秧歌的人群。他们聚在一起,身着艳丽的戏装,做着不同扮相,随着欢快的锣鼓、激昂的锁呐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在他们心目中,东北大秧歌堪比二人转,饭可以一天不吃,大秧歌却不可一日不扭。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大秧歌作为东北民俗已存在了上千年。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而上千年的发展成熟使得大秧歌场面不再单调,队伍也不再那么僵硬,即使单个人也不再尴尬,大概中国民间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么东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稳当。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秧歌不再有往年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也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据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东北大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如今,人民生活富庶安康,社会和谐,秧歌就更加红红火火的发展起来,在辽宁的城市和农村,每当朝阳吐红或华灯初上,在城市广场、公园,农村场院,都能看到群众自发的组织起来扭秧歌,上自白发苍苍老人,下至几岁儿童,手执彩扇、手绢,身穿彩服,在激昂铿锵的锣鼓声和欢快悦耳的唢呐声中上场了,那种火爆热烈的场面让人震奋,充分喜庆,经久不息。秧歌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当之无愧,被称为活的东北舞蹈史。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扭秧歌作文 元宵节扭秧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