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五年级上册复习作文题材 (5000字)》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评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看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jù pà líng hún dào qia y?u hu? jǐn shan
( ) ( ) ( ) ( ) ( )
二、读拼音,用“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1)坠(zuì zhuì)落山涧 排山倒(dào dǎo)海
(2)民族英雄个个顶天立地,从不低头折(zh? sh?)节。
经过了这么多的磨难(nàn nán),毛泽东一颗为党为民的心人人皆之。
三、词语大本营
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4分)
惊心动( ) 力( )狂澜 ( )不犹豫
再接再( ) 夜以( )日 不容争( )
希望他以后能
2
3
a
b
c
句子:经过他( )地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请另写两个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 (2分)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3分)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即使??也?? 、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 )愤怒,( )悲哀。 、( )鲸的体形像鱼,( )它不属于鱼类。 、( )困难再多,他( )会完成这项任务。
四、按要求变换句子。(3分)
1、中国的汉字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成陈述句)
3、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缩句)
五、本学期学了不少的古诗词,请把你最喜欢的一首默写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4+1=5分)
六、根据下列语境,诉说你的真情。(4分)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辉煌令我们无比自豪,可是却在短暂的时间内被可恶的侵略者给毁灭了,此刻你最想说:
2、通过学习,大家对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一定有了很深的认识和了解吧,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扬毛泽东,你会说:
七、本学期你参加了哪些语文活动,请选一个作答。(2分)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回答问题。(15分){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篇二:《地震中地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的生命的故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给人无限启示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此,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本课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采用“促情悟读、让真情涌动”的教学方法和“品析词句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学法
1、找 找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
2、读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对话与交流感悟中进行。而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情感,其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以此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品、去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形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呈现人性之美。
八、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渲染情感 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动直观的现场视频会牵动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情形,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二)以疑引读 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想想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三)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
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抓住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的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第一部分: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朗读感悟,文本对话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在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2、重点品读,引领真爱
从“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 第二部分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
(1)角色朗读,情境感悟
细细品读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让学生为儿子的镇定、勇敢和坚定所打动。
(2)深入情境,探究学习
当父亲找到出口,让阿曼达出去的时候,他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再次研读,回扣中心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阿曼达这样做呢?再次回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同学。父亲是了不起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中的文字“激情交流”,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读写结合 让爱延伸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我出示图片,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笔尖流淌,记录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五、感受真爱 升华情感
欣赏小诗,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再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父爱的伟大,再次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爱 儿子
信任
了不起!
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信任能够开启生命的大门,让我们都能拥有爱,获得爱的力量,再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复习引入
师: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浏览并回忆课文,简单说说。 (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回答: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
师: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
三、新课学习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咱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验感受。
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快读一读书。
(生自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应找到: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这里,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营救儿子;学生读到消防队长说这里很危险,随时会发生大爆炸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看。
(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自己试试。谁来劝? (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
师: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
(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不论发生什么──
(生接着读。)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重点二:第十六自然段:
师: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爸爸,是你吗?){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师:儿子是怎么喊的?
(学生朗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师生对读至最后一段。)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
(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
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笔。)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
师: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
重点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师: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
四、小结
师(展示课文插图):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
(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设计思路】
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为使学生入情入境,我选取我国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导入新课。为突破重难点,制作了展现地震场面的视频短片。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
篇四:《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单元的一篇课
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教学方法
以疑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六、教学流程:
1、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读、写、概括。
2、品读感悟、以读代讲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3、亲临其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当时父子的伟大。
4、读说结合:让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
5、限时作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一、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爆炸 瓦砾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重点强调“洛杉矶、瓦砾、爆炸”的读音
2、听写词语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轻歌曼舞、疾病、
爆炸、瓦砾、砸开、颤抖
根据预习反馈,重点指导书写“墟、爆、砸、颤”
3、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反馈,高婧同学能抓住故事的精髓,用简练的话概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主要内容: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精讲点拨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默读划记、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区。)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a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板书:挖 b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c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你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读自悟,)
d质疑: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e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师板书:不论""总""
f教师渲染氛围,引导说话:
篇五:《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赵敏-高密市康成小学》
五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执教:赵敏
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
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创造了人间奇迹,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学习新的生字词;通过各种读来领悟为什么这是对了不起的父子等等。根据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学习的权利。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图片,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根据文本特点,我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在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领悟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关键: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
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我适时地安排了想像练习:父亲在挖掘废墟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为了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我播放了歌曲《生死不离》,表达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我顺势引导:是什么让儿子做出了了不起的决定。再一次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也是父爱的力量。
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一名男生读父亲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其余同学读学生家长、消防队员、警察劝阻的话:
学生家长(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1(男):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员(齐):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1(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齐):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1(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地震空前的巨大,损坏程度是极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六、教学流程:
篇六:《-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设计方案模板》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概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初步学会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能在课前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能够合作探究学习,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价值观的取向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亲情深。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力求通过情境创设,极力烘托情感,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 教师借鉴人教版的和自制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
2. 投影仪和大屏幕。
3. 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废墟下的阿曼达450字}.
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
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
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课件出示】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反复读读第二句,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
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任务的艰巨)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
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
5)师生分角色读——【课件出示】
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渡: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
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的情境渲染,让学生想象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的伟大)
8)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课件出示】板书:坚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延伸“爱”
过渡: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课件出示】
1.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
2.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写出你的感受。
2.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地 震 中 的 父 与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