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架图

体裁: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背景:2、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

精彩语段或关键句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出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黄河颂》(有感情的朗读全文)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

的臂膀。

主题:歌颂了什么?

小说三要素:

背景: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动作描写:

《最后一课》(品味)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主题:

体裁:1、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背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精彩比喻蕴含的哲理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

第二单元行一样。

主题:

体裁:

背景: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

物产?

《土地的誓言》有激情的朗读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

并探究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主题: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写的富有情感,最能打动你?

体裁:

读音: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朔气、金柝、著、云鬓

重点字词

意思:著、云鬓、扶将、策勋、旦、市、鞍鞯、惟

《木兰诗》重点句子的翻译:

详略得当: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木兰形象:

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

综合性学习有关黄河的成语、谚语、古诗词、故事等。

设计保护黄河的广告、提出保护黄河的建议。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内容学习要求分析

教学内容水平要求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黄河颂》√√

《最后一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学习本单元,能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李小妹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作业设计】日记:以“由仲永所想到的”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

重点字词翻译,基本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先翻译,效果较好。但,缺少总结梳理。

马婷婷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口语交际教案学会婉转拒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会婉转拒绝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安排这节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以便更好的帮大家去解决在口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那么,现在大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的烦心事。

(录音字幕)

1、上周末,我最好的朋友邀请我去教他滑旱冰,可是我的家庭作业还没完成,并且那一天还是我爷爷的生日。我直接回绝了同学的邀请,但弄得我们俩都很不高兴。

2、上周一我正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并且准备从上面找一些第二天语文课上要用的材料,但这时我的同学走过来向我借这本书,我当时没借给他。这几天我一直感觉我们俩之间挺别扭的。

3、唉!有快放暑假了!妈妈又得给我报名参加补习班。我真不想去,可又没有办法。说不定还得和妈妈吵起来!

这几位同学的烦心事,反映出了很多同学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拒绝的问题。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口语交际中,如何婉转的拒绝别人。(板书婉转拒绝)

二、新课:

什么是婉转拒绝呢?

幻灯片显示:(配音)

婉转拒绝就是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时,用温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的方式进行拒绝,从而达到既要拒绝,又不伤害他人的目的。

学生齐读。

那么,怎样婉转拒绝呢?

(一)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红楼梦》第三回)并在视频之后附文字:

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转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

这时《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故事中的黛玉是怎样婉转拒绝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发言。

如:黛玉先是感谢舅母,然后说明了自己不能留下吃饭的理由。

黛玉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在感谢邢夫人的基础上进行拒绝。使邢夫人乐意的接受了。

谁能从这个故事中总结一下方法?(生说:老师,我来进行一下总结:拒绝他人,可以先顺着他的意思说,然后再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

师:不错。那我们个这种方法就叫做:迂回曲折法吧!

板书:迂回曲折法

根据同学的总结,迂回曲折法,就是:先肯定,后否定,并说明理由。(板书)

(二)林黛玉的拒绝方式值得肯定,下面故事中的小丽再拒绝妈妈的安排时也很巧妙。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片:(配音)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小丽喜欢自己房间的窗帘可以更可爱一些,可以适合自己的审美要求。她对妈妈说:“妈妈,我最近听一个时尚节目里介绍说,房间的布置应该个性化,如果不同的房间用不同的窗帘,就有多样化的美,而且可以充分体现个性。您觉得她说得是不是有点道理?”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有道理,你的窗帘布就由你来挑选吧.”

故事中小丽的拒绝方法与林黛玉的一样吗?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目的的?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小丽没有说妈妈的选择不好,但她说出了和妈妈不一样的选择的好处。

故事中小丽并没有直接的拒绝妈妈,而是说曾经听过的节目中的房间布置的看法,其实就是小丽的看法。她借节目的口,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来归纳一下: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暗示的方法,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谈其他人的看法,来拒绝对方。

师总结:点评得很到位。

板书:巧妙暗示法: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意

师:你觉得还可以怎样暗示妈妈?

生:可以这样暗示:妈妈,很多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的话容易产生压抑感,对身体健康可不利呀!

师:不错,谁还能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呢?

生:我觉得也可以这样暗示:听说人在色彩搭配合理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会更有灵感。

师:提到学习家长都会很敏感的。

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暗示:妈妈,前不久我看了一本科学杂志,那上面讲人在布置单调的房间里时间呆长了会产生厌烦情绪,学习和工作效率都不会高,不知有没有道理?

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听会影响学习效率,估计不会再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啦!

看来,只要动动脑筋,难题也会变简单。

那么,你在看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其它婉转拒绝的方法呢?

(三)生:老师,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在拒绝一次演讲邀请时,是这样说的:“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来。”紧接着,他又推荐说:“约翰先生讲得很好,说不定比我更合适!”

不错。大家认为卡耐基的回答好吗?好在哪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哪一组来点评一下第二个故事?

生:卡耐基拒绝别人后还帮别人出主意,想办法。

师:很好,那请你给这一技巧起个名字:

生:适当补偿法。

师:把这种方法归纳一下?

生:在婉转拒绝他人要求的同时,出些点子加以弥补。

教师板书:适当补偿法婉拒出点子

师:那么所出的点子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1、要实用;

2、不能是坏点子;

3、提出的建议的确有可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4、提出的建议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四)生:老师,我还挺好所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感觉拒绝的方式也很好。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有点意思。

你先点评一下这个故事吧!

1、读完这则故事,我不能不钦佩罗斯福的机警与睿智。

其他同学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

2、罗斯福很幽默的拒绝了朋友。

3、用了幽默的方式,暗示了对方自己也要保守秘密,既拒绝了朋友不合理的要求,又不伤害朋友,两全其美。

4、我来总结一下:可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幽默化解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暗示对方自己不能满足要求。

教师板书:幽默化解法机智幽默暗示

三、运用:

师:我们通过这几个例子,探索出了几个拒绝的方法,其实,只要你用心,会发现更多的婉转拒绝的方法。林黛玉也好,罗斯福也好,卡耐基也好,他们婉转拒绝别人的举动,让我们很佩服。其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们一样,下面就让我们运用刚刚探索出的技巧来帮课前诉说烦心事的同学来解决一下问题吧!

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几件事.

重放幻灯片,请各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示例,探讨解决方案。

同学讨论、总结方法。

第一件事: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第一件事。

老师,我们组安排了一下角色,想把解决方案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生:小陈,这个周末请你做我滑冰教练,可以吗?

生:谢谢你的邀请!你是那么信任我,可是这个周末的作业好多,周日我还要去给爷爷过寿,实在太遗憾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你能原谅我吗?

生:不要紧,下次有机会再一起去吧。

师:看来婉转地拒绝会让大家都变得通情达理。

哪个小组还想表演不同的解决方案?

生:林林,听同学们说你滑冰很有一手,我也很喜欢滑冰,可惜不太会,这个周末我请你去滑冰,请你教教我,你有时间吗?

生:谢谢你的邀请,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去滑冰,可是这个周末父母要带我去给爷爷过寿。不如请小薇教你吧,她可滑得比我好哦!

生:谢谢你提醒我,我这就去找小薇。

师:拒绝了别人还让人觉得要说谢谢,这就是婉转拒绝的魅力。

第二件事:哪个小组来说说解决的方案?

生:对不起,我急需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你,如果你不是很急的话,明天早上我可以借给你。

生:很抱歉,我急着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你,不过我知道这本书小蓉也有一本,你可以向她借一借。

生:真得不巧,我正在查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给他,不过我这儿还有一本好书,你可以先拿去看。

师;既然还有希望,谁还会生气呢!

第三件事: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组能解决?

生:妈妈,前几天老师说很多学生参加补习班后就自认为学会了,上课听讲效果特别不好,您认为有道理吗?(师:巧妙暗示法)

生:妈妈,我知道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您为我报补习班是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我想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这样学起来更有劲头。我肯定能进步。(迂回曲折法)

生:妈妈,我们的暑假作业安排的挺满的,我想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参加补习班。这样吧,每天晚上我向爸爸把不会的内容请教一下吧!(适当补偿法)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讨了婉转拒绝的几种方式,并解决了我们面临的难题,可以说,收获颇丰。但,刚刚老师提到,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拒绝他人的方式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做有心人。同时,也要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人物的身份、所用的语气等。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再逐一进行探讨。相信大家掌握了拒绝技巧后,一定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高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课!

田艳茹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 教案

最后一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收集作者信息、普法战争的资料。

2课时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

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1.题解。

“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2.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但是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从此沦为亡国奴。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写的。

1.听读课文,感知情节。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的。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指导朗读:

应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和对民族、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

的心理描写,都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7.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引起了小弗郎士的感情上的共鸣。

小弗郎士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学校,走进教室他发现今天与往日似乎大不相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我们就随着小弗郎士一起走进教室,

看一看里面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5.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失去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6.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地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最后,“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地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7.最后一课

1

2

3

4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最后一课教案 北师大版

《最后一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以“慷慨正气”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的爱国热情。《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内涵极其丰富,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优秀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识记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小弗朗茨的情感变化线索。

3.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说一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旁边有日本的中国地图。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的祖国。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讲述自己的感想。

教师:是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窗外是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树、河流""平日不觉得什么;但是让我们想想几十年前,日寇的铁蹄还在践踏着我们的国土,遍地战火、遍野鲜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真的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法国少年小弗朗茨也尝到了侵略的痛苦。正当他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没有感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的国土就被德国人占领了。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假如,你就是小弗朗茨,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你该怎么办?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亡之时,是怎么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教师板书:最后一课——都德)

二、认定目标

三、自学探究

(一)读一读——窗明几净,勿忘国耻!

第一步:读准文章

提示1:正音,读准

哽(gěng) 惩罚 (chéng fá) 郝叟(hǎo )(sǒu)

督学(dū) 懊悔(ào) 祈 祷(qí dao)

磨损(sǔn) 钥匙(yào) 宛转(wǎn)(zhuǎn)

提示2:释义,读懂

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第二步:读出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1.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2.争做“小小朗诵家”。

小组推荐优秀朗诵者在班级中朗读最打动自己的语句,看谁读得最动人,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体会小主人公的悲痛心理。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奠定基础。

第三步:读懂时代的脉搏

过渡语: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结合刚才的阅读,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学生1:作者以“最后一课”为题,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学生2:具体事情是这样的——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朗茨,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哈墨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最后一课》。

(二)理一理——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沦陷区人们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者以高超的叙述才能为我们娓娓道来,那么作者具体又是怎样叙述这件事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一理文章思路,探究作者的叙事技能。

1、温故知新——回顾小说文体知识

(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

知识1: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知识2: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情节线索

问题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刚刚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出现的主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线索,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人公是一位老师哈墨尔先生和一位学生小弗朗茨。

开端 上学路上 第一个阶段(1—8) 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发展 上课前 第二个阶段(9—14) 通过小弗朗茨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高潮 上课中 第三个阶段(15—29) 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茨的感受。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结局 下课 第四个阶段(30—35) 写哈墨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四、互学探究

议一议——触摸心灵,感受成长!

过渡语:小说以小弗朗茨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请同学们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朗茨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一)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幼稚的小弗朗茨

心理描写:“想逃学到野外玩玩 怕提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背景,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茨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又有了什么事了?”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

心理特征:幼稚、贪玩、努力克制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有自制力、朦胧爱国心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二)第二阶段——难受、懊悔

成熟的小弗朗茨

1.心理描写:“这几句话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那些混账东西”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

心理特征:难过、悲愤,形象地写出了小弗朗茨的心灵成长历程、悔恨

2.心理描写:“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惩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可怜的

人!”“只要我能从头到尾""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

心理特征:开始理解和同情哈墨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悔恨、沉痛。

【篇七】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朗士。现在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主要采取讨论法,从多方面加以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

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他对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3、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去作用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4、文中动作描写最传神的是那几句话?它有何作用?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把韩麦尔先生悲愤、痛苦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高潮。】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属什么描写?其含义是什么?

【语言描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

6、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热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愤。当课上小弗朗士背不出课文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祖国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7、综合上述,学生归纳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他虽“拿着大铁戒尺”,但他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同寻常的衣帽,原来他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和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可在万分悲痛之际,他始终保持着镇定。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下课时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充分表现出他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1][2]下一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