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田绘冉

【篇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 1 –

– 2 –

– 3 –

【篇三】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

2.伯牙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是如何“善”听的?

3.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六、课堂小活动

请一对知音接受挑战。(规则: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块不同的黑板前,教师提问,两位同学分别写下所提问题的答案。)

七、拓展延伸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那份相知。

九、作业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板书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 善鼓 知 音 情 深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子期 善听

【篇四】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

1、 字词积累:

卒( cù )逢暴雨 乃援( yuán )琴 舍(shě )琴 辄(zhé )穷其趣

2、 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

鼓:弹奏 卒:通“猝”,突然 洋洋:盛大的养子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援:拿,拿过来 穷:穷尽 舍:停止 逃:隐藏

4、一词多义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之:(1)钟子期必得之:代词,它,指所念

(2)更造崩山之音:的

(3)乃援琴而鼓之:助词,凑足音节

(4)子之听夫志: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善:(1)伯牙善鼓琴:擅长

(2)钟子期善听:善于

(3)善哉:好

5、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明确:文中多次用比喻来写伯牙“善”弹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用比喻来写钟子期“善”听音乐的感受。比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都很生动形象,从而突出了弹琴者与听者之间达到的“之音”境界。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明确:(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表现突出琴技的高超。

五、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钟子期

【教学反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诵读教学实录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