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
彩石镇宅科小学 李忠奇
一、指导思想:
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
二、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三、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主题:
以手抄报创作为主,课程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生活类和实践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认真动手做事的能力,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在活动进行时将手抄报调查创作与折纸创作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以及热爱生活、实践生活的能力为主题;如:家庭小档案调查,母亲节贺卡,好看的动画片等等。
生活类主题1:爱护我们的环境
分主题:1;认识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标志
2我们与动物交朋友(爱护动物)
3污染水的坏处(我们应该怎样做)
4认识砍伐树木的危害
方案1;
爱护环境卫生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校园垃圾就开始伴随着学生的校园
生活,它给班级、学校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三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建议学生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学生以真实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的:
(1)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 关注校园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 思考校园内存在的垃圾管理问题,找出解决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和策划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我们身边的学生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制定计划,实施方案。
(3)各小组全员参与策划活动,并作好记录。
(4)谈谈活动的感受
四\活动过程: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有小纸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问:垃圾从哪儿来到的?
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垃圾哪有家啊?还是让它躺在地上吧!”随手又丢在地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述说自己的意见。
3、揭题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家在哪儿的问题”。出示课题。
小结: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次活动的内涵,找到活动的生长点,使生活矛盾与学生“已知”知识产生碰撞。这样,以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中。
二、选择 合作
1、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
(1)校园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2)校园垃圾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
(3)同学们面对垃圾是什么态度?他们是怎么做的?
(4) 垃圾是如何收集和怎样运出校园的?
(5)我们可以怎样处理校园垃圾?
(6) 校园垃圾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2、制定研究计划。自由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
评析:生活垃圾的来源、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让学生调查校园垃圾的情况,意在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自由组合成
篇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撰写建议》
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撰写建议
据省教育研究院下发的“关于举办2014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包括“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和“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两部分,撰写建议如下:
一、主题活动案例之“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撰写说明
1.关于省文件的相关说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下发“关于举办2014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 “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主要是学生实施和完成的某一主题活动完整过程描述及实践成果,应包括题目、背景、目的、过程、结果、交流评价与反思、教师点评等。”
2.“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的框架和内容要求
(1)题目
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
如:“走进中秋节”主题活动研究报告。作者可以是学生个人或者是学生活动小组。
(2)活动背景
选题要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以学生为叙述者,阐述选题的背景,可从选择该主题的原因谈起。例如可以这样写: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我们时常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后来听人说,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文化、历史和现状开展了探寻。
(3)活动目的
学生陈述开展该主题活动的目的。比如说,学生开展了以《饺子文化知多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表述:
我们希望了解饺子的历史与传说、饺子的品种及饺子的营养成份,学会如何做饺子……
(4)活动过程
学生陈述活动过程,可以从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汇报展示阶段等活动层面展开。 活动准备阶段:描述学生讨论选题过程,可从制订活动计划、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准备活动工具、材料等方面谈起。
活动实施阶段:主要讲述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参观、访问、制作等)的过程,阐述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组织形式、内容等。做到过程叙述清晰,有条理。
汇报展示阶段:描述学生的展示内容,如学生的设想、方案、心得、作品等。汇报展示的形式有辩论会、汇报会、展示会、竞赛,等等。
活动结果
学生陈述自己通过研究,发现、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5)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
(6)教师点评
指导老师进行总体评价。可以就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本次研究活动的意义以及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提升等方面做出点评。
3.撰写建议
(1)必须是真实开展的主题活动。
(2)学生是主题活动研究报告的作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撰写。
(3)确保主题活动的代表性与完整性,可以有重点活动的镜头回放,如:组员是如何讨论的、某次小组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4)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使用评价。
(5)报告中要有学生活动材料、成果的展示,还有重要阶段、重要活动的照片。
(6)以上“框架和内容要求”我们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说明,但真正撰写“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时并不采用用表格的形式。
二、主题活动案例之“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撰写说明
1.省文件说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下发“关于举办2014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针对该主题活动教学而撰写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切合实际、结构清晰,体现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性。”
2.“教师教学设计”的框架和内容要求
(1)题目
“××××××”教学设计
(2)主题的提出
对活动主题提出的前提和研究基础等活动背景进行一个简述,展示活动实施的意义及教师对活动主题的认识深度。可以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中发展出来的研究主题,学生层面中围绕自我、自然、社会三个模块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主题。
(3)活动目标
(重点)
活动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活动目标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描述具体的活动行为目标。也就是说,具体目标的设计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并通过行为动词来体现。应具体清晰,切忌虚空和宽泛。
(4)活动条件
即主题活动实施中可以整合、利用的与主题相关的各方面资源,可以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根据本校本地实际,点明计划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人、财、物等)。对在活动中可能需要的物资、经费等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
(5)活动方案
设计(重点)
活动方案设计可以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展示与总结阶段中作简单的时间规划(含活动时间跨度),并在规划中体现活动资源的分配与六课型的应用情况。例如:
1.准备阶段:结合活动需要,实施选题课、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等课型。确定活动小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2.实施阶段:实施方案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等课型。就开展什么活动、指导的内容、运用的策略,乃至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作整体的设计。
3.成果展示与总结阶段:规划成果展评课型的实施方式与内容形式。
(6)活动管理和评价
包括指导学生活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的一些管理、评价的手段或工具,例如活动所需的各类表格等。
(7)活动预期成果及思考(重点)
预设活动将取得的成果,并指出本次主题活动的意义与特色(亮点),以及对开展活动的思考。
3.撰写建议
(1)“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是针对某次主题活动的整体的全面的设计,不是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2)对活动阶段的说明要具体清晰,采取的教学策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对活动过程作多种可能性的预设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3) 以上“框架和内容要求”我们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说明,但真正撰写“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时并不采用用表格的形式。
本建议文稿的总策划与定稿者:市教研员陈碧瑜老师,参与编写人员:李淑霞、潘东城、陈妙兰、苏志坤、黄柳艳、张亚芳、陈丽华、许红等市学科骨干老师。在此特表鸣谢! 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 2014年3月10日
方法指导课的四步四策略
作者:李淑霞来源:莞城中心小学发表时间:2014/9/30 22:24:24访问次数:228
一、模式构建
在2012年,我市开展推进中小学“高效课堂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市207所学校参与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受到了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在“高效课堂”方面也在不断探索。
我校作为实验学校参与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陈碧瑜老师开展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是以课题实验学校为基地,指导教师深入进行课程实施的研究与实验,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六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六课型分别是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成果展评课。我校着重对“方法指导课”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学生要学会运用方法,教师就要有效地指导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是方法指导。教师的方法指导贯穿学生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的方法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方法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方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虽是开放性的,但仍离不开课堂,并且应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学会合适的方法和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探究方法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重要而且必要。
二、实施过程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流程设计为:问题切入——方法示例——练习运用——总结提升。下面对流程进行分解说明:
在方法指导课的课堂上使用的策略为:
(一)方法指导须与具体活动相结合
活动方法的集中指导,不等于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讲授,应当利用学生的具体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方法指导。能贴近学生的活动实际,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方法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对方法指导的需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方法的价值,激发学生学生方法的需求。教师可以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方法,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对某种活动方法的认识进入方法学生的情境,例如从学生的活动方案中涉及到的活动方法入手,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感受到自己对其了解不深,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三)引导学生经历寻找方法的过程
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不管是哪一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告诉学生方法是什么。但忽略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更没有合作和分享,不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深入掌握,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要加强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性探究,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四)指导学生对方法进行归纳提炼
在学生讨论交流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让学生对方法的认识由经验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
三、实施效果
方法指导课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活动的进程上好方法指导课,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方法的强烈需求,充分让学生经历探寻方法的过程,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方法,高效的方法指导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效的方法指导课更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实践,但它不是学生纯自主、自发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是前提。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而方法指导课无疑能很好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效的指导以及高效的课堂效果尤为重要。
(二)高效的方法指导课有助于学生提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当学生自己去选题、计划、实施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索取知识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利用大量的资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的实践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方法指导,可以使指导的效益最大化。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课上学到了方法,为课后的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高效的方法指导课更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最终都将走上社会,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与他人合作共存,而这种种能力和技巧都需要学习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问题,学会交际,学会与他人合作。一堂堂方法指导课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能力,既获得“鱼”的同时,也学会了“渔”。
四、结论与反思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高效的教学方式转变,转变的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整理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练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6题)
1. 课程目标1.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三章一节)
2. 总体目标2.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三章二节)
3. 学段目标3.是指某一学龄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三章二节)
4. 总括式表述4.所谓总括式表述就是指不分段落、只用一段话将活动主题具体目标表述出来。
5. 列点式表述5.所谓列点式表述就是指将活动主题所涉及的目标要点分列出来。(三章三节)
6. 研究性学习6.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四章一节)
7.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7.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8. 人的身心发展8.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是指身高、体重、各种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思维、创造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等。发展特点是: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五章一节)
9.“知识与技能”目标9.是指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绝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与能力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五章二节)
10.“过程与方法”目标10.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仅强调学生亲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如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测量、分析、比较、评价等学习活动,而且还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强调让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各种发现及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应用的方法等。(五章二节)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1.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更关注他们情感体验和态度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真正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促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完整的人生经验,从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五章二节)
12.“全员参与”12.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参与的机会,从而得到发展。(五章二节)
13. 体验13.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体验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个别性,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内心感受与理解,内在省察与反思。
14. 总体规划14.是指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比较长的一种计划。(七章一节)
15. 系统分析法15.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系统分析法就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安排活动的相关要素而进行的活动构想或策划。
16. “多元智能”16.“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着七种相互联系的智力,即语言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七章一节)
17. 情境分析法17.所谓情景分析法,就是指学校围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如学校规模、地理环境、硬体设施、教师资源、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地方资源等,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会点与威胁点,全面把握课程资源现实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七章一节)
18. 联想生成法18.是指学生通过联想,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并鉴别或比较他们的重要性,生成许多有联系的事物的方法。更确切地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七章二节)
19. 头脑风暴法19.是较实用的一种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好方法。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平等讨论,以协商的方式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一种方法。(七章二节)
20. 画问题树法20.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围绕活动主题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主次轻重之分,可以将所要分析的问题作为树基,用提问的方式,把一个个问题(如
学生是否有兴趣、学生是否有探究基础、学生具有哪些知识结构等)放在树枝上,以便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画问题树法。(七章二节)
21. 概念展开法21.这是按主题所包含的概念展开的方法。从主概念向次概念展开,犹如从一点向周围散开去,由此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网上许许多多小概念,就像是从一个中心概念(主题或论题)散发出星点一般。(七章二节)
22. 单一主题 结合实践活动以某个主题为独立单位展开活动,其活动的主题称为单一主题。
23.“行为性目标取向” 23.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后学生自身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的结果。(七章三节)
24.“体验性目标取向” 24.是指主题活动的目标中要有过程性目标,以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体验。(七章三节)
25.“生成性目标取向” 25.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主题活动的逐步实施而自然生成的活动目标,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因素,必须处理好目标的生成性与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生成性目标与活动手段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断养成。
26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的基本看法。
27. 课程资源27.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十章一节)
28. 教师评价所谓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过程情况的鉴别。
29. 学校评价29.是指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机制及课程实施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十一章二节)
30. 过程性评价30.是指在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为了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长处、缺陷及发展程度等方面而进行的评价。(十一章三节)
31. 档案袋评定31.档案袋评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学生从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期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典型作品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32. 协商研讨式评价32.它是指围绕目标,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不同主题的特点,由教师、学生、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等共同协商进行的评价。(十一章三节)
33. 结果性评价33.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依据。(十一章三节)
34. 目标本位评价34.是指以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是以目标为基础来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本位评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十一章三节)
35.目标游离评价35.是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总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显示这些结果。(十一章三节)
36. 成果展示评价36.就是将学生的制作、发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出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十一章三节)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48题)
1. 中国传统的“教育”往往具有 外铄 的特征。
2.“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强调教育学要为 未来的生活 做好准备。
3. 新的课程观强调以 学生发展 为核心。
4. 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是 师生互动 的交往活动。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包括: 研究性学习 、 劳动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 和 社会实践 四个部分。
6. 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活动课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 综合性 。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方式的 多元性 。
9.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标准是课程目标。
11.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12.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结果。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个由总体目标 和学段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15.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涉及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 、学生与自我三个方面。
16.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 、探究性 、综合性 。
17.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
18. 学生已有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9.直接经验是通过直接认识获得的感性知识经验,而间接经验是通过间接认识获得的理性知识经验。
20.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本能、冲动):第一类是 “社会本能” ;第二类是“制作本能” ;第三类是“探究本能” ;第四类是“艺术性本能” 。
21.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2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求预设和 生成 相统一。
23. 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的主题一定是学生 和教师 双方协商的结果。
24.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一定的知识 是主题产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5.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特点,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26.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有对话式 和探究式。
27. 主题名称直接反映着活动主题,是对活动目标的浓缩,对活动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8. 活动目标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展开的首要环节。
29.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主要部分,它一般分为准备阶段、活动阶段、 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撰写。
30.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容均以融合 的形态呈现。
31. 活动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和蓝图,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
32.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
33. 课程意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
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程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
3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丰富性、客观性和可利用性。
36. 课程目标是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教师是关键。
3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和以社会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
3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注重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0. 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是评价的基本方法。
41. 定量评价适用于评价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2. 质性评价适用于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4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进行学生评价时,可从参与度、感受度和提高度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项目。
4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46.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是协商式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
47. 目标本位评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4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方法包括:校校互评、校内自评 和跨校评价。{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三、判断题(只判断对错,不必改正。每题1分,共36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要求人们的观念由主客统一的知识观走向主客两分的知识观。( × )
2. 新的课程观强调强调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 × )
3. 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采用单一模式组织生活的过程。( × )
4.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和舒展的。( √ )
5.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建构的活动。( √ )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坐标、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 )
7. 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 )
8.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 )
9.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 √ )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选择和生成活动主题。( × )
11. 生成性目标本身就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 × )
12.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表述只能根据国家课程目标设定。( × )
13.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 × )
14. 研究性学习像学科知识那样也具有清晰的起点和终点,通过演绎推理来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其构成是可以序列化的。( × )
15. 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探究活动主题的选择不应高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而应该完全迁就学生的生活背景。( × )
16.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没有预设的成分,它更多的是充满生成的、动态的设计。( × )
17.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也是根据预定目标先行设计的课程。( ×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一个既定课程计划、活动方案的落实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 √ )
1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实施的过程就是将课程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通过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 )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活动课程的翻版。( × )
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综合实践学习。( × )
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 )
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乡土课程”,利用地方的历史文化、风景资源,进行外出参观。( × )
2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学生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 )
25.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以一堂课的时间为单元,而不是完全由学习内容和方法来决定的。( × )
2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只有教师才是活动的设计的主体。( ×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7.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阶段,师生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 )
28.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师生既可以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和指导者与活动者的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甚至是颠倒的师生关系。( √ )
29.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给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范围和制定学习方式、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 )
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且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 )
31. 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校外资源的开发。(× )
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注重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
33. 质性评价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果不能保证信度和效度,那么质性方法的使用就是失败的。( × )
34. 定量评价表面上没有评分、计算等诸多“麻烦”,实际却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精神。( × )
35. 评价主体只能是一个领域的权威、一个群体的领导或师长。( × )
3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进行学生评价时,可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显性指标主要反映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 )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题6分,共30题)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特性?
1.(二章一节)(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2.(三章二节)(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特点是什么?
3.(三章二节)(1)强调体验性目标(2)注重实践性目标(3)重视生成性目标
4. 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三章二节)学段目标是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总体目标是制定学段目标的重要依据,总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段目标的实现。首先,学段目标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其次,学段目标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
5. 如何将课程目标具体化?
5.(三章三节)(1)明确目标的所属维度(2)区分目标的不同水平(3)选取合适的行为动词(4)采用适当的表述方式
6.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有哪些?
6.(四章一节)(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7.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7.(四章二节)第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促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第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8. 在以社区服务与生活实践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8.(四章二节)1.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年龄特征;2.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去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价值观的形成;4.严密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
9.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9.(四章三节)(1)动手与动脑结合;(2)以项目为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4)多学科的视野;(5)贴近现实生活;(6)开放的学习领域。
10.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0.(五章二节)(1)目标具体、明确(2)内容综合、富有生活气息(3)活动过程突出参与、探究与体验(4)活动方法得当,形式多种多样(5)活动方案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安全可靠(6)形成特色,体现创新
11.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1.(五章三节)(1)多因素协调(2)预设和生成相统一(3)多方面参与(4)因地制宜(5)循序渐进
12.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12.(六章三节)(1)从学校、班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中生成主题;(2)改造外来的参考课题,增删活动主题;(3)从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生成主题;(4)从学科教学中生成主题;(5)通过其他多种渠道生成主题。
13.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生成的要求有哪些?
13.(六章三节)(1)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的情况改变目标或增加目标。(2)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设计总体目标,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再设计分目标。(3)是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情况变化增加生成性目标。(4)是根据系列活动主题的预期目标生成子课题的目标。(5)是在教师指导下生成新目标。
14.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4.(七章一节)1.学校及活动背景;2.相关人员及事件;3.课程设计;4.课程实施要求的设计;5.课程评价与反思的设计。
15. 总体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系统分析法(二)综合法(三)基于“多元智能”进行总体规划的方法(四)情境分析法
16. 单一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与系列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6.(七章三节)系列主题活动的目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形成了一个目标链,它在作为系列主题活动的总目标之下,有若干对应于系列主题活动之中各子主题的子目标,而单一主题活动的目标相对简单,同时重点也是更加突出。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有哪些?
17.(八章一节)(1)影响因素多(2)时间跨度长(3)活动场所多(4)方式多样化(5)凸显自主性(6)安全要求高(7)管理难度大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18. (九章一节) (1) 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2) 合理的知识结构(3) 全面的课程实施能力
19. 如何把握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19.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的主体。其次,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篇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当今动画片制作飞速发展,制作精美、情节精彩、语言有魅力、音
乐有感召力、动感效果强的动画片特别吸引小学生,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学生对很多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很多动画角色崇拜至极,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
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你们还喜欢那些动画片?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小学生与动画片?》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动画片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
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表演,自己去展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