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代挽联大全 农村挽联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

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

– 1 –

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3、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

– 2 –

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臵。

例: 沉痛悼念 ××× 同志

友××× 敬 挽

×× 恩 师 千 古

学生 ××× 拜 挽

悼念××× 仙 逝

邻里××× 哀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女儿 ××× 泣 挽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4、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

– 3 –

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古代挽联大全}.

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

– 4 -{古代挽联大全}.

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好的挽联概莫能外。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

– 5 –

篇二:《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

作者:章明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

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的《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卢植的《郦文胜诔》等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其体例大致为:“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

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 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毛泽东诗词——祭文·祭母文

祭文·祭母文 1923年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篇三:《悼亡勉生的哀挽联》

悼亡勉生的哀挽联

——郑华玉

“挽”,又作“鞔”,牵引之意。古代,牵引丧车(灵车)前进时所唱的哀歌叫“挽歌”,据传从明朝起,哀悼死者的对联就叫“挽联”。“挽联”的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其内容之实在,感情之深沉,文辞之悲切,诗韵之浓郁,都在其他类型对联之上。

挽联,一般都写得悲愤痛切,语挚情深,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生者的意愿。孙中山挽秋瑾联:“江户失丹诚,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毛泽东挽续范亭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何遽死!有云水胸襟,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思”。何香凝挽廖仲恺联:“夫妻间,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挽联,因死者身份而异。如,挽夭折者:“花落水流;兰摧玉折”;挽女性:“绮阁风凄伤鹤泪;瑶阶月冷立鹃啼”;挽男性:“海阔天空忽悲西去;乌啼月落犹望南归”;挽父母亲:“深厚未报惭为子;饮泣难消欲断肠”;父已先亡,挽母亲:“严父早逝恩未报;慈母别世恨终天”;挽祖父母、外祖父母:“想见音容云万里;思听教训月三更”;挽岳父母:“半子无依何所赖;东床有泪几时干”;挽师长:“一生献忠贞南山松柏长苍翠;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芬芳”;挽朋友:“平生风义兼师友;来世姻缘结弟兄”;挽烈士、功臣:“只有父母思娇子;从无人民忘功臣”、“多少人痛悼斯人难再得;千百世最伤此世不重来”。 不少挽联,既哀悼死者,又激励后人。一九五O年,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题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寥寥数语,把鲁迅先生的生平业绩、品行道德和作者的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九六二年二月,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台北逝世,有人赠挽联一副:“胡复何言,当年假设太大胆;适可而止.来生求证要小心”。采用“凤顶格”巧将学者姓名嵌入联,又把胡适的名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也嵌入联中,半文半白,亦庄亦谐,虽含揶擒调侃之意味,却无恶意中伤之用心,读来令人击节赞赏,回味无穷。1 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举国悲恸万分。太原市群众在大街上悬挂一联:“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上联以“有”排比,下联以“无”排比,从而歌颂了周总理的丰功和美德。当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花圈如山,白花似海,挽幛林立,其中有这样一副挽联:“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耀二十世纪;八一侣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联语高度颂扬了周总理“顶天立地”、“赤胆忠心”的功德伟操。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不幸牺牲,毛泽东和朱德联名为追悼会写了

一副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讴歌先烈,教诲后人,笔酣墨饱,气势立见。1938年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 3周年,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毛泽东撰写的挽联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日: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1946年7月,著名爱国志士、教育家陶行之突然逝世,沈钧儒老人挽以联句:“面对如此世界,正需大家合力撑住,奈何舍我侪远去?遗下许多事业,皆是吾公一手创造,最难安后死存肩!”沈老以“大家合力撑住”来说明救国之法,以“难安后死存肩”来勉励活着的仁人志士,从而更加深了人们对死者的悼念情思。被江泽民赞为“文化和友谊的使者”的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戈宝权教授,2000年5月15日逝世。其家乡江苏省东台市市委、市政府送的挽联是:“笔耕译林足堪世界表率;致学毕生实乃梓里楷模”。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友朋也来电吊唁,其中有:“中外文学因缘研究,独领风骚冠神州;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屡获殊荣垂千秋”等挽联,表达无限的敬仰和追思。

有的挽联,挽中有讽、哀中有骂。清人刘诗亮在光绪、慈禧的讣告传到成都时,他作联挽之,意颇泼辣;“洒几滴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联意极为不恭。解放前,湖南有一教员丧妻,他自书挽联:“穿也愁,吃也愁,我把你苦死了;儿不顾,女不顾,你比我快活些。”死者比活者“快活”,字里蕴藏着多少辛酸!作者在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情况下,以饱含血泪的笔墨写就了这副挽联,无疑是一封对蒋家王朝的控诉书!陕西礼泉县某村梁氏父亲去世,老母病危。而梁家三个儿媳却为丧葬费先争后吵,最后撕打得皮肉出血。文人粱兆丰以此拟了一副挽联:“父辞世,母病危,热泪盈盈;儿痛哭,媳争吵,血迹斑斑”,横批是:“血泪俱下”。写好后让人贴于门口。三子见联,均觉羞惭,各自规劝妻子。这副挽联平息了一场风波。

还有的挽联写得独具匠心。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后,张学良冥思苦想了三天,写了一副挽蒋介石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短短16个字,也难以说清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徐懋庸挽鲁迅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把两人的特殊关系和徐懋庸的特殊心情写得维妙维肖。北京青年挽闻一多联也写得别具一格:“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两句话在上下联中反复出现,上联的“一个人倒下去”,指的是闻一多,表达青年们对他的怀念;下联“一个人蜘下去”,暗指蒋介石,表达青年们誓志推翻蒋家王朝的决心。

篇四:《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

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的《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卢植的《郦文胜诔》等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其体例大致为:“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

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 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此为政府文牍。见于私人文翰的,则有曹操的《祭桥公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

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贻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此为正式以“祭文”命名的开始,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且追述“临时戏笑之言”,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这种写法,打破了以往常规,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使用,而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哀祭文除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至情文字,大大增强了这一文体的抒情气息。这一时期的名篇,诔辞有曹植的《王仲宣诔》、阮籍的《孔子诔》、潘岳的《马督诔》、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等;哀辞有上述曹植的《金瓠哀辞》以及陆机的《吴大司马陆公少女哀辞》等;吊文有祢衡的《吊张衡文》、王粲的《吊夷齐文》、李充的《吊嵇中散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祭文有王珣的《祭徐聘士文》、陶潜的《自祭文》、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孔稚圭的《祭外兄张长史文》、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等;还有用辞赋体写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赋》、潘岳的《悼亡赋》、江淹的《伤爱子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在这些各体具备的作品中,与前代相比,亦有所不同。其表现在内容上的,因本期战争迭起,叛篡频见,统治者在夺得权位后,多思正名以自固,故出现了以政府文告形式书写的哀策文。如曹丕的《武帝哀策文》、王珣的《孝武帝哀策文》等,实为古“诔”与哀辞的混合体。而一般知识分子,则感时

伤世,或托古喻今,对人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

祭吊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人物,本可慷慨陈词,而本文却低回想象,怅然系之,涂上一层迷惘徬徨的伤感色彩。而表现在形式上的,由于本期骈体垄断文坛,一切文牍书翰,风行骈四俪六。如梁萧纲的《祭战亡者文》:

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沾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自没,讵辨名传。

可见当时连祭文也骈偶化了。同时祭文的格式也进一步趋于完备。如东晋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开始为:“惟太元六年龙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试守豫章太守殷君谨遣左右某甲奉清芗合,一簋单羞,再拜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具体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就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格。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骈体形式渐微,散体文字时新。只是由于赋体、骈体接近于诗歌,尚有利于表达感情,所以哀祭文除散体之外,

篇五:《写作素材 古今名人挽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写孔子)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于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写孔子)

3.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写孔子)

4.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写荆轲)

5.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信陵君祠)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悼屈原)

7.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写屈原)

8.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悼屈原)

9.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

10.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11.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写项羽)

12.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写项羽)

13.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写张良)

14.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写韩信)

15.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写许慎)

16.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写王昭君)

17.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陕西苏武庙)

18.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19.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武侯祠)

20.心悬八卦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成都武侯祠)

21.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成孚足千秋。(悼诸葛亮)

2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三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悼诸葛亮)

23.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遍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写诸葛亮)

24.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写关羽)

25.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湖南桃源县陶渊明祠)

26.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27.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颂李白) ’

28.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写李白)

29.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写李白) ,

30.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写李白)

3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成都杜甫草堂)

3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为杜甫题)

3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写杜甫) 。

34.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为生民请命,恫鳏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写杜甫)

35.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写杜甫)

36.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37.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苏州虎丘白居易祠)

38.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洛阳白居易墓联)

39.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洛阳白居易墓联)

40.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写韩愈) ’

{古代挽联大全}.

41.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悼沈括)

4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悼范仲淹)

4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曩不孤。(悼欧阳修)

44.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悼苏洵父子)

45.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写苏轼)

46.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写于谦)

47.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写于谦)

48.理冤狱关节不到,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写包公)

49.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浙江杭州西湖岳坟联)

50.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坏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写岳飞)

51.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写岳飞)

52.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为辛弃疾题)

53.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稼轩祠联)

5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悼李清照)

55.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写李清照)

56.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写陆游)

57.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欧亚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写成吉思汗)

58.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为蒲松龄题)

59.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写蒲松龄)

60.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写归有光)

61.改革衣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彩金之妙,天下文明。(写黄道婆)

62.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写郑成功)

63.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坑志,方知海外有孤臣。(写郑成功)

64.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扬州史可法墓)

65.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坏故土,还留胜衣冠。(写史可法)

66.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写史司法)

67.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68.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孙中山挽秋瑾)

69.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写秋瑾)

70.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载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写孙中山){古代挽联大全}.

7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写孙中山)

72.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悼鲁迅)

73.旷代天才,回荡当齐马赛曲;炎黄后胄,激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代挽联大全 农村挽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