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
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 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①(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 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①利用③ 和④ 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②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c×(a+b) = c×a+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 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28×19+72×81 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
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它们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一并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但它不同于其他运算定律是单一的运算,是乘法和加法、减法混合的运算,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不少孩子到了六年级还常晕晕乎乎把乘法分配率弄错,因此,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课难度偏大。
首先是让学生从做一些练习题,感知乘法分配律,从形式上观察,导入了课题。接着通过前边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中解决问题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得到两个算式。
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题目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方法,再叫学生畅说思路,最后突显其表现的形式。如(4+2)×2与4×25+2×25所用的数字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等,然后观察它们之间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所以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顺利地解决了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由此,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案
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海幕小学 梁先贵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54 页例题,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前,我们研究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谁愿意用语言叙述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指明让学生回答。
谁说一说下面这道题怎样计算。
25×13×4=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
(10+20)×3= 10×3+20×3=
5×(20+40)= 5×20+5×40=
提问:他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比较
(1)创设情境
(2)观察思考
①从书上例题中你获取了那些有用的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张老师要买5件上衣,每一件65元,买5条裤子,每条45元,求一共要付多少钱?)
②怎样理解“一共要付多少钱?”这句话?(就是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用多少钱)
③根据题意,怎样列示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学生甲:(65+45)×5
=110×5
=550(元)
65+45表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也就是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5,就是5件上衣和5条裤子,也就是5套衣服的价钱.
学生乙:65×5+45×5
=325+225
=550(元)
65×5表示5件上衣的价钱45×5,表示5条裤子价钱。
2.总结归纳
(1)讨论: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两种算法在解题思路上不同。一种是先求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付多少钱,再求出5件上衣
和5条裤子共付多少钱?另一种分别是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的价钱,再求出它们的和)
两种算法不同,结果相同,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都求5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付多少钱,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回答师板书:(65+45)×5 65×5+45×5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再来猜一组: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想一想,连一连
(15+85)×7 325×(99+1)
325×99+325 34×45+34×55
34×(45+55) 15×7+85×7
23×24+23×76 23×(24+7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16+24)=13×16+13×24 ( )
(2)12×4×4×13=4×(12+13) ( )
(3)(a+b)·c=a+(b·c) ( )
(4)78×101=78×100+78 ( )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五、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
六、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5+45)×5=65×5+45×5
(a+b)×c= a×c+ b×c
七、教学反思:
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就在身边。
乘法分配率对于一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不易,特别是它的算理,所以本节课教学要借助情景图,通过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在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达到应用定律解决问题的目的。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简便运算。 25×16×4 33×125×8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数学来源于生活。
1、学校给老师购买校篮球、呼啦圈,每个篮球35元,每个呼啦圈15元。我们这层有6位教师,一共要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题)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
35×6+15×6= (35+15)×6=
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计算、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1) (11 +8) ×25 11×25+8×25
(2) (40+4) ×25 40×25+4×25
(3) (19+81)×20 19×20+81×20
(4) (125+11) ×8 125×8+11×8乘法分配律教案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议一议。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2、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
同桌之间各写一组这样的算式进行验证。
通过验证,进一步得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3、建立模型。
大家发现的这一规律也是乘法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 、b 、c表示三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乘法分配律? (a +b)×c= a ×c+ b ×c
4、为了让学生记清这一定律,特安排一个游戏和儿歌。
白兔a和白兔b打着小伞一起去找白兔c做朋友,
白兔c热情又公平,
和a握握手,和b握握手,
a和b高兴地就把小伞丢。
小组之间个写出一道算式,做一做这一游戏,并算一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儿歌中突破本节的难点。
5、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设计意图)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乘法有分配律,那么当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时,能不能像乘法分配律那样。
① (360-108)÷36 ② (720+96)÷24
让学生通过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出当然可以,并且简便。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
(二)找朋友。 (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 小组赛。
①(12+40)×3= ② 15×(40 + 8)= ③ 78×20+22×20= ④ 66×28 + 66×32 + 66×40= ⑤(125+25+5)×8=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采用多样性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本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四】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节课乘法分配律。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对同一句话 “小许是我的好朋友,小齐是我的好朋友”不同形式的的简洁描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对比观察,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首先我思考的是导入,接下来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许是我的好朋友,小齐是我的好朋友。请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生回答。
师:小明和小东是我的同学。把这句话分成两句话,该怎么说? 生回答。
师:看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美妙。在数学上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美妙的现象呢?那么,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可能把一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准备探索
1、(课件出示例题7)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
板书:(4+2)×25 4×25+2×25
(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 4×25+2×25
(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
(三)、发现规律
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
(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 2×5+3×5
(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2+3)×5=2×5+3×5
(3)探索归纳特征。
2、验证发现:
(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乘法分配律教案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学生的算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
(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 = a×c+b×c
(3)从右往左认识乘法分配律。a×c+b×c=(a+b)×c
(四)、巩固拓展
1、教材P26的“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7×(14+98)=27×14+9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88+15×12= □○(□○□)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下列式子的写法。乘法分配律教案
64×8+36×8 25×17+25×3
先请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式子的写法。再比较计算。
(五)、运用新知
细心观察,巧妙计算。
4×12+4×8 4×(25+9)
64×7+36×7 (125+11)×8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
(六)、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四、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为了避免练习课的枯燥乏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了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学生植树活动。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
(4+2)×25 4×25+2×25。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02×43和37×9+63×9到 66×28 + 66×32 + 66×40再到(250—115)×4和(245—110+25)×4,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7: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 4×25+2×25
=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 = 4×25+2×25
4×25+2×25=(4+2)×2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篇五】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经历探索乘法分配率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率。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
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达乘法分配率的严谨与简洁。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
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折纸
教学设计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提出问题:同学们,下面有两句话,怎样把他们合为一句话而不改变原意
呢?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爸爸妈妈都爱我。
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
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数学中的这一规律。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情景导入。
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教学楼有两面墙体的瓷砖需要工人更换,工人
设计了一张图纸:(出示折纸)
1、请观察图纸,工人要更换的瓷砖共有多少块?你是如何列式计算的?
2、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
结合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一:
1、按颜色计算。
(1)、白色和蓝色每行都是10块,白色3行,蓝色5行,共8行。所 以: (3+5)×10
(2)、分别计算白色、蓝色瓷砖各多少块?然后求和。
3×10+5×10
尝试二:
2、按左面和前面计算:
(1)、左面和前面合为一行(4+6)块,共8行。所以:
(4+6)×8
(2)、左面每行4块,共8行。前面每行6块,共8行。列式为:
4×8+6×8
3、总结并发现规律:
(3+5)×10 === 3×10+5×10
=8×10 =30+50
= 80(块) =80(块)
(4+6)×8 === 4×8+6×8
=10×8 = 32+48
= 80(块) = 80(块)
即:(3+5)×10 === 3×10+5×10
(4+6)×8 === 4×8+6×8
4、举例验证。建构规律。
(1)、通过观察上面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特点,那么它 是不是对所有算式都成立呢?
(2)、引导鼓励学生尝试举不同例子进行验证。
(3)、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验证。
我们刚才用了很多例子充分验证了这一数学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一下吗?
交流后教师小结:
两个加数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
加,结果不变。
(4)、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a + b)×c== a ×c + b × c
爱心记忆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所以就是
(a + b)×c = a ×c + b × c
爸爸和妈妈爱我 =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36×5=24×5 18×21+32×21
(77+23)×35 (36+24)×5
(18+32)×21 9×11+11×11
(9+11)×11 77×35+23×35
2、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00 + 2)×
×
12×25+38××
( 16 + 29)×
×
×
(a + 81)× 20 = a × 20 + 81 × 20
3、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棒,老师为了表扬你们,在商场买了15支钢 笔和15支水笔作为奖品,钢笔每支8元,水笔每支2元,老师应该付 多少元钱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篇六】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12×32=32×12 125×(8×40)=(125×8)×40
2、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X k B 1 . c o m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主题图及问题: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小组合作,列式计算。
3、生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6、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8、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
(13+25)×4=
7×30+17×70=
(4+5)×a=
3、p27练习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2、拓展。
25×104,不列竖式可以怎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