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新闻两则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新闻两则课时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重点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

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程序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复习旧课

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

二、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

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竞赛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那个小组找到的异同点多。

1、异中寻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同中求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充分表现渡江部队锐不可当的气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等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

四、课堂小结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了解到《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复习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关于新闻: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4表达方式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分析课文: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兵力战线长度战况)总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作业设计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教学后记

潘隽

【篇二】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第1课、《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

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2、课外延伸:

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

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

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体知识,新闻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及时。C、D比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属于新闻文体。它们都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区别在于消息概括、简短,通讯则具体、完整、全面;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较差;因此,篇幅长短就有了区别。另外,还有表达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开情节;通讯可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文学色彩;人称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通讯可以第三人称也可以第一人称;文体结构区别是,消息结构相对固定,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通讯结构比较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围绕主要矛盾安排结构。搞清楚这些,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了。3.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 导语:第一段 主体:2-3段 4.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篇三】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_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第1课、《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2、课外延伸:

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体知识,新闻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及时。C、D比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属于新闻文体。它们都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区别在于消息概括、简短,通讯则具体、完整、全面;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较差;因此,篇幅长短就有了区别。另外,还有表达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开情节;通讯可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文学色彩;人称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通讯可以第三人称也可以第一人称;文体结构区别是,消息结构相对固定,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通讯结构比较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围绕主要矛盾安排结构。搞清楚这些,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了。3.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 导语:第一段 主体:2-3段 4.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篇四】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3]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七、自主学习

《新闻两则》练习题

1.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结构包括哪五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篇新闻的导语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新闻结构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抓住了导语实际上就抓住了新闻的基本事实。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把东路军渡江情况放在最后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咨询台:为何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只用一句话?答:此前新华社已经发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详细报道过中路军渡江情况。

5.《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南阳曹操张绣之争、刘秀起兵等几则史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点通:历史事件常常起揭示原因、交代新闻背景的作用。兵家必争之地于军事、政治上的作用非同小可。

6.请用精练的语言分别写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则新闻中,“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则新闻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文章不仅报道了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报道内容上看,两则新闻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就写法上看,两则新闻的明显不同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段精练◎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部分,回答问题。

10.选段所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段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什么?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又”突出了怎样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至发电时止”一语在选文中出现了几次?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八、拓展训练

两批编队将执行联合护航任务

新华社亚丁湾4月13日电(记者朱鸿亮、黄书波)经过11个昼夜的航行,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13日上午在亚丁湾东部海域与刚刚完成第四十批护航任务的首批护航编队顺利会合。 这是中国海军历史上,5艘军舰、4架直升机首次同时出现在亚丁湾海域。

当地时间13日6时(北京时间11时)许,“武汉”号导弹驱逐舰驶至“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平行位置,两舰分别打出①_______和②_______的旗语。

“武汉”舰鸣笛一长声,第二批护航编队的“深圳”舰和“黄山”舰鸣笛回应。之后,3舰同时鸣笛1分钟。

顺利会合后,首批护航编队派出部分人员前往“深圳”舰介绍亚丁湾海域海盗活动情况以及3个多月来的护航经验。同时,第二批护航编队部分人员换乘到“武汉”舰,现场学习了解护航行动的组织实施程序。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按预定计划,中国海军两批护航编队从13日至18日,共同执行两次联合护航任务。

自1月6日抵达亚丁湾以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四十批共206艘商船的护航任务,并成功解救3艘外国商船,有效维护了海上运输线的安全,许多外国商船也主动要求加入。据统计,临时加入首批护航编队的外国商船共计29艘。

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4月2日从广东湛江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护航任务。航渡期间,编队指挥所分别与驻守西沙和南沙的中国守备部队互致了慰问电,并进行了反海盗综合演练。第二批护航编队官兵纷纷表示,他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完成好后续护航任务。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

1.“新华社亚丁湾4月13日电”是这则新闻的什么?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搜索出一个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两句问候语都出自上文,请分别将它们填写到句中横线处。

A.“你们辛苦了,向你们学习” B.“欢迎战友到来”

【篇五】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教案

献钟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科课时计划

【篇六】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新闻常识的掌握。

2、 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 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

1、 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学过程

1、 导入

1) 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 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

3)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 写作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 → 战略进攻 →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 国共和谈 → 渡江作战

3、 检查预习:

1) 本文字词的检查

重点掌握的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2) 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常分为

( )、( )、( )、( )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 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 )、(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 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正标题必不可少。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4) 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 第一则新闻的教学:

1) 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结构的主要部分:

标题(正题):

导语:

主体:

深入研讨:

(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 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B、就中路军的报道,找出它的新闻六要素。

C、本则新闻的遣词造句举例: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斜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1)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D、根据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新闻的特点和写法。

(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6、堂上学写新闻:

(1) 标题要概括中心意思。

(2) 导语要较详细概括中心意思。

(3) 六要素和电头要完整。

2) 题材与要求3) 自己写为主,组员间可以互相咨询、提醒,教师巡视、指导。

4) 写完后每组的新闻先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一篇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本次写作的总体优缺点,特别指出不足的地方。

7、 本节课总结: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腾讯文化讯 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他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揭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他有个哥哥吕迪,但不幸早逝。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发表了近20部小说,而且从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1968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开始,连续获得了包括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他和路易·马尔合作的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搬上银幕后甚至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而在当代法国文坛上为莫迪亚诺奠定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中文,代表作有:《暗铺街》(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八月的星期天》(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青春咖啡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地平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标题(20字以内)

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4、小结(1分钟):本节主要学习了第二则新闻,并巩固了这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新闻的理解。

板书设计: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作业设计:

1)同学们常看报纸吗?请从中摘录一篇你认为六要素最完整的新闻,和一篇你认为内容最精彩的新闻。

2) 家中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为题材写一则新闻,二三百字。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本文是一种新文体,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用了3节课的时间。对于新闻的类型,基本结构,新闻的语言特点等问题,必须毫不保留的传达给学生。另外在备这篇学案时,我脑海中总会浮现我的老师给我讲两篇新闻时的授课模式。一篇学完之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已经能够轻松的掌握。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新闻常识的掌握。

2、 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 新闻写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大意正确即可)

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

四、拓展延伸

1、两则新闻均出自毛泽东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见附)

作业设计: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附新闻一则:

喜马拉雅冰川消融 我国面临严重缺水威胁

(新华社3月14日上午专电)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4日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这会使中国、印度和尼泊尔数亿民众面临缺水威胁。

报告说,喜马拉雅地区是除了北极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而现在那里的冰川却在以每年10至15米的速度迅速消融。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小组主任珍妮弗·摩根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会首先引起附近河流水位上升,造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但在几十年之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河流中的水位将会下降,这意味着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居民将会受到由此

产生的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说,当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减少时,水力发电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会使工业生产受到影响。水量减少还会影响农田灌溉,导致庄稼减产。

研究发现,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那么最短只要20年,气候变化就会达到一个危险的程度。在2026至206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2摄氏度。摩根说:“所有国家必须明白,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这个极限是非常危险的。”

喜马拉雅冰川是亚洲七大河流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的源头,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着这些河流供给水源。 教学反思: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篇七】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新闻两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