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1.易错字
璱人(sè) 定庵(ān)
2.词语释义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的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品读名句
导入一:背景型
[设计意图] 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时代,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情境型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情境,揭题激趣。
(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关于作品:《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关于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
b.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c.落红:落花。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四、译文欣赏,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 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品读感悟 赏析名句
[设计意图] 通过默写,巩固背诵,使学生找到学习古诗的最终目标。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背诵全诗。
2.随堂小练习:①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愿望?
②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
己亥杂诗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
龚自珍“狂”得妙趣横生
《清史稿·龚巩祚传》对龚自珍的评价只是一语带过:“巩祚(龚自珍又名巩祚)才气横越,其举动不依恒格,时近俶诡……其文字骜桀,出入诸子百家,自成学派。所至必惊众,名声藉藉,顾仕宦不达。”这段话总的意思是:龚自珍的才名妨碍了他的仕途。清朝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开始加快脚步走下坡路,朝野官绅柔媚取容,明哲保身。似龚自珍、魏源、汤鹏那样的不羁之士,对世故圆滑深恶痛绝,因此矫枉过正,言行怪诞,必然令人侧目。
在科举考试中,大才子落魄落榜者多,顺风顺水者少,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杜甫尚且屡试不第,久困场屋。龚自珍才华横溢,但他并不擅长撰写那种“万喙相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声)的八股文,若要找寻出路,谋求政治前途,又不得不“疲精神耗目力于无用之学”。龚自珍总共参加了四次乡试,才中举人;参加了五次会试,直到三十八岁那年,才勉强考取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据《龚定庵逸事》记载:龚自珍会试时,墨卷落在王植的考房,王植认为这名考生立论诡异,于是边读边笑,忍不住笑出声来,温平叔侍郎从邻近的考房寻声而至,检看这份考卷后,他用断定无疑的语气说:“这是浙江卷,考生一定是龚定庵。他生性喜欢骂人,如果你不举荐他,他会骂得极其难听,天下人将归过于你。依我看,还是将他圈中为妙。”王植心想,龚自珍名噪天下,被他指名谩骂可不是好受的,除了生前遭人戳背脊骨,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反正取舍予夺之权操持在我手中,这回就成全这位狂生算了。放榜揭晓之日,有人问龚自珍他的房师是谁。龚自珍笑道:“真正稀奇,竟是无名小卒王植。”王植听说后,懊恼万分,他一个劲地埋怨温平叔:“我听从你的建议举荐了他,他也考中了进士,我却仍旧免不了挨骂,我做到这样仁至义尽,他到底还要如何?”
清代的殿试以书法为重,龚自珍的翰墨马马虎虎,单为这一条,他就跻入不了鼎甲、二甲之列,点不了翰林。龚自珍的官运可谓平淡无奇,四十六岁在礼部主事(从六品)任上封了顶,再也没有任何升迁的迹象。
龚自珍恃才傲物,自我感觉一贯良好,但他对已经成名的前辈还算尊重。他在写给秦敦夫的信中说:“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去一分鄙陋。”二十六岁时,他把讽世骂人的文章结集为《伫泣亭文》,恭恭敬敬送给当时的著名学者王芑孙过目,说是请教,实则是等着对方极口赞誉。可是事与愿违,王芑孙的批评虽然委婉,却并不客气:“……至于集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此大不可也。”他还对症下药:“不宜立异自高。凡立异未能有异,自高未有能高于人者。甚至上关朝廷,下及冠盖,口不择言,动与时忤,足下将持是安归乎?足下病一世人乐为乡愿,夫乡愿不可为,怪魁亦不可为也。乡愿犹足以自存,怪魁将何所自处?……窃谓士亦修身慎言,远罪寡过而已,文之佳恶,何关得失,无足深论,此即足下自治性情之说也。惟愿足下循循为庸言之谨,抑其志于东方尚同之学,则养身养德养福之源,皆在乎此。虽马或蹄啮而千里,士或跅驰而济用,然今足下有父兄在职,家门鼎盛,任重道远,岂宜以跅驰自命者乎?况读书力行,原不在乎高谈。海内高谈之士,如仲瞿、子居,皆颠沛以死。朴素卑近,未至如仲瞿、子居之惊世骇俗,已不为一世所取,坐老荒江老屋中。足下不可不鉴戒,而又纵心以驾于仲瞿、子居之上乎?”
世事多半难如愿,龚自珍满以为王芑孙是一位当代嵇康,会对他惺惺相惜,却没想到冷水浇背,只收获满纸规劝。他年少气盛,如何听得进逆耳诤言?一怒之下,把文集撕成碎片。及至而立之年,龚自珍阅世渐深,《咏史》诗中便有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痛切之语,早年棱角已被磨平了许多。
龚自珍俯视一世,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据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记载,龚自珍曾嘲笑自己的叔父龚守正文理不通,甚至嘲笑自己的父亲龚丽正也只不过半通而已,可见他是多么自负,多么胆大,完全不讲情面。
有一回,龚自珍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刚落座,叔侄尚未寒暄数语,守门人就进来通报说,有位年轻门生到府中求见。来人新近点了翰林,正春风得意着呢。龚自珍识趣,只好捺下话头,暂避耳房,外间的交谈倒也听得一清二楚。龚尚书问门生最近都忙些什么,门生回答道,也没啥要紧的事情好忙,平日只是临摹字帖,在书法上用点工夫。尚书夸道:“这就对啦,朝考无论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工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那位门生正唯唯诺诺恭聆教诲,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鼓掌哂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话音一落,那位门生颇感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则勃然大怒,将龚自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叔侄间竟为此闹翻了脸。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也很可能认为它格外甜。龚自珍未入翰林院,受到的刺激还真不小,后来,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小妾、宠婢日日临池,而且专练馆阁体。平常,若有人说到翰林学士如何了不起,他就会嗤之以鼻地挖苦道:“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院,不凭别的,单凭她们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瞧,他这半是讽刺半是牢骚的话说得有多滑稽。你认为这是狂吧,他也真是狂得妙趣横生。
龚自珍撰写过一副对联:“智周万物而无所思,言满天下而未尝议。”这种证悟法华三昧的话,他只是说说而已,又如何能收敛狂性,归于禅悦?龚自珍只好认命,做个诗酒风流的名士感觉也不坏,至少比那些削尖脑袋苦苦钻营的硕鼠们活得更潇洒,也更快意。
读《己亥杂诗》,回答问题。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答案与解析】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贡献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6.B
一、〔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二、〔参考答案〕 《望岳》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点睛之笔,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三、〔参考答案〕 1.原意:会当:应当。凌:登上。两句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他山峰便都在脚下了。衍生义:一个人要高瞻远瞩,看问题才会深远。
2.原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衍生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义: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
4.原意: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衍生义: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李杰
【篇二】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人教版)
15《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7.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当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4.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5.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2.3略
1.略 2.D 3.略 4.B 5.D 6. 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7.C8.C 9.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2.i;低、泥、蹄、堤 13.玩不够;同“荫” 14.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5.“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6.天净沙;秋思 17.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8.三;名词;苍凉、幽静 19.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篇三】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诗五首学案
21 古诗五首 学案
学习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
学习目标: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品读:走进作者内心与精神世界; 译读:掌握诗作中重点词、句及诗作大意; 背读:感受魅力,提高诗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活动一: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
活动二:齐读古诗,初步感知。
活动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常熟破山寺所写的诗。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寺的后禅院,一般为僧人居住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望岳》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作品集为《杜工部集》。杜甫其诗以古体、律诗 见长,作品风格 “沉郁顿挫”,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 唐朝 由 诗史 ”。其诗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 三吏 ”和“ 三别 ”,并有《 杜工部集 》传世;其中“三吏”为《 石壕吏 》《 新安吏 》和《 潼关吏 》,“三别”为《 新婚别》《 无家别 》和《 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 唐诗 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望”远远的看,“岳”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活动四:朗读,注意节奏、韵脚,读出音韵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活动五:默读,完成下列词语的注释。
曲径: 初日: 禅房: 万籁:
岱宗: 夫: 会当: 造化:
活动六:同桌合作,朗读,释义。
活动七:小组合作,赏析诗句,体会诗人内心世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小组交流讨论每一联的内容
(2)自主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赏析《望岳》
(1)本诗中一“ ”字引领全诗,首联用 一句来总括泰山的全貌,写出泰山占地之广,突出泰山山势的雄伟高大。
(2)“ ”一句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用“昏晓分割”四字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3)写由远观而近望的是“ ”。
(4)诗人生出想象,细望泰山的诗句是:“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5)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的句子是:“ ”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学生概括本诗主旨:
活动八:总结所学,背诵这两首诗。
参考资料一:什么是韵脚 ?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参考资料二: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7、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8、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10、柳——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柳絮:象征离散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13、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4、鸿雁——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的游子漂泊思乡之情; 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掉队的孤雁,诗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15、鹧鸪鸟——鹧鸪鸣声听起来像“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16、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7、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8、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几道“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20、新亭——“新亭对泣”的典故:南渡后,名门士人常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饮宴,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故土,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后来,人们用“新亭”或表达怆怀故国之情,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就是典型的例子。
【篇四】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 悠 怆 然
己亥杂诗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重难点)学习过程
【篇五】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观沧海》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
4、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5、马致远,元大都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诗歌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赞他“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景,”是“小令之最佳者”。
二、写作背景
1、 《观沧海》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次北固山下》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中了进士,以后“尝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3、《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4、辛弃疾曾两度罢官,隐居于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20年。这首词是作者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相关知识
1、诗
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3、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4、西江月,词牌名。
5、“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6、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基础知识梳理】
1、查字典,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相关知识。
3、练习朗读文章的诗歌,注意节奏,了解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合作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读读问问讲讲
教师先领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在读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内容,思考: 这两首诗主要写了内容?
朗读提示:
朗读时要读出感情;要注意停顿,体现诗歌语言的节奏美;要注意重音(重音应是作者要强调的词语,多是修饰语、中心语) ,更好地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探究活动二】品品
(解读诗歌要:找准意象,理解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一)师生共同赏析《观沧海》
1、曹操“东临碣石”目的是什么?哪个字能证明这一点?
2、曹操“观”到了什么?(哪几句是他“观”到的景象)
3、“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它们有什么不同?
4、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根据什么判断?
5、哪些语句是诗人“观沧海”产生的联想?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
7、哪些语句是实景?哪些语句是虚景?实景中,哪些语句是动景?哪些语句是静景?
8、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9、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是想感情?
(二)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赏析方法自学《次北固山下》,然后讨论交流。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一句说明作者正在干什么?“青山”指什么山?“绿水”指什么水?“客路”在“青山外”暗含什么意思?
2、当时是什么季节?“风正一帆悬”说明当时的风是怎样的?诗人写此诗正值什么时候?根据什么作此判断?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4、表现思乡之情的是哪一句?烘托思乡之情的是哪两句?
5、对偶句有哪些?
【探究活动三】背背
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探究活动四】质疑问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疑难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请同学们想一下赏析古诗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把你的经验记录下来吧。
【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后三首。
2、将这两首诗改写成200字左右的写景抒情小散文。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区】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弄清诗歌的具体类型,写作背景。思考: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是什么?
2、朗读诗歌,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课堂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读读问问讲讲
教师先领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在读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内容,思考: 这两首诗主要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是想感情?
【探究活动二】品品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交流学习。
《钱塘湖春行》
1、作者游览西湖路线是怎样的?(指出提到的几个风景点)他是乘车、骑马、还是步行?请根据诗中提供的线索说明。
2、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诗中哪些景物具有早春特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怎样理解?句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春花春草正在生长的勃勃生机?
4、在西湖景物中,作者对哪里最感兴趣?根据是什么?
5、从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是想感情?
《西江月》
1、“明月”为什么会“别枝惊鹊”?“清风”为什么会“半夜鸣蝉”?词人写这一图景
【篇六】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人教版)
15《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7.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当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4.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5.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2.3略
1.略 2.D 3.略 4.B 5.D 6. 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7.C8.C 9.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2.i;低、泥、蹄、堤 13.玩不够;同“荫” 14.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5.“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6.天净沙;秋思 17.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8.三;名词;苍凉、幽静 19.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篇七】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 悠 怆 然
己亥杂诗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