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如:“之”的用法;

2、技能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短文寓意;通过猜读法进一步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文体知识理清短文结构以及作者写法,如: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难点:

诵读中进行板书设计活动是重点,难点是理解寓意

准备:

1、学生:预习并完成《高效课堂》中“预习感知”练习;

2、教师:相关课件

课时:1课时

过程:

一、导入:(课件)

问:本单元我们探究的主题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二、了解预习情况:(课件)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下面这些你们掌握了吗?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德馨()

案牍()

鸿儒()

乱耳()

2、解释重点字词:

则斯名德馨

3、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4、找出相关句子:

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5、铭文的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哪个?

明确:inɡ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学习活动:

1、诵读、设计板书;

(1)范读;

(2)学生练习诵读;

(3)分小组反复诵读,设计板书;

(4)设计交流。(课件)

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

山(仙)名陋室

水(龙)灵德馨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子云亭以古人自比

四、问题探究:(课件)

1、提出问题;

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组探究;

3、引导交流。(课件)

小结: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课堂检测:默写短文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高效课堂》相关练习。

王仁洪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八年级上册)

备课定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3、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悟文章主题。

4、自主研读,学习批注阅读。

5、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互动学习。

情感目标

7、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所表达的情感和志趣,品析文章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方法:课内语文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人:任定华

授课时间:2012-3-7

授课班级:八年级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美文三读:

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二读: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检查,交流。(重点字词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三读:读出文章的音乐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1、男生齐读课文。女生思考:他们刚刚读课文时读怎么样,为什么会这么上口呢?

明确: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馨”除外;再找一找押韵的规律:一般偶句末字押韵。

2、女生齐读课文。男生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除了押韵,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明确: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过渡语: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仅要有光鲜的衣着,更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篇文章的内容美不美呢?

三、问——细读句子发现情感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此处由学生自己问,没有问到的可由教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陋室铭》

1

2

【篇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审核:主审: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

二、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三、教学难点:

2、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刘禹锡,字,代,家、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释题: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章。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调素琴鸿儒案牍

4、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气得肺都要炸了,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5、了解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手法

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篇五】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陋室铭》教案新人教版(新)

短文两篇

1

2

3

【篇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2《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22《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位老先生的诗。 《秋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篇美文《陋室铭》。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多媒体显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三、解题。简介“座右铭”及“铭”。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 1

行动指南的格言。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注意停顿。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5、重点词语解释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可以调素琴

劳形 何陋之有

五、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 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 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找出韵脚。

六、分析课文

2

1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2、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4、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1)、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2)、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3)、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4)、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高雅,即:环境幽雅;交往文雅;生活高雅。

(6)、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7)、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七、写作特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 3

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八、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1、读名人铭。

3、 收集名人铭。

4、 给自己一个铭。

4

【篇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了解铭文的特点。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用韵 的。

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___。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臵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 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悟读——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

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七、 结束语

八、 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九、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体态 — 中通外直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气 — 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风度 — 亭亭净植 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