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乡愁,教案 乡愁 教案导语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乡愁,教案

乡愁

《乡愁》教案

新疆农二师三十二团中学:殷国军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呢?刚才画面上反映的是什么事情?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那就是?(生齐答:台湾)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抒发的是怎样的浓愁呢?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同学们一起将作者生平朗读一下。(生齐读)

(一)出示目标

(二)诵读欣赏

1、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

欣赏要求:

听老师朗读一遍,感受诗中的真情,注意朗读的技巧。

2、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读一读。

4、分小组讨论:

1)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2)先独立完成,然后分四人小组交流。

明确: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5、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

(三)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方法指导:

1)把握朗读基调(语气、语调);

2)讲究朗读节奏;

3)注意朗读重音;

4)调节朗读速度;

5)投入朗读感情。(用心去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2、全班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3—4名)

4、学生评价。

5、出示视频,要求学生仔细欣赏。

6、分小组朗读诗歌。

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三、评析诗歌,体会意境

1、诗中四个时间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分别是什么愁?

1)学生思考后小小组讨论

2)前三种愁和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抒发个人的故乡之思到抒发普遍的家国之思,引起共鸣;由家愁升华到国愁。)

3)学生代表发言

2、根据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3、诗人通过什么事物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4、讨论:这首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美。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觉得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诗写得怎么样?很多同学还是意犹未尽。为了满足同学们的这种需求,下面我们进入“拓展延伸”环节。

四、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五、课外作业:

1.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句。

2.课外阅读并背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与所学课文进行比较。

总结: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家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国愁

【篇二】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河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 《乡愁》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

小结: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门》!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 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 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 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 乡愁浓浓 故乡情

托物寄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篇三】乡愁,教案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达孜县中学 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 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

乡愁,教案

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衔接教学)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听到了什么,但是我听到了很多开门的声音啊。非常谢同学们,老师的梦想就是能听一听这些声音,和大家分享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因为分享能给老手带来快乐。

是啊,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声音用耳朵是听不见得,必须用心去感受,才能听见。比如幸福、快乐、思念……【引入】

二、 进入课文

1、 显示课题(幻灯片3)

2、 分小节记忆比拼(幻灯片4)

三、 脑筋急转弯

三句话了解作者(幻灯片5)

1、余光中是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现任台湾地区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2、1928年10月21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5月全家迁居台湾,1971年银思乡心切,用了20分钟写下此诗。

3、余光中1956年结婚,1958年去美学习,1964去美授课、1966年返台。

问题抢答:

问题一:余光中去世了吗?现年多少岁?85

问题二:余光中离开大陆时多少岁? 21

问题三:余光中写此诗时是多少岁? 43

四、整体感知(幻灯片6)

1、美美地听(注意语速、节奏、强弱以及字音)

2、读音强调(小贴士1——幻灯片)

这【zhè】【zhèi】 那【nà】 【nèi】 【nā】

五、 分节讲解

【一节】

1、(幻灯片7)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背景促学(小贴士2:幻灯片)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便做了流亡的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的取信的地方,我每天去看两次,排着长队,怀着紧张的心情,寻找母亲那熟悉的字迹.要多少次失望后才能收到一封信.于是,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烂背于心.小小的邮票有一个圆圆的邮戳,小圆圈内的城市呀,那里有我的母亲,有我的家!

3、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二节】

1、(幻灯片8)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2、背景促学(小贴士3:幻灯片)

美国的冬夜如此凄冷,寒风无情的撞击窗户.我紧纂着那张回程的船票,盼望着归期的来.我的家乡,我那朝思暮想的新娘,你睡了吗?你是否和我一样在回味我们两小无猜的童年时光?闭上眼,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脑中浮现.临行前,你帮我整理行装,把每一件衣服都看了又看,生怕扣掉了,开了线!就让我把对你的思念留在这一张小小的船票上吧!

3、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三节】

1、(幻灯片9)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2、背景促学(小贴士4:幻灯片)乡愁,教案

我急急地赶回来,却还是晚了 ,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哪, 是你,拉着我的小手逃过了南京大屠杀,躲过了重庆的大轰炸.而如今,一方小小的坟墓,阴阳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泥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母亲的慈魂呀,你是否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了那个江南的小镇?

3、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篇四】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设计

类 别: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题 目:《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 刘小霞

作者单位: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联系电话:13413367723

邮箱:lxx36911@126.com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讲读课”,而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因此,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适当辅以讲授法,共分为四个步骤:1、读中感;2、读中悟;3、读中想;4、读中比。

3、教学思路:紧扣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以诵读为主,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比”。通过诵读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难点: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二)复习关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1、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音律灵活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2、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反复诵读

知人论世

把握形象

理解情感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先提问学生,老师再补充。

2、(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 、《灵河》、《石室之死》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来完成,先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诗歌感情基调,标记出朗读的停顿与重音。

2、朗读指导:

师: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诗歌营造的感情氛围当中。这首诗歌朗读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答案: 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感情是深挚的,节奏上停顿较多。

3、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男女交叉读 同桌交叉读 师生齐读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五)读中悟

师:诗歌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就应该琢磨品味,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去写,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作者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指名学生答。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词语对应了人生的四个成长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师: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诗人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找到了哪些承载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代表。

(3)师: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

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但教师可点拨用四季的递嬗来演绎四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

①师小结第一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喻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朗读提示: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生自读、范读、齐读。师点评。

乡愁,教案

②师小结第二节: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如夏季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作者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拥挤的船中,他不由想起家中操劳家务的新娘,美丽贤惠的她一定在计算着他的归期,想起上次离家时,她无限牵挂的含泪双眼,充满着无尽的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生活却使我们分隔,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又想到即将见面,那时“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又是多么的温馨。一丝淡淡的喜悦又袭上心头,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这张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朗读提示: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生:自读、齐读、范读。师点评。

③师小结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敬爱的母亲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余光中是个孝子。可是,还没来得及多听妈妈的几次唠叨,还没来得及再给妈妈洗几次脚,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乡愁,教案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篇五】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篇六】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

教学设想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使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本节课主要通过访问语文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资料、相关文章等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积累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标注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能力目标:通过网络网站的资料查找,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 导入新课: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乡愁,教案

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乡愁诗人余光中,一起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

二、讲授新课

1、走近诗人余光中

师: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站风景: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

生 点击:“走近诗人余光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饱含深情读乡愁乡愁,教案

师: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饱含浓浓的深情,进入本节课的第二站风景:饱含深情读乡愁。

生 点击网站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倾听乡愁

要求仔细聆听,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这虽是古人的玩笑话,但也足见读的重要。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选择你最喜欢的朗读方式,伴着旋律,饱含深情读乡愁。

生自由读

教师指导

3、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站风景:含英咀华品乡愁。在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生:点击网站含英咀华品乡愁思考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2)、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这一意象,因此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 因此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3)、作者借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的乡愁有没有发展变化?

5)、《乡愁》的形式美

以“这首诗 美,美在 。”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

示例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名词美,美在形象写出了乡愁;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他们增强句子的诗意;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美,美在他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放飞心灵抒乡愁

师: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在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绪。

下面请同学们放飞心灵的翅膀,抒写自己别样的乡愁。力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我们进行才思大比拼,可以用“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一、二句话。

提示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生写话,教师适时做出中肯评价。

教师展示“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师我们点击美文欣赏,欣赏别样的乡愁

生点击网站欣赏优美句子和片段

课堂小结 师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故乡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也不论你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在你心灵最深处。而这种故乡情结,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啊!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愿我们的人生都能去体验一次乡愁,更愿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分离的乡愁!

5、课下延伸寻乡愁

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乡愁呢?让我们课下一起去寻找那千古不绝的乡愁文化吧!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最后一站风景课下延伸寻乡愁

生点击网站

作业布置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2、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篇七】乡愁,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之《乡愁》教学设计

郧县杨溪中学 程国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

师:好,请我们一起唱这首歌。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师: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中国心、爱国情”

师:(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

明确:“台湾还没有回归”

师: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明确:“会”

师: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

2、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老师指导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5、师:好,读完了,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

6、师:很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再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它里面的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解,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为餍yàn中国的眼睛,饕餮tāo tiè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7.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8.学生试着课堂背诵。

三、赏析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四、课堂小结

师:好,我的可上到这里,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吗?二组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中的爱国情”。

是的,《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写乡愁的古诗,看看谁的积累最多,阅读面最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乡愁 ( 爱国情,归国梦 ) 少年时 ——邮票—— 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间为序 感情为线索 思亲、 思乡思念祖国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乡愁,教案 乡愁 教案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