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明确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要求熟练朗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言词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词语的基本特点,打消学生学习文言文胡心理顾虑。
2.能根据古文朗读胡要求熟练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口头翻译全文。
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呢?池塘边的榕树、秋千、知了、蝴蝶,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童年就像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的我们也曾很傻,可是却也很天真,普通的事物通过想象或是联想会在我们眼中变得很美丽很奇特。那么到底有么美丽、奇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沈复的《童趣》,看一下发生在儿时的作者身边的童年趣事。
板书课题童趣
二简介作者
沈复,生于1763年,即清乾隆年间,卒年不祥,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东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于诗画和散文。
三介绍文言文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本来是没有停顿的,更没有标点符号,我们现在阅读大的文言文都有标点,是后人加上的。
2.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使得文言文逐渐被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白话文。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试想,如果我们连古人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继承呢?所以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学生记)
A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B自己用心领悟(将“言”“意”融为一体)
C主动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四。诵读体会节奏
1一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读完后师板书字词
藐小项为之强唳壑蛤蟆
土砺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通假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字)
2二读:教师范读,读时注意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范读后强调: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古文的朗读与现代文朗读有些不同,一是语速要稍慢些,二是讲究停顿和抑扬顿挫。请同学们注意
3三读:读懂文意
全班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作者笔下勾画出的一幅幅“童趣图”,头脑中要有形象,先试着自己体会其中的情趣。
五疏通文意:师生逐段疏通文意,每段讲完后让学生试着翻译
板书设计:
1.观察飞蚊的乐趣“青云白鹤”
童趣2.观察土墙花台的乐趣
3.观察小虫争斗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记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归纳、总结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得得能力
3.熟读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得得能力
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全文
2.复述全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各个趣事的内容大意,肯定创造性的复述成分。请三位同学分别来复述一下这三件事,比赛谁讲得生动、有趣,尽量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用自己的话就像讲故事一样。
(如果没有主动发言的同学,教师示范复述第二件趣事:
我常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有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好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然后把草丛看作树林,把各种各样的小虫子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土壕和山沟,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心情愉快极了。)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A生:分组讨论
结论:“物外之趣”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物外之趣”虽然不是事物自身所有,却又与事物本身有关。它是观物者主观体验的结果,是观物者看到某种景象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因物而生的情趣。(“物外之趣”的深层内涵)
板书:
夏蚊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中群鹤舞空
从草想象成森林
蛤蟆、虫蚊想象成兽类
土砾想象成丘壑
B产生的原因:学生动手在课文中找,动脑思考总结
a仔细观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b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
“私拟作群鹤舞于……果然鹤也”;”以从草为林……”
注:想象:想出眼前看不到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启示: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多观察,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这也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主动积累词汇:学习文言文“三要”之一
1.成语的再次复习: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夏蚊成雷庞然大物
2.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文言实词:私拟项强素徐唳……
文言虚词:则或其以而为……所……
(以“考”的形式反复提问,要求学生快速作答,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1.语言简练、含义隽永
2.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课文
薇安
【篇二】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篇三】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童趣》教学设计,教案
5 《童趣》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篇四】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运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童趣的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表达了童年时的物外之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文言文字词句的音义,以及表达内容和形式,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语文素养。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对童年的乐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三、目标阐述
1. 知识与能力
(1)能解释“观”等实词和“之”等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2)能阐述本文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3)能背诵并默写本文。
2.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2)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作者童年时的物外之趣;
(2)能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4. 教学重点
(1)能解释“观”等实词和“之”等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5. 教学难点
(1)能阐述本文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6.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为学生预设立场,而让他们自由诵读,从正文到每个注解都认真读一遍,形成整体感知。
(三)一读童趣,梳字词
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下面是样例:
······
(四)二读童趣,梳句子
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样例:
······
在对全文字词句的音和义理解后,每人自由诵读。要求在前一次诵读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五)三读童趣,梳内容
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为每
个事件取个标题。时间5分钟左右。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概括:童年的乐趣,即标题“童趣”。为此,作者写了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深入一步思考“这几件事中的物外之趣表现在哪里?”
教师理解:“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景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虚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六)四读童趣,梳形式
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说说文体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简洁。共200多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三幅有趣的画面。体现在以下方面:
1、行文紧扣“趣”字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
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然后分说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2、采用儿童化视角
以儿时视角观察事物,使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
如,“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虾蟆“拔山倒树而来”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3、运用想象和夸张
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
“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由实生虚。
(七)总结本课学习
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用备用纸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我们学会本文简洁的语言表达,同时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保持一颗敢于想象和联想的心,让自己成为童趣之人。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为同学们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五、板书设计
【篇五】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1
童趣
沈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
2、学会朗读文言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3、借助书下注解和常识译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
教学重点
能节奏分明的朗读全文,较准确的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如:组词法)
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还记得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 讲在前面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 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一、培养语感:1、熟读、背诵课文;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3、注意积累词汇。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童稚然称快yí 土砾小miǎo 项为之强.zhì 怡..lì 藐..jiāng 鹤唳 āo tū 壑 癞 lài 虾蟆.lì 凹凸...hè...há mɑ
四、整体感知
读“通”
①读准字音
②分清句读,注意停顿
例: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 ”表示明显的停顿,“ · ”表示极短的停顿)
可采用的朗读形式:
教师范读;教师分句领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
读。 最好能使学生做到当堂成诵。
五、研读课文
读“透”
1、根据书下注解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前后四人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学习成果验收:(教师可顺势画出关键字词)
项为之强 果如鹤唳云端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以丛草为林 兴正浓 方出神 驱之别院 ....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六、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顺序,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过程
一、 温故而知新
抽背课文,抽查个别字词的解释
二、 研读课文
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教师应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外之趣”,可以不必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
③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教师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要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三、赏读解趣
回读课文,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说在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联系课文,想像、描述。
四、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说说你童年中类似的趣事?
学生自由发挥。
结合学生的讲述,教师围绕“物外之趣”和“观察”、“想像”小结课文。
五、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之 见藐小之物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 以虫蚁为兽 为之怡然称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项为之强 时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 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以 以丛草为林 徐喷以烟
观 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
2、译读下列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以丛草为林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童趣》
【篇六】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初一语文童趣教案
初一语文必修一备课教案
童趣
教学内容
1. 熟读、理解本课
2. 掌握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等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
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注意易错词语
三、字词解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
我 张大 直视 细小 仔细 所以
时有物外之趣。
常常 的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私下比 在
昂首观之, 项为之 强。
抬头 因为 代词,代“昂首观之”这件事 通“僵”,僵硬
又留蚊 于 素帐中, 徐 喷以烟
介词,在 未染色的帐子 慢慢 用
使之冲烟 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于)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代蚊子 连词,表承接, 果真 鸣叫 因为 安适,愉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身)与台齐;定神细视,
介词,在 地方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
把当作 丘陵 山沟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满足的样子。
一日,见二虫斗(于)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
兴味
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
表修饰 原来(是) 连词,表承接
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
表被动“被” 正 哇的一声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驱之(于)别院。
代“癞虾蟆”到
四、虚词“之”讲解。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练习: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二) 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五、作业
1、背诵默写以下词语
痴想(chī) 隐秘(mì) 铁青 一瞬间(shun) 凝成(níng)
诱惑yu 喧腾 瘦骨嶙峋 训诫ji 耸立sǒng 纳罕hǎn 头昏目眩xuàn 啜泣chu 小憩qì 迂回 骚扰sāo 擎天撼地hàn 茁壮zhu 糟蹋 肃然起敬sù 庸碌lù
辜负gū 船舱 昂然挺立áng 嚷嚷rāng 麦穗suì
发端 仙露琼浆qiáng 绽放zhàn 凑巧cu 忍俊不禁jīn
酒酿niàng 迸溅bng 挑逗 盘虬卧龙qiú 终极
伫立zhù 伶仃líng dīng 稀零 蜂围蝶阵
2、背诵虚词“之”的用法。
【篇七】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2
《童趣》教学设计
明光市旧县中学 何玉文
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初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进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交给学生用换字加字法疏通文言字词的方法,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要领;启发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以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并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并训练情感式朗读
2 初步掌握用换字加字法疏通文言字词的方法,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4 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创设互动式教学课堂,营造乐学氛围.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必要把培养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况且具备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必须)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优美而熟悉的旋律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另外也能把他们带入自己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助于他们畅所欲言,营造温馨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童年像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相信文中的趣事一定会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说不定还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 配乐朗读,指导技巧
1 指出文言文诵读应注意抑扬顿挫,即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这便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境界――情感式朗读。
2 启发学生体会《童趣》中蕴涵的情感:从标题,怡然自得,怡然称快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愉悦的心情,所以朗读的基调应该是轻快的,愉悦的。
3 老师在古筝曲《平湖秋月》的配乐下进行范读。
三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研读课文,前后位四人组成合作小组,互相切磋,交流讨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此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深入学生观察并指导自学。
四 跟踪检查,总结规律
老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展示下列文言句,让学生回答加点字词的意思。
1 项为之僵 2 果如鹤唳云端 3 兴正浓 .....
4 方出神 5 以丛草为林 6 驱之别院 ...
(提问设计:把6组任务分别交给6个组解答,这样既让学生广泛参与,面向大多数,也可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在亲近文言,感受文言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只是相对简洁和典雅一些。对于一些生涩的文言字词,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用换词或组词的方式解释一下,便能融会贯通了。
(第四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同时也交给他们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 启发思考,共同研读
1 女生齐读第二段,男生思考:本段把蚊子想象成美丽的鹤,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蚊子想象成什么? (提问语文成绩不必太好的学生)
2 男生齐读第三段,女生思考:本段具体写了哪些乐趣? (选择比较细心的女生)
3 默读最后一段,设计问题:最后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其乐趣。 (提问概括能力较强的学生)
老师总结并展示板书如下:
丛草为林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虫蚁为兽
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鞭逐蛤蟆
老师启发:小作者从原本令人讨厌的蚊子和蛤蟆,寻常的草丛中获得了无穷的物外之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和联想,是因为作者对
大自然的兴趣盎然。生活中,我们也应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六 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并进行口头表述,畅所欲言。
1 奇形怪状的石头,让学生从形状上加以想象。
2 蚂蚁搬家,启发学生想象蚂蚁的心理和语言。
3 蒲公英飘飞,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创新思维。
设计目的:此三幅图片的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旨在不同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表达,并努力创设互动式教学课堂氛围。师生彼此交流体验和观念,让他们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七 回忆童趣,布置练笔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搜索曾经获得的物外之趣,写成一段文字,让老师也分享你们的快乐。
八 激情结束,陶冶情操
结束语: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想象可以为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生活中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今天,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让美永远和我们同行,让快乐永远和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