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质疑-讨论-升华”语文四步教学法——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语文老师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直到上了那节课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的正确答案。
有一次,与我同班的数学老师临时有事,让我帮他代一节课,可我当天的教学任务刚好已讲完,第二天要上的内容又没完全备好,于是,我只好“无教案进课堂”了。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我忽然灵机一动:今天,我不妨试一下真正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到课本中去寻找、发现知识。
于是,我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换一种教学形式,由大家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自己要学的知识。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到《背影》这学生们的发现竟是如此的广泛而准确,从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到一个段落,以至文章的主旨,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都能说得让我连连点头,还有的内容连我都没有考虑到,课堂气氛更是前所未有的活跃,连最不爱举手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了。不用说,这节课的“试验”非常成功。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从教以来,我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不计日夜地给学生辅导,学生也确实考出了好成绩,我也被有些人称为“教学水平高”的语文老师,但这样的“高水平”却让学生学得很辛苦,很被动,学生的考分是高了,但却磨损着学生原有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这样的“高水平”又有何益呢?这样的教学方法岂不是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吗?现在,我终于醒悟了:语文老师的任务应该是唤醒、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此后,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每次都尽量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知识,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并逐渐总结出了“阅读-质疑-讨论-升华”语文四步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要相信学生,把“发现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知识。如果语文老师保证了这个前提,那就可以轻松运用语文四步教学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地提高。下面,我就讲一下如何运用“语文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阅读,分为有声朗读和无声默读。
我指导学生朗读时,一般不先范读,因为范读课文实际上也是“告诉”。在教学中,我朗读课文只是为了和学生交流,我从来不希望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的语气神态都是一个模式。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去发现。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到位,但好歹是他们自己领悟出来的,这总比直接从老师的“告诉”中得到的好。因为光听老师的范读那是“模仿”,是“克隆”,而不是“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读得好,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处理也不错。这时,我便鼓励他们坚定自己的立场,而不要去模仿老师。
默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直接和课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让他们找出文中的精妙处,并作些批注。在学生批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触及课文重、难点的地方,我便及时地表扬这位同学阅读得仔细认真,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这一“发现成果”。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当然,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自己必须先发现,而且要尽可能地多发现,要把握好自己要教授的知识点,而不能盲人骑瞎马——心中无数。有时,学生的发现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有的学生的见解会比老师的更深刻、更高明。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特别兴奋、激动地赞扬这位同学,并动员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扬他。这样,师生一起边阅读边板书,有时,我还让学生把一些重点词句板书在黑板上。通过阅读阶段的发现,学生一般都能把握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第二步:质疑,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
经过了阅读阶段,学生都熟悉了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就课文的字、词、句、段、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词?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并不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大部分问题一提出来,就会有学生作出解答。有时,一个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老师还没来得及评价,就会有学生举手补充。有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到点子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花太多时间的必要,老师就要适当地点拨一下,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既要表扬学生的优点,又要表扬学生的勇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发现更多的知识,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时,学生的回答确实是挨不上边,我就说:“某某同学虽然没有给这个问题作出解答,但他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就不会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在质疑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争议较大而又一时难以统一意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正好是文章的重、难点,我就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板书出来,等下一个环节再来解决。
这样,通过质疑,既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质疑中,老师不轻易给学生出题(除非学生有明显的疏漏),更不给学生答案,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还是要教给学生的。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第三步:讨论,一是讨论上一环节留下来的有争议的问题,二是讨论文章的主旨。
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分别说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来讨论,看哪一种见解的理由更充分、更合理,看哪一种意见更接近作者的本意。经过引导,学生一般都能达成共识,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补充,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学生的答案就更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从不判定谁对谁错,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赞扬他们见解的独特,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这样,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就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本来嘛,谁能说文章的主旨只有一个呢?凡是学生发现的,都是对的,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让学生直接与作品、作者对话,几十个学生的发现绝对比一个老师发现得多。有谁能说:老师就一定比学生聪明,就一定比学生发现得好呢?我只是经常对学生们说:“老师并不比你们更聪明,只是比你们早读了几年书,多读了一些书,只要你们比老师更勤奋,更好学,就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实也确实如此。
第四步:升华,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的思想。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大家合上书本,跳出课文,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结合社会现实来讨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比如:在你的阅读积累中,有哪一是老师要博览群书,要经常给自己补充能量。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老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怎么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呢?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学历、证书、职称等,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多读书,要时时刻刻地读书,要时时刻刻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我最反对把老师比作蜡烛,不论是红蜡烛,还是白蜡烛,形象都不好,而更可怕的是,蜡烛的能量是一点点地减少,直至成为灰烬。我们老师应该是“太阳能电池”,每时每刻都在吸收能量,同时又在释放能量,永不停止,永无尽头。二是老师要经常表扬学生,夸奖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进步需要赞美,需要欣赏,老师要不断地、发自内心地告诉学生:“你真不错,你成功了!”要让学生时常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因为成功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奋战在同一战线上的辛勤的园丁们:请尽量地去肯定、赞美、欣赏你的学生吧,因为你的一句赞美、一次表扬,很可能惠及学生的一生!
资料提供者:吴琴珍
玉壶如冰
【篇二】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武鸣县太平镇文溪小学 林成威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技巧,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构建课内、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在读中领悟语文精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思维训练 阅读空间 领悟精髓 阅读速度及方法
阅读能力,包括自己能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研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筛选信息,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初步会用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能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样一篇文章,有的学生读了不知所云,有的只记住内容大意,有的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恰当评价,这就反映出阅读思维的差异。阅读思维能力主要体现阅读理解与评价上。在阅读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审美情感就自然渗透其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培养。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小学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试想,做老师的如果死板的照本宣读,硬梆梆地讲道理,必定会让学生感觉如说教一般,毫无生气,对有些课文所表现的感情更是感到费解或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时自己心中就充满“情”的话,其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教师本身就如同一个导演和演员,在教学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呈现的情境里,与你同喜同悲,真切地获得精神上的感受。因此,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无穷的乐趣,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
二、构建课内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把“钥匙”交给学生
课本是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的,然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应以本为主,而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带领组织学生首先把课文(作品)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透,让学生主动阅读,真正把书读“活”。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或相关内容。然后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完成“当堂训练”相关的内容或题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锻炼阅读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自学时就着不懂的问题与同桌或其他同学讨论。自觉组成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探究学习:调动学生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的能力,积极质疑解疑,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言之有理,体现创新精神。
三、构建课外语文阅读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钥匙”
1、让学生针对性地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倡“读名著”活动。教学中,必须解放思想,要有“大语文”阅读观念,既重视课内阅读,也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辟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智慧精华,感知名家生活经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文学底蕴,以提高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2、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开设阅读课,扩大阅读空间,每周安排一节课给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让他们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生活,开阔视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解读古代的生活录况,去欣赏外面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写作材料积累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精髓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方法很多,但一味地对字词句纠缠不休,只会把中国语文搅得支离破碎。相比之下,传统的读背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中国千百年来读书的传统套路,自有其道理,不应全盘否定。中国语文的优美在于悟,在于参与和运用,而且学生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有源作本,失于根本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事实表明,重视朗读与背诵,会使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大脑越来越聪颖。阅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俗话说“读背出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也是种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在读与背中,文字、词汇、语法自然入脑入心。例如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你会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教导你孰轻孰重的标准和高贵的情操""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阅读中了解他,将终生受益。有的学生,由于重视朗读背诵,他们头脑灵活,反映敏捷,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强,成绩普遍优良,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明显胜于别人。读背出素质,但背书也不简单,也是有讲究的,不得要领不行,不持之以恒更不行。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用真情实感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至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感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并把文中精美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如此既净化了心灵,又丰富了学识,提高了思想和文化素质。可见,让学生在读与背中领悟语文的精髓,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素质。
五、克服不良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速度
(一)阅读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吸收语文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学会阅读。那么,要提高“读”的能力,必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读
许多学生都有出声阅读的习惯,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出声阅读时,有的嘴唇无声地动,有的嘴唇不动,而舌、喉在活动,这无疑会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意思,而不经过声音阶段。”
2、心读
心读是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心读时,人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嘴、头或声带都没有动,只存在一种说话的内在真形式,学生在内心里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字音,这是一种很坏的阅读习惯,它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和效率,并且矫正起来又比较困难,采用强制自己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强制自己阅读速度的方法一般能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这种坏习惯。
3、指读
指读是用手指、钢笔、圆珠笔、三角板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它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一个高效率的阅读者不会注意单词的位置,也不会在每个词语上平均花费时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阅读的思想内容上,指读的习惯妨碍了眼睛运动,并限制了大脑的速度活动能力;同时,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以上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路,降低了阅读速度,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及时地加以纠正。
(二)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历来的考试中来看,阅读题的分量都增加,难度也比以前深。因此,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掌握阅读技巧是关键。常见的几种较有科学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强的阅读方法如下:
1、前后倒读法
当拿到一篇很长的文章或是一本很厚的小说时,想要在短时间里读完,并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不仅需要迅速的阅读速度,还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就算你有一目十行的本领也很难达到要求。这时候用前后倒读法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看文章的结尾说什么,如果是小说就看看结局怎样。因为文章的结尾或小说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或是内容的高潮。提前阅读,不仅能大致了解其中思想,还能激发自己对它们的阅读兴趣,迫切想了解文章或小说的开头和发展过程。
2、标题串连法
如果一篇文章或是某本书分为几个内容来陈述,每个内容的前面有明显的标题提示,我们可以先快速阅读它们的标题,这些标题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大致上了解它们的内容提要的基础上进行详细阅读,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阐明的思想内容上,形成意识群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3、内容筛选法
如果文章或某本书内容繁琐,没有明确的小标题提示,阅读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内容筛选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对于不重要的细节描述或内容一跃而过,只抓住其中对文章思想表达起重要作用的段落或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进行串联阅读,对于自认为描写出色的精美句段,也可作详细反复阅读。这样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4、“举一反三”法,指导精读段落结构相似的文章中的一段,让学生掌握方法,再自学相似结构。例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两篇文章都将升华主题的部分放在篇末,学生可以通过“读、划、议”进行学习。
5、 “主线突破法”,主线牵一发动全身的线索。教学此类似的文章,先从主线出发,提纲举目,沿线扩散,合并思考,简化头绪,化难为易。比如《凡卡》可采用此法教学,《凡卡》一课中写信的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
6、“跳跃讲读法”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常用于篇幅教长的文章中。
7、“直奔主题法”,让学生把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来,概括中心思想,再分析讲读课文,看课文怎样表达中心句。
8、“逆向讲读法”适用于中心思想篇末的文章,先概括再变综合分析,反顾全文,系列提问。
9、“文题分析法”重视文章的题目或突出的文章的主线,理清作者的思路。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篇三】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三、阅读能力应以理解为关键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至少应该达到以下两条:一是读懂;二是会读。
(一)读懂
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课文内容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读有多种办法,我一般采用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二)会读
会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
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
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
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参考、圈点、批注等。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一)课堂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中,我将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分成小组,以优代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考,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曾看过好多优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
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讲读《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谈自己喜爱谁?为什么喜欢?多数学生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老实、谦虚;当我正在称赞大家时,有位学生突然大声说:“它还善良”。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于是我鼓励学生继续讲讲课文中哪里体现了陶罐的“善良”。学生讲出在课文结尾一段写陶罐被文物工作者挖出后,请求人们快把铁罐挖出的话中体现了陶罐的“善良”。我对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气氛异常活跃。
五、要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
【篇四】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这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无数名人名家都对阅读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经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很多人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科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更加能够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书籍的内涵: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还告诉我们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读书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焦虑;读书能使后人接过前人之棒;读书能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地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
我们日照市正在开展的新教育运动,将对阅读的重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其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既然阅读有着如此具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
首先,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 这是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两个观点,以此来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提醒未尝不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才是阅读活动可以继续下去的关键。很多时候,
当我们看到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阅读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书目,而是津津有味地趴在漫画书、绘本书上乐此不疲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一种不恰当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将书没收,或是警告其以后不得再看这一类的书,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读书起了逆反心理,变得什么书都不再看,适得其反。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太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等于将漫画书统统扼杀掉。现在很多针对小学生出版的漫画书都在有趣的画面里穿插了大量的知识,学生阅读后也都受益匪浅。像《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等等,都极受小学生的欢迎,阅读后孩子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知识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书来阅读。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浩瀚的书本海洋里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目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们国家对学生阅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书目,为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像以朱永新教授为首的团队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课外阅读丛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了健康有益的参考。同时,现在的父母都具备了较高的文
化水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阅读生活,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力为孩子们挑选了大量的可供阅读的书籍,指导孩子们去阅读,这些都为孩子们健康的阅读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这样的引导教育下,孩子们对书籍的选择水平也朝着良好的方向顺利迈进。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自己学习的能力。因为,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法意识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仅知道词语的中文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该如何去用;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一种正确的语感""因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多读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 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曾任台湾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校长的李家同教授也撰文指出:“大量阅读,可训练孩子们的四种语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2.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写文章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4.文章内容不落俗套,有独
到的见解 。”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步学会分辨所读内容的优劣,思考不同观念中的闪光点,学到不同作者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出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的学习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默读就是用脑子读而不是用心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 程中学会抓重点,一般的文章总结句通常都在开头或结尾,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要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对于文章的中间部分可以通过眼睛和脑力的相结合来大概略过,如果有些句子忘了也不要翻过头来看,一直到文章全都看完之后再看刚才没有记住的句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力,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脑力和眼睛的高度配合。
(三)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扩大视读的范围。视读范围是指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眼所能够看到的字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能力,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减少眼停的次数、加快停顿的速度 以及减少眼停时间等,以此来提高眼睛所能够看到的文字范围。(2)阅读时对非重点内容可采取浏览性阅读。浏览性阅读是只求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而不顾细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式通常的程序有: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
【篇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宝库,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能大大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才干并激发我们的创造才能,所以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大多数知识来源于课本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哪里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我略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阅读有着非常的作用
1、获取知识,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要想万事都亲自经历是不可能的,所以书籍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课内阅读的内容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能力的需要。如果学生阅读范围只限于课内,那么他们的能力也就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需要和社会需要。阅读之所以重要,还因为课内阅读教材的可变性小,最新的文章不可能随时采纳进来,而课外阅读却能弥补课内阅读内容的不及时性。因此阅读在获取知识,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还对写作和计算有着促进的作用,通过阅读不断借鉴他人的精髓,再经过思考和加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另外阅读对计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在很多课外阅读资料里有着大量的新
的解算数学的方法和新的知识。因此阅读训练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数学课的计算训练。持续不断的课外阅读,对锻炼思维和发展智力,无疑会起着巨大作用。
3、对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的德行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心理比较叛逆。同时,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个关键的阶段大量的积极向上的读物就尤为必要。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不仅可以满足他们情感的需求,也为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促进小学生拓展能力和更好的发挥特长
在班级集体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整齐划一,无法适应个别学生的需求。而小学生能否得到更大发展,主要不是由教师在课内统一教授的内容决定,要由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吸收多少新的知识来决定。如果只是局限于课内所学是很难有创新的。因此,指导他们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进度显得十分必要。
二、当前影响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问题
1、浮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
很多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以至于阅读过后只是蜻蜓点水,使很多阅读材料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小学有一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很多同学读后都觉得是描写雪景的,而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到作者的包容天下的心胸。
2、知识有限,影响文章的连贯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等的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其中有些生字生词在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导致文章难以连贯,严重的时候整个文章都难以理解。
3、对阅读缺乏认识,态度不端正
有些小学生在阅读时,左眼进右眼出,读完后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阅读当作给老师给家长完任务。这样的后果是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有学会。
4、没有选择性的阅读
金墉,古龙这些武侠小说的作者在很多小学生的眼里是非常熟悉的,反而你问他鲁迅、胡适,老舍这些有名的文人,他们却一无所知。更甚者,有些学生阅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籍,这些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会导致犯罪。
5、阅读是缺乏良好的习惯,事半功倍
“聪”是要耳朵、眼睛、口、心并用的结果,但是在小学生中,有很多同学只是眼睛看,即使当时记住了或者理解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候用到的时候却找不到,以至于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改进。
1、明确阅读目的
目的明确是我们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阅读目的就是我们通过阅读所要达到高度,比如情感上得到了什么样的陶冶,能力上得到了什么样的提高,或是知识上得到了怎样丰富等。我认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素养,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的心理方式是理解和认知的,而不是感受和感知的,认知的对象是思想内容,而不
是言语形式。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比如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功方向。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阅读助推器的作用下,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与阅读内容“亲密接触”。通过资源的整合,删繁就简,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高了,阅读目的性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在阅读中拓宽丰富知识,在拓宽丰富知识同时促进阅读
很多小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和外国翻译的一些名著时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句段,甚至有些学生读过了一篇文章,他竟然不能理解文章到底在说什么!当然,不仅仅在课外读物中。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课书中也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或是学术观点加入了进来。比如生物课本中新加了克隆。阅读所要经历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以前的教材难于相比的,可见内容之丰富。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那么如何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鉴赏和评价我们所阅读的知识呢?我觉得这些能力的提高最好的途径莫过于阅读,阅读和我们提高计算能力是一样的,只有多练习才能有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注意收集积累,并提高他们的认识,这样他们在阅读上、理解力上和鉴赏能力上才会有提高。
3、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概括、边读边划重点
通过阅读提高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或鉴赏能力并不能是我们唯一目的,比如说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维,所以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也是思维。那么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如何来培养思维能力呢?那就离不开概括能力了。因为一篇文章只有我们概括了,才能很好的思维。比如在阅读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分清了段落,概括了段落大意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的概括定义和题目的中心意思,以及分析题目的用意,才能更好的完成题目。当然概括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过程才能积累起来的。那么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提高概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那就是边读边划重点。比如语文的学习中,有时候一篇文章很长或是很难理解。当学生读到后面是就会忘记前面的内容了,或者是理解到后面和前面的内容联系不到一起了,这都会对学生的概括和理解全文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重点用笔简单标出来。这样对我们概括理解全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4、要善于运用学习工具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如文字数量的积累,数学公式的积累和理解,自然科学的认识,人文历史的感悟等都是不足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工具,对他们提高阅读也是不可或却的一部分。在阅读文章时候他们经常会遇到很多陌生的文字,家长和老师不在身边,那么他们必须要和字典交上朋友,如果他们能够利用网络这个大资源更好。这样不仅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和加强他们的
【篇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白河一中 余显宏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学评价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自身对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特点认识不清。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阅读的动机却不明确。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有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做出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例如学习记叙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是写人的还是叙事的,若是写人的就要看写了什么人,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了哪些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侧面);这些方法各自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同样道理,叙事类记叙文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概括:叙述了什么事,运用了哪些手法,这件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借鉴意义。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学会了怎么分析记叙文,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写记叙文。再如诗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步骤进行阅读:把握“象”(人、事、物、景、理)——用了什么手法(白描、工笔、烘托、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等)(怎么写)——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推知未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思考,积极研究,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应该用在思考和研究上。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具备敏锐的头脑、清晰的思路、精确的表达对谁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正如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中提高一样,分析能力也只能在分析中提高。其实分析也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多问一些“为什么”,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规律,总结规律,并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总结,学生会发现任何一种文体都离不了这样三个要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学生就能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掌握阅读的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应该善
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这是高层次的教学。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知识,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列了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课程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每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点收获时,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一份兴趣,获得一份学习的乐趣,树立一份自主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新课标”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路,由教师如何教的思路转为学生如何学的思路,把教法的着眼点放在学法上。著名的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指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教师在每一堂课里,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一堂课里“动”起来,“活”起来,兴奋起来,充满兴趣与热爱;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思维,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毫无疑问的感觉到自己是互动的主体与学习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009年6月
【篇七】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好,而且学的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的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有那些呢?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认读时,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对每首诗词拓展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第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选好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授人以渔
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2、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
4、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5、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
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6、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7、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
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