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5.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屏示诗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些诗句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杭州西湖。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朗读

1.听范读,标注字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画翻译难点。

2.交流难点,翻译全文。

参考: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复述课文大意。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背全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我”雪后夜半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巧遇知音。

2.找出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

事件:看雪。

三、深入理解

1.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一个字概括呢?

明确: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相公的“痴”。

明确: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四、具体分析写景部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

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3.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练习巩固:白描手法

1.明确白描与渲染烘托的区别

2.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运用了白描手法。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③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答谢中书书》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纵横,盖竹柏影

⑤ 也。”《记承天寺夜游》

五、疑难解答: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待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明确: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其实更表现出他孤傲独立的情怀.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二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明确: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他可能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封志莉

【篇二】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 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湖心亭看雪教案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篇三】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

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

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

《历代小品文精华 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

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 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

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

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

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

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

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篇四】湖心亭看雪教案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

1、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一片冰雪世界。请大家听一听范读,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发音。(师范读全文)

2、请大家一起读一遍课文。读后,找出一个词来能够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读后让学生找能够概括张岱性格特点的字(生说痴)

3、“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呆、傻、笨、行为古怪,这个地方的痴是痴迷的意思。)

4、在文中找一找,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生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分析)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师板书:痴行)

5、我们来讨论一下: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件事痴迷不痴迷?(痴迷)

6、作者是在什么天气看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7、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8、像这样非常寒冷的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看电视、在被窝里看书)

9、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生说师板书:清高、孤傲、不同常人)

凌晨时分,作者不是沉浸于梦乡之中,而是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从这儿看出作者痴迷什么呢??(他痴迷的是西湖的雪景、他痴迷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师板书:痴景)

10、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学生读,没有读出韵味。)

11、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来分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男生,请想想:为什么请你们读前句?(指导:男生应读出大气、有气势,女生应读出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12、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男生读,不够大气。)

13、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学生:读好“上下一白”。

14、三个“与”也要重读。男生再读一遍。(学生读,读得很有气势)

15、这次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可我记得大家在做量词填空题的时候:一()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

16、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不改的好。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

天地形成对比。

生:我觉得不能改。舟如“芥”,人如“粒”,这是从天空或高空的俯视,置身其中的人,正如沧海之一粟。这样用词,更显得天地之苍茫。

生:不能改,我觉得在苍茫的天地中,景啊,人啊,它们都似有似无,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感觉。

17、(惊喜地)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啊!人融入了苍茫的天地中,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语言美。让我们再把这两个写景的句子读一遍。咱们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全班齐读)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写景是为了抒情,在这一刻,张岱有什么情趣?(板书:情趣)生:清高、高雅。生:超凡脱俗。

18、不错,这个超凡脱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板书:超凡脱俗)

19、作者借着雪光,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只看到这些“一痕”“一点”""其他什么也看不到。这使他顿悟人生,人生在世应当——(生:豁达一些、清静一些、旷达一些、孤赏一些、)

20、大雪三日,凌晨独往,如果你是张岱,面对白茫茫的雪景,你会发生什么样的感慨?看那,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雪景,发挥想象。说出张岱内心的思想感情)

如:看那,这湖上的冰花是如此的洁白,我想人的心灵就要如冰花般的洁净。

21、请大家发挥想象,根据张岱看到的某景,想象张岱的感受。注意,是替张岱想,而不是我们自己。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这人的性情喜好。思维不要被老师的例句所限制,不是仿写。 生:看那,这飞扬的雪花纷纷扬扬,我想人的生命也要想像它那样丰富。

生:看那,这白色的天地,我想人的心要如此宽广。

生:看那,白茫茫的一片,人都看不见了,我想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小,大自然是多么伟大。 生:看那,大雪清洗了万物,我想人的心灵也要清澈。

生:看那,多么安静美丽的雪景,我想人的心境也应该这么平静。

22、听了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

23、如果要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24、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学生:没有。)

25、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学生:热爱自然。学生:痴迷自然。)湖心亭看雪教案

26、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

27、多美的雪景啊!我从中发现了画面美,你发现了什么美?(语言美、意境美、动态美)

28、拿起课本,让我们把刚刚体会出来的各种美读出来。(生齐读)

29、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30、那我们就高兴地读出来 (学生读)

31、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学生:更、此人。(学生再读)

32、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能不能模仿金陵人的语气,换一个词来概括。有没有?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湖中焉得有此豪放之人、痴人,痛快之人,随性之人,雅致之人,湖中此人,知音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

3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带着怎样的心情说呢?(惊喜,用文中话来说呢是大喜)

34、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大喜)

35、从哪里看出是同样的?(强饮)

36、对,强饮三大白而别。请同学来读一下,可否读出这种大喜的心情?(生读)

37、有没有读出大喜?没有?为什么没有?应该抓住哪个词?(更)

38、应该怎样读?对,读重音。再读一遍。生读。师读该句,从这里可以看出金陵人是怎样的人?

39、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彼此彼此!幸会幸会!)湖心亭看雪教案

40、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不留博客,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

41、作者心中有波澜啊!“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金陵”是故国之都,引发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42、“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痴迷于雪中的景,更执著于雪中的情。混沌苍茫的冰雪世界中,融入了作者追忆前明,感慨世事的淡淡愁绪,却也因知音间的志趣相投而平添了一脉温情。

43、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去品味文中的景之美、事之奇和人之痴。

44、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痴心。(师板书:痴心)

45、一个人,只有一份情怀,持一份节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总结

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好一个活在自己过去世界中的张岱 生说师相机板书)

补充资料:1、赏雪景寄情山水——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大雪三日,张岱泛舟西湖,看雪悟哲理;

更定时分,陶庵端坐亭中,煮酒论痴人。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篇五】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表格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篇六】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 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湖心亭看雪教案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 咬文嚼字品痴行

朗读指导:“俱”“ 独”要重读,怀旧的伤感语气。

张岱在大雪三日,人鸟俱绝,天寒地冻时,冒着严寒去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雪景呢?

三、置换对比赏痴景

下面我们用置换对比法对这段写景做一个赏析。老师平时也喜欢写作,。自认为写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改编的张岱的文字,大家评评老师写的怎么样,好不好。

1、天与与云山与水

天、山、云、水

老师觉得太罗嗦,老师改的好吧,大家说说看。

明确:原句写出了天地苍茫一片的宏大景象。

与字却掉,这些景物显得分明,突出不了苍茫一片的感觉。

张岱写,我觉得这些量词太生僻了,我把它改成,不错吧。这次是不是我赢了

我改的量词太清晰了。

我给大家画一画,从大到小,最小的是人,由此我们可以生出这样的感慨,天地如此浩大,人是如此渺小。大家读。

【篇七】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马维宝

地址:山东省临朐县新华中学

邮箱:xuemaweibao@163.com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

临朐县新华中学 马维宝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湖心亭看雪教案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学习本文,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晚明散文家张岱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

深夜看雪的一次经历,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文言文,初二学生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步骤,加之本文文字较浅显,学生通过查字典、看课下注释、小组合作是可以把握文意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体会、赏析文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力求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冬天雪景学生司空见惯,但水上雪夜景却少有留意,因

此对文中所写雪景,学生需发挥想象加以领会。对于文中写景所用的白描手法,以前少有提及,应着重理解。而文章所流露出的孤高情怀及故国之思学生也不易理解,需要作适当引申,以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并积累“是”“更”“芥”等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班班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重视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

2.学习作者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同

时本文也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

历史地分析。

(二)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

情的关系。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教学策略与模式

(一)本课篇幅短小,语言浅白简约,意境优美,可读性强,

所以,在课堂上以诵读、美读为主线,通过反复朗读,读出

韵味,读出精神,读出灵魂。在读中贯穿识记生字、积累文

言词语,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

达的志趣及故国之思,并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成背诵。

最后通过交流喜爱自然美景的体验,提高感性认识,积淀文

学素养。

(二)使用班班通、多媒体等手段,采用朗读法,小组合

作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

堂达标。

(三)采用问题导学法模式:预习检测——提炼问题——

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总结收获——导出预习,注重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生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环境

班班通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人间西湖》) 同学们,去过西湖吗?

西湖的旖旎灿烂,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一个最美的梦,更是古

今文人墨客纷纷颂扬的诗文。下面出示几张有关西湖的画

面,看谁能够对着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来(课件展示关于西

湖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一次雪夜的西湖泛舟,

领略一下西湖的静夜之美,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说明:以赞美西湖的歌曲、诗歌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给学生如诗如画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营造饱

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说明:根据各小组提交的问题,教师汇总、提练后,

形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1.《湖心亭看雪》作者 ,字宗子,又

字 ,号 ,又号蝶庵居士, (朝代)人,有代表作: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 ) 桡( ) 毳 ( ) 凇( ) 沆( ) 砀 ......

( )

喃 ( ) 更( )定 一芥( )长堤( ) 强( ).....

[说明: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和品味文章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练习:画出句子的节奏。

A、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 上 下 一白。

B、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作者夜半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巧遇知音。)

3.学生以齐读、个读、对读、赛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力争读熟能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强调因这是一篇具有抒情色彩的小品文,所以读时语速应该舒缓一些,人物语言应包含感情,大喜时充满欣喜之情。)

[说明:学习文言文,应在诵读中加强理解,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五、自主学习

本文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让我们分组自学研讨,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先自读三分钟,再四人一组互相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教师学法指导:翻译文言文时,对于词语可以组词,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替换,然后连词成句。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人”、“鸟”、“声”分别组词为“行人”、“飞鸟”和“声音”。“俱”“绝”分别替换为“都”和“消失”。

(多媒体展示)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