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名人故事教学策略》
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策略研究
名人故事类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章类型。此类文章常常讲述名人成长、成功的经历,侧重弘扬逆境成长、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四年级上册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四年级下册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五年级上册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五年级下册的《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钱学森》,六年级下册的《莫泊桑拜师》等都属于此类文章。这类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名人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闪现出人物伟大的人性光辉。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精神的鼓舞,播下智慧的种子。名人故事类文章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写作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特色鲜明,值得学生细细揣摩、品味。
一、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文体特征
1.人物形象鲜明。名人故事同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名著故事、历史故事、成语寓言故事等同属于故事类文章。这类文章在编入教材时,考虑到教材的典范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数经过修改加工,一般主题集中,故事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而名人故事是写人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件集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或伟大精神。或执着、或刻苦、或坚持、或爱国一篇文章只注重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即使牵扯到其他人物也是为了表现名人来展开故事情节,或者从侧面烘托名人品质,体现名人个性。因此,此类文章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名人一生中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写作时根据要表现的人物特点或品质,(即根据文章的中心)从人物一生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其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如为了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选择了她学习阅读、学习说话的典型事例来写,为了表现谈迁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他两次编写《国榷》的典型事例来写,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选取了他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写。
3.注重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往往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通过这些细节,能见微知著,凸显人物精神。每一篇名人故事文章中,都有体现人物个性或品质的典型细节,用这些细节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由于这些细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且是人物独有的,与其他人物丝毫不雷同,所以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名人故事类文章中常见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是名人故事类文章常用的方法。如《钱学森》一文,作者就是重点通过人物简洁、朴素的语言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短短的两段语言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远大的报国志。
②行动描写。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描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品质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詹天佑》一文,这样写道:他亲自带着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
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段行动描写,充分体现了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工人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精神的背后饱含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③心理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或坚定、或犹豫等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遭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司马迁有一段心理活动,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段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坚定执着的司马迁形象。
4.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就是“点”上的详细描写和“面”上的概括性叙述有机结合。这样的写法既能让人对人物有整体把握,又可以让人很真切地了解人物事迹中的细节。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具体数据概括写了谈迁20年来的心血,这是“面”上的叙述;还写了他为了抄一点史料,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是“点”上的描写。在第二次撰写《国榷》的过程中,作者以点带面,选取了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孤灯写作几幅画面来写,充分体现了他多年来艰辛的付出。再如《郑成功》一文,作者详细记述了他收复台湾的经过,简要介绍了他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叙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郑和远航》详写第一次远航过程,略写二——七次远航,详略得当。
5.有特定的人物活动场景。即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更能凸显其性格特点或高尚品质。如徐悲鸿是在受到外国学生嫉妒、讥笑的情况下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詹天佑是在外受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内有中国人民的满心期望,自然环境无比险恶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寺内的断垣残壁,头顶的皓月当空、耳边的山风呼啸,都是李时珍活动的环境。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也只有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人物形象才越发高大。
6.语言精炼生动,条理清楚。名人故事类文章大多没有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但语言生动形象,遣词造句精当贴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类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些是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为主线叙述的,如《小草和大树》,有些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的,有顺叙、倒叙等等。如《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时珍一天中所做的事情。《钱学森》一文则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名人故事类课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一个“例子”,用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线性提高的,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例子”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名人故事类课文与其他文章一样都是例子,都承载着这些任务。
2. 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崔峦老师在第七次、第八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分别提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是针对语文教学只关注内容,忽略形式,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言的。名人故事类课文更容易陷入内容分析式的泥潭,很多老师一味地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至于课文丰富的言语形式,独特的文本结构,多样的表现手法往往被老师们忽视,很少关注。当前,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滋味,领悟富有特色的表达,积累言语范式和言语素材,习得终生受益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应该是每位语文老师深刻反思的问题。
3.从关注“怎样教”到关注“教什么”。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转变。王尚文先生说:“应当引导学生去学习经典的、起码是优秀的汉语作品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说得简洁一点,就是一篇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而不仅仅是它表达了什么。”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位文学大师的话当然不是针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的,但当我们细细品味时,似乎觉得再没有哪句话,能如此言简意赅的阐释出阅读教学的真谛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读懂文本内涵,让学生也成为文本阅读的有心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文本内容绝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我们去提炼筛选。关注言语形式,关注如何表达,关注文本相对于其他文本体现出的独特训练价值。
4.内容学习与言语形式感悟有机融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如果阅读教学过分地关注言语形式,关注文章是如何表达的,他们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言语形式的感悟必须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内容的学习中。表面看是情节的分析,实质上是对言语形式的关注和玩味;表面是人物形象的剖析,实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表面是内容的理解,中心的体会,实质是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的具体策略与优化路径
遵循学生阅读的特性,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名人故事类课文的教学,必须在“走进”与“走出”之间寻求统一,寻求平衡,寻求融合,以人物形象、典型事例、语言特色为基础,为媒介,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人物,理解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性情,丰富积累。
(一)聚焦典型事例的理解
阅读名人故事类文章,学生最关注的是人物的事件。人物有着怎样的经历?事情如何进一步发展?结果怎样?既然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在这里,我们教学时首先要关注典型事例。
1.梳理文章条理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条理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名人故事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人物的典型事例,有的文章加上开头结尾即组成全篇。所以只要抓住了人物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如《郑和远航》一课,我们先引导学生
关注第一次远航写了哪几个场面?理清“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除了写第一次远航的过程,还写了什么?让学生了解还略写了二——七次远航,结尾点出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聚焦典型事例,梳理文章条理,简洁有效。
2.核心问题引领
名人故事类文章看似简单,没有什么难理解之处,但要真正让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名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师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我们可以提出一两个核心问题,提纲契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在此过程中落实言语训练。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然后以核心问题引领学习。
师:李时珍为了察访药材已经在外走了好几个月了,一天,他和弟子因错过客店住进了一座古寺里,夜晚师徒俩生火谈话,仔细读读他们的话,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段话让我最感动。
师:这句话道出了李时珍的心声,大家能读懂他的心声吗?
生:李时珍为了寻访药材,长时间在外奔波,十分辛苦。
生:李时珍虽然长年奔波,生活艰辛,但是他觉得只要修订好《本草纲目》,让老百姓得福,自己吃再多的苦也愿意。
师:那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呢?
接下去学生默读文章,从吃得苦,行的苦,住的苦,笑谈吃苦等方面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情怀。在此过程中,用换词法揣摩“啃”和“吃”的区别。用比较法揣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两个四字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凝炼及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李时珍品质的作用。
3.重点词句带动
有的文章只要抓住了几个重点词句,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诺贝尔》一文第六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什么是毫不气馁?(一点儿也不放弃){名人执着的例子}.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从哪儿读出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
(3)6、7这两段文字写得很概括,然而承载了诺贝尔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伤痛!我们再设身处地地想想读读,一定会把这个词语的内涵读得更加丰厚。比如:当读到实验室化为灰烬时,要想一想,实验室里还有什么也化为了灰烬?(设备、资料、研究成果、所有付出的努
力与投入)当所有这一切都没了时,诺贝尔还有什么?(信念、决心、理想)
(4)你看,我们从这里读到了毫不气馁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但只要信心、信念、决心还在,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这就叫设身处地地想。仿佛我们就是诺贝尔,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联系课前搜集的资料,设身处地再读读想想,哪句话让你感受到诺贝尔的毫不气馁是多么令人钦佩?
(5)指导朗读:毫不气馁就是遭受“弟死父残”的深悲巨痛仍能化悲痛为力量;是遭受邻居、政府的责难却能顶住压力、嘲笑不被打垮的韧性;是在经历几百次失败后仍不放弃的坚定决心
(6)就在这不放弃的坚持中,诺贝尔向着自己的理想挺进——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围绕“毫不气馁”这个关键词,从细处着手,圈划批注,通过“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读,设身处地地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思维走向深入,引领学生发现词语背后的意思。整个过程,理解词语与感悟文意紧密结合,指导朗读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读其文,感其情,悟其神,得其法,一举多得。
(二)聚焦人物形象的感受
感受人物形象是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的重要内容。紧扣具体事例的描写,在品词析句中,在判断评价中,让人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心中,这形象是鲜活的,高大的,决不是标签式的,而且整个感受的过程必须是多层次的语言实践训练。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领悟语言表达都是离不开“读”的。首先,就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情感来说,在朗读中,形象会越来越饱满、情感会愈来愈丰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那景、那情就在眼前。有时候,费尽心思的语言表达,却比不上一番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情感。可以说,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过程,读是以一贯之的首选策略。其次,文本中的言语形式、言语素材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们是紧紧附着在具体的内容之中的,是文本内容一点点地把言语形式显现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言语形式的过程,离不开文本内容,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把言语形式的外在特点,如总分总的构段形式,特殊的句式等,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有时候,通过朗读,又可以把言语形式的内在秘妙,如前后对比、侧面烘托,话里有话等,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2.资料补充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补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成就资料,其他名人或历史典籍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资料,可以丰满人物形象,深化对事件的认识。如学习《二泉映月》,插入阿炳坎坷经历的资料,小泽征尔对乐曲评价的资料,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阿炳虽历经磨难仍充满了对音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创
篇二:《放下例文》
放下
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所谓放下,大概就是指对那些身外之物,无关的利益纷争置之不理。有时候,适时地放下,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智慧,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超然。(阐述破题,引出观点。)
人生在世,总会有很多羁绊,很多重负。事事在意,事事执着,可能会给自己增加无谓的负担,平添无谓的烦恼。这时候,我们需要放下。放下代表着解脱,它能让我们更加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该放即放,无需眷恋。(简要分析为什么)
曼德拉放下仇恨,把怨恨留在身后,也解放了自己。当年,曼德拉因反对种族压迫而入狱,饱受摧残。当他出狱当上总统之后,在就职典礼上,却恭敬地向当年虐待他的看守致敬,这一举动令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放下怨恨,宽容了别人,也释放了自己。(正面举例分析放下的作用)
事事在意,不懂得放下,以冷眼面对冷眼,世界只会变得更加盲目。现在世界上纷争不断,大多出于互相报复,不懂得放下。911事件之后,美国为了报复袭击
者,借打击恐怖组织之名,出兵伊拉克。逞一时之义气,报一时之怨恨,但也使自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难以抽身,更令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到处树敌。所以不懂得放下,可能会令自己得不偿失,作茧自缚。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大奸大恶之人,只要放下恶念,依然有成佛的可能。但是如果执迷不悟,心中恶念不放,自然也就跌入万劫不复之地。一念菩提,一念地狱,皆因是否懂得放下。(反面举例分析不懂得放下的后果,正面举例分析对比)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却不能轻易放下,而要敢做敢当,坚决拿起。18个路人面对被撞的小悦悦,竟然都没有停下脚步,伸出援手,而是放下了恻隐之心,这是他们的可悲,也是社会的可悲。企业为了逐利,制假贩假、黑心棉、地沟油、毒大米层出不穷,皆因他们放下了企业的良知和责任。因此,道德、良知、责任…..这些人性的光芒,我们万不可放下。(辩证分析)
世界著名的武术家、演员李小龙曾说过: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放下其实也是在清空杯子,它能让我们内心变得更纯粹,而让我们有更大的度量去容纳这个世界。放下那些该放的,拿起那些该拿的,方是真智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不放下
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不放下,意昧着坚守,不放弃,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奔跑于自己的方向。欲成大事者,须有不放下的精神。(阐述破题,引出观点)
人生路上,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行走,有的人走到了理想的终点,但有的人却半途而废,放下了那些最初的梦想,因此兜兜转转,一事无成。轻易地放下,代表着放弃,遇难则退却,遇挫则消沉,这样的人难有一番作为。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不放下,不放弃,才能一路奔跑向前。所以,凡事勿轻言放下。(简要分析为什么)
不放下,坚持到底,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成名之路充满艰辛。他写的歌因曲风怪异,多次被人拒绝。但是他没有因他人的拒绝而轻易放下他的音乐追求和创作理念。正是因为这种不放下的执着才令华语乐坛多了一位新天王。正如他所说:“我为这一天,努力了20年,在此期间,我从来不曾放弃。”因不放下而与众不同,因不放下而成功。所以,不放下,再坚持一会,可能会拨得云雾见青天。(正面举例分析需要不放下)
凡事轻易放下,大多一事无成。西楚霸王项羽当年被围垓下,突围至乌江,本可“江南子弟多才俊,卷土
重来未可知。”但他在现实困境面前,却轻易地放下了当年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最终选择了自刎乌江。一代霸王,终成千古遗憾。同为战败者,越王勾践却从来没有放下过复国强国的理想,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反败为胜,成为最后的强者。成功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荆棘满布,坎坷崎岖,我们不应轻易放下最初的梦想。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但是度过那段最黑暗的时光,也许就会迎来那灿烂的朝阳。不放下,坚守梦想,执着追求,会离成功更近。(反面举例分析轻易放下的后果,正面举例分析对比)
不放下,代表的是坚守,但是有时候,不放下也有可能代表着盲目固执。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本应痛定思痛,忏悔改过。但是很遗憾的是,日本有些右翼分子却死不悔改,抱着“大日本帝国”的虚荣心不放下,否定战争,美化战争。近期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令人尊敬的的民族应该是能放下私念、贪念、恶念的民族。盲目的坚守,固执的不放下,只会更加暴露一个民族的丑陋。(辩证分析)
成功总在风雨后,面对风雨,我们需要具备不放下的精神,坚守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但对于那些风风雨雨,我们也应坦然面对,俗话说:拿得起,也要放得下。(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后记:高三作文如何训练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问题。笔者作了一些尝试,试图在作文模式上寻找一些突破,根据既定模式进行写作训练。
放 下
握紧拳头,你抓住的只有空气;张开手掌,你便拥有了一切。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渐渐地,我们发现,要抓住的太多,手却只有一对,要想拥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们仍未学会放下,我们会放不下流逝的时间、缘尽的感情和曾经的爱。它们,如同指触的流沙,指间的轻风和手心的雨丝,你放下,便收获释然;你放不下,却也留不下,只剩下无尽的痛苦与哀婉给你作无用的慰藉。
朋友,学会放下吧。放过它,也放过你自己;安慰自己,也成全了它。
放下,有三境界。
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劲,它越痛却吸得更紧,最终只能在火中蜷缩自己炽热难熬的身躯,化作一阵云烟,渐远渐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
篇三:《《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学习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名人执着的例子}.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语言文字,不只是单纯语言的问题,“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这说明语言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认识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朱光潜 先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板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 朱 先生却独发新见,反其义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们主要从评价鉴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学 习朱光潜 先生的鉴赏方法。下面打开课本。
二、课文研习(22分钟)
1.研读文章的1—2段。
明确:改得好,他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问: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们也不妨对他这两段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误? ⑴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⑵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也 “智者千虑”,会有“一失”,说明用好语言的确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和鉴赏是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上面我们的做法,不妨来总结一下: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 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
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 朱 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2.如果第1-2段是从“句式上的选用”方面来评价鉴赏的,那么课文第3—4段呢?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段——简笔与繁笔
问: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2.读文第5—6段。
问: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评价?
推敲的故事——练字。
小团月诗——字的联想意义。
问:这些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完成板书:
咬文嚼字
1.独立思考
2.实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4.充足储备
三、课堂训练(18分钟)
1.“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2. 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请分析《菊花台》歌词,看黑体字的句子好在哪里?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拟借代;联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课后作业
继续进行“咬文嚼字”的课外活动,自找美妙的生命体验。
设计自评:
这堂课将传统的“教课文”,改为“用课文教”,体现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课文学
习的过程中读、研、总、习、拓,层次清晰。教学中突出了能力培养,即从课文中得方法,在运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篇四:《第16周国旗下讲话:坚持不懈》
第16周国旗下讲话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尽人皆知,但孙悟空学艺的经历却鲜有人关注。事实上,孙悟空学艺的经历从独自登筏,飘过东海,遍历南赡部洲,再飘西海,游访西牛贺洲,仅仅找师傅就花了近十年之久。入得师门,经七年冷修,三年慧修,终得大法。前后历时二十年,比起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历程更久远,更悲壮,更艰辛,更曲折。剖析这一段经历,孙悟空学艺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一、目标明确:学艺目的为自己和猴群久住天人之内石猴在花果山水帘洞前的勇敢一跳,为众猴们找到了一个洞天可以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成就了他美猴王的地位。美猴王享乐天真,不知过了几百年后的某一天,因远虑将来年老血衰身亡,不得久住天人之内而烦恼,探索脱困之法。
二、途径清晰:实现目标的途径是访佛、仙、神圣,学长生不老术在猴群中的通背猿猴提醒下,美猴王认准了向佛、仙与神圣三者学不老长生术,躲过阎君之难的途径。
三、过程曲折,坚持到底,绝不放弃
1、下定决心。美猴王采纳了通背猿猴的建议,马上就下定了决心,“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到佛、仙与神圣,学长生不老之术。
2、行动第一:说干就干。美猴王让群猴们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了点果品之类的当粮食。工具简陋,干粮有限,但阻挡不了美猴王行动的步伐。
3、无畏无惧,意志坚定。两次独自飘洋过海,惊涛骇浪,生死相搏。第一次飘东海,美猴王独自登筏,尽力撑开,一个人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飘洋过海,借连日东南风,从东胜神游飘到南赡部洲地界。第二次是在南赡部洲寻访了近十年后未果,美猴王行至西洋大海,思考哪里能找到神仙。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于是调整了访仙的方向,独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再次登岸以后,访寻多时,他见到了一座秀丽的高山,林麓幽深。美猴王不怕狼虫,不惧虎豹,勇敢地登上山顶。
四、最终成果:达成目标,不老长生学成归来的美猴王荣归故里,剿了占据花果山的混世魔王,在幽冥界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把猴属之类,只要有名有姓的全部勾销。实现了自己修仙成道,与天齐寿,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的目标,也为猴子们争取了最大的长寿机会,完全达到了外出访仙佛神圣者的目标。
启迪孙悟空学艺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这个传说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高强本领不会凭空得来。从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角度来看,最好的学员就是那些愿意付出艰辛和努力,更要有为众生脱困的使命和责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经由清晰的实施途径,高效的行动力,并注入无比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格、持久的毅力,还要有谦虚心态和学习力,当然还要一个一等一高手导师能指
点迷津。这些都是孙悟空学艺成功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成就大业者不可或缺的成功之道。
其实这样的例子也同样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镇运动会上,杨蓉蓉、严羿超同学的1500、800米决赛,两个小姑娘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最终我为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俊雅同学在镇阅读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与她平时坚持阅读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1、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