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游明城墙心得 参观明城墙的心得体会

小学作文 zuowen 5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作文:游西安古城墙》

一年级作文:游西安古城墙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回姥姥家过年的时候路过西安,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

我们买的门票背面介绍说,这座城墙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城周有观敌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马道,有垛口5984个。城外有护城河,四门跨河外设有吊桥。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墙。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

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这次我参观西安古城墙收获真大呀!

篇二:《游古都西安之感想》

游古都西安之感想

古都西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神秘城市。为何建都最长?各大景区是怎样做的?西安近年来城市的发展究竟如何?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十几人浩浩荡荡奔向了向往已久的这座古都。

乘座着私驾车从洛阳下高速,我们把车停放在洛阳高铁停车场,坐着高铁直奔西安。不亏是高铁,速度很快,以每小时300公里左右在飞速奔驰。它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此时此刻我们乘座着高铁,心里却早已飞向了向往已久的古都西安。

真是闻名不如一见,刚下高铁,听着导游的介绍,乘座着早已给我们安排好的豪华中巴车,驶进了古城城门,这里保留着最完整的城墙和城门,整个城市建筑大部分以唐代风格进行建筑,第一站,我们登上了古城墙。城墙的墙高12米,低宽18米,顶宽15米,围绕着四周的总长度11.9公里。有四座城门,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现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墙建筑。箭楼与正楼之间瓮城是专门对付攻入的敌人。如果敌人攻破第一道门进入瓮城,守城的士兵,就能在有效的射程内把敌人射死。站在城楼上思绪万千,古代士兵奋勇杀敌的场面又沥沥在目。经过多次修缮的古城墙,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随后几天我们又游览了兵马俑、华清池、历史博物馆、大雁塔等各景点。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这里上起远古人类初起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到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各类器物,时间垮度长达一百多年。确实拥有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数量之多,种类齐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西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参观完博物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比如简单的一个遮阳伞架就做的不比我们现代人逊色。试想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啊!

秦始皇陵和华清池都在离西安市30多公里的骊山脚下。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我们几人还专门请杨老先生题了字,购了书。细观兵马俑发现一个个都是单眼皮,个头大约在1.8米左右。每个人的脸部都各显神采,真是鬼斧神工之作。确实反映了秦朝帝王的奢侈和腐败。独断专政的统治阶级。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及博物馆,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难怪前法国总统要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看完兵马俑我们又到了华清池。华清池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过行宫别苑,是中国著名的温泉圣地。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多次到此沐浴赏景。现在又排演了规模宏大的节目“长恨歌”,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不能目睹现场的演出。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就连洗浴的地方也有严格的区别。“莲花池”专供黄帝沐浴,“海棠池”供贵妃沐浴,“尚汤食”供大臣沐浴。

站在华清池院内仰望半山腰,就是“兵谏亭”,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如果真让我赞美华清池,我确实难形容,只好用名人白居易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最好的写照。{游明城墙心得}.

在华清池我们和景区销售人员进行了座谈,大致也了解了一些景区的情况,但细微之处却不能和人家相比,毕竟人家开发早、制度全、管理分工细。从导游方面来讲有专职的解说员及景区管理,有自己的旅行社和导游两部分组成。

再看大唐芙蓉园,全部以唐朝风格进行建筑,气势宏大,占地面积广。全园分为十二个文化主题区域,从帝王、诗歌、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事、科举、歌舞、大门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虽然我们去时天气比较寒冷,游人稀少,但还是看到了一段民间的表演,体会了大唐盛世的再现。

观大雁塔时已近中午,但因天气寒冷,游人比大唐芙蓉园多了很

多。我没看出它有多宏伟,也并不是十分高大,但它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却吸引着我。据说在玄装取经的路上走到了一片沙漠地,几天来没喝一滴水,口渴的眼冒金星,难以走出此地。忽然,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雁,把它们师徒带到了有水的地方,才闯过了这一劫。为了纪念这只大雁,取经回来奏请皇上修了这座塔叫大雁塔。大雁塔是唐玄装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是我国唐朝佛教建筑史上的艺术杰作。

最后一站我们到了咸阳海泉湾温泉世界,进了温泉里面我们和孩子般一样什么也感到新鲜。仅各种各样的温泉池子就有十几个,各式浴种在这里都能亲身体会到。我们一会跳进了中草药池子,一会又跳进了各式花瓣的池子,一会又进了土耳其蒸房,一会又飘到了盐湖池。不知是在洗澡还是游玩。真让人洗的美不胜收,洗的痛快!我想即使古代帝王的洗浴也比我们逊色。

在西安不仅游的开心,吃的也很特色。著名的老孙家羊肉泡馍,天下第一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大饱嘴福。

游的开心,食的舒服,住的舒适,但游览后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翻开地图就可以看到有秦岭作护墙,有渭河,径河横穿整个西安,千百年来浇灌着这块肥沃的土地。这也许就是帝王在此建都的原因之一吧。

游完西安仿佛让我从远古到现代的时空隧道里走了一趟,了解到了各朝代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细细品味了“天域凯莱”,“王朝轩”两个四星级大酒店的服务。从硬件上把每个小小的标签、提示牌、房间布局全部拍下来,以便让我们借鉴,尤其是“王朝轩”大酒店,新装修的房间,那里的每一个布局非常合理,人性化。真比家还舒适。酒店的服务员服务水平也很高。正好我们住的房间灯坏了,在我们通知总台修理后,服务人员在5分钟内就到了现场并及时进行了修理。并且说话和安慰客人的技巧,让你感到非常满意,我时常在想,我们宾馆的维修人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听导游介绍,今年4月28日西安召开世园会,我真是留连不舍,如果有机会,我会重游古都——西安。

孔 国 庆

2011年1月22日

篇三:《西安城墙游记》

朋友,你来过西安吗?你到过西安城墙吗?

如果六百年的历史还嫌单薄,一千年的历史还不足以吸引你一登老城吗?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有着六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杭州、开封、洛阳),但城垣保护得如此完整的只有西安。

2004年西安城墙作为古城复兴计划的重点,正逐步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的一个核心板块,体现古都西安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作为一个西安人,登城一望是我十几年来的未了夙愿。踏上城墙的哪一刻,我便想把它记录下来,作为我心中永远的诗画

西安城墙鸟瞰图

西安城墙南门图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

我们不是考古学者,只是一段历史的陪跑者,西安城墙的魅力不仅仅只是一件庞大的文物,她是我们西安的历史,西安的印象,西安的荣耀。哪一块块厚重的青砖,像一个个浑厚的音符,组合成一部凝重的交响诗。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廓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

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

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

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修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

护城河.吊桥

西安城墙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

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恢弘的城门

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 13.4公里。共有城门 18个。

南门:这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朱雀门: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现在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游明城墙心得}.

勿幕门: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陕西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 含光门: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日后供游客参观。

{游明城墙心得}.

西门:西安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

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

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城,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箭楼。

尚德门:西安火车站西南侧的尚德门开通于1986年,因直对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门: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中山门,以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得名。{游明城墙心得}.

东门: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建国门:1986年开通的建国门,以直对建国路而得名。

和平门:与西安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的和平门开通于1953年。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门。

文昌门:碑林博物馆南侧的文昌门,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

篇四:《古城墙游记》

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真的是让我收获不小。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

篇五:《西安城墙游记》

朋友,你来过西安吗?你到过西安城墙吗?

如果600年的历史还嫌单薄,千年的历史还不足以吸引你一登老城吗?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有着六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杭州、开封、洛阳),但城垣保护得如此完整的只有西安。

2004年西安城墙作为古城复兴计划的重点,正逐步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的一个核心板块,体现古都西安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你可知道,作为一个西安人,登城一望竟是我十余年来的未了夙愿。在踏上城墙的哪一刻,我便想把它他记录下来,成为我心中的诗情画意。

第 1 页 共 1 页

南门——重大节日贵宾入城式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

我们不是考古学者,只是一段历史的陪伴跑者,西安城墙的魅力不仅仅只是一件庞大的文物,她是我们西安的历史,西安的印象,西安的荣耀。那一块块厚重的青砖,像一个个浑厚的音符,组合成一部凝重的交响诗。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

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

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修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

第 2 页 共 2 页

南门——护城河.吊桥

西安城墙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游明城墙心得}.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 第 3 页 共 3 页

{游明城墙心得}.

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海墁 ——青砖解读千年历史 漫步青砖铺就的海墁上,我恍然如梦:

城下旌旗相望,城头鼓角齐鸣,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归然不动!

千百年来,战士军前洒热血,城头变换大王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宽15米长14公里的马道上,曾经倒下了多少英勇的身躯,埋葬了多少忠诚的灵魂。如用每一块砖来代表他们,那些阵亡的尸体怕是比这整个城墙的青砖还要多吧!

可是,今天,走在有各种签名的马道上的人们好像走在红地毯上一样。岂不知,城墙砖就是家乡的代名词,坚强,刚毅,庄重,包藏着我们西安人的灵魂!

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一卷卷古装的书函,是解读历史的典籍,宛如一本厚重的活字典。

第 4 页 共 4 页

西安城墙修复以来,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次。秋高气爽,游人如织,那些花花绿绿的各色皮肤的人们,是在探索历史的沉积,还是在抒怀今天的感想? 站在12米高的城头上,南望终南山、北眺渭河水,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尽收眼底。

城墙内——秦砖汉瓦藏城廓

按照规划,城墙之内,禁止修建高楼大厦,西安古城的风貌才得以保存。城墙里墙根下,一条条古老的青石板铺成的马道绕城一周。这里没有躁动,没有喧哗,唯有的是沿街店铺散发着古老的幽香。

第 5 页 共 5 页

篇六:《[游记]游西安古城墙》

[游记]游西安古城墙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回姥姥家过年的时候路过西安,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

{游明城墙心得}.

我们买的门票背面介绍说,这座城墙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城周有观敌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马道,有垛口5984个。城外有护城河,四门跨河外设有吊桥。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墙。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这次我参观西安古城墙收获真大呀!

篇七:《明城墙导游词》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南京明城垣及中华门城堡。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防御工事,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屏障。我国有长达三千年的建城史,全国共计有两千多座城池,南京明城垣无疑是中国现存古城的经典代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城墙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城墙保存较完好,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统治下的“集庆路”,改名“应天”,他听取了皖南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前后共花费21年的时间兴建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城池。

当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墙的时候,共用了黄金600万两,如此巨大的造城经费一部分是由国库所拨款,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江南的富户摊派的。据说仅江南首富沈万三一人就认领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费用。

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垣,动用了江南五省152个府县大约20多万工匠,城墙共用城砖大约3.5亿块。这些城砖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五省。之所以向这些省份征集城砖,是因为五省都属长江流域,运输城砖比较方便。大家请看,这些城砖的规格大致为长40cm、宽20cm、厚10cm、重约20kg。每块砖的侧面都刻有烧砖工匠、制砖地点、提调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烧制时间等字样。为什么要在砖上烧制如此多的信息呢,其实,是为了实行责任追究机制,防止用不合格的城砖影响造城的质量。在明朝建城时,这些城砖运来要经过重重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城砖,可以按照名字退回重烧,数次检验不合格,不仅要追究烧砖人的责任,还要对监造官员、提调官员加以治罪。正是因为采取了如此严格的责任制,才使南京明城墙历经600多年的战火依然保留完好。今天我们在已经出土的城砖上发现了多种字体、城砖上的字数最少的只有一个“万”字,最多的达69字。

南京城墙的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都城建设时期,主要是对六朝和南唐以来遗留下来的部分旧城加以整修和扩建,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与凤阳中都并建时期,对旧城垣维修加固,并向北拓宽到江边;第三阶段是集中力量大规模建造阶段,在此期间改造聚宝、三山、通济等城门;第四阶段是南京城墙建造的后期,这时开始修建了外廓,夯土筑城,周长百里,有外城门十八座,是南京城的又一座屏障,1393年外廓才全部竣工。

朱元璋从1366年开始兴建南京城,城墙直到1386年才完全合拢。中国古代的城池一般是“棋盘式”四方形的格局,而南京城垣打破了传统建筑中轴方位对称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负山绕水;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墙形成高城深壕,从军事实战的需要建造明城墙。明城墙形状“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多边形,也称为“葫芦形”。

南京城由四座城池组合在一起,即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早已毁坏,唯有高大的京城任然屹立不倒,所以人们便把京城称为南京城,明代南京城周长33.676公里,现存长度大约为24公里。城墙的高度一般为14-21米,城基宽度约10—24米,顶部宽约4-9米;城墙上分别建有200多座屯兵的窝棚和13616个垛口,这些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它是作战时的掩体,也称为箭垛。{游明城墙心得}.

城墙修建时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采取沿“岗陇之脊”筑城,利用山体,将制高点掌握在手中,既利于防守和攻击,还可以省时省料,缩短工期。

城墙构筑了坚固的城基与墙基,由于南京地质比较松软,承担不了城墙的压力,就在城基底部采用井字形木构架桥转移法处理地基松软地段,城基的下部大量采用巨型条石为基础,上部砌城砖,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汁、蓼草浆、石灰、细沙、桐油拌成的夹浆粘合。这种夹浆砌墙坚固无比,明城墙之所以600多年不倒,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内十三,外十八,城门栓子向外插。”这句南京的谚语正好说出了南京的城门数目。南京城十三个城门可以用清朝吴敬梓的歌诀来说:“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阜,仪风(定)淮清(凉)到石城”,瓮城有一瓮、二瓮、三瓮;外郭设门18座,由于外廓的城门多是由黄土夯制,民间俗称“土城头”,因此没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门;但如尧化门、麒麟门、仙鹤门、安德门、江东门等仍旧做为地名使用。

为了防止雨水对城墙的侵蚀破坏,南京城垣的城墙顶部用砖砌成外高内低的斜坡,城墙两边内侧有水槽。在女墙上,每间隔60米,就设一个出挑70cm的石水槽,将城墙上的水排到城内石明洞,再由排水沟将水排出城外。这个排水系统同时也可以将城内地面涝水排出城外。

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华门便是这十三座城门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门原名叫“聚宝门”,因为正对着城南的聚宝山而得名,1931年因修建中华路,更名为“中华门”。这门上的三个字,还是蒋介石的手书。

南京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北有长江天堑,唯有正南面是一片开阔地,中华门成为重点防守之关卡,地势极为险要。

中华门城堡南北长129米,宽118米,占地16512平方米。它由一座主城门、三道瓮城、两条马道、27个藏兵洞组成,高大的内城墙将城堡内三座瓮城相连,形成“目”字型封闭格局。城堡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登城的马道,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

现在我们进入中华门城堡内,大家可以亲身感受瓮城的精妙结构和实用价值。瓮是一种装东西的容器,口小肚大,中华门城堡就如同这样。在古代,当发生战争时,一旦敌军攻破城门,拥入城内,守城的士兵就放下瓮城城门的千斤闸,迅速降落的千斤闸切断敌人退路,将敌军困在瓮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从马道迅速登上城墙,守兵可以居高四面向下攻击,或万箭齐放,或礌石滚木齐下,令进入瓮城之中的敌人无处逃生,歼敌于封死的瓮城中,恰如“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如果第一道瓮城不慎失守,后面还有第二道、第三道瓮城,终将攻入城门的敌军全军覆灭。

中华门城堡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门为双扇铁皮包裹的木质大门,非常坚固。城门的门洞内设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虽然不存,但通过门洞两侧的闸槽可以想象到当年千斤闸的规模,大家请看,门洞两侧从底到顶宽20厘米的石槽就是当年设置千斤闸的长槽。那么,如此沉重的闸究竟如何来控制呢?原来,每道瓮城上正中原先都设有绞关车楼,楼内有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利用绞盘车可以轻松的控制闸的升降,可惜的是,现在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与绞关车楼均已毁,在第一道城门的中层,正中间的藏兵洞洞底,还保存着一对千斤闸绞关石柱,从这里可以窥知千斤闸的机关原理。

中华门瓮城共有27个藏兵洞,可以看到在第一道城门的门洞两侧,各排列着三个较小的藏兵洞,城门上中层则有七个较大的藏兵洞,坐南朝北一{游明城墙心得}.

字排开,中洞最大,面积大约300平方米,可以容乃千人。在东西两侧的马道下,还各有7个较小的藏兵洞,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兵洞平时可供士兵休息和存放军用物资。战时可用于藏兵,总共能藏兵3000人。这些藏兵洞在战争期间对于军需物资的储备和兵源的设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城门中层的藏兵洞内辟有城墙的建造展以及明城砖的部分实物陈列。

中华门城堡在军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对守护南京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战役在这里发生,1853年太平天国洪秀全率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的一次次激战、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江浙联军司令徐绍桢指挥部队与张勋的清军殊死搏斗、最惊心动魄的是1937年12月在中华门发生的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唐生智率领守军88师顶住了日军30多次进攻, 60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用血肉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

站在城墙上南面看到南京著名的雨花台景区、古长干里遗址、外秦淮河,西面还有沈万三故居、北面有夫子庙、内秦淮河等诸多景点,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看看。中华门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八:《周末游荆州古城墙随感》

周末游荆州古城墙随感

对于初来荆州的任何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恐怕要数荆州古城墙了。远远就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和对它的期待。这是一段古老的城墙,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感,我尤其喜欢!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砖城,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6座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北大门两处有城楼。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周末和男朋友从古城小东门附近登上古城墙。这一段城墙保存较为完好,高高的垛墙让城墙显得蔚为壮观。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

沿南城墙向西行,刚走出几百米,垛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游明城墙心得 参观明城墙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