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有前呼后应的作文 前呼后应的意思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六年级 设下埋伏,前呼后应》

六年级

课题:设下埋伏,前呼后应

老师姓名:许倩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伏笔,能于文章中成功地设下埋伏,前呼后应。

2、认真观察,把实验过程记录清楚,突出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刻画。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伏笔,能于文章中成功地设下埋伏,前呼后应。

2、认真观察,把实验过程记录清楚,突出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准备:组名 词语卡

教学过程:

一、20分钟教学重、难点的课堂设计,包括具体的问题、程序及时间安排

(一)导入(10分钟)

1、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奇趣作文的乐园,希望在这两节课的过程中,能

带给你们快乐,享受你们带给我的快乐。

我先来作自我介绍:我姓许,许仙的许。以后你们可以叫我许老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奇趣作文的课本。

2、教材介绍

师:我们的课本是由美食城、藏宝洞、魔法山、快乐谷及激情斋组成。

3、配套用书的介绍

4、魔力构思图

师:当然,老师还要请出我们奇趣作文的法宝,它可是我们写好一篇作文的好帮

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没错,它就是魔力构思图。(风头、猪肚、豹尾)

5、新课导入(美食城)

师:接下来,老师想诚邀我们在座的各位为老师解答一道难题,答对有奖。

P27,师品读,生回答问题。

1、医生为什么迟到了?

2、黑衣人又是谁?

师: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给我们交代黑衣人是谁,而是把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提前。这有什么作用?设下了悬念。

设下埋伏,前呼后应。——(板书课题)

二、魔法山(15分钟)

师:那这种方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去魔法山上学一学吧!

出示问题,学生对读。

问题引导:

1、怎样才能让一篇好的文章在结构上做到完美?

上下文就一定要前后呼应,前文有“呼”,后文就有“应”,这个“呼”就是指在前文买下伏笔。(黑衣人)

2、什么是伏笔?

就是在文章的某个地方简单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者一个问题,不详细写,然后在后面适当的地方,对伏笔加以点明或者详述,这样一来,不但使文

章结构更严谨,而且增加了神秘感和趣味性。

3、那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在什么地方设“埋伏”好呢?又要注意些什么? 一般设在开头,也可以设在中间;可以埋伏一个,也可埋伏多个。

“暗藏不露”,后面才详细点明,让读者恍然大悟。

4、那该怎么设“伏笔”呢?

设伏笔最好在构思时就要想好,一边写一边围绕中心在关键处设置。要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读者意料的艺术效果。

三、导入情景(5分钟)

师:学完方法,当然就要学以致用啦!接下来的时间,老师要请你们来当一回侦探,破一个案件。

案情是这样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温柔与她的家人早就睡着了。到半夜的时候,一声巨响——打雷的声音,这声巨响把温柔从睡梦中惊醒了。这时,雨还在下,窗外的风在呼啸着,四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而且,也在这时,温柔隐隐约约地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磨刀的声音,这个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正在这时,温柔把床头玻璃杯里的蜡烛点着,可奇怪的是,蜡烛突然间又灭了,什么原因?

房子的窗是关起来的,房间里除了温柔,也没有其他人,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答案就在这里:

四、实验(15分钟)

现场发现:

杯子,神奇的粉末(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说感受),白醋(把白醋也呈现出来,让学生闻一闻,还可以尝一尝),一根娇气的蜡烛,打火机先生。 问题引导:这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采访2个学生)

请同学们注意案件重演的过程。

案件重演:

老师先把苏打粉洒到杯子底,然后把蜡烛放进杯底,接着,老师把蜡烛点着,随后,把一种透明的神奇液体往杯子里倒,这时,奇迹出现了,蜡烛熄灭! 问题引导:

1、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

2、你们猜猜,这种神奇的液体是什么?谁有勇气上来尝试一下?什么味道,猜出来是什么了吗?

3、这里还有一种粉末,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们做点心时,一般都会用到。

4、为什么苏打粉+醋会让蜡烛熄灭呢?

案件后:(揭示原理)

当苏打粉遇到醋酸时,会产生一种气体,叫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根据化学上的知识,密度大的气体会往下沉,从而隔绝了氧气,所以蜡烛灭了。

那当时温柔房子放蜡烛的杯子里怎么会有苏打粉的呢?

原来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温柔妈妈把温柔房子里的蜡烛拿到厨房去情理,却不小心把蒸糕用的苏打粉洒进杯底。正在这时,电话响了,她妈妈忘记清理,所以苏打粉就一直留在杯底,等到半夜温柔把蜡烛点燃的一瞬间,幸好有一只刚从厨房偷吃回来的老鼠掉进杯底,二老鼠的全身湿透,所以,就这样产生了二氧化碳,蜡烛熄灭了!

五、魔力构思图(5分钟)

悬念:《神奇的气体》《国王的疑惑》《公主的条件》

内容:《神奇的实验》

设问:《谁在作怪?》

新闻报道:《解密大行动——神奇的气体》

中心:神奇、惊险、刺激

开头:设埋伏

结尾:前呼后应;谈感受

下水文:

神奇的气体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温柔与她的家人早就睡着了。到半夜的时候,一声巨响——打雷的声音,这声巨响把温柔从睡梦中惊醒了。这时,雨还在下,窗外的风在呼啸着,四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而且,也在这时,温柔隐隐约约地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磨刀的声音,这个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正在这时,温柔把床头玻璃杯里的蜡烛点着,可奇怪的是,蜡烛突然间又灭了。

温柔一下子六神无主,在惊慌失措间,她拿起床头的电话给报案了。很快,警察就来到了温柔的房间进行调查。一个姓刘的警官环视了房子的四周,窗户是紧闭着的,屋顶上也没有裂痕,不可能有水流进杯子怎么会这样呢?

就在这时,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刘警官顺着气味飘来的方向一看。原来地板上有一些类似动物留下来的湿脚印,而这气味正是从这脚印上发出来的,脚印从地板一直来温柔放玻璃杯的床头的小台上才消失。杯中有一些白色的粉末,刘警官粘了一点,闻了闻,舔了舔,然后陷入深思当中。忽然,他又发现从杯子的另一头也出现了如刚才一样大小的类似动物的脚印,不过这脚印上有一些白色的粉末。

“这是什么粉末?”刘警官指着杯中的粉末问。

“这是蒸蛋糕用的苏打粉,那天晚上,我在清理玻璃杯时不小心留下的!”温柔妈妈说。

“我明白了,答案就在这里!”刘警官的话音刚落,他就让温柔的妈妈拿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然后把苏打粉随意地洒在玻璃杯底部,再把点燃的蜡烛小心翼翼地放进玻璃杯中。这时,在场的全部人员都对刘警官这一举动感到迷惑。紧接着,只见刘警官让温柔的妈妈拿来一瓶白醋,并把白醋贴紧玻璃杯的内壁往下倒。就在那瞬间,蜡烛熄灭了。

“这就是答案啦!”六警官说。

“可我还是不懂,我在点燃蜡烛的时候,并没有往杯里倒白醋!”温柔疑惑地说。

“我知道,你妈妈给你提供了苏打粉,你把蜡烛给点燃了,就在你把蜡烛点燃的一瞬间,幸好有一只刚从厨房偷吃回来的老鼠掉进杯底,而老鼠的全身都因打翻了醋瓶湿透,所以,就这样产生了二氧化碳,蜡烛熄灭了!”

“你怎么知道是老鼠?”

“你们看!”刘警官指着床头不远处那只死去的老鼠,它全身沾满了白醋,一动也不动。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根据化学上的知识,密度大的气体会往下沉,从而隔绝了氧气,所以蜡烛灭了,老鼠也因缺氧而死亡!”刘警官继续解释道。

“原来就是这种神奇的气体在作怪!”温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篇二:《高考作文探秘》

高考作文探秘

命题作文:

揣透命题意图,切准题目含义,紧扣标题,精心构思,精心写作。

(1)偏正短语型题目:正部是写作的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写作的重点,“生存”限定写作范围,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2)动宾短语型题目: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战胜诱惑》,“战胜”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要战胜,怎么样战胜),“诱惑”限定战胜的对象只能是“诱惑”而不是别的。

(3)主谓短语型题目:谓语是写作的重点,主语表示谓语论述的对象。如《答案丰富多彩》,“丰富多彩”是写作的重点,“答案”则限制丰富多彩的对象只能是“答案”,而不是别的事物。

(4)并列短语型题目:主要是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②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人文素养与自我发展》。{有前呼后应的作文}.

(5)单个词语型题目:其题目本身是一个字或词语。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脸”本义“人脸部”,引申义“表情,情感”(妈妈的脸指妈妈的关爱),比喻义“面貌”(城市的脸)。形容词与动词话题,写作时根据立意,补出主语或宾语后,按后面的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方法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

(6)完整句子型题目: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细节决定成败》,谓语“决定”是写作重点(为什么决定,怎么样决定),“细节”“成败”则表示“决定”的范围对象。

材料作文:

以写议论文为宜。把握材料主要意义,确定文章中心;开头简述材料并推出观点,中间运用论据展开论证,并适当联系现实深入阐述;结尾照应材料,结束全文。无论写哪一种题型的作文,都要审准题旨(此乃重中之重),留意字数要求、体裁限制。

新材料作文写作模式

第一段:三个排比句,引出材料的中心 第二段:点出的主旨论点是什么(是什么)

第三、四、五段:用三个分论点(或并列式或层进式)(每部分都包括摆事例——评析——升华三小部分) (两个具体事例+几个概括事例<排比形式>效果也不错)(为什么)

第六段: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拔高主旨。(怎样做) 第七段:再回扣材料。

第八段:引用名人名言、诗句、或用排比句收尾。 发展等级

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自己的亮点。可在以下几方面出彩

①标题要靓。审美性、哲理性强的标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阅卷老师精神振奋,如名言为题,比喻为题等。

②构思要巧。构思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写作的角度。好的切入角度容易出彩,容易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写作者的个性。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写具体,写深刻,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写出好文章。

③构思要耐心。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在草稿上;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写上。花上几分钟,列出提纲,绝对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

④谋篇出彩。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

抒发情感,引起共鸣)。开头结尾忌讳冗长、拖沓,废话太多。

⑤情感要真。高考作文中,屡见无病呻吟之作。作文要抒发真实的感情,要求写作者要用心感悟生活,要把自己的情感态度投射或融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中。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感情,但人的情感又往往有许多差别,写出自己独到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就做到了新颖。

⑥语言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注意事项:

(一)作文无模式,文章有体裁 1.文体不清,掉价丢分

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谈看法、说道理,有论点,有论据,也有论证,应该算是议论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也像议论文的形式,可作文的主体部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详细地记叙事例,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情节、细节一应俱全。

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写人记事,应该算是记叙文,作文的主体部分也像记叙文的形式,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丢三落四,而在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却来了一大段甚至几大段的议论,穿靴戴帽,喧宾夺主。

2.盲目跟风,适得其反

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受到历年高考的一些优秀作文和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影响,不顾自身写作基础与写作经验的限制,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创新”,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而不顾文章的体裁规范与要求。小说体作文、戏剧体作文、诗歌体作文、寓言体作文、童话体作文等“文学作品”大行其道;协议合约、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数学证明题、病历诊断报告等“另类作文”也屡见不鲜。

绝大部分的所谓“创新”的考场作文,它们的形式和内容是相脱离的,徒具其形,难觅其神;更有甚者,不仅“神志不清”,就连这一类文体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都不是很清楚,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是“肢体残疾”。“画虎不成反类犬”,因而,这类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考场作文的归宿也就只能是——“编入”四类作文的“队伍”中。

3.淡化文体≠不要文体

选定写何种文体之后,就应强化文体意识,要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就是什么,而不能胡拉乱扯,写出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文章。

4.把握文体特征

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件、明晰的线索,情节要曲折感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感情要真挚浓郁; 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充足的论据,论证要合乎逻辑,语言要简洁严谨; 5.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不宜写诗歌、剧本、童话、科幻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 不宜仿写“病历处方体”、“数学证明体”“实验报告体”之类的另类文体的“创新作文”。 不宜模仿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士运论》,通篇以文言文的形式来写作。要让学生明白: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写出一篇文通句顺、字正腔圆、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其文言“功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硬要让自己“之乎者也”一通,写出的文章势必是不文不白,不伦不类,文不通而意不顺也。

不滥用“题记”、“后记”。 一是“题记”、“后记”虽好,但运用不当,反而会画蛇添足,浪费篇幅; 二是作文时容易去片面追求“题记”、“后记”的哲理性、抒情性,而忽视了与正文的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造成“题记”、“后记”与文章貌合神离。要让学生知道: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如果加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题记”或“后记”,既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又易产生偏题、跑题、离题的失误。

慎用小标题。

一是高考作文篇幅不长,一般是800字,没有必要使用小标题。

二是小标题的使用是有很多讲究的,如小标题与文章标题以及文章中心的关系要紧密默契,如前后几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要自然和谐,如拟写小标题时要注意形式醒目、语言精练因而,小标题若使用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文章中心不突出,主题不鲜明;甚至会造成短短一篇文章却有好多个中心,变成了“一盘散沙”。

慎写“刊首寄语”式的文章

这类文章写起来,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似有文采,实则是堆砌美词佳句,华而不实;似显大气和深刻,实则是装腔作势,故作深沉。而且这类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变成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慎写“小故事中的大问题”式(“读者文摘”式)的文章。

这类文章写起来,很容易被写成前半截是记叙文、后半截是议论文。 (二)学会“扣题而作,突出中心”

1.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2.掌握点题的方式

高考作文点题的方式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大体可分四类:通过抒情点题,通过议论点题,通过描写点题,通过叙述点题。在高考作文的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行文中间不失时机地点明题旨,回扣题意,以加深评卷老师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

①篇首点题。开宗明义,为全文定下基调。一般来说,记叙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见人见事;议论文的开头要亮明观点,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②篇中点题。在叙述或议论的过程中,用简洁精炼的语句,不失时机地点明题旨,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有时着墨不多的几个词句,就能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③篇末点题。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卒章显志。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短促有力,自然新颖,能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④首尾呼应点题。能使文章前呼后应,主题贯穿始终,既能让文章中心更加突出鲜明,又能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严谨。

特别要提醒学生——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在什么位置点题,都要与具体事件的记叙、具体场景的描述、具体人物的描写、具体事例的分析、具体道理的阐述紧密结合,以使双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决不能喊口号,唱高调,说套话。既不能乱点题,也不能滥点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三)指导学生正确选材

选择材料要避免误入歧途走进误区: 误区之一:动机不纯,抄套范文。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凡抄套范文的高考作文,均打入四类卷,最多只能得9分。 误区之二:胡编滥造,有悖常理。

有一些考生误入歧途,胡编滥造。他们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误区之三:幼稚可笑,格调庸俗。

内容幼稚可笑的考场作文,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一般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而格调庸俗低下的作文,理所当然地只能送到四类作文的行列中。

(四)指导学生写“立意明确,情趣健康”的作文

一篇考场作文,在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立意是否正确鲜明,情趣是否积极健康”,就是它能否获得高分的首要标准了。

立意准确=扣题准确

立意正确=思想正确、情趣健康

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表达清楚 (五)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1)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议论文(包括读后感、议论性散文、杂文),分析评说(议论说理)的部分应该详写,引证事例的部分一般要略写——列举家喻户晓的事例作为论据,只要概述即可;列举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事例作为论据,可以略为详述,但不可罗列事件过程,所叙之事能阐明道理即适可而止。

(2)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写,“起因”、“结果”部分应略写;在写“经过”时,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情节要详写,而那些只起补充说明作用或只起承接、铺垫作用的内容应略写。

(3)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要详写,文中之“我”和其他人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心理感受)应略写;在描写人物的行为表现时,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要详写,“我”和其他人的举止表现应略写。

(4)写人记事中穿插有景物描写的文章,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写景部分应略写。

⑸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追求的是情景交融,但“情”是缘于景和物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要详写;抒情则应略写。

⑹记叙一人多事的文章,详写其中一件事,略写其他事;记叙一事多人的文章,详写其中一人,略写其他人。

⑺以写活动为主的文章,活动的方法、过程要详写,活动前的准备及活动后的结果应略写;同一场面若有几项活动,主要活动场面要详写,其他活动场面应略写。

⑻以写集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不可能把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集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像×××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⑼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写作的文章,必须“叙”详而“议”略。

⑽记叙描写中结合抒情议论的文章,记叙描写的部分要详写,抒情议论的部分应略写。 ⑾运用先倒叙后顺叙写法的文章,顺叙部分要详写,倒叙部分应略写。 ⑿运用插叙写法的文章,插叙部分应略写。 应急措施:

1、通看试卷,了解总体情况,安排答题计划。特别注意在这 5 分钟内要看一 下作文题目(目的是激活你的潜意识),但考试不能先写作文。

2、作文题目太熟悉或太陌生。 首先,这对每个考生都一样。太熟悉时,要小心陷阱!太陌生时,也许是充分展示自己真本领的好机会!无论如何,都要小心读材料,读提示语,读话题, 读要求,不放过题目的任何一个字。别忙着动笔,让它在大脑里发酵。

3、老师说“还有十五分钟”,我的作文才写了一半。 别慌,稳稳神。简化自己的文字,把最精彩最打动人的例子和句子写出来; 多分段,甚至,一句一段,对话,每个人说的分一段;还不够吗,呼应开头,把开头的句子稍变一下,抄下来;再补充一个例子或者名言,吟四句歪诗;重申自己的题目或观点;成功了,八百字有余!当然,这是下策了。

4、在应考作文时,有时由于审题不慎,写对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 与其更弦改辙写上半篇几段, 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特别要在扣 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而且要反复地多呼唤话题。

5、一定不要忘了写标题,否则白白被扣 2 分!

6、一段的字数不宜超过 250 字。所以,建议,800 字的文章,最好 5 段。

篇三:《2014届高三各地新材料作文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汇编(12份)》

2014届高三各地新材料作文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汇编

(一)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吴蓁

今年春晚之后,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在歌声中感叹时间流逝,也纷纷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啊,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小时候,时间就蕴藏在我们不断变化的身高中。每长高一厘米,都是时间带来的惊喜。而长大后,当身高不再变化,时间就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奠基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时间融到了我们的头脑,在思维之路上绽放朵朵鲜花。

赫尔岑说过:“时间是铺就思维之路的石板。”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成为了我们成长的沉淀,化作了我们脚下的砖石,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时光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并未消逝,也没有流向什么人类无法探知的地方,它常常转化为生活里实实在在的历练,使人生境界不断“更上一层楼”。

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正是让无形的时间转化为高效的积淀。他精通六门外语,成为将《左传》等国学经典译成外文的第一人。他翻译的文章“信、达、雅”,极富有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幽默。他的语言学习,正是在时间积累中不断获得提升。他学英语,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他学德语,又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歌德的《浮士德》其他语种的学习也大都如此。在这里,分分秒秒的时间成为他品读每一门外语的切身体验,从而给予他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学贯中西,卓然成为一代语言大师。时间走进了他的知识库,成为他知识融合发酵的催化剂。

遥想西晋时期,两位热血青年祖逖、刘琨,更是让宝贵的时间跑去长久地陪伴闻鸡起舞的英姿,报效国家的壮举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惜时如金,成为鞭策我们后人的楷模。

“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我们从小听到大,却很难真正让寸寸光阴转化为坚持不解的行动。对于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要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1

【点评】

抛得出去,收得回来,源于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内容集中,符合题意,这是一篇正常文章的基本要求。

针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疑问式作文题,要写成一篇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任何应对问题、合乎常情、言之成理的回答都可以作论点,然后围绕论点选材论证、布局谋篇就可以了。本文由春晚同名歌曲领起,略表感叹中回答了题目的问题:时间就蕴藏在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中。然后引用赫尔岑名言,把议论重点放在“精神成长”方面,并顺手由近而远地拈来两则事例予以作证:辜鸿铭让时间化为高效积淀;祖逖、刘琨让时间陪伴闻鸡起舞。随后又巧借惜时格言,带出文末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要把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本文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点评教师管然荣:中学高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语文教研室主任。】

【外一篇】

敬畏天地,有所怕

高毕轩

在天地之中,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唯有心中时刻怀有对天地的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之间。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我曾在心中揣想,若说大道无缺,可这大衍之一又究竟为何物?如今,再次回想起彼时的疑惑,心中不禁平添了几分感触:我们身处在这天地之中,唯有秉承对天地的敬畏,方能立身其间;而这大衍之一,或便是那大道之外的“天道”了。

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尽管名为“天子”,但实为无法无天,以为皇权就是天权。视生命如草芥,尊一己为至圣。暴政暴行,逆天而动。当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哪怕他是帝王,又有谁能长久立身于天地之间呢?

作为这苍穹之中不过尔尔的我们,应该有所怕。这里的“怕”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胆怯和害怕,而是对世间万物都怀揣一份敬畏之心。

曾几何时,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解放之初,“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移山 2

填海,大炼钢铁,超英赶美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做法数见不鲜,换来的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畸形发展。

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我同样也不是有神论者。我不相信有主宰人类的上帝之流的存在,我更认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之道。有人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所以,人类不要妄图用水滴来代替大海,只能将人类这滴水融入自然的大海之中,才能与天地共生存。

现如今,人们不但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似乎对天地的敬畏更加淡化了。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无尽的贪欲裹挟着,乱砍乱伐,滥挖滥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其对环境的危害,对天地的损伤。于是,我们呼吸着PM2.5,喝着超标的饮用水,这都是天地对我们的惩罚。

倘若你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那才是最可怕的。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我们就犹如一粒尘埃在这世间飘荡,唯有心怀对天地的敬畏,有所怕,方能于大道上有所体悟,立身于世间。那些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

【点评】

定位准确,定义清晰,定论确凿。

本文作者没有纠缠在“怕”的多义性中,而是十分明确地将“怕”定义为“敬畏”,并且又限定为对“天地”的敬畏,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话题,它直接指向了当下社会流行的“狂妄症”。

写作要合题。不仅要合乎命题,而且还要合乎作者自定的主题。本文在谈论古今之人与天地之关系时,抓住了人的“妄念”和“贪欲”等本质性的问题,列其行状,数其罪过,从反面证明“有所怕”之必要,话题紧凑,主题突出。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将自己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化作写作的亮点。源自《易经》《道德经》的“大衍之数”的典论,的确是引发“敬畏天地”的好素材。尽管后文几处例举略显简单,但作者竟没忘在文末以“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一句来个前呼后应,这也是于“扣题”大可圈点的。

【点评教师黄春: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二)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范文示例

1、有用与无用(70分)

3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国”的人们,可以为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有用”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衣里包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何能求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有前呼后应的作文 前呼后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