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学会看病,评课 学会看病ppt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学会看病》评课稿章海玲》

略读课文莫忘语文实践

——《学会看病》评课稿

章海玲

今年,我聆听了五年级段叶佩飞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这堂课,受益匪浅。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思想,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老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努力构建一种富有教学实效的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围绕“导读”检查预习——紧扣重点问题展开探究——立足文本进行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谈谈听了这堂课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独特感受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叶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由读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学生一边默读课文,画出感触最深的句子,一边做批注,并写上体会,最后学生共同分享收获与体会。老师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师: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分享你的读书体会,你的收获。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含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正如德国教育家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教语文,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词语时,叶老师做得非常好,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师问: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猜猜是什么意思,猜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生:可能是按照说的做。按照图纸说的去选马。

师:哪个字是“马”的意思。(骥)

师:骥,是好马,良马,千里马。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还有个典故呢! 读好故事后,学生就明白了“按图索骥”字面意思指按图上画的去寻求好马,比喻办事拘守教条,不知变通。老师再布置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图索骥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老师告诉学生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这也是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学生又学会了一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本领。

再如理解“忐忑不安、雪上加霜、沙漏。”品析重点句子:“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她雪上加霜。”“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对于这些词语和句子,叶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做到了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意文兼得。

例如重点词“坠”的教学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把“坠”换成“跌”“掉”怎样?

2、这里的坠给它组个词(坠下、摇摇欲坠、坠落、坠毁)

3、给你什么感觉?(恐惧)

4、小结:从坠字可见母亲是多么担心孩子。

5、小练笔: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分一秒过去了,母亲会担心什么?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 ,她越想越害怕。请你写一写她的心理活动,注意写具体,细腻,那就更好。

让学生借用句式扩展课文的情节,想象母亲的在这两小时里的忐忑不安,再通过激情朗读,母亲那种坐立不安,为孩子无比担忧和对自己深深谴责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发起对文中母亲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这份情感。

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的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的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通过练笔,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三、教给方法,学会批注。

{学会看病,评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叶老师在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叶老师让学生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复杂心理的句子,紧紧抓住母亲

感情变化这根主线,母亲由“决定—犹豫—后悔—忐忑不安—勇气”指导学生学习了“顺藤摸瓜”学习法。

师:让我们沉下心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在你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批注。 学生通过写批注可以感受母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三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

叶老师为了再次引导学生感悟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母亲开始变得忐忑不安这句话,引导学生写一写二度批注。

{学会看病,评课}.

叶老师是这样给予指导的:在理解母亲的心理活动变化时,如果句子中有这样的词语时,就把它圈出来,如果没有,就在句子边写上简单的几个字。这是批注方法之一。之后要求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并拿优秀学生的批注展示,给予示范。让学生明白在精彩句段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推测作者的意图,可以是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这是批注方法之二。

在阅读时圈点、写话,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体现,古今名人几乎都善于做阅读批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得怎样,有没有效果,看看批注就知道了。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们做批注,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那么,小学生在阅读时如何做真正有质量的批注?老师该如何实实在在地教孩子做批注呢?叶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四、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课文学完,叶老师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重点,推荐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剥豆》,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

总之,叶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导”、“学”得当,“收”、“放”有度。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认为在让学生分享预习收获和自主探究这两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可能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交流的面也会更广些。

篇二:《非连续性文本《学会看病》教研活动议课表》

教研活动议课表

篇三:《学会看病 课堂实录》

曹鸿飞《学会看病》课堂实录

执教:曹鸿飞 整理:王娟

本课视频地址/Article/rjb/yw/wnjs/fgfgd67/201201/20120108212449_34187.html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0课 执教年级 四年级 设计理念 因学设教,化教为学,还学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浏览等方法,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还原感受,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不愿意”交叉描写打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3、通过互文阅读,自主建构,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时将“愿意”与“不愿意”交叉描写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认识到母亲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学会看病,评课}.

教学构想 一、残忍吗——引发认知冲突

n 朗读词语,借助“按图索骥”感知课文大意。

n 朗读词语,引发对母爱的质疑,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新的阅读期待。

二、赞同吗——直面阅读初感 默读课文,思考:你赞同还是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直面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随机指导。

三、愿意吗——品悟母亲内心{学会看病,评课}.

n 作为母亲,她到底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母亲前后心理变化的句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按照句式来说理由。

n 相机重点学习第22段,体会母亲内心的矛盾、斗争与煎熬。

n 课堂练笔,借助“倚”字将母亲愿意与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心理煎熬再次凸现,相机为母亲为何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倾吐理由。 四、残忍吗——感悟母爱真谛

n 互文阅读,对比发现两篇课文的共同点,强化本文叙述表达的特点。

n 互文阅读,感悟母爱真谛,理解“聊胜于无”。

n 再读词语,认识到母亲“残忍”的用意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母爱真谛。 教学实录:

一、导入直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会看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由词入文

师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生读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按图索骥

师:从字面上猜词义

生:""

师提示骥是好马,讲述“按图索骥”的故事。

师: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快速浏览

生:儿子按照以前的路线找到看病的地方

师:是以前的路吗?

生:是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先别急着下结论,默读课文,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

课件出示

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1、2、3、""

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1、2、3、""

师:理由越多越好,找到的同学在思考一下,理由充分一些。 交流:

生: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学会独立""

生:伟大的母亲让孩子在挫折中完成,独立""

师:有没有不赞同""

生:孩子疼,自己也心痛,陪他就不用煎熬,""

生:毕竟还是孩子""

生:应该先带他看一次,""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的母亲,文中的母亲到底愿不愿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事情,找母亲心情的句子,读懂愿不愿意。 出示课件:

划出母亲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他的想法。 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2、我怎么能够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你?

师:可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母亲的心情如何。 师:母亲的耳边有个声音说

生读“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师:又有一个声音说

生读“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一个声音说读

师:还有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有一个声音坚定地说读

师:一直有两个声音在响齐读 师: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一直在母亲的心里煎熬,读读这段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哪个词写出母亲愿意不愿意煎熬,写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的批注 生:忐忑不安写出母亲的煎熬"" 生:艰涩写出对儿子不放心""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读 师:费力地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时间的煎熬 生:犹豫不决的心情 师:有没有不懂 生:收缩成一团是什么意思 师:写出了什么 生:疼痛

生:沙漏坠入心房是什么意思

师:把“坠”换成“跌”“掉”怎样

生交流

师:这里的坠给它组个词

生:坠下

生:摇摇欲坠

生:坠落、坠毁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恐惧

师:这个坠给你的感觉是

生:小小的沙漏坠入心房就像飞机坠落,陨石坠落,母亲心里的不愿意

师:请看

出示“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师:还好,2个小时过去,母亲听到脚步声,没来前母亲一直在煎熬,哪个词写出母亲愿意不愿意的心情

生:终于

师:母亲开了门,倚在门上—— 说些什么 生写话

孩子""

生:孩子,你舒服点了吗?摸了摸儿子的额头

生:你别怪妈妈狠心,妈妈想让你变得坚强

生:孩子,如果再有一次,我不会再让你一个人""

生:要在暴风雨中""

师:这件事情过去了,还发生了一件事,快速读《剥豆》。找出一样的地方。

三、读选读课文《剥豆》

篇四:《《学会看病》听课记录(091013岑村陈力)(1)》

华景小学教研记录

篇五:《《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文档》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衢江区实验小学 丁丽娜{学会看病,评课}.

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与要上一堂汇报课,九月份刚开学,我就接到了这一通知,时间是十二月份。{学会看病,评课}.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应该上哪篇课文呢?我粗粗浏览了一下语文课本,最后锁定在《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我认为,看病是孩子生活中都有的经历,上起来可能比较好把握。于是我就开始了备课之路。

《学会看病》这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挺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专家早就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指导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根据这一原则,我备课时把课文分成两块,一块是让学生体会母亲的狠心,一块是体会母亲的心里变化,应该说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磨课。

在五(2)班上完了,自己感觉整个流程还算顺畅,但细节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年级组老师给我对大的忠告就是:自己说的太多,评价语太单调,不够自然。

我知道这是我上课最大的问题。怎么办?我就向年级组的每位老师请教,该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在年级组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进行了多次修改,多次磨颗,每一次上课,每一次评课,都让我收益匪浅,我作了如下反思:

第一次试教,我有了以下反思:

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太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抓心理描写,感悟母亲的心理矛盾这一环节抓的点太多,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抓得过细,且教学过程中主次不明显,有点面面俱到,设计上与精读课文区别不大。

二、听课教师的感觉是教学环节很多,教师牵得很辛苦,学生跟得很辛苦。但母亲的心理矛盾仍未体现出来,且语言训练重点不突出,缺少些语文味。

三、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收益不多,只是“就文论文”,语言上提升不快。

第二次试教,我的反思:

一、能抓住文章的两大板快:母亲的狠心、母亲的心路历程。但是,在时间分布上过于均匀,没有重点突出母亲心理变化,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内心的那份纠结。另外,在分析母亲心理活动时,教法过于单调,学生没有新鲜感,因此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听课教师觉得上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老师的评价过多,老师还是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三、学生感受: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母亲的内心想法,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作者为何能把母亲的心理变化展现地这么好,学生不明白。这就说明老师在教学时对于句子的分析不够到为位。

经过六次磨课、评课,在最后一次试教后,我对自己、对文章都有了新地认识:

一、略读课文一定要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争取一课一得。

《学会看病》主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所以,我上课是就把主要时间放在后一板块,重点分析儿子离开家后母亲的心理路程。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到课文中找并写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在班上交流。学生找得不仅全面而且感受深刻,我在教学时也不仅仅让学生说为什么,更要让学生说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么细腻地表达。在课堂上分析母亲内心变化时,我就抓住“艰涩”“像沙漏一样——”这样的词句让学生体会,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母亲的内心,而且学会了自己展示身边的人和事。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么多次的磨课、评课,我真正认识到了以往教学的不足。以往的课堂我总是一人霸占课堂,学生说的很少,他们都是在埋头苦记,只是机械地记而已,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现在我明白了,课堂要让给学生,老师只是个引导者、点拨者,切勿让自己成为课堂的霸主。

三、课堂评价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游戏中的奖励一样,对他们起着极大的吸引力。好的评价语及时、中肯、真诚,让学生能从中获取成就感;不好的评价语,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处于沉闷、被动的处境。

这次磨课,让我收益匪浅。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带着这次上课的收获渐行渐远。

篇六:《在全省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评课》

在全省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评课:13个关键词

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特级教师 赖正清

今天上的6节课,其中3节略读,2节精读,1节选读,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你要很好发挥小组的作用。它里边肯定有一个“头”,就是组长。这个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小老师”。由小老师来布置组内成员的学习,不仅小老师自己在成长,而且他在引导组里的同学学习,比我们一个老师在上面去引导呼唤全班这么多的学生,效果大不一样。 第二,学习单。我们的课堂教学,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把学习要做什么事情,公开地打印在纸上,再发给学生,让孩子与老师共同参与进行学习。这个在我们今天课堂上,有好几节课都体现了。这当然也得感谢衢州的新世纪学校,对学习单使用比较习惯。不然的话,就算你老师用这个办法上课,可能学生还不适应。

第三,课文导语。略读课文到底做什么事?就是导语里边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事。这个不好省去。

第四,梳理。有好几节跟人物有关的课,利用三角四角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老师跟学生一起,采用直观的曲线图表示事情的起伏曲折;还有的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这些都是把握角色、梳理内容的好方法,高年级可以经常用。 第五,批注。高年级应当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做一些旁注。不需要去静态传授批注的什么“学法知识”,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对课文文字加圈加点,在旁边加上批,加上注,慢慢地形成习惯。这样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高段。

今天的6节课,这些共性关键词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语文教学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二、从个性关键词看每节课特色

今天的六节课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按上课顺序看:{学会看病,评课}.

第一,重方法。汤金波上的《学会看病》,我觉得他在这堂课里边,更多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学会略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对课文每一段都面面俱到。而课文的提示语告诉我们,要抓住课文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第20自然段正好既有语言又有心理。汤老师就以这一段作为一个例子,与学生一块学。然后,总结这一段是怎么学的,这是“举一”。后边的几段的学习就是“”反三,让孩子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己学,然后汇报。这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学会略读”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不知道到略读课文该怎么做,通过课文来示例,关注的是方法,这是“学习略读”;还有第二个层面是“运用略读”,就是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来读课文,关注的是结果。

第二,显规律。周亮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尽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但是,也需要有主次,显规律。他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圆明园的建筑上, “主”就在圆明园的建筑,“次”就是圆明园的文物。周老师发现圆明园宏伟的建筑部分,语言规律很明显,运用的是“对应”的方法。我认为最合适的说法是“对举”,教学过程可以略微修正:作者写圆明园的建筑举了很多例子,举了哪些,“举”就出来了;是怎么举的,是对应着举,就是“对举”。根据课文“对应”的特点,周老师安排了很好的的练笔活动——写圆明园的文物。这样练笔的内容是课文的——写珍贵的文物,练笔的形式也是课文的——“对应”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的那本《语文练笔策略》曾经讲到“就地取材”。“材”是文本里边的,“形”也是文本里边的,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快,这是非常有效的练笔。

3第三,明课型。洪峰老师上《金色的脚印》,大气、粗略,我认为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好的导向。略读课文如果还要细抠语言文字,细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标点,就不太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洪老师的课大气,一是交代学法,总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引导概括:一个片段概括出“引狗”,然后学生自学,将概括的内容如啃木桩、做窝、调虎离山等,自己写卡片展示在黑板上,目的是梳理故事的内容。我们知道解读一个文本有八个字: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如果说精读课文是八个字的话,那么略读课文着重在四个字—

—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少管或不管。除非某篇课文的遣词造句非常有特点,很有特色,一般情况不管。二是学生做主,选读课文。在梳理了故事内容之后,洪老师就抓了“哪个情节你认为最不寻常”这样的开放题,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提炼“最不寻常”(不是最感兴趣),这既是信息的提取,更是情趣的体验。三是聚焦细节,引发争辩。略读课文教学也需要有细节。明显消瘦的老狐狸咬铁链苦心解救小狐狸,是文本中的一个感人片段,“如果是你,铁链解还是不解?”洪老师让学生要用文本的依据来说明,不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解还是不解”,不在乎那个结论,而在乎的是怎么紧扣课文,在乎的是争辩能力。所以这一课是略读的典范,谋篇布局,信息提取,情趣体验、争辩能力、寻找依据等都在其中了。

第四,减环节。徐华军老师的《苏七块》,是一篇课外教材,取自苏教版。苏教版不定位精读略读,我看徐老师是按精读课文教学的。课文是写奇人奇事的,徐老师采用了四个步骤:一是词语交流,二是你认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填表,三是梳理人物关系,四是你认为最奇的地方圈画朗读。这样就把故事的结构、主要内容、精彩之处拎起来了。比较复杂的东西经老师一分解就简单了。高段需要这样的提纲挈领。

第五,巧梳理。李求宝老师的《蒙娜丽莎之约》,老师一上来就:写这幅画的是哪几段?一读,明白是5、6、7写这幅画。那么剩下来的呢?剩下还有1到4;8。那1到4肯定是一部分,8是另一部分。李老师将课题做了这样的分解板书: 这是抓住中间来突破两头,这样把这篇略读课文的结构梳理清楚,这是略读课文的应有之意。此其一。其二,这篇文本的主题肯定要表现这幅画,这幅画主旨是“微笑”,略读课不能脱离主旨,李老师就是抓“微笑”。其三,从表达的角度解读怎样的微笑,李老师也分解很透彻透:总的是“看到+感受”,具体又分为“分开表达”“融合表达”两种类型。其四,练笔也是紧扣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用“微笑”这一部分表现的形式,写课文前面三处“队伍”里各种人的不同感受,内容和形式都取自课文,练笔就有实效。

第六,会解读。祝晓军老师执教《看戏》。课文主角是梅兰芳,但是课文写他并没有几句话,更多写的是观众,大量的篇幅都是观众,这是文本的一个特点,是扣住“看戏”题目的。课堂教学凸显了这个特点。当然,这节课重点是解读观

众。课文写观众一个显明的特色,就是把观众,把那个场景比作大海,所有的过程都写成了大海的变化。正因为有这样的解读,才有课堂上“大海”的变化曲线图,观众和场景的变化一目了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按照我的想法,一般可以上成略读,甚至老师的“教”可以更简单一些。

三、再提醒两个关键词

第一,朗读。很容易——忘记,似乎可有可无,内容丰富了,朗读就少一些,教学设计有些内容没有,才拿朗读补充。朗读不能少,很重要,这个关键词要强化。

第二,忍痛割爱。世上美文千千万,教材只选一二三,教材佳句千千万,教学只选一二三。今天的略读、选读似乎还没有痛下杀手。把你认为喜欢的割掉,把你最喜欢的留下。

(本文是赖正清在2013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大会评课发言)

篇七:《新教师及上挂学习教师汇报课》

新教师及上挂学习教师汇报课

简 报

第 期

铜仁市第二小学 2013/11/20

11月20日我校新教师及上挂学习教师进行汇报课 ,由熊校长、滕主任主持,全校教师积极参加这次活动。活动中,是由在我校上挂学习的韩群老师带来的语文课《自选商场》和新老师代玲老师的语文课《学会看病》。

课后,刘校长、熊校长及听课老师对上课的新老师进行了评课。

此项活动的开展:

1、 进一步加强了我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

2、 有利于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使自己

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 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

深入。

4、 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

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篇八:《务实中不乏创新,评判中不失和谐》

务实中不乏创新 评判中不失和谐

——记我组的一次教研活动

大榭第一小学高段语文教研组组长 吴学军

【活动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文教处提出的“立足课堂,深化课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全区主题教研活动,也为了认真执行学校制订的以“有效性教学”为抓手的教学工作计划,同时也为了使暑期开展的“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得到后续延伸,因此我将本组2010学年的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为“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略读课文的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题,是因为我发现老师们对略读课文这一课型的教学存在较多的困惑甚至误区,当然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普遍存在。而高段语文基本每单元都有一至两篇略读课文,其数量与精读课文相当。显然,如果我们能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些规律或者抓手,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略读课文的有效性教学就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且是当务之急。

{学会看病,评课}.

主题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思考活动的方案。本着务实严谨的态度,我将主题活动的时间定为一年,坚决不走过场,我希望老师们在求真、求实的教研中获得切实的提高,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因此,我制定了“三步走”的活动方案:第一步,组织教研组成员学习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理论,并且每人上交一篇学习心得;第二步,观摩学习优秀经典的略读课文教学视频,如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和《与象共舞》,并要求每人撰写听课反思;第三步,以课堂教学研讨为阵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次教研活动就是处于整个主题教研学习的第三阶段。

为了让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我特别注重评课的过程及质量。为此,我特别设立了“主评”这一环节,每次活动事先指定一至两名主评老师,要求围绕主题对该课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并在课后整理出评课稿。诚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因为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由于主评按照轮流制,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能轮到一次。因此,这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

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与学习机会。评课的过程一般是先由执教者说课与反思,然后主评老师评课,接着大家自由评议,最后由组长或专家进行总结性点评。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31日下午

【活动地点】:听课地点:403教室;评课地点:三楼会议室

【活动内容】:吴学军老师执教五上略读课文《学会看病》

【活动过程】:

下午第一节课是听课环节,先由我在403班执教五上的略读课文《学会看病》(因五年级已上过该课,故借班到四年级)。因是略读课文,所以我用了一课时就把该课上完。基本过程是:小诗导入,设置悬念;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母子对话,感受“无情”;品味母亲心理,感悟“有情”;补白儿子心理,理解母爱;小诗首尾呼应,升华母爱。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比较还原法来帮助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特色(大量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关注,使学生认识到心理描写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意识。

接下来第二、三节课是最重要的评课环节。照例先由我进行说课反思,我在会上向大家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意图说明,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比较还原法。应该说,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果然,主评胡淑君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课:“吴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接着,她对我的这堂课概括出“合理取舍,重点突出”、“读悟结合,激发情感”、“读写结合,深化主题”这三个亮点,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注意到她评课时能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这一主题,有较强的课型意识,同时还能结合前期学到的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点评,可谓有的放矢。最后,她话锋一转提出了质疑:“但课总是有缺憾的,由于这是五年级的课文,吴老师因种种原因把它放到四年级来教学,而定的教学目标还是五年级的水平,因此有的地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接下来的自由评议中,大家围绕“五年级的课文放到四年级来教,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五年级还是四年级”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既

然学习的主体是四年级的学生,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符合中段四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有的认为“这堂课是吴老师为五年级学生设计的,只不过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只好临时找了四年级的学生来演绎他的教学设计”。说实话,我当初设计教学的时候,的确如后者所说,是为了呈现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根据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供研讨、解剖的案例或标本,以使大家在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之路上走得更远。所以我内心更倾向于后者,而对前者的观点不以为然。

正当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专家徐晓鸣老师发话了。她清了清嗓子,先是肯定了我的课中的几个亮点,如略读教学的意识比较浓;板块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比较有效;读写的体验比较强化,比较适时地设计了练笔;语文本体的语言点比较准确。最后针对大家刚才争论的问题掷地有声地进行了她的总结性发言:“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完美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而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提高的过程。五年级的课放到四年级去上,要降低难度。”这话出自专家之口,犹如警钟长鸣,听来震耳发聩。是的,我明白自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学习的主体换成了四年级的学生,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实施也应作相应的修改。看来,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无疑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

【活动反思】:

纵观本次教研活动,有以下成功之处:

1. 务实中不乏创新

教研活动能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比较务 实。无论是前期的理论学习,还是优秀教学视频观摩,包括中后期的研讨课开展,都跟略读课文有关。研讨课一律选用略读课文来上,评课的时候,老师们又有较强的课型意识,能着眼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去评判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如此,评课的过程也很务实,不搞花架子:执教者的反思、主评老师的评课、大家的自由议课、组长或专家的总评,评课涉及到组内的每位老师,而且有详有略、有点有面。尤其是“主评”这一环节的设置,更是评课过程中的创新之举,在我校教研活动中开创了先河。

2.评判中不失和谐

既然是教研活动,肯定会有评课。王崧舟老师曾对评课者的心态进行过独到精辟的归类,分别是“坐着评”、“站着评”、“跪着评”、“骑着评”这四种。以此来观照我组的评课,既没有以对手的心态对待之的“站着评”,也没有只知叫好、只知听从、只知悦纳的“跪着评”,更没有只知叫阵、只知反对、只知瞪眼的“骑着评”。我们是“坐着评”,从从容容,坦坦荡荡,或赞赏,或称奇,或意会,或困惑,或质疑,或建议,一切以朋友的心态对待之。如本次活动中,大家并没有因为我是教研组长而照顾我的面子对我进行全盘肯定,而是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这说明老师们具有学术研讨的严谨态度与独立人格,虽有评判又不失和谐。这是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的基础与可贵之处。

3.专家引领,指点迷津

新课改是一条未知的路,为了避免走错方向,请专家学者指点迷津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高段语文教研组无疑是幸运的,学校帮我们定期聘请原宁波市语文教研员徐晓鸣专家来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引领语文教改的方向与重点,帮助全组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本次评课活动中,大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时候,作为专家的徐老师高屋建瓴地发表了她的看法,“一语惊醒梦中人”,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专家的引领,不仅提高了全组老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使一些老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业务的骨干或者教育管理的能手。

篇九:《听新教师汇报课语文课堂的几点感悟》{学会看病,评课}.

渔洋小学语文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小结

从11月3日到11月7日,学校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新调入教师第一轮汇报课活动。教导处、教研组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各位授课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本着教有所感、教有所悟、及时总结提高的原则,为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本次汇报课的目的是:

1、给新进入我校的教师以展示自我搭建一个平台。

2、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能初步了解新进入我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

3、新教师上汇报课这一活动,使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备课、组织、讲授、操作、学法指导上有所提高。

4、评课老师的点评,让新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5、新教师的汇报课能够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化、秩序化同时达到提高新教师业务素质的目的。

二、表现的突出特点:

1、新教师能够积极大胆展示自已的教学思路,个性十足、特色明显、力求使自己的授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陈泉汐老师的《学会看病》,既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启迪,又领悟了“母爱”的真谛,感受到了帮与不帮都是爱。陈夏天老师的《蜜蜂》,从实际出发,把识字、组词、造句的教学贯穿始终,一节课学生是热火朝天、乐此不疲。

2、教学观念体现,特别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突出主体,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教学双边关系进一步趋向合理,师生关系逐步和谐,教学民主得到了体现。李明彦老师的《长城》一课,课前充分让学生预习,整个课堂可以说是一点就通,甚至是不点自通。可见课前的工作做的很多。老师、学生准备都相当的充分。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一是课件设计得非常好,有时代感,体现出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配合严密,恰到好处。比如彭海月老师的《爷爷和小树》一课,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自然流畅的教学用语,加之课件与教具的有效配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气氛,起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4、各位教师能充分利用无课时间,进行学习、交流与提高。有老教师、青年教师,更多的是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渔洋小学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悄然而生。

三、几点建议和要求:

1、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 这次教研活动我所见到的教师大都是在教教材,没有进行很好挖掘教材资源。都只是停留在原始的知识传授上,不能“举一反三”不会“牵引”。都是在“授人以鱼”没有做到“授人以渔”。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认为,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不管是英语教学,还是音体美教

学,都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在内涵上有两个层次:一是课堂情境,一是讨论情境。所谓课堂情境,是指应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型所特有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危小敏老师的《酸的和甜的》,左丹丹老师的《哪座房子最漂亮》还有郑铋君老师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课前创设情景的导入与授课内容脱节,体现不了导入的作用,都缺乏必要情景创设,因为学生只有首先入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这是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谓讨论情境,是指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以设疑激发兴趣,引导求知欲,形成讨论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郑铋君老师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节课的讨论情景就创设的得体、自然,而不是为了课堂的无谓“热闹”而作秀。还有几位教师的课,特别是讨论这一环节,基本上就是“假创设”,毫无意义。这里我要说的是:讨论方式可多种多样,或问或答,或选择重点发言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使气氛活跃,切记不要为了所谓的“热闹”而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

3、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样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4、要注意处理好“好学生”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个别好同学回答问题不断,后进生则一个问题也不回答,这就是个体差异。这里的个体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组学习中,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发表意见,而反应慢的学生则呆坐一旁默不作声,甘做“听众”或旁观者。这种差异势必就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并告诉组长要团结带领本组成员,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关注,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合作。

5、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还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知识是无限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与学历是绝对不成正比。

6、切实做好板书,这里我只谈板书应该注意的几点: A、 板书要为教学服务B、 板书要简洁扼要。C、 板书要完备美观(写好字)。D、 板书要有启发性。这次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一手粉笔字实在不敢恭维,真的要注意自身基本功训练了,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树立一个学者的形象,而不是一个“草莽”的形象。

7、强化组织教学工作,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能动性,稍一不慎,他们便开始了各自的活动,我行我素,根本不听你老师在说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组织教学这一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及时地给予调整,以保证教师输出的教学信息能准确地传输给每一个学生。不能“你上你的课,他搞他的事”。这次教研活动,特别是低年段的教师普遍都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

第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美的课堂导语,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比如陈泉汐老师的《学会看病》一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如彭海月老师给小组还有个别同学画红花、发红花,等等。

第三:修炼完美的教态。

所谓教态,就是教学姿态,正确的教态是庄重大方,亲切自然,热情奔放,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我是优秀的,我是值得信赖的,我的举手投足都是值得你们去模仿、去效仿、去学习的。这样的老师才有吸引力嘛!切记不能扭捏作态,不知所云,畏手畏脚把老师的自信搞所剩无几。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谈到这里。

敬爱的各位教师,我们渔洋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新教师应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 ,认真对待每节课,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有所提高,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2014.11.17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学会看病,评课 学会看病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