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内容

1、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设问句的特点和作用。

3、理解文章各段所写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速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三)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苦乐观,勇于负责任、尽责任的优秀思想品质。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方面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结构及论证内容。

2)难点

认识苦与乐的关系。

3)疑点

认识本文的最后一段解读者之惑,使议论更稳健的特点。

(二)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堂课上我采取把语文“嫁给”快乐的做法。其形式上,我想充分利用现代流行语、现代流行歌曲取悦学生,以教师的风趣语言、亲和态度拉近学生,说学生想听的话,让学生跟我来。

当然,针对这堂课如此设想可以。我想,对其他的有些语文课是不能这样的。

三、媒体应用

1、教学教具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CAI课件、扩音机。

2、多媒体素材

梁启超简历、歌曲〈快乐颂〉——庾澄庆、教师学生录音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实施过程:(第二课时)(课前3分+课中45分+课后1分)

(一)课前准备(3分)

大屏展示:(滚动字幕)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王老师的语文课堂……(配音乐)快乐颂——庚澄庆(幻1)

(二)进入课堂(2分)

师:语文课一开

生:堂堂都精彩

师:孩子们,你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我在这儿等着你们来,等着你们来把花儿采。(唱)

欢迎来到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生活……

(三)导入(1分)

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下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话语时,你首先会想到哪一个人呢?

大屏展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幻2)(老师倒数3个数,大家一起把他的名字喊出来)

生:梁启超

大屏展示:梁启超名字(幻3)

(四)作者介绍(2分)

师:今天,梁启超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就让我们与他打个招呼吧。(学生打招呼)

大屏展示:梁启超照片、简介(幻4)(教师以梁启超的口吻自我介绍)

师:一定要记住我的文学集子哟《饮冰室合集》

(五)引入课文(1分)

师:据我了解:现在,你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很不能吃苦尽责。所以,我今天给你们带来了我的力作《最苦与最乐》,作为我与你们的见面礼。读后有什么想法,请写信告诉我。

大屏展示:课题《最苦与最乐》(幻5)

(六)解题(1分)

大屏展示:(幻6)

(七)整体感知(6分)

请全体同学速读全文,独立思考回答下边的问题。(老师计时,你们读完后举手示意)

大屏展示问题: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哪几段写最苦?哪几段写最乐?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

4)、简要概括全文写了哪些内容?(幻7)

学生交流、展示。(提示:交流时掌声是自发的,我不会提示你们鼓掌,你赞许就鼓掌)

(八)细读理解(19分)

1、教师讲解课文第1、2自然段(7分)

大屏展示:第1、2自然段的逐层分析(幻8)

2、学生细读第三自然段后讨论互动(读1分+讨论2分+展示3分)

大屏展示问题:1)、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成语“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其目的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这句话的?(幻9)

大屏展示:答案参考(幻8)

3、默读第四、五自然段,争取分析这两段内容(不讨论)(6分)

大屏展示问题:作者论述苦与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在苦乐与责任上作者得出了怎样的人生结论?(幻10)

大屏展示:答案参考(幻10)

(九)课文结构展示(2分)

大屏展示课文结构,师生一起回忆课文内容。(幻11)

(十)找句品写(3分)

大屏幕展示要求:1、找出课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是怎样回答的?

2、本文中,作者说了或引用了很多包含有人生哲理的话语,请你尽量把它们摘抄下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课后全部完成)(幻12)

(十一)延伸拓展(3分)

大屏展示:文中对责任未了的感觉:a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上;b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c纵然不见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d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对责任尽了的感觉:a如释负重;b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c海阔天空,心安理得;d无入而不自得。

请你用别的语句也来形容一下这样的感觉。

大屏展示:提供参考(幻13)

(十二)布置作业(2分)

大屏展示:1、找出刚未找完的句不子,把找出来的句子工整的抄写在语文作业本上。

2、以“给梁启超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尽心思;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幻15)

(同时教师口诵)

(十四)课堂结束(2分)(可在下课铃响后)

大屏展示:教师与学生的轻轻告别,学生陆续走出教室。(幻16)

【篇二】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高二第三册第16课短文两划分范围

瑕疵:微小的缺点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矫正:改正、纠正

畸形: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偏于某一方面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足或不高兴的神情。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怨天尤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体无完肤:形容浑身受伤。

饱经世故:形容经历很多世故。

郁郁寡欢:心理苦闷,很少快乐。

自得其乐:自己感到得意而快乐。

三、整体感知:

(一)《美腿和丑腿》

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虽然这两种人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健康”“财富”“生活上的各种享受”。然而在这些基本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却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福。为什么呢?作者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与“乐”的不同感受。本文的主要观点即在这一段。

作者论证的过程是: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举出现实生活中几组互为对比的例子,再在这些例子的基础上,分析乐观的和悲观的两种人对待事物的相反的观点,以及由相反的观点导致的不同的命运,重点分析悲观的人的命运,最后以美腿和丑腿为喻,告诫那些悲观的人要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论证的思路:提出观点——举出实例——对比论证——比喻作结。

②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哪些例子作为论据?

作者为他提出的观点作具体的论证,主要通过几组互为对比的例子来实现,以此证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有不顺利”,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会遭遇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面是利,一面是弊。在交际场合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餐桌上的酒肉和菜肴,天气,政府的法律,诗文的美和瑕疵,每张脸上的优点和缺陷,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些事物的两个方面必然同时出现在自己面前。作者论证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几乎都能遇到的,所举这些例子也是生活中常见或人人能感觉到的,这就使这种论证有亲和力,有说服力。

(二)《我为什么而生活》

作者在这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全文结构:总(第1段)——分(第2~4段)——总(第5段)

四、同步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边陲锤炼捶打唾手可得

B彼此山坡波浪疲惫不堪

C颠沛嗔责缜密瞋目而视

D屹立起讫呓语自古迄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读音能力。B项依次读为bǐ、pō、bō、pí。A项前三个都读chuí,“唾”读tuò;C项依次读diān、chēn、chēn、zhěn,D项依次读yì、yì、qì、qì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味珍爱B品评体验珍惜

C品评体验珍爱D品味体味珍惜

[解析]选A,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辨析近义词含义的能力。品味:仔细体会、玩味;品评:评论高下。体味:仔细体会;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珍爱:珍重爱护;珍惜:珍重爱惜。

3、阅读《美腿与丑腿》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解析]: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②第2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作者运用了排比,这样写句式整齐,语言流畅有气势,强有力地说明了万事万物总有两面性,能更好地证明自已的观点。

③第三、四节中,作者连用了六个“如果”,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析]:这样写更富有逻辑性,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④在第三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更堪怜悯”?

[解析]:“更堪怜悯”是针对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而言,以铺垫下文由模仿而成习惯的人还是可矫的。

⑤阅读最后一节,说说“美腿仪器”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是可以测知一个人是否只有悲观,只注意别人丑腿的仪器。

4、阅读《敦煌莫高窟》回答后面问题

要到莫高窟,先到敦煌城。据说现在的敦煌,已成了国际旅游城市。高楼林立,夜市通宵达旦。还筑了飞机场,客运繁忙。可三十五年前的那时,只有横七竖八一簇簇灰黄色的土屋。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楼。街上坑坑洼洼,行人极少,满地畜粪,车过去黄尘滚滚。一丁点儿也看不出,它曾经是古代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总管中西交通的重镇。想当年异国商贾云集,周边羌胡来归,毡庐千帐,土屋万家,鸣驼啸马,绿酒红裙,繁华真如一梦。

城外沙漠中,残留着一些陈迹。西边有汉代的阳关遗墟和沙洲故城遗墟;北面有汉代的玉门关遗墟;南面沿着疏勒河,有一条高低断续的土墩,是长城烽燧的残余;东面平沙中发现了一些木简、农具、钱币和箭镞,折戟沉沙铁未消,说明它曾是东汉以来戍卒的屯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东南面鸣沙山和三桅山之间峡谷里的悬崖上。

可以想象,万里平沙中这些壁立千仞的悬岩,是洪荒时代雷鸣般的浊流冲刷出来的。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那水一般流动着的、填平一切的沉重黄沙,到这个悬岩边上就停止了,宁肯在一旁聚成消长无凭的高高沙山,也不肯进入这小小峡谷?

峡谷从南到北,狭长一千六百多米。有一股地下水从南端冒出来,到北端又没入地下。中间无数百年老树,拔地参天,郁郁森森,掩映着几座古寺。岩壁上古洞(现存四百八十多窟)高低参差,上下五层。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多个。壁画总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还有经卷写本数万,唐宋窟檐若干。据说这些,都只是残留下来的部分,其盛时有窟千余。具体如何,已无可考。无论如何,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王朝的作品。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就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

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马其顿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里和月支、乌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移徙流民,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谪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

所以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那荒原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班驳脱落,隐显之间,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出人意表,非人力所及。正如当年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后来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

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为不易;想到世事无常,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其幸运,心中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选自高尔泰《敦煌四题》,原载2003年第1期《读书》)

(1)文中第三段说“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也不肯进入这小小峡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可能性”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文意概括“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移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可能性”所指的内容是

②“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移的条件是

(3)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莫高窟艺术“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今昔比较意在表达昔盛今衰之感,感叹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历史无序,反映出作者对往昔敦煌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敦煌衰落的痛惜之情。

B、作者以写莫高窟艺术来表达对自然伟力的赞颂,进而表达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学者式的行文风格。

C、“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作者感叹莫高窟艺术历经千百年风沙兵保存至今已是很不易,由此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虚无之感。

D、此文意在感悟历史,感悟自然,以自然的永恒来反衬历史的变迁,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艺术遭到破坏的深深的忧虑,从而体现了作者对民族艺术保护的责任感

E、虽然历史无序、岁月无情,莫高窟艺术却历经千年依然存在,而且焕发出更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作者由此感悟自身,既有劫后余生的幸运,又有历经坎坷而弥坚的人生执着,获得心灵的升华,不由心生感激。

[解析](1)反问手法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也表现了莫高窟周围自然环境的神奇。(需答出手法和作用)

(2)①莫高窟艺术只可能由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而造就。

②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融合产生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宣泄的渠道。(中外文化的融合概括须全面)

(3)莫高窟艺术是由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而造就的,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而自然的破坏力量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从历史和自然两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4)B、E(A、无“昔盛今衰之感”,也无“对往昔敦煌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敦煌衰落的痛惜之情”;C、表现了“人生虚无之感”错;D、无“对莫高窟艺术遭到破坏的忧虑”,也没有写到对莫高窟艺术的保护。)

第二课时

一、能力引擎

(一)《美腿和丑腿》

1、《美腿和丑腿》为什么要将分析重点放在悲观的人的处世方式及其后果上?

第三段承接上一段段意,作者分析了两种人对待事物的相反的观点,以及由相反的观点导致的不同的命运。一种人是乐观的,他们往往注意到事物中有利的一面。另一种人是悲观的,他们只注意到不利的一面,并且“永远感到怏怏不乐”,甚至“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格格不入”。作者在这一段重点论证了后一种人,详细分析了悲观给人带来的危害,并告诫悲观的人要改变自己。作者认为,悲观的人生态度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模仿”的。他对悲观的人提出忠告,“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因为如不及时矫正恶习,虽然它表面看来只是一种态度和心理行为,但却会“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它将会导致的后果就是,使人只注意到事物不利的一面,对周围的人吹毛求疵,得罪了许多人,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往,更没有人愿意看到他的成功。在他遇到困难时人们不仅不会挽救他,还会落井下石。在这一段的最后,作者提醒读者,对那些“不愿矫正恶习”的人,“大家还是避免和他们交往好”;否则,“你将感到很大的麻烦”。这一段有四分之三以上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2、(2002•全国)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但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仿写题,而相当于诗歌写作题。仿写格局已从句子内部走向外部,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单句的简单重复走向语境的全面营造。例子本身是一首精致隽永的诗,仿写的句子也应该追求诗味,尤其是诗的意境。答题时,要借鉴所给句子的写法,重新选择另一事物,通过比喻的形式,再造一个形象。因此,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有自己新的创意。此题对仿写的内容没有做任何限制,但从例子来看,本体和喻体各系统中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关系。本体中,“海”是层次较高的本体事物(总体意象),“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层次低的或领属于海的本体事物(具体意象);喻体中,“字典”是高一层次的喻体事物(总体意象),“部”、“音序”、“文字”领属于字典的喻体事物(具体意象)。四个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四个比喻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选择形象必须符合这个条件,这是此题的难点。另外,仿写时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

[答案](1)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树涛是旋律,溪流是大山的节拍。

(2)天空是一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解析]冰箱——自认为勤勤恳恳,为保鲜食品提供庇护;但是,自身却始终是一副冰冷的心肠。

洗衣机——不停地鸣叫,向主人邀功请赏;可是,一向把合作伙伴——水,抛之脑后。

2、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解析]题面规定了三项要求:①另选一事物;②写出一种情境;③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材料中隐含的仿写条件:①应选一具体事物作描写对象;②前一句点明描写对象;③前两句表现一种情境;④第三句点明思想感受。据此,可以这样写:井底的蛙,你坐井观天时,眼界就窄了。又如:荒地的种子,你怨天尤人时,生命的希望就小了。

三、课文悟写

(一)精彩写法揭秘

用对比进行说理是《美腿与丑腿》一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在说明问题时注意将两种人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说明,一种人注意好的、有趣的东西并能尽情享乐,另一种人则注意坏的方面,结果往往大煞风景,所以前者得到幸福,后者失去幸福。通过对比,进而引出朋友对人的态度,用“腿”来测别人,以此来确定是否深交,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这种对比贯穿全文,从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二)读写拓展创新

1、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

正面:,。

反面:,。

[解析]事物①: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事物②:哈哈镜

正面:扭曲自己,带给他人欢乐。

反面:因为自己腰板不直,才很难透视他人的正直。

2、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章,要求表现丰富的哲理

[示例]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玉面镜的结合,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丑死了。给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选好看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幸福在于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对着丑的一面时万般痛苦,忘记了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这样的镜子会翻看不同的一面,于是,幸福属于了他们。

(摘自2004年高考海南省满分作文《思维,请守住幸福》)

四、同步练习

一、下文是对《我为什么而生活》的另一种翻译,阅读后回答问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体验脱离观察经过

B.体会脱离体察经过

C.体验摆脱体察透过

D.体验摆脱观察透过

[解析]D,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体验领会。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断绝某种关系;摆脱: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等不良的情况。观察:仔细察看;体察:体验和观察。经过:通过;透过:穿透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解析]C(非“生命消亡”,就是“冰冷死寂”之意)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主要也就在于此。

②我渴望知道星星为生命闪闪发光,我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的流转。

③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人还得罪许多人,他们到处与人格格不入。

A、分野企图以至B、分界试图以致C、分界企图以至D、分野试图以致

[解析]D(“分野”是划分范围的意思,“分界”是划分界线的意思,“企图”是贬义词,不当;“试图”打算的意思;“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一“是哪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专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问道:“您看到了什么?”

“昨晚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去,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别再伤心!现在是1980年,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来吧!乖,好姑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时,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藏室旁边,偷扯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海中。

4、老人对在日本重点考察的三个目标中,评价最差的是__________,评价最高的是___________。

[解析]公厕后台

5、文章第四小节中“由微而窥大”的“微”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不超过16个字),“大”则指的是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析]“微”指人的耳后、厨房的抹布、菜篮、公厕、后台,“大”指人的品质、民族的特质

6、作者对老人的认识是反复变化的:

①起初是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久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③后来又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肃然起敬,“我”看到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②感觉渺小,“我”误以为他是个“老不修”;③渐感高大,我逐步懂得了老人考察小节(“细微之处”)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质。

7、老人说:“后台这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这句话中的两个“戏”,前者是指_________,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戏”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观,“戏如人生”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观。

[解析]前者是指演戏、游戏,后者是指事业、工作,“人生如戏”体现了消极的、颓废的人生观,“戏如人生”体现了积极的、进取的人生观。

8、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刻画了一位“鹤发童颜,气宇不凡”的台湾老人的形象,这位老人举止诡谲,出语不凡,戏谑调侃,个性非常鲜明。

B.文中最能表现老人性格的是他与众不同的考察方法,他所考察的都是别人不大注意的小事,这说明他是一位只注意生活小节的细心的老人。

C.“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老人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民族特质,它不只是提法不同,而且表现了不同民族在人生观方面的迥异。

D.文中写女主角到后台后,仍不停地唏嘘、呜咽,是为了说明这位女主角感情非常丰富,是一位难得的好演员。

E.为了刻画台湾老人这个似怪非怪的人物,作者采取了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予以表现,使内容和形式趋于和谐完美。

[解析]B、D(B“老人只注意生活小节”不对,老人是“由微而窥大”。D不是为了说明女主角感情丰富,而是说明女主角演戏很投入,富有敬业精神)

《最苦与最乐》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2.词义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

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

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

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2.学生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简要分析,引导其他学生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合作探究

(课前学生自愿分组,每组4人,上课时,按照小组做好。)

(一)教师出示探究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

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

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

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二)“价值观”探究

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

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

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

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

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

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

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

样的责任?

(学生自由发言)

六、文章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

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

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

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

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

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

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

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四、了解语言特色

1.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

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

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2.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

再与上题重复。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

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

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

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

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

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

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

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4.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

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

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束语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

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

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

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

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

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

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就其中一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

文章。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骆素芬

【篇三】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 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激发兴趣)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2:(激情导入)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 不能逃避责任 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

【篇四】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议论文常用论证法,体会语言特色。

3.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思考讨论、适当点拨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 最乐”。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 简介作者

2. 疏通字音词义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3. 请学生说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简要分析,引导其他学生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小组思考讨论

1. 教师出示探究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是尽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答应的事没做,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反之就是负责任。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用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苦乐与责任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四、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1.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分论—总论(对所要论证的先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归纳出结论。)

2. 本文的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2)分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分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总论人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逃避责任。

3. 明确作者观点:

本文论题: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五、自主探究

1. 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简要分析起作用。

2. 体会各类句式的使用

找出文中特殊句式——排比、设问、反问等,简要分析其作用。

3. 文章当中哪一种修辞手法俯拾皆是?运用得有什么好处?

排比,使文章流畅、增强气势。

4. 总结: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以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六、拓展延伸:

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篇五】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4、学习生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 ....

5、理解生词。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

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时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明确: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

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五、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教师小结: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品味精彩语段: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4、“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

【篇六】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组合作备课教案设计

【篇七】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

培养学生思维的辨证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

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1重点 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

论证方式。 2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

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

考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

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苦乐观的

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谈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

乐观。那么著名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

加点)

二、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

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

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

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o 2、检查预习

o 1、 注音:

契 ( qì )约 揽 ( lǎn ) 大抵(d ǐ ) 悲天悯 (mǐn )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整体感知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理清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一、(1、2段)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段)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段)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

研读课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一)谈苦

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二)论乐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

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三)担责任

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一直走到死 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

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合作探究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1.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篇八】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部编七下《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

建立学习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⒈ 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 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 “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 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 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 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 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 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 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 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 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