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 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侯晓旭

【篇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但是他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课堂预设上,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柳宗元因为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运动,被贬永州,做着有职无权的司马一职,心中愤懑难平。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他常常游览山水,于山水中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小石潭清幽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因贬谪带来的抑郁愤懑之情,使得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次流露出来。

所以,作者见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中寓情

小结:由此可见,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也无法磨灭作者心中的忧郁。所以,忧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虽是为了摆脱这种感情,但是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1、请大家带着这样悲凉的心境朗读第四段。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表现出小石潭的幽僻、凄清特征,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篇三】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

这是一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延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傅宁

【篇四】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篇五】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河北大学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中学 樊雪梅

教案背景: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单元提示指出“本单元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寓情于景或叙议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课题: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学习经验。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3、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激情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赏读的方法来教学本篇文章,并穿插点拨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

2、能借助文言文具体方法流畅而准确的译读课文。

3、引导学生背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3、他是山水游记写作的一代宗师。

4、他给世人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千古名句。

5、他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

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朗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读法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把你拿不准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

二、听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赏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带着“美”读课文,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带着“乐”读课文,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带着“忧”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忧”

【篇六】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党寨中学 唐小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

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

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篇七】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 小石潭记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时间:2011-10-3 7:20:25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6780 评论:0

内容摘要: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

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

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 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下课。(张见亭整理)

[映潮说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

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2012-09-28 14:15:5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解读(藏)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云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 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 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 篇二:小石潭记 余映潮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篇八】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获奖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简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外面阳光和煦,春意融融,大自然又将展示她们千姿百态的风姿,请大家欣赏这几幅风景优美的图片——这是湖南永州的胜景,但是,山奇水异的永州风景并不是这几幅图片就能完全代表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带领下,去欣赏永州的另一处风景名胜小石潭的美丽风光。

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自学反馈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3、翻译句子

二、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文章,思考电子白板上的问题。

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石潭的:

先写:发现小石潭

再写:小石潭景物

后写:作者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欣赏美景

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就正式进行今天的赏景之旅。

柳宗元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导游,下面我们就自读文章,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解决白板上的两个问题:

1、文中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各小组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景 物 特 点 手 法

潭 水 清澈凉爽 移步换景

潭 石 千姿百态 正侧面描写结合

树 木 生机盎然 动静结合

游 鱼 活波可爱 远近结合

溪 流 曲折蜿蜒 细节描写

竹 林 幽深冷寂

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真可谓千姿百态,让人留连忘返,那么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写景方法: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等。

四、品读赏析——品味情感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

1—3段是 的小石潭

第4段是 的小石潭

下面让我们观看本文的朗诵视频,深入品读文章,注意作者笔下小石潭呈现的不同风格和作者的不同情感。

1—3段: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乐

第4段: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问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格的小石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不同心境。 问题2、作者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 景 抒 情

六、质疑探究

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一乐一悲,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明确:借景消愁愁更愁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抑郁,寄情山水。美丽的小石潭,可爱的游鱼等都让作者获得暂时的山水之乐,但一经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触发,孤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七、训练总结:

走近小石潭,这里有___的潭水, ___的潭石, ___的游鱼, ___的溪流,这些都带给作者___的心情;小石潭周围的环境___,这又触发了作者的___之感。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___的结合, ___的结合, ___的结合;在抒情上,主要运用了____的手法—柳宗元是当之无愧的写景高手,抒情行家。

板书: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 景 抒 情

【篇九】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

篇一: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

(说心情,谈感受)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v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v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小石潭记》优秀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小石潭记》优秀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文章。

2.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

【助学资料】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2.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

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关于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 障碍。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寂寥( )悄

怆( ) 幽邃( )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记忆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⑥乃记之而去( )( )

不会翻译的句子???——————————————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游记的描写对象是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都写了哪些景物?

2.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句式“小石潭真——– !”为题, 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示例:小石潭真清;小石潭真绿??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重点研读

研读提示一: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研读提示二: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小结背诵

1.记忆重点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ai) 清洌(lia) 坻(chí) 岛屿(yǔ) 嵁(kān)翠蔓(màn)佁然(yí)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2.记忆重点词语的意思。

尤:格外 冽:清澈坻:水中高地 可:大约 蒙络摇缀: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乎:迅疾的样子 明灭:或隐或现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幽邃:幽深。

3.记忆文学常识。

【随堂练习】

1. 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他与同朝代的另一位文学家———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⑤题。(2014年聊城市中考试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悄怆幽邃

②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2分)

答案

【新课学习】

自学提示四:1.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2.静、清、绿、美 3.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研读提示一: 水声、游鱼;研读提示二: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随堂练习】

1.柳宗元韩愈 “韩柳”2.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4.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6.①大约 忧伤的样子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③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 内心“悄怆”。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

3.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

【助读资料】

1.补充资料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

篇三:【小石潭记】获奖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简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外面阳光和煦,春意融融,大自然又将展示她们千姿百态的风姿,请大家欣赏这几幅风景优美的图片——这是湖南永州的胜景,但是,山奇水异的永州风景并不是这几幅图片就能完全代表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带领下,去欣赏永州的另一处风景名胜小石潭的美丽风光。

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